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楊家打手要法(上)


文 | 馬有清


一、楊少侯宗師打手五字訣

薄、順、短、脆、遠

這“五字訣”不但要貫徹到楊少侯宗師傳授的用架(快拳)之中,最重要的是要在打手裡認真使用。所以“五字訣”是楊少侯宗師打手法的中心指導要法。

楊少侯宗師傳授的“太極功”功法中,除“松功”之外,還有“輕浮功”(訓練臨皮勁)等功法。“薄”是不用骨、筋、肉之拙力練功或打手應對,而要求“松”到肢膚上,用這種“薄”去練功和打手。

我順人背的意思。在練體時要求順遂。打手應對時,要用各種方法制人於背以致勝。

練用架(快拳)手勢要短。即兩手不離胸前八寸到一尺。打手發勁必須既短又銳,避免鈍拙。所謂“穿透勁”即短銳之勁,故勁愈短銳阻力愈小,殺傷力愈大。

要發寸勁,不可拖泥帶水。勁要脆快,發勁時忌滯重遲拙。

發放時勁尚遠不尚近。能放遠又指攻堅,才能做到隨心所欲,信手而應也。如何能放遠,在發手時與能否把勁全部撒放出去有關。發勁時勁不可回。勁不可殘留在自己身上。另外發放時自己的“意”與“神”也應配合放遠、否則不易達到放遠的效果。

二、楊少侯宗師的十字訣

準、是、穩、脆、真、恰、巧、變、改、整

準:目標要準,發手要準。勢、勁、氣的發放要有準。

是:所打擊對方的“勢”或“勁”,是對還是錯。

穩:自身要穩。勢要穩。勁要堅。氣要沉。

脆:不拖泥帶水,發勁要脆要快。

真:判斷對方要“真”,不可“假”,否則出錯。

恰:發打要恰當。要掌握時間和火候。

巧:功夫要實,方法要巧。

變:要多變,要善變。要應物自然。

改:不對要快改,調整技法以求全勝。

整:無論勢打、勁打、氣打,都要完整一氣。

十字訣因有些字義頗為相近,經多年實踐,提出新的設想,把相關的“兩訣”合併去求解釋,以供參考。

準是:是中求準。

穩脆:穩中要脆。

真恰:既真又要恰當。

巧變:變時要巧妙。

改整:改之後仍需完整一氣。

三、楊班侯打手八要

心靜:心定自然虛靜

氣沉:松淨則氣沉於根

膽大:藝高技精自能膽大

身靈:有騰挪閃戰之功,步活身靈

眼捷:由顧盼練到純以神行

手快:著熟而懂勁,則信手而應

步實:氣沉則步實,根穩則身手敏捷

勁堅:剛柔相濟,無堅不摧

四、必須學會“明已知人”

《孫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拳法亦如此。太極功系練功有四步之階:由練勢功,到練勁功,到練松功,到練氣功。其功法之多,練法之苦,非凡夫俗子所能承受。

吳圖南先師說:“必須具備萬夫不擋的勇氣,脫胎換骨的精神,百折不撓的毅力,才能練好太極功。”然太極功之主旨,不外是先求明己,再求知人。因為不能明己,又怎能知人?故太極功系要求練者,由行功和快拳中明己;由練勁功中明己;由練松功中明己;由練氣功中明己。如能自身達到明察秋毫,則他人之四肢百骸,與自己無甚異樣,自能知人之順背,察人之虛實。其人之一切動靜豈能逃過我之洞悉?加之太極功系之精妙絕倫打法,自可達到全勝的目的。

打手要明“度、量、衡”之法。

太極功系裡要求練者在與人進行打手之際,必須要“聽審”對方,弄清對方一切之後,才可以進行“發、拿、打、化”。即當與他人應對之初,應觀其勢、聽其勁、審其機,而後制之,始可言勝。聽審的功夫,必須依“度、量、衡”之法行之。

度:度而後知對方之長短。

量:量而後知對方之大小。

衡:衡而後知對方之輕重。

故應對之始,首先要做到明察秋毫,心中有數。練習太極拳推手時,尤為緊要的是練習聽勁。聽而後能審;審而後能明;明而後知尺寸、知大小、知輕重,然後才可應對。推手既精,始可進行脫手之散打練習。散打精熟,技擊之術漸達於信手而應矣。

五、太極功系裡以食指為定向器

太極功系裡的太極拳,即十三勢:“進、退、顧、盼、定”為五行;“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為八門。

十三勢是“拳”在方位空間之中的變化,也是善於利用方位空間的一種拳術。

十三勢的制定,是十分科學的佈局,是“人”處在某一中心點上,去應付四面八方的最好方法。太極拳自歷代宗師傳承至今,已將拳的方位、度數規定得相當精確。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非誇張之詞。蓋因在練體致用中,方位一變則順背顛倒,萬勢皆非。為了精確地定位,前輩們在傳功時,要求學者以食指為定向器,以使其在練體和致用中有“準”可言。當然食指既然可以為自己定向定位,在對待時,也可用它“定”和“變”對方的位。能夠控制對方時,將“制人於背”施於對方身上,使其失控之後則可致勝矣。

六、打手時三道防線的設置

太極功系的練者,在與人打手時,為了防禦對方的進擊,將自身的運作範圍設有三道防線。頭、軀幹、陰部範圍為內線,或稱三線。如軍隊之大本營和司令部。兩肘、兩膝的範圍稱為中線,或稱二線,如軍隊主力之部署。兩手和兩腳之範圍為外線,或稱一線,如軍隊之前沿陣地。

故在與人打手應對時,宜在一線的“內、外”去解決。因閃失較小,也宜於防守和進攻。非不得已才可在二線“內、外”去解決。如將對方擊我的手腳放入三線,則危險性較大,為拳家之所忌。

三線之設置,不僅對自己之防守大有好處,對於我進擊對方,在戰略和戰術上亦大有好處。

七、打手要先明“三節”

太極功系要求練者在練勢功和打手時,既能做到“節節貫串”,又要做到“完整一氣”。因為練勢功時一定要內外相合、上下相隨,達到通體貫串、絲毫無間。而打手時既能走化又能發打。所以練者首先要明瞭自己的身體各部位的特點,尤其是所謂三節的關係。

三節者,即身體各部位“根、中、梢”三節的關係,以利運作。各家拳術皆如此,太極功系更重視三節之訓練。

練者三節既明,再通過各種功法之練習,使身體各處皆能輕靈、圓活、沉著、順遂,以期達到通體貫串,絲毫無間之目的。

故明三節為練者首要之事。

八、“三節”之用

明瞭“三節”的關係之後,還要訓練“三節”之用。各家拳法都有由頭到腳的各處用法,太極功更不例外。周身上下“一處自有一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就已經說明不僅是“三節”之用,而是由“三節”能用之後,做到周身處處皆可用也。

太極功繫有多種操練手、肘、肩、胯、腰、腿、膝、足等功夫。其中包括勢功的訓練、樁勁功的訓練,以達到周身皆用之目的。

太極功系尤其重視“三節”互用之法。如:以根打梢、以梢打根、以中打梢、以中打根等各種變術。諺曰:“如常山之蛇,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其中則首尾俱應。”這充分顯示了太極功“節節貫串”又“完整一氣”的練法,以及其在推手和技擊裡的用法。

九、打手時須明察對方“三節”之用

在明“三節”之後,當與人對峙時,應以己推理及彼。即所謂“既知己又能知彼”。當推手或技擊時,應仔細察明對方之來勢或來勁,他是用手、肘、膝、足等甚麼位置攻擊我的。然後才能以準確又快捷的打法還擊取勝。

在推手練習裡,要把明察對方“三節”之用練到精熟。如:彼力由何處而發?由手還是由肩?由腰發還是由腳發?……察明之後,始採取巧妙的方法去應對。對方用“梢”,我或者對待以“根”;對方用“根”,我或應對以“梢”;對方擊我“中節”時,我或以“梢”或“根”變換應對。總之雖變化萬千,而理為一貫。

十、釋“三門制決”

太極功系的先師楊露蟬、楊班侯、楊少侯祖孫三代秘傳的打手要法裡,有“三門製法”之術。

所謂“三門”者,主要是對人體上肢而言的。“三門”是:手 (腕)為頭門;肘為二門;膀(肩)為三門。

無論是推手還是散打技擊,上肢即手、肘、肩是重要的武器。當與人對峙時,能夠制服對方的手、肘、肩是致勝的條件。但是如何制服對方的“三門”呢?簡要言之即:頭門手(腕)要拿;二門肘要斷;三門膀(肩)要制。

在太極功系裡有些勢功和勁功是屬於制“三門”的功法的。如:勁功中有拿舔手、扭轉下擖等功法,都是拿對方手和腕,使其反背甚至斷傷。又如:玉女投針之下截手和扭轉下博的下擖手,為斷肘之法。又如:斬鋼截鐵的雙斬手,是截斷肩膀之法。其他如在打手或推手中使用的“穿”、“墊”等技法,都是制“三門”的很有效的方法。

十一、打手時宜分層對待

在太極功系裡的打手和技擊時,有“分層”對待的技法。“分層”指的是首先須從生理上懂得自己身體的層次,然後再學會依生理之層次去對待對方。

簡要言之,人體四肢由裡及表之層次為:骨髓、骨體、骨膜、韌帶、肌肉、真皮、表皮、毛髮。故當與人應對時,應當以敏銳的觸覺去分辨對方力度之深淺;要能依照所承受外力的層次去對付對方。如果按來力的薄厚論,通常應該是:對方之力入我骨上,我應當以骨應對;對方之力入我筋上,我則應以筋應對;如入我肌肉,我應以肌肉應對;如僅及於我之皮膚,我應以皮膚應對。反之,如果對方之力僅及我皮膚,我以骨去應對則“過”。如果對方之力深入我骨,我以皮膚應對則“不及”。

“分層”對待之目的是為避免因應對失誤而產生僵、整、弱……等病。“敵重我重”、“敵輕我輕”在應對上可少出弊病。當然功深技精者,在“敵重我輕”或“敵輕我重”時,仍可取勝,這是一般情況下的特殊情況也。

十二、楊少侯宗師之打手“搶位”

楊少侯宗師承受其祖父楊露蟬、其伯父楊班侯、其父楊健侯之家學,其拳術以凌厲脆快、出手見紅而著稱。楊少侯宗師在打手時,有“搶位”之絕招。

“搶位”原俗稱為“衝(讀入聲)子”。其方法是:當與對方應對時,首先要從對方的前後、上下、左右等幾個方面的空間,進行“搶位”。“搶位”即“搶佔”,佔領對方的空間,將對方驅逐出去。太極功系多用“搶位”之變術,迫使對方失重、偏斜、傾跌而後制服之。

太極功系裡精於此術者,能“以勢搶勢”、“以勁搶勁”。運用巧妙時,可收“四兩撥千斤”之效。

初學“搶位”的人,要先練習“以勢搶勢”,即用自己的“著(招)勢”去搶對方的“著(招)勢”空間。待自己由“著(招)勢”搶位純熟“懂勁”之後,再練習“以勁搶勁”。搶“勁”的空間位置,多在與對方的接觸點上。故搶“勁”的技術,就是打手裡“搶點”的技術。這種技術是從勤學苦練中得來的,學者宜篤行之。

十三、對峙時的“入字訣”

太極功系在訓練學者練習推手或散打技擊時,多授予“入”字訣。“入”者,入侵之意。楊少侯宗師的打手絕活“搶位”之法,效果固然顯赫,然在“搶位”時,若含有“入”勁,則效果更佳。對峙時如果只“搶”而無“入”,則往往易被對方逃脫。

“入”是法,也可稱為勁。“入”勁如水,逢窪下潛,無孔不入。“入”勁也可稱為“鑽勁”。當與他人對峙時,如遇對方的勢或勁中,出現“凸凹、斷續、缺陷”時,或有“頂、偏、丟、抗”弊病時,我則應乘機“搶入”。乘其“病”而填滿之,然後“發打”。與他人推手時,對方往往以“滑”、“軟”、“逃”化走我之“發、拿、打、放”。我應乘機而“入”,填滿之後,復攻擊之,始可奏效。

打散手技擊時,我應以粘黏手先“粘”住對方,察覺對方出現“病”情時,迅速“入”手而擊之可也。

十四、打“根”法

根者,我與對方之重心也。保持身體平衡與穩定,皆在於腳。“其根在於腳”即此義也。

在推手和散打技擊時,對方無論變換何種拳勢,總是先要紮好根而後發手。故打手時雙方都必須在重心穩定之後,始可以談攻守。故當與他人應對之際,我必須先察明對方之“根”的所在位置,再以有效之技術擊之,其人必不能自保。

經驗證明,如對方在推手或技擊時,其重心在前腳,如弓步、我應擊其前腳;對方重心在後腳,如:坐步、虛丁步,我應擊其後腳;其重心在兩腳,如馬步,我應擊其雙腳之中間。

打“根”法所難者,乃對方於變換重心之際,移動步法之時,我應審明、聽準其重心之所在,於一剎那間擊準其根。以求一擊即中、擊則立僕。

十五、太極功系的太極拳打法

太極功系的太極拳打法主要有發、拿、打、化。除此主外還有抓筋、按脈、斷骨、截膜、擒拿、閉穴等多種手法。

應對時太極拳所攻擊的部位,與其他拳術所攻擊的部位大體相同。惟太極拳重點攻擊的部位有:頭頂、兩耳、咽喉、中脘、兩肋、前陰、腰腎、尾閭等處。然學者不可以輕試,以免傷人。至於斷肢如:折指、剪腕、創肘、斷肩、蹴烴、踢踝、跐踏足趾等法,亦不可輕試。至於擒拿之法,即以輕巧之法制人於反背(反關節),再加之剛勁,斷其筋骨,更不應輕試於人。太極拳擊點之穴位諸如:死穴、啞穴、暈穴、閉穴、咳穴等,多位於眉間之“印堂”、胸部之“華蓋”、肩部之“肩井”、腹部之“中脘”、胎部之中“環跳”、檔部之“會陰”…‥等處。點穴法雖多已失傳不用,但學者仍不可以輕試。至於太極拳的拋擲手,即發放手,其所攻擊之部位與上述殺傷手之部位類同,只是不使用剛勁、重手,而是牽動對方使其失重,令其跌僕而已。

十六、太極功系的太極拳打法之三層次

太極功系的太極拳之打法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打法是勢打,即用“勢”和“招(著)”去打擊對方。所謂“論一勢之得失、求一招(著)之勝負”,這只是初級功夫。

用“勢打”時應注意的是:必須看管住對方的上下肢,即要看管住對方的手、肘、肩和足、膝、垮,以防對方的攻擊。故“勢打”有必須管手和管腿之說。

第二層次打法是勁打,即不論對方用甚麼勢、甚麼招、甚麼力,我只用勁去應對時,則無須管對方的手或腿。所謂“不用顧盼凝合,信手而應”也。

第三層次打法是氣打,……,此打法近乎“階及神明、應物自然”矣。

十七、略談打手中的拿法

太極功系裡“拿法”也是打手重要的手法之一。拿者,擒拿也。“拿法”是以輕巧之勁,使對方的一些關節,如掌、腕、肘、肩、腿等部位,反背其關節而加以擒制之謂也。對方被“拿”則無反抗之能力,聽任我之“發打”。若施以重手,則斷骨截膜矣。

“拿”關節有正、反拿法之分。如拿腕,順其勢向內旋拿者為正拿法。反之,順其勢向外旋拿者為反拿法。應對或練習推手時,如拿住對方任何部位,在拿之後必須加以“穿勁”。如無“穿勁”,則容易被對方滑脫。

擒拿之法,在各家拳術裡,皆有其獨特之處。在與他人應對時,必須注意不可被他人擒拿住。應當在被擒拿之前及時抽走為妙。假若自己的手腕被拿,則應順對方手的開口處,即小指側抽走。切勿由其手的閉口處,即大指虎口側抽走。蓋因對方小指側易開,而對方大指虎口處難抽之故也。

十八、論“掌”法

太極功系和其他拳種一樣,在掌法上有各種掌形。如:勢功裡有平掌、立掌、側立掌等。

其他拳術又有柳葉掌、鷹爪掌、虎爪掌等。在掌的用法上,不外是上掛、下劈、左擺、右抹、中按等法。上述種種為武術中“掌”的共性。

太極功系的掌法,除有拳術的一般共性之外,還有它的特殊性,就是它既有掌之用法,又有勁之用法。

大極功系的掌法,除斬、截、劈、剁等重手外,還有指、掌、腕三節之用。故掌有“一掌四用”之法,即:點(指)、擊(指根)、推(掌心)、按(掌根)四法。應用時掌的四勁要連發,故有“四法歸一”之說。

大極功系的用架(快拳)的“杈子手”,主要以“指”為其用。要求勁由指發,無堅不入,杈子手又分單杈手、雙杈手、連三枚、上下杈、左右杈等,變化多樣,堪稱一絕。

太極功系練者如遇上述各種掌法時,以“一砍破四用”之“砍”法破之。砍勁須於操功中求之。

十九、論“鉤”法

太極功系裡的“鉤”法之用,世間多不知曉。蓋因前輩先師們很少向外界公開之故。太極功系勢功裡的鉤法,主要有實鉤與虛鉤之分。實鉤為松腕五指下垂,五指尖聚攏實;虛鉤為松腕五指下垂,五指尖虛攏。“鉤”法有六用:

1、鉤:以小指指根,向內旋鉤拿。

2、掛:以腕根下掛,以備發放。

3、鋸:以腕之尺骨側,向下貼緊而鋸之,今對方下僕。

4、錯:以腕之尺骨側向上反旋而錯撮之,令對方反仰而傾跌。

5、抖:以腕之撓骨側,向上抖擊對方之頭面,或貼緊而抖放之。

6、彈:以大指向上向後反彈,用於發放靠勁,彈指之謂也。

二十、論“拳”法

拳者,捲攏五指而緊固之,以其擊對方,謂之拳或捶。拳之形分“掐拳”即五指聚攏,大指扣於二、三指之中節;“釘拳”即五指平攏,將中指之第二節突出;“豹拳”即各指之第三節伸直,僅鉤曲五指之上二節。太極功系裡拳法之用,亦與其他拳術類同。

但世傳太極功系的拳法,有以下“五捶”之用:

1、搬欄捶:搬攔捶分進和退的搬、攔之用法。捶法為扣打之點。捶,即崩捶也。

2、肘底捶:肘底捶分立捶和平捶。立捶以拳面向上拋擊;平捶是以拳面向左右拋擊。此捶即衝捶也。

3、撇身捶:此捶妙在身法上之撇身。用法是攻擊由身背後的入侵者。此捶為劈捶。

4、指襠捶:此捶向前下扣擊對方之陰部。指襠捶即撞捶也。

5、栽捶:此捶乃下砸之用。栽捶即砸捶也。

二十一、論“腿”法

太極功系裡十分重視腿功的練習。太極功之勢功“定勢”練法和太極功多種樁功,目的是練腿的穩定。

練者須於腿樁穩健之後,才開始練習腿法之用。大成先師張三丰,在“十三勢”之外,加入了七種腿法、即分腳、蹬腳、二起腳、披身踢腳、轉身蹬腳、十字擺蓮腳、雙擺蓮腳,使太極拳“十三勢”,又融入了腿功之用。

太極功裡另有腿功操練法,如左右鉤踢、左右斜彈、盤踢鉤掛、鉤掛外旋等腿功。這些腿功,無論是踢、是彈、是盤、是掛、是旋、是蹬……全部是短腿的用法。在應對時很少使用高腿,因為用高腿的危險性較大。

太極功系要求以腿當手之用。腿上也要練好粘黏連隨和發捆打化等功夫。這些都是太極功系裡獨特的腿法也。

二十二、論“膝”法

太極功系對膝的訓練也十分重視,要求將膝練得既靈活又堅韌。因為在練勢功或打手應用時,無論自己的身步是進退、轉移、騰挪、應戰全賴膝之縱橫前後。

正如拳論所說:“蹤之於膝”也。太極功用架(快拳)中的凌空騰跳步為疾速進擊之術。又如二起腳(俗稱二起蹦子),為快速連踢之法,這些技術都須要膝部的敏捷與堅韌。

“膝”之打法有撞、擺、頂、撥等。與人應對時,如須發腿,一般應在發腿之前,先加以膝打。然後再順其勢之走向以腿法擊之。

太極功系裡有練習“推腿”的功夫。推腿如推手,即兩人在練習時、以腿相貼,而後進行往復推揉之訓練。其目的在於訓練腿部的“粘黏連隨”和“發捆打化”,以備應對時之用。

二十三、論“足”法

太極功系裡有多種“足”的用法。足趾、足掌、足底、足跟各司其用。蓋因足為人身之根,諸功之母也。

太極功系要求:足趾要松,其用法以鉤、以撥為用;足掌以踢、以擺、以撥為用;足底以截、以踏、以踩為用;足跟以蹬、以盤、以掛為用。變化之多,猶如手掌之用也。

而其要者,太極功要求無論勢、勁,必須皆由根(足)發。“根起根落”,“萬變不離其根”。正如拳論曰:“其根在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足的重要性明矣。

太極功中有步功名“九宮八卦連枝步”。其步法輕靈奇巧、變化環生、疾徐有度、攻守皆宜。練太極功者應精熟之。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