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唐山傳說」唐山曹妃甸民間傳說——有功魚

渤海灣北岸曹妃甸海域裡,一般在海淡水的交匯處,有一種叫“愣蹦”的魚——頭大尾小,魚肉細膩,少鱗少刺,味道鮮美,深受人們喜愛。由於它繁育能力強,長得又快,可釣可捕,所以一年中夏秋冬三季在餐桌上都能見到它。


愣蹦魚,在曹妃甸區域有多重叫法,有叫“油翁魚”的,有叫“大頭魚”的,有叫“海鯰魚”的,還有叫“蝦虎魚”的,但它在民間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有功魚”。這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相傳,唐王李世民率軍東征,兵困渤海灣後巧遇曹姓漁姑並納為妃。曹妃幫唐軍治疾籌糧,儘管滴血鹽灘,幻化催生出一種擋急的“皇喜菜”(今黃蓿菜),但十萬大軍仍需要大批糧草。


為解決糧草缺口,這一天,唐王李世民和曹妃來到灤河入海口的一個小魚堡。這個魚堡原是趕海打漁人的臨時駐地,後來山挪海退,裸露出一個大沙坨,人們紛紛聚來此地蓋房建舍,慢慢地就變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村子了。

在村東頭的海溝旁,唐王李世民和曹妃遇見了一位七旬老翁,他正把從海溝裡摸上來的魚一條一條用繩子串好掛在支架上,旁邊用枯樹枝搭起的架子幾乎都掛滿了同樣的魚。


曹妃上前打著招呼:“大爺,您忙著吶?”


老人微微一笑,說道:“漁家人閒不住呀!”


唐王李世民問:“老人家,這叫什麼魚呀?”


老人說:“這叫愣蹦魚。”


李世民不解的問:“愣蹦魚?”


曹妃一笑,說:“這魚本無名,抓它的時候它不老實,總是亂蹦亂跳,所以大夥就腳它愣蹦魚了。”


老人說:“姑娘說的對啊!”


李世民接著問:“那老人家,你弄這麼多愣蹦魚乾什麼用啊?”


老人說:“飽時當思餓時飢。我把它曬成魚乾,等到枯漁時拿出來擋急用,我們這片的人還叫它有功魚呀!”


唐王李世民和曹妃告別老人後,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愣蹦魚,有一種傳奇的色彩,因它生命力旺盛,在漁家枯漁時可擋急,應該救了許多人,難道它真有這麼神奇麼?


唐王李世民身為一國之君,也是真命天子,對於一些事他總是細細研磨:為什麼東征不順?為什麼巧遇曹妃?為什麼大軍會斷糧草?


回到大營後,唐王李世民睡不著,把兵困此地前前後後的事從頭到尾想了一遍。

唐王李世民猛然發現:兵困渤海灣,缺糧少草不怪別人,應該怪自己呀!


大將薛仁貴向龍王借了一箭之地後,薛仁貴的震天弓一直向南飛了一百多里才落了下來,海水也退了一百多里才停下來,令龍王后悔不已。沒能言謝,唐王李世民為此決得自己很失禮。於是,他獨自一人來到海邊,恭恭敬敬地說:“龍王,你借我一箭之地,幫了我一個大忙,我心裡記下了。由於連年征戰,對你失禮了,請別怪罪。”


只見龍王浮出水面,和唐王李世民面對面,說,“唐王,我知你遇了難,缺糧少草,既然話說開了,不妨我再幫你一把。不想再瞞,你和曹妃剛才見的白鬍子老頭就是我。這麼著吧,我讓蝦兵蟹將把愣蹦魚都趕到岸邊,幫你解決下糧草問題。”


唐王李世民千恩萬謝,令兵將在海邊捕了大量愣蹦魚補充給養,龍王又一次幫他度過了難關。


殊不知龍王讓愣蹦魚到海邊為唐王補充給養時,答應愣蹦魚一年長一尺,讓它更好地造福唐王,造福善良的人。

唐王李世民的兵將在海邊捕了大量愣蹦魚充當給養後,度過了難關。唐王面向大海施了個大禮,說:“龍王,愣蹦魚真是有功魚啊!”


為唐王的東征大軍解決糧草問題的愣蹦魚,本來就有點忘乎所以,聽到唐王李世民的誇獎更是找不著北。龍王找它,它連推帶怨就是不上前。於是龍顏大怒,龍王令龜丞相派兵將愣蹦魚抓起來,問到:“大膽,本王說話你竟敢不聽?”

愣蹦魚一臉不高興,說:“唐王封我為有功魚,你敢不認麼?”


龍王拍案,說:“他是人間,咱是海族,你聽他的還是聽我的?”


愣蹦魚不在乎,說:“我一年長一尺,十年長一丈,百年後我就吃掉龍王你!”


龍王大怒,說:“那我就讓你一年一死!”


自此,愣蹦魚一年一死,但民間記住了愣蹦魚補飢的功勞。


「唐山傳說」唐山曹妃甸民間傳說——有功魚

(愣蹦魚)

萬物有情

每個人都有一片精神家園

我們都是這個家園的守望者

我們相信 春天的故事不會結束

因為 故事的延續是一次又一次的收穫


「唐山傳說」唐山曹妃甸民間傳說——有功魚

文化的力量,總是”潤物細無聲“,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社會和諧的“粘合劑”。願父老鄉親和四海賓朋,通過故事的講述,更加了解曹妃甸、熱愛曹妃甸,進而投資曹妃甸、建設曹妃甸。相信曹妃甸這片黃金寶地、這顆耀眼明珠,一定能帶給您更多驚喜!


「唐山傳說」唐山曹妃甸民間傳說——有功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