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唐朝疆域圖

宋代大才子蘇軾對韋應物甚是佩服:“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非餘子所及也。”

明人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將韋應物列為冠軍:“韋左司平淡和雅,為元和之冠。”

韋應物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讓後世大佬們對他評價如此高?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唐朝詩人韋應物

驚蟄節氣一到,就要開始春耕了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觀田家》

《觀田家》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觀田家》

時間大約是在唐朝興元元年(公元784年)的驚蟄節氣前後,滁州(安徽滁州)城西的鄉下農民,忙碌著下田,開始新一年的春耕。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示意圖

辛勤勞作的農民們,完全沒有注意到,在田地旁邊的小徑上,一直有一個人站著在觀察他們。這個人就是這些農民的父母官,時任滁州刺史的韋應物,唐詩名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作者韋應物。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韋應物《滁州西澗》

身為父母官,韋應物看到田家農民如此辛苦,頗為感慨,提筆寫下了這首《觀田家》。這首詩的大致意思如下: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經過春天小雨的沐浴之後,花朵都煥然一新;一聲春雷響過之後,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都被驚醒了。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驚蟄節氣一到,還沒過幾天冬閒日子的農民,就又要開始春耕了。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健壯的青年都到地裡幹活了,留在家裡的人也在收拾家裡的場圃。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等到他們從地裡回家,經常已經很晚了,可他們還得把牛牽到西澗喝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這樣又累又餓,他們自己卻不覺得苦,只要看到滋潤作物的雨水降下,就覺得歡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就算農民們整天忙碌,家裡也沒有隔夜的糧食,朝廷的勞役仍然沒完沒了。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作為從不耕種的人,我深感慚愧,自己的俸祿,就來自這些辛苦耕種的農民。”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韋應物

韋應物何許人也?中唐時期著名詩人。因為他在後來曾出任過蘇州刺史,所以人稱“韋蘇州”。韋應物現存詩560首。歷代學者評價韋應物的詩,大都是四個字——“自然平和”。特別是他那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更是將他“自然平和”的風格,發揮到了極致。而《觀田家》這首詩也是娓娓道來的“自然平和”風格。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觀田家示意圖

韋應物最高明的,就是像《觀田家》這樣的五言詩。他的五言詩現存約270首,《四庫全書》總纂修官、清朝大才子紀曉嵐如是評價他的五言詩:

“其詩七言不如五言,近體不如古體。五言古詩源出於陶,而溶化於二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

在今天看來,韋應物作為唐朝詩人,似乎名聲不響。實際上,歷朝歷代,韋應物詩名之盛超乎想像。還在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就感嘆韋應物的詩才無人能及:

“近歲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其五言詩,又高雅閒淡,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晚唐詩人司空圖將韋應物與王維相提並論:“王右丞、韋蘇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示意圖

更值得一提的是,韋應物的詩歌,或者說韋應物本人,時至今日仍時時被人傳誦的最大原因,還在於他詩歌中一以貫之的“居官自省”的愛民思想。作為地方官,作為朝廷賦役的執行者,他能在《觀田家》悲憫地看到這些辛苦勞作的農民“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本就已經不容易了。而他還要進一步地對自己作為“不耕者”感到羞慚——“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這就更加難得了。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示意圖

不僅如此,他還在《寄李儋元錫》中感嘆“邑有流亡愧俸錢”,覺得在自己治下還有百姓流亡,對不起朝廷給的薪水;在《答王郎中》中他“政拙愧斯人”,覺得自己拙於政事,導致增加了百姓負擔,所以很是羞愧。

也就是說,他的“居官自省”,不是偶爾喊喊口號,而是一以貫之的真情流露;他不是偶爾矯情,而是在自己擔任地方官的生涯之中,時時處處都在自省,處處時時都在自警,提醒自己仁政,提醒自己愛民。

他的那一句“邑有流亡愧俸錢”,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籤》中盛稱“仁者之言”。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樹下

南宋大儒、同時也是詩人的朱熹,盛讚韋應物:“唐人仕宦多誇美州宅風土,此獨謂‘身多疾病’、‘邑有流亡’,賢矣!”

韋應物,是一個樹立了正確從政態度的唐朝地方官。韋應物,是大唐帝國的良心。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大唐帝國的良心

從“不良少年”到大唐“帝國良心”——“不良少年”遠去,“帝國良心”歸來

按照正常發展,韋應物年少時,也應該是個品學兼優、勤奮上進的少年,然而,史實卻讓人大跌眼鏡。韋應物年少時,完全可以說是“不務正業”。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韋應物:我曾經是個浪子,但現在只鍾情于田園

大約在開元23年(公元735年),韋應物出生於長安京兆杜陵顯赫的韋氏家族。

韋氏在唐朝,世為三輔著姓,一貫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的說法。也就是說,長安城南的韋、杜兩大家族,距離皇帝、皇權的距離,也就一尺五左右。杜甫,就出身於“城南韋杜”中的那個“杜”,而韋應物,則出身於“城南韋杜”中的那個“韋”。雖然到了韋應物的父祖輩,家道已經式微,但他仍然在十五歲時,以門蔭資格,加上長得帥,“少壯、肩膊齊、儀容整美”,得補禁衛軍“三衛郎”,成為唐玄宗李隆基的侍衛之一。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韋應物年表

所謂“三衛”,指負責侍衛皇帝的親衛、勳衛、翊衛。韋應物的“三衛郎”一共做了5年,那可是相當風光的5年。他當時的日常工作,是侍衛皇帝及嬪妃們,陪著祭祀、朝會、圍獵甚至洗澡:“直入華清列御前”、“歡遊洽宴多頒賜”。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史書稱,“韋蘇州少時,以三衛郎事玄宗,豪縱不羈”。其實說“豪縱不羈”,還真的是替韋應物謙虛。他自己後來在《逢楊開府》一詩中,是這樣具體描述的:“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身作裡中橫,家藏亡命兒。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痴。”具體來說,就是當年一個大字都不識的他,仗著自己是皇帝侍衛,欺男霸女,橫行鄉里,賭博喝酒,惹是生非。

那麼,這樣一個“不良少年”,是如何逆襲成為“帝國良心”的呢?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韋應物活動軌跡圖

有史料說是“玄宗崩,始折節務讀書”,只怕也不太不確。唐玄宗李隆基死於寶應元年4月(公元762年),當時韋應物28歲,已經完成學業並且進入官場,身在河陽府從事任上了。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泛舟

事實上,天寶12年(公元753年),19歲的韋應物在做了5年皇帝侍衛之後,終於進入太學,開始讀書了。韋應物自己也知道,自己讀書晚,“讀書事已晚,把筆學題詩”。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河邊

但他真正的逆襲,並不是從此時的讀書開始的,而是在3年後爆發的“安史之亂”中開始的。

天寶15年6月,長安陷落,唐玄宗李隆基逃往蜀地。當時身在太學的韋應物逃出長安,避居於武功寶意寺、梁州等地。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安史之亂

生在太平世,長在太平世的韋應物,此前從未見識過戰爭的嚴酷。“漁陽鼙鼓動地來”,不僅“驚破霓裳羽衣曲”,也驚破了韋應物的少年迷夢。他就像一個做夢的孩子,被徹底驚醒了。後來他在詩中寫道:“生長太平日,不知太平歡。今還洛陽中,感此方苦酸”心境變化,可見一斑。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山野

正是在武功寶意寺、梁州等地逃難期間,巨大的幻滅、巨大的打擊,促使韋應物不斷地思考和內省,他在太學讀書的基礎,為他的思考和內省提供了正確的方向指引。

就是在此時,就是在此地,當年“不良少年”遠去,大唐“帝國良心”歸來。此時的他,已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唐語林》記載他:

“立性高潔,鮮食寡慾,所居焚香掃地而坐。”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唐玄宗是有唐代國勢衰弱的轉捩點。後世史學家常發表言論感嘆大唐盛世是瞬間的沒落。

唐肅宗乾元2年(公元759年),25歲的韋應物再次出仕,被闢為河陽府從事,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冬,為洛陽丞。正是在洛陽丞任上,他懲辦不法軍士,卻反而被訟,“以撲抶軍騎……俱見訟於居守”。受此挫折之後,他乾脆辭官不做,閒居於洛陽同德寺。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我國唐代中外交通

大曆9年(公元774年)才又被推薦任官,歷河南府兵曹參軍、京兆府功曹參軍、攝高陵令、鄠縣令、棟陽令、尚書比部員外郎,到建中3年(公元782年)夏天,年已48歲的韋應物,出任正四品下的滁州刺史。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滁州

在滁州,首次出任州郡行政長官的韋應物,努力做一個合格的地方官。他“為郡訪凋瘵”,走遍了轄區內的山山水水,這才有了寫下《觀田家》一詩的機會。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安徽滁州:滁州市分區示意圖

他慚愧自己是不耕者,生怕自己“政拙愧斯人”,於是長年累月地加班,“終朝親簿書”,堅持簡政養民,仁政愛民。在韋應物的治理下,三年之後的滁州,“州民自寡訟,養閒非政成”。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滁州琅琊寺,建於唐代,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珍品

興元元年(公元784年),韋應物的滁州刺史任滿罷職,可是他卻“昨日罷符竹,家貧遂留連”,甚至沒有盤纏回長安。後來,他來到了寫作《觀田家》一詩的西澗,閒居了將近一年,等待朝廷新的任命。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公元784年唐朝

韋應物一生居官,廉潔自律得讓人詫異,也清貧自守得叫人心疼。他生命中的最後一站,在蘇州。貞元4年(公元788年)下半年,韋應物由朝廷左司郎中出任蘇州刺史。他在蘇州的政績,同樣得到了史書的讚揚:“韋公以清德為唐人所重,天下號曰韋蘇州,當貞元時為郡於此,人賴以安。”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蘇州

貞元7年韋應物任滿,又沒有返回長安,而是寓居蘇州永定寺。“聊租二頃田,方課子弟耕”,昨天還是刺史,今天就是農民了,而且還是自己沒地,需要租地耕種的農民。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西安(長安)——蘇州

大約在第二年,“大唐帝國的良心”韋應物,就在55歲的年齡,告別人世,悄悄地去了。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隋唐時期蘇州

罷任後“回不去”的家鄉,39歲喪偶終身未再續絃,與2個女兒相依為命

韋應物為何在罷任之後,沒有返回自己的家鄉長安?當然還是因為窮。他自己在詩中寫了:“家貧何由往,夢想在京城。”他是夢想著回到京城家鄉的,可是卻沒有錢回去。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唐代江南道

其實,即使他有錢回到長安,老家也是既沒人也沒房。這一點,他的詩中也寫了:“歸無置錐地”、“家貧無舊業,薄宦各飄揚”。他似乎一生都在租房子住,多次任滿閒居,都是租房或寓居佛寺。罷洛陽丞後寓居同德精舍,罷京兆府功曹參軍後寓居善福精舍,罷滁州刺史後租房閒居西澗,罷蘇州刺史後寓居永定寺。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蘇州

可以用來對比的是,白居易賦閒之後,位於洛陽履道坊的白府,佔地9000平方米;牛僧孺致仕之後,位於洛陽歸仁坊的牛府,佔據一坊之地,大約31.6萬平方米。

韋應物一生只有一個妻子。他與妻子結髮20年,清貧相守,患難相依,感情深厚。不幸的是,在大曆11年(公元776年)他39歲時,妻子撒手仙逝。妻子去後,韋應物終身未再續絃。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唐朝疆域圖

在以後的日子裡,韋應物寫下了《傷逝》、《往富平傷懷》、《出還》、《冬夜》等19首不同形式的悼亡詩,悽惻哀婉地深情懷念,那個一生都藏在自己心裡最柔軟地方的佳人。

韋應物一生,只有兩個女兒。妻子早逝後,他就與兩個女兒相依為命。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送楊氏女

大女兒出嫁楊家之時,韋應物應是考慮到自己官位不顯,妻子又早逝,女兒嫁後孃家無何借恃,所以在《送楊氏女》一詩中,反覆叮嚀女兒,要謹守婦道,善事公婆:“自小闕內訓,事姑貽我憂”、“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一面是叮嚀,一面又是不捨:“兩別泣不休”、“別離在今晨,見爾當何秋”;回到家裡一看,小女兒捨不得姐姐遠嫁,一直在哭,“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千年之後,我們再讀〈送楊氏女〉,分明看到一位慈愛的父親,佇立大江邊,向著遠去的女兒揮手送別,慈愛滿眼,熱淚滿眶。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唐朝疆域變遷圖。本圖為完整呈現唐朝各時期的領土變遷

萬物甦醒的季節——節氣背後的故事

“驚蟄”節氣的到來,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驚蟄”本叫“啟蟄”。但是,等到漢朝的漢景帝登基時,大臣們尷尬地發現,“啟”字犯了皇帝的名諱,因為漢景帝姓劉名啟。於是大臣們避“啟”改“驚”,“驚蟄”從此定名。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驚蟄

《夏小正》記載:“正月啟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仲春之月,萬物出乎震,震為雷,雷乃發聲,蟄蟲鹹動,啟戶始出,故曰驚蟄。”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響,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驚蟄節氣最典型的節氣標誌,就是乍響的春雷,也就是韋應物在《觀田家》中說的“一雷驚蟄始”。農諺有云“驚蟄始雷,大地回春”。驚蟄以後,天氣轉暖,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可以陸續聽到滾滾的春雷之聲。

韋應物的這首驚蟄詩,道出了農民的艱辛,展現備受推崇的愛民思想

示意圖

韋應物在《觀田家》中還說“耕種從此起”,確乎如此。 驚蟄既是萬物甦醒、大地回春的節氣,也是春耕忙碌的時節。

每當驚蟄春耕時節,田家農民們雖然辛苦,但能夠在綠草茵茵、桃花盛開,黃鸝鳥鳴叫、布穀鳥飛來的田園風光之中耕作,也算老天爺夠意思,對農民不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