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深度解析經濟復工主力軍“新基建”

  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提“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提法由此產生。

  2020年開年首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出臺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截至目前,已有25個省市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及新型基建,其中21個地區表示推動5G建設與佈局等相關工作,並有8個地區明確規劃了年內計劃新建5G基站的數量,合計約27.6萬個。

  我們知道,投資、消費、出口是需求端三駕馬車。在出口和消費存在約束時,投資就必須頂上。固定資產主要包括房地產投資(佔比25%左右)、製造業投資(佔比30%左右)、基建投資(佔比25%左右),其中房地產投資已度過黃金時段;製造業投資是派生變量,一般是順週期;基建投資就仍比較關鍵。對於基建投資來說,除了合意的速度,更需要合意的結構,“新基建”是未來一個重要的政策方向。

  什麼是“新基建”?為方便理解和測算,我們可以把“新基建”理解為兩個口徑,一是狹義新基建(“重創新”),二是廣義新基建(“補短板”)。

  為方便理解與測算,我們以兩個口徑對新基建這一概念做出闡釋:

  (一)“狹義新基建”。它指的是以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為核心領域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這也是通常提到“新基建”大家所能聯想到的幾大領域。從政策文件、專項債細分項目、發改委批覆情況等方面梳理,狹義“新基建”具體行業大致有以下幾類:

  ①5G及相關電子信息領域配套設施(如物聯網/車聯網、人工智能如AI醫療等、大數據中心、雲計算等)、②傳統基礎設施的信息智能改造領域(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園區、智慧農業、智慧警務、智慧消防等)、③新能源新材料及其應用領域配套設施(如光伏、生物質能、清潔供熱、垃圾發電、高端製造)、④無人化配套設施(如無人機、無人配送物流系統、無人化防疫系統)、⑤衛星太空基建等以及這些領域對應的園區項目,以及⑥醫藥園區、⑦軍民融合產業園等科技行業專有園區。

  (二)“廣義新基建”。它包括了“狹義新基建”以及存量規模相對大部分傳統基建行業較小,未來增量空間較大的領域,也就是所謂的“補短板”領域,通常為某傳統基建領域的新興細分子行業,主要有:

  ①交通運輸短板領域(軌道交通、冷鏈物流等)、②能源行業短板領域(核電、特高壓、充電樁、加氫站、鋰電創新、工業供汽等)、③環保基建(汙水處理、垃圾處理等)、④市政建設短板領域(停車場等)、⑤民生基建(公共衛生、教育、養老、醫養結合等),以及⑥特色小鎮、⑦文旅配套設施、⑧現代農業園區、⑨舊改、⑩新舊動能轉換園區等。

  簡言之就是狹義新基建重創新,廣義新基建補短板。

  “新基建”佔基建比重多少?我們粗略測算目前廣義“新基建”在基建整體佔比約在15%左右,比例較去年顯著上升,年內存在繼續上行概率。

  囿於數據的可得性,對於新基建在基建中的佔比測算,我們從現有的專項債投向入手,逐項拆分測算,並輔以PPP存量數據與各地政策佐證,具體如下——

  從2020年已發行專項債項目來看,“狹義新基建”(包含電子信息互聯網大數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產業園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冷鏈物流等)所佔比重自2019年全年的0.6%(129億元),顯著提升至1月的3.9%(282億元)與2月的14.8%(347億元),開年以來新基建比重的上升趨勢較為明顯。其中,在去年政治局會議與國常會重點提及的幾大領域都有明顯的增長,如冷鏈物流項目在專項債投向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變化,軌交項目規模增長約59%,停車場項目規模增長約5倍,配電網項目規模增長約10.8倍等。

  那麼廣義新基建在基建投資中所佔比重大致為多少呢?

  從專項債項目來看,2020年專項債投向中從無到有的新基建項目主要有物流冷鏈、垃圾發電、新舊動能轉換園區、新動能產業園、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等,佔比有所提高的新基建項目主要有電子信息科技/大數據/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園區/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農業/軍民融合產業園、環保能源(發電)相關、特色小鎮、生物醫藥配套基礎設施、醫養結合配套基礎設施、文旅產業配套基礎設施、智慧城市/交通/停車場等。此外,包括軌道交通、汙水處理、垃圾處理、停車場等廣義新基建領域均有明顯增長。

  經測算,1~2月專項債中廣義新基建佔基建比重約為15%[1]。對於此數據,我們通過財政部PPP管理庫交叉驗證,同口徑佔比結果與專項債結果基本吻合,約為13%(圖1)。

  就全年來說,這一比重的適度上行概率要大於下行概率:

  第一,根據各省近期發佈的年度重大項目投資計劃表來看,大部分地區計劃開工項目中新基建所佔比重基本高於15%[2],如河北省這一比例約為20%。考慮到重大項目與所有項目存在一定樣本偏差,地區整體的新基建佔比或將略低於重大項目所佔比重,但仍有可能高於15%。

  第二,新基建項目財政資金參與度或將低於傳統基金項目,因此通過專項債投資、PPP項目拆分得到的佔比或較實際值偏低。

  第三,如果兩會後財政空間擴張,政策端或將順勢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對新基建的投資力度,進而提高新基建在基建總體中的所佔比重。

  “新基建”的價值不止在於優化基建投資本身結構,更重要的是它對新興製造業和服務業投資有帶動作用,即有一部分貢獻會統計在製造業投資中。

  根據定義我們知道,狹義與廣義“新基建”除分佈在傳統的基建三大行業外,其自身與上下游還廣泛涉及了製造業(如高端設備製造)、信息軟件技術服務業(如電子信息產業園)、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如高校、醫院、養老院建設和醫養結合項目)、文化體育娛樂業(如文旅產業配套設施、市民娛樂場所建設)和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

  可見,“新基建”作為2020年的重點工作方向,除優化基建投資結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上下游聯動效應,進一步帶動新興製造業和服務業蓬勃發展。這意味著新基建佔比的提升,不僅能夠支撐基建投資穩定增長,亦對製造業投資存在積極意義。

  傳統基建目前仍佔大頭,需要承擔穩定整體增速的任務;新基建代表結構性的方向,二者對於2020年經濟的貢獻都不容忽視。

  在《需求缺口、固定資產投資與新老基建》中,我們做了一個粗略測算:在房地產投資增速2%,製造業投資增速持平去年的背景下,基建投資增速需要擴張至10%左右,才可以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大致穩定在5%左右的空間。

  整體來看,新基建的提升對於優化基建投資結構、打開基建存量空間的意義重大,是年內基建的重要投資方向。但需要注意的是,縱使“新基建”佔比顯著上升至15%以上,傳統基建規模仍佔大頭,也依然主導著基建投資的增速變化,依然肩負著穩增長的重要使命。因此,把握新基建投資方向,穩定傳統基建增長速度是當下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

  核心假設風險。人工測算過程存在誤差,經濟下行超預期,疫情防控情況超預期。

  

深度解析經濟復工主力軍“新基建”

  

深度解析經濟復工主力軍“新基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