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別怪青春期孩子的壞脾氣,自暴自棄,他們只會有樣學樣


別怪青春期孩子的壞脾氣,自暴自棄,他們只會有樣學樣

文|橙子媽媽


1.

每一個現在,都指向未來


無數個過去,成就了現在。每一個現在,都指向未來。

這正如我們的原生家庭成就了現在的我們,當我們不斷覆盤每一個當下在過去的蹤跡,把每個現在對應到曾經的歸因,我們似乎開始更理解自己,也會在某個時刻,學會原諒自己,學會放下我們的執念。

但是作為父母的我們,是否時刻警醒著自己,我們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幾十年後,當孩子回憶起他的原生家庭,審視自己的成功與失敗,我們就是那個故事裡重要的角色。如果我們可以像看電影一樣看著那些畫面,我們是不是想申請導演重新再錄一遍?


別怪青春期孩子的壞脾氣,自暴自棄,他們只會有樣學樣


2.

加害者,也曾經是受害者


美劇《心理追兇》第五季第三集,一個35歲的男人,在被多家公司解僱以後,分別冒用前老闆的身份勾引高級白領將其殺害,並將受害者們的飾品帶回作為禮物送給不明真相的妻子。他和妻子的親密關係很差,對女性充滿了仇恨。他有一個控制慾極強的媽媽,他在媽媽那裡從來沒有獲得過肯定。

劇中心理學家Tony Bill的臺詞揭示了真相:

這是在嬰兒時期就種下的果。母子之間的溝通模式有問題。這個母親沒有意識到孩子也有獨立的人格,他從小就只是母親的附屬品。因此,這個嬰兒沒有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從而發展出一個畸形的自我。

他的母親很可能從未重視過他的想法,對他期望很高,但從不給他讚許。總是嘲笑他的失敗,這是一種錯誤的溺愛,這養成了他對女性的敵意。


他最終形成極度自卑又自戀的人格,在虛構的世界裡,以極端的方式享受快感,他不僅毀滅了6個優秀女性,殺害了母親,也毀滅了自己。


這個原生家庭裡,媽媽綁架式的愛讓他無法喘息,他是加害者,本質上來說,他也是受害者。在35年每分每秒漫長的歲月裡,媽媽從沒有意識到,她的不當養育方式,一點點助燃悲劇的發生。或者,她根本沒有能力意識到,因為她也是她的原生家庭裡的“受害者”。


別怪青春期孩子的壞脾氣,自暴自棄,他們只會有樣學樣


3.

孩子離家前最重要的那個環境


把所有的一切都歸於原生家庭,這個鍋顯然是太大了些。

但不可否認,我們從中習得的思維方式,行為品質,意志信念,都將伴隨著我們的一生。畢竟我們人生中,最為重要的那些年,是在原生家庭裡度過。當我們成為了父母,我們有能力反省得到與失去,成就與遺憾,我們都會有良好的動機,將一些優秀傳承,在糟粕裡努力扭轉從原生家庭裡習得的慣性的路徑,想把更美好的體驗留給我們的孩子。


我們就是孩子離家之前那個最重要的環境。


4.

“如果做不到,乾脆不做算了”


一個青春期男孩的媽媽在微信上給我留言。孩子已經兩個星期沒有去上學了,看著曾經學習非常優異的孩子走到今天,她心疼、惋惜、焦急萬分。

不去上學只是一個現象,就像咳嗽也只是一個症狀,我們得搞清楚病灶,才能對症下藥。

當我問她背後可能的原因時,她用了很長的時間,終於願意慢慢撥開包裹著的華麗的外衣,循著被忽視的,認為理所應當的線索,一步步接近本質。

即便到了初中,媽媽仍然要求孩子按照她制定的計劃、順序去完成每天的作業,因為她覺得孩子自律不強,要幫助他做好時間規劃。爸爸要求孩子的草稿紙必須嚴格按照要求先上後下,先左後右,一絲不苟。越是這樣要求,孩子似乎越是會“忘記”用草稿紙。

於是接下來的故事就是大發雷霆,孩子感到無時不刻地緊張,即使是在應該感到最溫暖和放鬆的家裡,一聽到爸爸的腳步聲,孩子的下意識動作,就是把草稿本拿到面前,即使不需要使用時也在上面“模擬”。

孩子的脾氣變得暴躁,為此做出貢獻的一部分原因是從爸爸那裡習得的。因為他最親近的人,就是這樣處理情緒的。遇到問題,沒有溝通,先是發洩情緒。

孩子對朋友也比較苛求。他的想法如果得不到採納,他會想方設法去左右控制對方。這是他從媽媽那習得的控制。朋友少了,慢慢遠離。

開始不去上學發生在期中考試之後。學校的壓力、家庭的壓力、自己不能很好地面對和處理情緒,所有所有的累積,成了壓垮他的那根稻草。


別怪青春期孩子的壞脾氣,自暴自棄,他們只會有樣學樣

他很聰明,有著完美的兩難處境:要麼我就要做到最好,要麼我乾脆就不做好了。

父母的高期待高要求每天給他催眠:你需要做到最好。當自身能力不能達到那樣的高標準,他的心理語言是:算了,怎麼努力都做不到,乾脆不要做好了。其實他的期中成績依舊能排在班級中等,他也確實比上一次考試進步了,但是他並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也沒有得到父母哪怕一點的理解和鼓勵,於是,他累了,終於想躲起來了。

當父母覺察到,原來自己所謂的愛,正是給孩子帶來傷害的元兇,媽媽放聲大哭。


這是一種很好的情感抒發和情緒流動。

很多高控制慾的父母,本質上是自卑和自我否定的,這是她們從原生家庭裡的習得。而這種習得似乎有著“遺傳”的路徑依賴,我們想改變這樣的路徑,就需要清醒的自我洞察。

我們是孩子的原生環境,我們肩負的使命,不僅僅是對這一代孩子的直接影響,也間接影響我們的孩子未來組建自己的家庭的幸福指數。


那麼,父母這個稱謂背後的意義,我們是不是又更理解了一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