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渦陽烈士陵園的興建與變遷,寄託了多少人對烈士的懷念與哀思


渦陽烈士陵園的興建與變遷,寄託了多少人對烈士的懷念與哀思

張繼軒

渦陽縣烈士陵園是我每年都要拜訪幾次的地方,一是懷著敬仰之情祭奠供奉在那裡的革命烈士,二是參觀展室、漫步陵園看看有哪些新的變化。我對渦陽縣烈士陵園的特別感情源於我的本職工作和對黨的歷史、革命英烈事蹟的深切感知,也有著我與渦陽縣烈士陵園工作人員的深情厚誼。

1983年8月,我調入縣委黨史辦公室工作不久,即為渦陽革命烈士、黨史人物的感人事蹟所吸引。但當時資料欠缺,而且說法也多有不同,就萌生了考證、撰寫革命烈士、黨史人物傳略的想法。從此,渦陽烈士陵園就成了我經常去的地方,並由此結識了張漢三老先生。

張漢三老先生學識廣博,為人謙遜,是烈士陵園聘請的資料整理員。在與他的交往中,我學習到不少的寫作和社會知識,獲益匪淺。也在與他共同探討、考證烈士生平事蹟的過程中,瞭解到渦陽烈士陵園的興建、變遷歷史。

他說,現在的渦陽烈士陵園是原來的渦陽花園。

渦陽烈士陵園源於渦陽縣革命烈士紀念館。渦陽縣革命烈士紀念館起始是渦陽縣委、縣政府為方便黨員幹部、中小學生憑弔革命先烈,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於1951年在縣城健康街興建的。受當時條件限制,紀念館僅有三間平房,陳列有王崇典、彭雪楓、孫路平三位烈士的事蹟和烈士名錄。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1954年,渦陽縣革命烈士紀念館遷移至老縣城東小花園。1956年,渦陽縣委、縣政府在小花園新建,烈士紀念館又遷移到老縣城東北、渦河岸邊的大花園裡。

小花園是國民黨渦陽縣長朱國衡在三十年代、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建造的。這人思想較為開放,為渦陽帶來不少新玩意,在老城東建造了花園,又引進了馬拉水車澆灌菜園。這在當時很是新奇,轟動四方,不少外地人都大老遠跑來觀看。

大花園(渦陽花園)在老縣城的東北、緊臨渦河,佔地近40畝,是解放前渦陽富豪、渦陽臨時參議會議長王藩庭私家花園。花園採四方奇花異草,集園林巧思妙想,廣植大片竹林,造就了渦陽一片勝境。為使四季花開,物種不滅,花園西部建有四間前牆、屋頂全玻璃溫室花房。花房西接兩間會客廳,右有荷花池,西望翠竹林。花園北面以密植枸橘為籬,以便聽渦河波濤吟唱,觀檣櫓往來穿行。渦陽花園曾是達官貴人淺斟低酌之處、密謀策劃之所。解放後收歸渦陽縣農場。

渦陽縣革命烈士紀念館在花園東北部建造了具有民族風格、挑角式東西兩棟、各三間平房作為展室。東展室為原展覽內容,增加了輝山革命烈士公墓內的碑文、輓聯、悼詞,西展室安放有部分革命烈士骨灰。

約在1959年,渦陽一中學生利用義務勞動,在花園西北角竹林中堆起一座7米高的假山,假山下修有南北貫通山洞,曲徑相連,又為花園添置一景。

1965年,兩展室因漏雨維修時拆除屋面挑角,換成大片平瓦。這年利辛建縣,因孫路平烈士為利辛縣人,有關內容從東展室撤出。

1976年,“渦陽花園”整體更名為“渦陽縣革命烈士陵園”。

文化大革命結束,百廢待興,環境遭嚴重毀壞的烈士陵園建設也得到高度重視。1978年,渦陽縣烈士陵園在兩棟平房展室中間後側興建11間新館,建築面積394平方米,館前鋪設了能容納2000餘人的水泥廣場,構築了高大的門樓,上樹“渦陽烈士陵園”六個大字,修建了寬闊的道路,使烈士紀念館展覽條件、紀念活動場所得到基本改善。同時,園內北面枸橘籬笆更換成磚混圍牆;圍繞花房建起柵欄花圃,花圃前後是花草繁育基地;更新、補栽了雪松、龍柏、銀杏等長青樹木,保留了竹林、花房、荷花池等原有設施。渦陽烈士陵園面貌煥然一新,處處充滿生機。新的紀念館1980年落成,烈士館聘請我和王野進行資料整理、撰寫烈士簡介,劉書民、牛春曉、鄭化彬等攝像、繪畫,重新進行了布展。展出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位革命烈士的圖片、事蹟和1600多位英雄名錄。原紀念館東館改作渦陽革命史展室,西館仍安放部分烈士骨灰。

這幾年陵園面貌沒有大的變化。張漢三老先生指著花房告訴我,難得的是那裡面的兩棵仙人掌樹歷經數十載得以倖存,現在已有3米多高,胸徑近20釐米,安徽日報曾作過專題報道,被稱為“仙人掌王”,仙人掌能長這麼大實屬罕見。最為可惜的是許多歷史檔案資料在文化大革命中損毀、散失,需要補充、整理,不少烈士事蹟還要進一步挖掘、研究、核實。如我縣最早的革命烈士王崇典入黨、被捕時間就不確切,還有待考證。張漢三老先生的話給了我諸多警示:現在還有一些知情人健在,如果不抓緊搶救性訪問、核實,有些事以後再想搞清楚恐怕就更難了。

大概有兩年多的時間,張漢三老先生因病離開烈士館,資料整理工作暫停下來。

此後的一段時間,不知是什麼原因,花房的兩棵“仙人掌王”相繼死去,後來花房也被拆除。這不能不說是陵園景觀的一重大損失。

時隔不久,退休教師張志宏、復原軍人張品成受聘接替了資料整理工作,可見烈士館領導對這項工作是非常重視的。認識他們,我有對張漢三老先生的掛牽之情,也有對他們到來的歡迎之意,我打趣地說:看來我們張家是對黨、對革命烈士最有感情的,不然怎麼走了一個姓張的,又來了兩個呢?從此,我們也成了很好的朋友,有時三人弄幾個小菜,喝一瓶老酒,很是投緣。

二張住在陵園東北角兩間幽暗的小屋裡,冬天難見陽光,潮溼陰冷;夏天悶氣燥熱,蚊蟲肆虐,生活條件很是艱苦。可他們認真工作的態度和精神,讓我敬佩不已。他們不避嚴寒酷暑,查閱資料,摘錄比對,走訪補充,研討推敲,盡心盡力地核準每個史實。爾後以楷隸字體一筆不苟地謄寫、複寫,一卷卷裝訂成冊,為研究烈士事蹟、充實館藏資料作了不懈的努力。我也從而掌握了不少烈士生平資料,為日後撰寫革命烈士、黨史人物傳略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1986年夏,為紀念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壯烈犧牲的“戰鬥英雄”梁嶺,在烈士紀念館前西面樹立了“梁嶺烈士永垂不朽” 紀念碑。同時,整修了陵園內道路、花壇,陵園更加莊嚴肅穆。此間,紀念館展室又增添了焦正旺烈士、高飛烈士、梁嶺烈士的遺像和事蹟。在荷花池上新建了曲橋迴廊、六角彩亭。

1989年,渦陽烈士陵園因紀念設施較為完善,館藏資料較為完備,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評定為“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館養館”的一股歪風造成了在烈士紀念館西邊建起了兩層樓的骨灰堂面向社會開放的不良後果,使這個神聖的烈士陵園再也沒有了昔日的寧靜和安詳!我希望,它能早一天拆除,讓烈士們的英靈不再繼續受喧囂煙塵的滋擾!

2007年初,渦河疏浚,渦河閘擴建,靠近渦河的渦陽烈士陵園北部圍牆南移重修。

2008年春,原安葬在城西王氏祖塋中、1928年9月犧牲在南京雨花臺的革命烈士王崇典墓碑,因城市建設遷移至烈士紀念館前東面,並重新刻立了“王崇典烈士紀念碑”。

2013年,為響應國家慰烈工程,烈士陵園把西部改建為烈士墓區。現共建立烈士墓碑78座,遷入有名烈士77名,無名烈士827名。原烈士館西館騰出後改作“抗日紀念館展室”。

2018年初,渦陽烈士陵園進行全面整修,烈士紀念館重新陳列、布展。我有幸受邀參與紀念館陳列、布展深化設計和文字編輯撰稿。館內分革命星火、渦北抗日、迎接解放、走向復興四個時期,陳列著王崇典、彭雪楓、劉因、梁嶺等22位革命烈士的圖片、事蹟和文物,增添了浮雕、圓雕和壁畫,以較為現代化的方式展示了烈士們的英雄事蹟和高尚情懷。

在長期從事黨史工作中,我與渦陽烈士陵園結下不解之緣。我已於2017年8月退休,幾十年的黨史工作使我較為詳細地瞭解到渦陽烈士陵園前30年的興建和遷移經過,見證了她近30多年的變化歷程。同時,我也在收集、研究革命烈士事蹟中獲得極大的精神鼓舞,為我從事的黨史工作提供了不少的幫助。

渦陽烈士陵園1995年被安徽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首批命名為“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4年被亳州市雙擁工作領導小組命名為“亳州市國防教育基地”。每逢節假日和重大節日,渦陽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各中小學、各界人士相繼前來憑弔革命烈士,舉辦各種紀念活動。渦陽烈士陵園每年約接待30000人次,已成為在皖北較有影響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如今, 渦陽烈士陵園青松翠竹傲然挺立,鮮花碧草枝繁葉茂,猶如烈士們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和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激勵著人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