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20歲少年拿著借來的錢闖上海,從一個饅頭起家,如今年銷售額10億

21年前,初中學歷的他帶著來的4000元錢去上海打拼,從一塊案板、幾摞蒸籠、兩三個人、四五平米的鋪子起家,21年後,他擁有近3000家門店,每年賣出10億銷售額,他就是被稱為“中國包子大王”的劉會平。


中國民營企業白手起家的不在少數,但堅持20多年,並最終通過“揉麵”而華麗轉身大企業家的,卻僅有巴比饅頭的創立者——劉會平一人。隨著巴比饅頭招股書的披露,這個“饅頭帝國”的全貌開始浮現出來:全國共有近3000家門店;近3年營收分別為7.2億元、8.7億元、9.9億元;相應的淨利潤為3719萬元、1.1億元、1.4億元。但與這些數字相比,劉會平的創業故事則更為勵志。

20歲少年拿著借來的錢闖上海,從一個饅頭起家,如今年銷售額10億

劉會平出生於安徽省懷寧江鎮,那是一座極其普通的小山鎮——淺山丘陵、旱澇頻發、地少人多、生活貧困是過去人們對這裡最簡單而準確的描述。在1998年3月,20歲的劉會平懷揣著借來的4000元輾轉去到上海尋夢,瞄準了老上海標配的早餐市場——包子豆漿。但由於不瞭解上海居民的口味偏好,他的店很快就關門了,本錢虧得精光。之後,劉會平也做過其它品類,但都不成功,最終他還是決定回到自己最擅長的包子、饅頭上。


2000年,他在南京路租下了一間承載了他所有夢想的小門面,取名“劉師傅大包”。那時候的南京路,已經是上海最繁華的商業地帶,與幾毛錢一個的“劉師傅大包”在一條路上的不是豪華飯店就是大型連鎖餐廳。這間小小的包子鋪在吸引眾多人眼球的同時帶去的更多的是質疑:在南京路上開包子鋪?老闆想喝西北風嗎?


這並不影響“劉師傅大包”從早賣到晚,每天買包子的人不僅絡繹不絕,而且生意還一天比一天好。那一年,劉會平就賺了50多萬。到了2003年,劉會平積累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個100萬。有錢好辦事,也是在這一年,他將早餐鋪子註冊成公司。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並且適應上海人的稱呼習慣——他們素來喜歡將包子饅頭統稱為饅頭,菜饅頭、肉饅頭、白饅頭等,劉會平將公司的名字改成了更洋氣的“巴比饅頭”。此後,劉會平同時開了好幾家分店,加上親戚朋友們的加盟,到了2004年,巴比饅頭已經擴展到了20多家門店。

20歲少年拿著借來的錢闖上海,從一個饅頭起家,如今年銷售額10億

起初,初中即輟學的劉會平還沒有什麼“連鎖”的概念。不過,擁有多家店鋪的他卻發現了一個新的變化。眼瞅著開到全球、開滿全中國的肯德基、麥當勞,劉會平琢磨著,這不就是“可樂加漢堡”嗎?商業模式也很簡單,能擴散到世界無非就是因為建立了口碑和影響力。劉會平開始思考,與那些“洋”快餐相比,包子是中國人吃了上千年的食物了,“包”羅萬象,還能開發很多品類,如果能標準化生產,“包子和豆漿”完全也可以塑造成全球品牌。深耕行業多年,劉會平知道行業發展的巨大空間,在確定了品牌化、連鎖化的經營思路後,他並沒有急於擴張,而是開始著手解決產品的標準化問題。於是,劉會平開始一邊建立標準化的餡料加工廠,一面研究規模化的冷藏技術。


十幾年後,如今的巴比饅頭靠著總投資超過4億、佔地超過100畝的中央工廠成功擺脫了“前店後工廠”、“現做現賣”的夫妻店模式,化身為標準化運營的現代化餐飲企業。劉會平曾介紹,單單一個上海松江的中央工廠就可以為近1800家門店提供所需要的半成品或者食材。每到春節,這裡30多條生產線卯足火力全線開工,每天要消耗掉豬肉和青菜各20多噸,生產出包子、饅頭70萬噸,半成品餡料55噸。中央工廠的建立儼然成了劉會平包子超級帝國夢想的一個新起點,也真正讓小小包子賣出巨大價值的品牌連鎖經營成為可能。

20歲少年拿著借來的錢闖上海,從一個饅頭起家,如今年銷售額10億

原本在2004年11月之前,巴比饅頭還沒打算開放加盟。彼時的劉會平認為,工廠才剛剛起步,倉促開放加盟或許會對以後的發展不利。但後來有一天,劉會平發現市場上已經有人搞起了“山寨”,還放出假巴比饅頭的加盟信息,收取加盟費,騙了不少人。也是在那個時候,他才意識到,開放加盟的時機已經到了。到了2005年,巴比饅頭開始一邊聯合工商局打假,一邊推行加盟政策,從此走上了快車道。如今擁有近3000家門店的巴比饅頭已經成為華東華南地區最大的早餐連鎖品牌。


一個農村出來的打工漢,如今成為千萬富豪,讓無數人讚歎、敬佩。但很多人也許想不到的是,迄今為止,劉會平的妻子每天凌晨5點就趕往店鋪,和員工們一起蒸包子,每天晚上回家都在8點以後。這麼成功還在勤勞地努力,或許這也是他們成功的因素之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