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6首唐詩寫盡民間疾苦,讓人無限同情

歷朝歷代,都有很多反映當時社會風貌的題材。

在唐詩中,也有很多描述民間疾苦的詩歌,多抒發詩人對當今朝廷不顧百姓貧苦的譴責之意。

下面這6首詩,你知道幾首?

《賣炭翁》

唐·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創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初年,宮市人民深受迫害,苦不堪言。白居易常常深入民間,體察底層百姓生活之苦。

為了表達對這種民不聊生現象的痛恨,以賣木炭的老人為人物形象,講述了他窮苦的生活狀態。以此揭露中唐時期的社會弊端,批判統治者的荒淫無道。

6首唐詩寫盡民間疾苦,讓人無限同情

《對雪》

唐·杜甫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

亂雲低薄暮,急雪舞迴風。

瓢棄尊無綠,爐存火似紅。

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

『創作背景』

公元756年冬天,杜甫陷居長安。前不久,宰相房琯率領唐軍迎戰安祿山叛軍,不幸戰敗,死傷好幾萬人。

最終,長安失陷,他本人在逃亡的路上被叛軍抓住,又解回長安。心情憤懣之際,遂寫下這首詩。

6首唐詩寫盡民間疾苦,讓人無限同情

《村居苦寒》

唐·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紛紛。

竹柏皆凍死,況彼無衣民。

回觀村閭間,十室八九貧。

北風利如劍,布絮不蔽身。

唯燒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歲,農者尤苦辛。

顧我當此日,草堂深掩門。

褐裘覆絁被,坐臥有餘溫。

倖免飢凍苦,又無壟畝勤。

念彼深可愧,自問是何人。

『創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親逝世回陝西老家居喪。此時有藩鎮割據,吐蕃入侵,農民的負擔再次加重,生活極為貧苦。

詩人居喪在家,有吃有穿,又有被子蓋,不曾捱餓,也不曾受過勞動之苦。

經此對比之後,便覺得十分慚愧,寫下此詩發出“自問是何人”的感慨。

《詠懷二首》(其二)

唐·李賀

日夕著書罷,驚霜落素絲。

鏡中聊自笑,詎是南山期。

頭上無幅巾,苦櫱已染衣。

不見清溪魚,飲水得相宜。

『創作背景』

詩人李賀考場失意,賦閒在家。無論是生活還是心情,都十分悲苦。

即使家鄉的景色再美,也沒能排遣心中的苦悶,因此借司馬相如的遭遇來抒發內心的不如意。

6首唐詩寫盡民間疾苦,讓人無限同情

《老夫採玉歌》

唐·李賀

採玉採玉須水碧,琢作步搖徒好色。

老夫飢寒龍為愁,藍溪水氣無清白。

夜雨岡頭食蓁子,杜鵑口血老夫淚。

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風雨如嘯,泉腳掛繩青嫋嫋。

村寒白屋念嬌嬰,古臺石磴懸腸草。

『創作背景』

唐代時期,長安藍田縣以採玉聞名。因藍田山(也稱玉山)溪水中出產一種名貴的碧玉,民工常常冒著生命危險攀爬山壁而來。

詩人有感而發,以採玉老漢的視角寫出採玉民工的飢寒交迫,以及為討生計,不惜甘冒風險的現狀。

《辛苦吟》

唐·於濆

壠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

窗下投梭女,手織身無衣。

我願燕趙姝,化為嫫母姿。

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創作背景』

作者有感於上層社會的腐敗和底層百姓的水深火熱,運用對比手法將窮人和富人作了明顯對比。

指出富人衣食無憂,生活富足,窮人卻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以此批判朝廷肆意剝削掠奪,導致窮人一貧如洗。


在過去的年代,詩詞就像是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因此,很多反映社會生活的詩都能讓人看到不同時期的社會面貌。

上面這6首唐詩,能幫助孩子深入瞭解不同作者筆下人民的艱苦生活,從中得到很多的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