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量子通信實驗已經成功了,為什麼還有人會質疑甚至抹黑潘建偉院士?

花匠小美


潘建偉院士199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1995年獲該校理論物理碩士學位,1999年獲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實驗物理博士學位。

2015年潘建偉和陸朝陽的多自由度量子傳態研究獲得英國物理學會2015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榜首,譽為當年度世界最重大發現。

不過,量子力學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爭議。潘建偉教授研究的量子加密通信和隱形傳態都是基於哥本哈根學派的理論(詮釋)開展起來的,而至今仍有部分科學家質疑哥本哈根學派的理論。

最早質疑哥本哈根詮釋的代表就是愛因斯坦,還有多宇宙詮釋對哥本哈根學派的質疑,雖然多宇宙詮釋目前還無法得到實驗的驗證,而愛因斯坦對哥本哈根詮釋的質疑,都得到了實驗的證明。

如早在1967年,克勞澤和阿斯佩的實驗結果證明了量子力學的那個預測方程式是對的,即量子糾纏現象是客觀的存在,量子的確可以超越空間彼此聯繫,只要測量其中一個,事實上就會立刻影響到它的遠方伴侶。好似其間的空間根本不存在一樣。換句話說,愛因斯坦認為不可能的超距幽靈作用,結果是真實的存在。

在1997年,科學家就實現了對單一自由度量子隱態傳送的實驗驗證。

時隔18年,在2015年,潘建偉團隊實現了多自由度的粒子隱態傳送。

然而,儘管哥本哈根學派的量子力學給第三次工業革命注入了巨大的動力,其在本質性問題依舊存在著爭議,因此,質疑潘建偉院士很正常,但抹黑他可能有利益上關係,篇幅有限,難以盡述,點到為止吧。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更好的意見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陳思進


產生這個問題,有兩大原因:一是媒體誇大事實瞎吹,二是老潘自己不作澄清,全部笑納。比如量子通信,今年八月,老潘自己都說了,目前技術根本搞不出可用於通信的合格單光子,可見量子通信是假;比如糾纏,前不久潘院士在演說中說,量子糾纏只是一種推測與假想,目前沒法證明其存在;比如量子計算,老潘在演說中講,可以研究,但可能永遠做不出來。可不少自媒體,到處瞎吹,妖言惑眾,以訛傳訛,道聽途說,讓不少中國人成了量子信途了。


專打瞎吹


潘的論文可能是真的,但量子通信實驗和工程是假的,理論和實踐是兩回事,現有技術根本無法實現單光子的操控和接收、識別,潘為了能持續申請大額科研經費,在明知量子通信無法實現的情況下,拿經典宏觀光學理論的激光通信來交差,說成是量子通信,這是潘事件的本質。另外潘有諂媚作秀之嫌,墨子啟發了量子通信?天大的笑話,僅次一條說明其沒有嚴謹客觀的科學家的修養,變成了一個為了利益諂媚逢迎的政客


海納百川66886


相對論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而且也早已得到了檢驗並取得了一些應用,不過至今仍然有一大批不懂相對論的人在罵愛因斯坦是騙子。曾經有一位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農民召集了十多位教授,與他們爭辯相對論。“爭辯”結束後,有一位教授雖然是文科方面的工作者,不過他的評價還是讓人眼睛一亮,他的評價中有這樣的文字“×××所探討的問題是個嚴肅的科學問題,必須用求真、務實、批判、創新的精神來對待研究。而×××的語言顯得太過情緒化,其理論僅停留在科普性上,還遠遠缺乏科研價值”。

民科攻擊相對論時經常對愛因斯坦進行醜化和攻擊,以為罵愛因斯坦罵的越狠就越能推翻相對論,所以“推翻相對論”的民科幾乎都在罵愛因斯坦是“騙子”。

罵潘建偉是騙子和罵愛因斯坦是騙子有著很好的相似性。罵人家是“騙子”,本身就是一種情緒化的反應,並非學術層面上的交流。而且那些罵潘建偉是騙子的人,很多真的只是在科普文字甚至新聞報道中扒出了幾句自己理解不了的話,便惡狠狠的罵人家是“騙子”,並吸引了一大群湊熱鬧的人跟著吆喝潘建偉是“騙子”。這樣的謾罵不僅不能說明人家潘建偉是騙子,相反倒是還能暴露謾罵者的無知。

想“推翻”相對論,正常的做法應該是寫出專業的能夠“推翻相對論”的論文,至少也應該去《物理評論快報》一類的學術期刊上發表。發表後如若得到了更多同行的認可,並得到了實驗驗證,那就真的成為了大神。不過這樣的可能性已經是0了,相對論已經永遠不可能被推翻,以後只能是被人找出它的適用範圍。

量子通信實驗早就成功了,並且墨子號量子通信實驗衛星的其他工作項目也圓滿完成,發了一堆《自然》《科學》《物理評論快報》。從根本上講,實驗結果更不會被推翻,就像丁肇中說過的“實驗可以推翻理論,理論永遠不能推翻實驗”。一些人還在民科作風,試圖重新構建量子力學,這樣的大神已經不可能叫醒。

另外,一群愛看熱鬧、愛看人家囧樣的人,自己連個薛定諤方程都不會寫,為了滿足自己看熱鬧的心態,經常在網絡上跟在別人後面罵潘建偉是騙子。想證明潘建偉是騙子,就應該去頂級期刊發表論文,或者把潘建偉團隊發在《自然》《科學》《物理評論快報》上的一大串論文統統撤掉。如果做不到,罵別人的時候圖了一個嘴巴痛快,最後卻是丟了自己的臉。


刁博


我想潘建偉院士在年初兩會記者會上解釋的很清楚了,量子通訊在科學領域太前沿了太專業了,就是在專業內也會有不同聲音與爭論,同是物理學專業的科學家,由於研究方向的不同,都不夠在某些專項領域發言,更不用說那些“全科科普作家了”。科研階段,很多東西還沒有轉化為生產力,從實際效果來講,與我們的生活還比較遠,有些人就認為不應該花這個錢,這是短視的行為。搞科研就是高投入,持續高投入,然後可能不產出,或超高產出的結果。對科研對科研人才如果沒有這個態度,動輒就以懷疑的態度,以外行的視角說三道四,都是不明智的。甚或以陰謀論的角度去謾罵懷疑科學家的人品,都是不應該的,偶有學術界的不端行為不能成為我們否定科學家的理由。好在我們國家現在國力強盛,可以在尖端領域加大投入,領導層是有明白人的。

最後,祝潘校長工作順利,一路高歌猛進,為人類做更大貢獻!


典範西服


正所謂“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不管什麼事情,總會有人喜歡,也總會有人不喜歡。量子通信實驗已經獲得初步成功,潘建偉院士已經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他的成就已經獲得世界範圍的認可,並且讓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即便如此,潘建偉院士還是招來了一些無知者的惡意抹黑。

這不禁讓人唏噓。長期以來,我國在科學領域始終處於落後,一直在追趕別人。而如今我國在科學領域有了世界級的成就,卻遭受了莫須有的攻擊,這或許與實用主義和反智主義的盛行有關。我們不管搞什麼研究,最多被問起的第一個問題一般都是“這有什麼用?”

基礎研究往往沒有那麼快實現應用,所以我們對此往往不重視,這導致我們的科技長期落後於人。相比之下,當年牛頓沒用因為運動定律、萬有引力定律無用而放棄研究,麥克斯韋沒有因為電磁場理論無用而放棄研究,愛因斯坦也沒有因為相對論無用而放棄研究。從歷史教訓來看,我們應該要注重基礎研究,並且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一些,這樣我們的科技才有可能領先於人。

最後,還需要強調一點的是,量子通信不能讓我們實現超遠距離的瞬間通信,這只是一種無法破解的加密通信,其載體仍然是以光速傳播的電磁波。


火星一號


因為真正專業的人不會理這群傻屌的,人家不理他,你看看他們啥反應!他們說如果潘是有真才實學的他的項目是真的,為什麼不來反駁我?為什麼不來告我誹謗?肯定是心虛,沒膽子來和我辯論!。。。。你理解下他們這群傻屌的邏輯。。。想出名想瘋了,和你去辯論什麼?幫你晉級網紅麼?就還搞交通的教授呢,就這智商,好好去馬路走走吧!看看分得清紅綠燈吧!

網友嘿他提意見說你整天在頭條等網絡平臺喊沒用,你真的有理有據,出論文去投刊啊!或者去相關部門舉報呀!然後他是這樣說的,說潘賄賂了相關部門的一大部分人,把持著話語權,打壓他們這些反對者,至於說去知名雜誌投刊。。嗯。。。他只說國內相關刊物潘有關係,反駁潘理論的都過不了。。。⊙∀⊙!。。至於國際專業刊物。。。。他沒有表示。。以至於拉黑了給他熱心建議的網友。。。不信。。你去試試給他私信。對。。我說的就是搞交通的那個曲什麼的教授。。。真的,這個曲教授現在和你中科院門口被門衛測試題攔下來的那群民科本質是沒啥區別。。。。


一槍穿雲見如來


第一,可能是同行之間的正常學術爭議蔓延到民間,一些並非量子力學專業的人士跟風附和。第二,也不排除同行嫉妒,借用網民力量打擊對手。第三,可能是“專業打假人士”的刻意炒作,他們總是在尋找話題刷存在感。第四,有某些專門干擾中國科學技術進步的外國僱傭軍故意製造混亂,遲滯我量子信息通訊研究的進展。大多數網民對量子信息通訊不甚了了,奉勸各位不要人云亦云,被人當槍使。信息通訊已經取得階段成果,隨著成果的進一步取得,有些謠言不攻自破。我們不要打著質疑的名義去幫倒忙。學術領域內,科學家之間的爭論,那是科學家們的事,他們有專門的學術期刊雜誌做爭論,我們就不要去添亂了。這是個自媒體時代,我們一不小心就會被人利用,謹言慎行為好!


mulin30311368


量子加密已經成功,有人進行質疑謾罵潘建偉的實驗。2018爭論得最厲害。質疑者認為潘建偉的項目是騙國家的錢💰。當時是潘建偉已經完成一千多公里的通信加密實驗。當時還完成了天地之間衛星與地面之間的密鑰分配,進行信號加密傳實驗進行通信。當時,質疑者觀點是量子糾纏,是用量子設備進行量子傳送,認為是發送量子接收量子,認為量子不可發送接收。但是量子還是通過與電磁設備進行傳送接收,只不過把信息加入加密後通過量子加密配發量子密鑰,進行發送傳送接收來進行保密。比數字加密要好,數字加密只要進行計算夠快就能攔截解密獲取信息。量子傳送加密攔截就會毀信息。量子纏繞是成對的,有相對應的反應,攔截就毀。不可攔截,只有加密後,用密鑰解密得到信息。後來京滬高鐵應用量子加密技術進行通信。當然有人為了出名顯示自己不同回質疑。


用戶6663864333286gun


潘建偉當然不是騙子。當然他在某些公開場合也有一些不嚴謹或者錯誤的表達,不過這不能說他的研究工作就是騙局。

潘建偉的研究成果,是經常上《自然》《科學》這樣的頂級期刊的。這證明,至少他在上期刊之前,已經經過了小規模同行評議。上了期刊之後,迄今為止也沒有同行對他的研究提出過異議,而那些異議主要來源於外行。

如果說,潘建偉的國內同事礙於面子,或者懾於潘建偉的地位,不敢對潘建偉的工作提出異議,而那些國外的同行,並沒有理由去與潘建偉同流合汙。他們如果覺得有問題,一定會提出異議。可是,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看見這方面的記錄,只能在網絡上看見物理學專業以外的人士對潘建偉的工作予以否認。潘建偉之所以被某些人否認,主要是因為量子力學比較難懂,很多人不能理解,所以不能接受。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媒體對潘建偉的工作予以了誇大,媒體記者自己就不懂,瞎寫一氣。這自然會給批評潘建偉的人找到把柄。潘建偉本人似乎並沒有說量子通信可以超光速,也可能是我沒有看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