03.05 曼奇科特之战:拜占庭帝国盛衰反转,论好制度是怎么被玩坏的?

世上哪有绝对的好制度,坏制度?

不过彼时蜜糖、此时砒霜。

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实施“军区制”改革,不但存亡继绝,还一度奔向盛世辉煌……可时过境迁,在曼奇科特一战而溃,最后不也栽了吗——

01 拜占庭人的防波堤

托罗斯山脉是小亚细亚半岛在欧亚大陆上的天然分界线。

对拜占庭帝国来说,它就是一道矗立千年的防波堤。从公元初年的帕提亚人,到波斯人、阿拉伯人……一波一波“惊涛拍岸”,却只能“卷起千堆雪”,每当狂飙褪去,帝国的东部边境,仍坚守托罗斯一线,还经常从此出发,开疆拓土。

曼奇科特古战场在哪里?至今尚无定论。

但可以肯定地说,那一定是托罗斯山脉北麓,凡湖附近的某一片开阔地。

曼奇科特之战:拜占庭帝国盛衰反转,论好制度是怎么被玩坏的?

托罗斯山脉与曼奇科特古战场示意图

公元1071年,当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率数十万大军向此开进时,他一定自信满满、雄心勃勃——敌人只是一群塞尔柱流寇,他们从不敢在帝国境内久留,只是旋风般劫掠一番,就撤到边境线外了,清理完这片疥癣之疾,就可以像拜占庭历代英主一样,跨过托罗斯,攻城略地。

塞尔柱土耳其人,后世又被称为塞尔柱克突厥人,或称土库曼人,原本是中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说突厥语、信萨满教。10世纪中期,在一位伟大的酋长名叫“塞尔柱”的领导下,皈依了伊斯兰教,开始南下向中东地区发展。塞尔柱人也因此得名。

1040年,塞尔柱人取得了丹丹坎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在呼罗珊地区(今伊朗东北部)站住了脚。1055年,塞尔柱铁骑开进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塞尔柱酋长被哈里发封为“苏丹”,大致上是“总督”之意。从此哈里发成为高高在上的精神领袖,塞尔柱苏丹才是国家的实际统治者。

从那时起,塞尔柱人便开始了对西邻拜占庭帝国的不断袭扰,数十年间,卡尔斯、开塞利、尼克萨尔、科尼亚等等众多拜占庭城市遭到破坏掳掠。不过,

作为逊尼派的塞尔柱人,主要战略目标是南下埃及,攻打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中国古称“绿衣大食”),小亚细亚的拜占庭方向,只是无心插柳的侧翼。

曼奇科特之战:拜占庭帝国盛衰反转,论好制度是怎么被玩坏的?

拜占庭与阿拉伯帝国

因此,当罗曼努斯四世大兵压境之时,塞尔柱的主力还在南方,苏丹阿尔斯兰只能紧急拼凑出一支2万人左右的部队,临阵迎敌。

02 意料之外的必然失败

罗曼努斯四世这趟诡异的征程,从一开始就充斥着不祥之兆。

大军号称20万人,却像一件“百衲衣”,主体是来自天南海北的雇佣军:

本土的希腊人,西方的诺曼人、法兰克人,东方的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北方的保加利亚人,甚至还有来自南俄草原,与突厥同族的佩齐内格人、乌兹人……

战前,诺曼人与皇帝发生了争执,拒绝出战;突厥族的佩齐内格人,不愿与塞尔柱手足相残,也大批离去;希腊人则在开小差,一路上小股逃亡不断。尤其是担任禁卫军的日耳曼人,中途竟发动了小规模的哗变,匆忙平息后,便被皇帝打发去了预备队,这也为最后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曼奇科特之战:拜占庭帝国盛衰反转,论好制度是怎么被玩坏的?

罗曼努斯四世:图左坐穿黄衣者

种种迹象都表明,罗曼努斯四世不是一个英明神武的圣主,一路上由于妄自尊大、专横跋扈,早已军心丧尽。战前的军事会议上,他拒绝了在边境线内驻守、断敌粮道的稳妥战略,选择继续深入、寻机决战。

1071年8月26日(也有说8月19日),皇帝与苏丹在曼奇科特附近遭遇。

拜占庭方面主动组织了冲锋。塞尔柱人却不着急短兵相接,他们一边射出箭雨,一边张弛有度地牵着对方后撤,阵型拉成一个不规则的“C”字。突前的拜占庭中军,遭到来自三个方向的杀伤,被不断消耗。

从匈奴帝国到蒙古铁骑,这是草原民族的惯常打法,日后也被沙俄哥萨克骑兵承袭,称“拉瓦”,也就是口袋战术。按说,拜占庭帝国身处欧亚四战之地,见多识广,不该吃这样的亏。他们的军事操典中,早就有严格的对策规章:

  • 作战时,骑兵附近应有步弓手掩护;
  • 绝不在翼侧或后方无掩护的情况下作战;
  • 绝不允许分兵出击……

然而,军事素质良莠不齐的雇佣兵团,不是身经百战的拜占庭老兵,就像情场上直男遇绿茶,看一眼就扑了上去。就在决战前一天,亚美尼亚雇佣军将领巴西利阿库斯,就率领一整支骑兵军团,被塞尔柱人诈败引诱,入了伏击圈,全军覆没。

曼奇科特之战:拜占庭帝国盛衰反转,论好制度是怎么被玩坏的?

被围攻的拜占庭军队

整个白天,塞尔柱人“一泻千里”,把营地也丢了,拜占庭军一路追击,也冲得很嗨。但当夜幕降临,罗曼努斯四世突然发觉,自己已经甩开大本营太远,一旦被掏了老巢,粮草辎重尽失,全军就要喝西北风去了。在那一刻,他被前秦王苻坚灵魂附体,断然下令撤退。

人在进攻和撤退时,无论心理、情绪、体力,都截然不同。

淝水之战时苻坚下令后撤,想对东晋“半渡而击”,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成了大溃逃。

曼奇科特原野上,拜占庭人也是如此,一旦由进转退,中军与侧翼、前锋与后卫,顿时混乱脱节,塞尔柱轻骑兵趁机掩杀,从裂缝中切入,又加速了混乱。

曼奇科特之战:拜占庭帝国盛衰反转,论好制度是怎么被玩坏的?

淝水之战态势图

罗曼努斯四世无奈,急令全军止步,再转身迎敌。

淝水之战时,降将朱序在后军大喊“秦兵败矣”,煽动逃亡,给苻坚釜底抽薪;曼奇科特之战,拜占庭后卫部队指挥官杜卡斯同样是造谣惑众、扰乱军心,更恶劣的是,他率领日耳曼雇佣军及全体后备兵团,脚底抹油,以最快的速度逃离了战场。

皇帝的中军就此被塞尔柱人包了饺子,罗曼努斯四世战至马死人伤,最终被俘。这样的战果,也许连苏丹阿尔斯兰也没有想到,流浪的突厥人居然俘获了伟大的拜占庭皇帝!

03 存亡继绝的“军区制”

到此为止,吃瓜群众都看的出来,拜占庭就“拜”在这不靠谱的雇佣军上了。堂堂千年帝国,国土也不是充话费赠的,你的常备军在哪里?

在各大军区里!

“军区制”曾是拜占庭早期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在生死存亡的7世纪初期,由希拉克略皇帝推广至全国,以此抵抗住了波斯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发动的灭国之战。

简单说,军区制就是一种军政合一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地方行政区划不是按照省、州、郡、县之类,而是参照军队编制,分为军团、师、团、营等军事辖区。地方首长由将军们担任,集军、政、财、司法等权力于一身,平时统抓行政事务,战时酌情独立指挥,约略来说,有点像唐安史之乱前的藩镇节度使。

曼奇科特之战:拜占庭帝国盛衰反转,论好制度是怎么被玩坏的?

十世纪的拜占庭重装骑士

将军以下各级官兵,则根据服役级别,领取大小不一、可以世袭的军事份地。兵士们平时耕作,以土地产出缴纳税赋,战时自备装备给养,为国而战,因此又被称为“农兵”。当然,农兵的服役名额,也必须世袭,往往是传给长子,约略来说,这又有点像明朝的军户制度。

军区制的好处不言而喻。

平时有稳定的财政收入,战时有固定的兵源,应急能力强、国家负担轻。一般来说,中央只需给高级将领发俸禄,战时给兵士们少量补贴,剩余均由地方自筹。与雇佣兵截然不同,农兵们是为了保卫祖产、守土作战,忠诚度非常高,加上训练有素,因此战斗力十分强悍。

曼奇科特之战:拜占庭帝国盛衰反转,论好制度是怎么被玩坏的?

拜占庭皇帝约翰一世率军与罗斯激战

用作分封的土地从何而来?

因为军区制最早是从边疆地区实行的,因此不缺无主荒地和新拓展国土。后在8世纪的“破坏圣像运动”中,皇帝打击教会势力,又没收了大量的教会庄园,用以分封。此间详情,可参加拙作:

当然,军区制给地方充分放权,容易造成藩镇割据。为保证中央集权,帝国不断对大军区进行分割,增加数量而缩小区划。9世纪末,全国大约25个军区,10世纪为29个,11世纪时上升到38个。

曼奇科特之战:拜占庭帝国盛衰反转,论好制度是怎么被玩坏的?

1045年帝国的军区划分

有这么好的制度,罗曼努斯四世为啥还要花大钱,召那么多雇佣兵呢?

04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简单说,好制度被玩坏了。

“军区制”的存在,要依托相爱相杀的两股势力:自由小农和军事贵族。自由小农的诉求,战时保家卫国,平时则“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军事贵族的诉求,战时建功立业,平时必然要兼并土地、做大做强。

这一矛盾天然不可调和,是军区制的“胎毒”,只待时间积累,慢慢发作。

实际上,两股势力并不对等。农兵们背负沉重的赋税和兵役,风调雨顺还好,一旦有个天灾人祸,很容易就破产。例如927年冬季酷寒,造成严重的欠收,大批小农破产,只能投奔大地主大贵族,寻求“庇护”——从此,这一份赋税和兵源,就从国家名下转到军事贵族手里去了。

曼奇科特之战:拜占庭帝国盛衰反转,论好制度是怎么被玩坏的?

服饰华贵的拜占庭上层社会

这一趋势随着时间的发展,只会越来越严重。看934年,君士坦丁七世皇帝是怎么说的:

(大地主们)像瘟疫和坏疽一样降临到不幸的村庄,他们吞食并侵入村庄的机体,将它们逼近死亡的边缘。

显然,皇帝是站在小农一边。原因也不言而喻,仍引用君士坦丁七世皇帝的法令:

农兵之于国家,恰如头之于躯体……谁忽视他们,即是忽视国家安全。

这位皇帝甚至还编写了一部著作:《论军区》。

实际上,历届皇帝为保护国家根本,都严令禁止土地兼并,还屡次出台法令,保护小农的土地优先权,甚至一度要求,将过去几十年间,吞并的农兵土地,无条件归还原主。

曼奇科特之战:拜占庭帝国盛衰反转,论好制度是怎么被玩坏的?

印有君士坦丁七世图案的拜占庭钱币

可惜,行政铁腕再强,也斗不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小农经济本身的脆弱性,帝国四边又是战乱频仍、自然灾害严重,农兵们“卖身”给军事贵族,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

想当年,一代雄主汉光武帝强推“度田令”,全国血雨腥风,仍挡不住东汉一朝豪强地主的肆意壮大。拜占庭帝国也大抵如此,倘若中途再遭遇几位庸君,情况只会更糟。到罗曼努斯四世时期,“军区制”早已名存实亡,他不召雇佣军参战,又待如何?

05 说不尽的尾声

从后人的上帝视角看来,曼奇科特战役影响之深远,甚至改变了中世纪的历史进程。

徒有其表的拜占庭帝国从此被戳穿画皮,小亚细亚地区形成了突厥人涌入的高潮。此间拜占庭政局动荡,非但无力阻止,各派势力反要结交突厥军事首领,以为外援。塞尔柱人一路凿空小亚细亚,到1075年,以尼西亚为都,建立了罗姆苏丹国。

罗姆(Rum)正是当时东方人对罗马帝国的的称呼,摆出一幅咄咄逼人要取而代之的姿态。

曼奇科特之战:拜占庭帝国盛衰反转,论好制度是怎么被玩坏的?

新兴的罗姆苏丹国

从此,该地区内的希腊人、斯拉夫人、波斯人、亚美尼亚人等与突厥人融合,逐渐走向突厥化,日后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土耳其民族。当地语言经过演化,产生了阿尔泰语系中的一个新语族:土耳其语。

原罗马帝国的心腹之地,也逐渐与基督教世界脱离,直到如今。

拜占廷帝国丧失了小亚细亚半壁江山,在粮食、税收、兵源等方面越发局促,更失去了东西方贸易中转站的独特地理优势,如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言:

如今的君士坦丁堡,就象一个架在枯瘦躯体上的大脑袋。

曼奇科特战后,拜占庭皇帝通过发信、遣使等方式,多次向罗马教皇求援,请求西欧出兵,帮助抵挡塞尔柱人西进。直到1096 年,教皇乌尔班二世打出“收复圣地”的口号,号召西欧各国发动十字军东征,这场打着圣战旗号的军事殖民和贸易掠夺运动,持续了近200年。

曼奇科特之战:拜占庭帝国盛衰反转,论好制度是怎么被玩坏的?

13世纪亡国之后的拜占庭地区形势

十字军运动加重了拜占庭帝国的经济负担,同时激化了与西方的矛盾,拜占庭帝国在1204年一度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所灭亡,半个多世纪后艰难复国,又苟延残喘一百多年,最终被奥斯曼土耳其彻底吞并。

意味深长的是,第一次亡国期间,流亡贵族们建立了尼西亚帝国,与小农们一起“卧薪尝胆”,将“军区制”清零重启,在一地鸡毛的帝国原址上,竟然又确立了相对的军事优势,成为日后复国的原因之一。

那么,这制度是好还是坏?

也许,还是岳飞岳元帅那句话: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读了历史才知道,古今多少事,心宽无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