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國製造全球供應鏈抗“疫”壓力測試:世界工廠定位未動搖

來源丨中國觀察 王海平

當前的特殊形勢是國際貿易中不可抗的疫情影響下的市場選擇,一旦國內疫情得到抑制,產業鏈上的產能有效恢復,則國外重點客戶的訂單會繼續轉回來。

3月5日一大早,兩個裝滿紡織品的集裝箱大拖車從海門疊石橋家紡城的海關基地出發,直駛目的地上海港。大約20天內,這批貨可送到位於巴林龍城的楊麗手中。

楊麗在巴林經商已有5年,是南通地區小微型紡織產業從業者“走出去”打拼的典型,採用“國內生產—國外銷售”的生意模式。她所在的巴林龍城,是中國和巴林兩國間重要的合作項目,也是中東地區最大的中國商品貿易樞紐,銷售著成千上萬的“中國製造”。

2020年農曆新年初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身處異國的楊麗一度焦頭爛額,她在巴林的多個店面已接近無貨可賣的邊緣,“我在疊石橋家紡城有不少以家庭為單位的供貨商,疫情期間生產方式靈活,但貨無法出境。”楊麗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好在,龍城項目的管理方——中國中東投資貿易促進中心一直積極與國內和諸多商戶協調聯絡,努力尋求對外貿易管道的通暢。

而在連接江蘇與上海的太倉港,太倉港集裝箱海運有限公司董事長郭玉高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2月最後一週開始,海運出口已經達到了60%以上的恢復量。同時,江蘇、上海港口的出口量也在逐漸恢復中,樂觀估計延遲到3月下旬可達85%的貿易量。

與已吃下“定心丸”的楊麗不同的是,無錫力芯微電子公司負責人毛成烈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當前公司出口訂單降幅達到10%-20%,“疫情影響到終端產品出貨,傳遞到企業就是訂單減少。”力芯產品廣泛應用在手機、電視、音響等消費類電子產品上,是該領域世界知名企業在中國的重要供應商。春節前後,本是電子類產品的供銷旺季。

力芯是近些年來中國製造的典型代表。當前,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正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其製造業處於緊張的壓力測試中。全球商業調查者Dun & Bradstreet在發佈的特別報告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中國很多地區停工,可能會對全球超過500萬家企業造成負面影響。

儘管將2020年的銷售目標調整為與2019年持平,但毛成烈表示,當前的特殊形勢是國際貿易中不可抗的疫情影響下的市場選擇,並非是國外客戶對中國製造企業的不認可,“一旦國內疫情得到抑制,產業鏈上的產能有效恢復,則國外重點客戶的訂單會繼續轉回來。”

“隨著各地對中央防控疫情精神的貫徹落實,形勢已在明顯好轉。”江蘇省外國經濟學會會長、省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張遠鵬認為,從多年的研究實踐看,中國製造的優勢仍長期存在,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只會加強,仍是世界供應鏈中的重要環節。

滬寧線上多個城市的幾位上市高科技製造企業負責人則對記者表示,經過近些年來一以貫之的技術創新,行業、產業集中度大幅提升,加之全球化的佈局,已更加深入到國際供應鏈中,國外客戶會在較長時間內認可中國的製造優勢。

中國製造全球供應鏈抗“疫”壓力測試:世界工廠定位未動搖

短期看,世界仍認可中國製造的優勢。宋文輝 攝

物流回暖

物流是經濟運行的血脈。復工復產,交通運輸先行,必須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做到“貨暢其流”。

從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多方採訪看,儘管運力已有大幅度提升,但物流仍是制約當前企業復工復產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江蘇連雲港,是中國東部沿海重要的港口,也是亞歐大陸橋的起點城市,在中國向西、向東、向南的交通樞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長期從事路橋經濟研究的連雲港市社科院研究員古龍高表示,2020年2月,連雲港港口的貨運要比往年同期下降超過20%。

“現在中歐班列的運力恢復80%以上。”國際陸橋運輸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林備戰表示,因為之前拖集裝箱的大型拖車不讓上路,要達到同比2019年的狀態還需要時間恢復。此前因防控疫情的需要,專用集裝箱拖車不僅在省與省之間難以跨越,省內縣與縣之間也有阻礙。

不僅僅是車,更為關鍵的是人。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家江蘇大型企業瞭解,企業自備物流體系的本地員工佔比僅在10%-20%,剩餘外地員工因省市際交通不暢或隔離要求,返工意願不強烈,有的企業委託運費漲價高達之前的4倍。常州天合光能副總經理印榮方就表示,運輸時間週期延長了20%以上。

這意味著,疫情防控下暴露出來的地方經濟碎片化問題,影響了全國復工復產進程和經濟復甦。這也是中國歐盟商會在近期的會員企業調研報告中所重點指出的問題之一。

有從業者告訴記者,江蘇在2月24日將防控級別調至二級,企業開工條件得以寬鬆,如所填報表減少,不過實踐中以企業為單位的防控力度沒有減,儘管製造業、物流運輸業已復工,但效率沒有達到原有狀態。

郭玉高進一步介紹,近期日本、韓國、意大利等國疫情也影響了產業鏈的供應與需求,防疫與觀望漸行漸近,如3月份日韓意的疫情能有效控制,預計到5月份可以恢復到90%,“這次疫情對產業鏈的衝擊影響較大,修復期可能要3個月。”

雙良節能是在世界鍋爐產業鏈上具備一定話語權的企業,該公司一位高管告訴記者,當前政府除了幫助區域內的上游配套供應公司復工等外,最大的幫助就是在物流運輸上及時開具通行證,確保了企業原材料和產品的進出。

江蘇蘇亞供應鏈管理公司總經理劉寧則表示,通關效率難以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海關既要抓防疫更要抓快速通關,壓力非常大,直接的表現就在於貨物在港口碼頭的滯留積壓,“但現在每天的過關增幅都在顯著提升,需要時間化解。”南京海關人士就此答覆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海關的重點是確保“人等貨”。

有國家級智庫的研究員認為,當前在杜絕輸入性案例管控的基本前提下,對物流的放開處於兩難境界,一方面,作為經濟恢復基礎的物流吸納了大量勞動力,但另一方面該行業在中國精細化管理程度有待加強,一旦徹底放開容易產生輸入性疫情。

“目前進口8成以上恢復,出口接近5成。”專業從事大宗商品進出口的張家港保稅科技董事長唐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內外資無差別對待

截至3月2日,江蘇、浙江、安徽、重慶、貴州等地區的規上工業復工率超過95%。根據江蘇省工信廳通報,到2月28日,全省規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達到98.7%,企業人員返崗率74.5%。

中國能擁有世界工廠的地位,經濟總量、對外貿易分別約佔全國10%、14%的經濟大省江蘇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沿滬寧線的蘇南5市,最早融入全球供應鏈,奠定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模式。到2月28日,除個別特殊企業外,蘇南地區規上工業復工復產率已達到100%。

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採訪中獲悉,在外向型經濟最為發達的經濟重鎮蘇州,其5000家外資企業復工率仍有待提升。

對此,蘇州科技大學城市發展智庫研究員徐天舒認為,主要原因還是人員、物流、通關效率造成的短期影響。目前,印尼、約旦、俄羅斯等已宣佈暫停進口部分中國商品,而印度提高部分工業品進口關稅,會影響部分對印出口,但當前蘇州工業園區的130餘家世界500強企業已全部復工復產。

蘇州融入全球的重要性代表產業是筆電,其產品產量在過去連續多年保持全球第一。這是中國最早切入到世界產業鏈的產業之一,也是蘇州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第二大工業城市、全球矚目的製造業基地的全產業鏈代表產業,集聚了全世界數以千計的整機、配套企業。

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開放經濟領域首席專家張二震教授認為,保證外資企業全球供應鏈的正常運轉,直接影響外資對江蘇的長期信心,關係到外資的全球產業鏈戰略佈局,更直接關係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和世界經濟的穩定。

在業內影響力較大的崑山龍騰光電的一位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當前員工正按計劃分批返回,產能恢復進度較好。

事實上,筆電類企業都做JIT(即準時制生產方式),不能斷供,追求零庫存,但在春節期間會相對增加庫存。張遠鵬的多年跟蹤經驗顯示,一直以來,很多企業的國外合作商也會適當增加庫存,以應對中國的傳統春節。

多位企業界人士和學者對記者表示,儘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中國製造並傳導至全球產業鏈,但短期看並無本質影響,關鍵是復產後要加強產業積聚,上下游協同,增強競爭力。

有蘇州工業園和崑山市疫情防控指揮部人士則表示,不管是內資或外資,到目前為止沒有哪個產業遇到顛覆性影響。

統計數據顯示,作為外商投資的重點省份,現有4萬多外籍在蘇人士無一感染。近幾日,江蘇省及地方主要領導一直在企業實地調研,省委書記婁勤儉、省長吳政隆共同致信在蘇的外商投資企業,強調始終把外資企業當作自己的企業來看待,把外籍員工當作本地員工一樣提供保障,一視同仁安排必要的健康防護措施。

全球分工壓力測試

江蘇省主要領導在信中指出,當前應對疫情已進入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正在有序恢復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江蘇大部分外資企業正在實現復工。

中國擁有全世界最複雜細密的產業鏈條,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由於全球近200個經濟體從中國進口商品,其中間品在全部進口中的佔比平均達到21.7%(中位數),這意味著,中國已是全球供應鏈網絡的中心。在全球價值鏈呈現雙環流的格局下,中國已演化為連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價值鏈的交匯國,是“環流共軛”的核心節點型樞紐國家之一。

春節以來的1個多月,出於防控疫情的需求,各地採取的措施尤其是跨省跨境渠道的停擺,對經貿往來造成了負面影響,可能會打亂中國在國內外建立的長期供應鏈生態。

這一邏輯並不複雜。處於全球供應鏈中的中國供貨企業,如普遍出現不能及時生產供貨或供貨不足的現象,會導致產業鏈下游企業的供給成本急劇上升,跨國企業則會考慮轉移訂單。對此,長江產經研究院院長劉志彪教授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本次疫情,意味著跨國企業可能會弱化和降低這種協調全球產業鏈的動力機制,可能會重新計算協調成本和供應鏈終端的風險。

如果疫情持續發展,會對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產生巨大阻力,影響到供應鏈、產業鏈,繼而影響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產業經濟學博士後、江蘇大學財經學院副教授孫華平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國的產業體系嵌入全球價值鏈具有較強的韌性,分工細密的產業集群和勞動力等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參與產品價值鏈上相對低附加值的工序片段,已經給世界帶來了持續不斷的消費紅利和發展紅利。因此短期看,世界仍認可中國製造的優勢。

孫華平認為,疫情對全球價值鏈的韌性影響在中國可分為總量規模和結構性的影響。總量上,導致大面積的國際貿易訂單交貨延遲,衝擊全球價值鏈甚至拉低世界經濟增速預期,對中國嵌入全球價值鏈的韌性呈負相關效應;結構上,長期看會對國際高端技術人才的引進形成一定阻礙,繼而延緩中國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地位邁進的步伐。

那麼,疫情對於中國在世界產業鏈上有優勢的企業影響如何?

位於蘇州工業園區的一家從事高速光通信收發模塊研發設計與製造銷售的企業副總裁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企業60%左右的產品供應國外3大客戶,由於公司目前已向海外供應最新的5G光模塊產品,但出貨量不大,並且海外客戶希望更加穩定可控,拉長了測試周期,因此疫情帶來的影響非常有限。

“最主要的影響是國內的加工配套單位大多是中小企業,復工秩序不同產生了較大影響。”鋰電池卷繞裝備市場佔有率全球第一的無錫先導智能公司負責人解釋。至於國外訂單,因為交貨週期較長,暫無影響。

國內最大民營造船企業揚子江船業副總張宏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由於員工大部分非本地,目前產能恢復只有50%左右,但主動採取用加班加點可彌補疫情的停擺期,可順利完成國外訂單。天合光能副總印榮方坦承,因為較早在東南亞建有工廠,因此可確保海外需求。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充分利用全球比較優勢的企業,尤其是積極佈局“一帶一路”走出去的企業,較好避免了本次疫情的衝擊。對此,劉志彪指出,堅持沿“一帶一路”建設全球價值鏈,可以對沖中國當前因疫情帶來的逆全球化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