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别怪青春期孩子的坏脾气,自暴自弃,他们只会有样学样


别怪青春期孩子的坏脾气,自暴自弃,他们只会有样学样

文|橙子妈妈


1.

每一个现在,都指向未来


无数个过去,成就了现在。每一个现在,都指向未来。

这正如我们的原生家庭成就了现在的我们,当我们不断复盘每一个当下在过去的踪迹,把每个现在对应到曾经的归因,我们似乎开始更理解自己,也会在某个时刻,学会原谅自己,学会放下我们的执念。

但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时刻警醒着自己,我们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几十年后,当孩子回忆起他的原生家庭,审视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就是那个故事里重要的角色。如果我们可以像看电影一样看着那些画面,我们是不是想申请导演重新再录一遍?


别怪青春期孩子的坏脾气,自暴自弃,他们只会有样学样


2.

加害者,也曾经是受害者


美剧《心理追凶》第五季第三集,一个35岁的男人,在被多家公司解雇以后,分别冒用前老板的身份勾引高级白领将其杀害,并将受害者们的饰品带回作为礼物送给不明真相的妻子。他和妻子的亲密关系很差,对女性充满了仇恨。他有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妈妈,他在妈妈那里从来没有获得过肯定。

剧中心理学家Tony Bill的台词揭示了真相:

这是在婴儿时期就种下的果。母子之间的沟通模式有问题。这个母亲没有意识到孩子也有独立的人格,他从小就只是母亲的附属品。因此,这个婴儿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从而发展出一个畸形的自我。

他的母亲很可能从未重视过他的想法,对他期望很高,但从不给他赞许。总是嘲笑他的失败,这是一种错误的溺爱,这养成了他对女性的敌意。


他最终形成极度自卑又自恋的人格,在虚构的世界里,以极端的方式享受快感,他不仅毁灭了6个优秀女性,杀害了母亲,也毁灭了自己。


这个原生家庭里,妈妈绑架式的爱让他无法喘息,他是加害者,本质上来说,他也是受害者。在35年每分每秒漫长的岁月里,妈妈从没有意识到,她的不当养育方式,一点点助燃悲剧的发生。或者,她根本没有能力意识到,因为她也是她的原生家庭里的“受害者”。


别怪青春期孩子的坏脾气,自暴自弃,他们只会有样学样


3.

孩子离家前最重要的那个环境


把所有的一切都归于原生家庭,这个锅显然是太大了些。

但不可否认,我们从中习得的思维方式,行为品质,意志信念,都将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毕竟我们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那些年,是在原生家庭里度过。当我们成为了父母,我们有能力反省得到与失去,成就与遗憾,我们都会有良好的动机,将一些优秀传承,在糟粕里努力扭转从原生家庭里习得的惯性的路径,想把更美好的体验留给我们的孩子。


我们就是孩子离家之前那个最重要的环境。


4.

“如果做不到,干脆不做算了”


一个青春期男孩的妈妈在微信上给我留言。孩子已经两个星期没有去上学了,看着曾经学习非常优异的孩子走到今天,她心疼、惋惜、焦急万分。

不去上学只是一个现象,就像咳嗽也只是一个症状,我们得搞清楚病灶,才能对症下药。

当我问她背后可能的原因时,她用了很长的时间,终于愿意慢慢拨开包裹着的华丽的外衣,循着被忽视的,认为理所应当的线索,一步步接近本质。

即便到了初中,妈妈仍然要求孩子按照她制定的计划、顺序去完成每天的作业,因为她觉得孩子自律不强,要帮助他做好时间规划。爸爸要求孩子的草稿纸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先上后下,先左后右,一丝不苟。越是这样要求,孩子似乎越是会“忘记”用草稿纸。

于是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大发雷霆,孩子感到无时不刻地紧张,即使是在应该感到最温暖和放松的家里,一听到爸爸的脚步声,孩子的下意识动作,就是把草稿本拿到面前,即使不需要使用时也在上面“模拟”。

孩子的脾气变得暴躁,为此做出贡献的一部分原因是从爸爸那里习得的。因为他最亲近的人,就是这样处理情绪的。遇到问题,没有沟通,先是发泄情绪。

孩子对朋友也比较苛求。他的想法如果得不到采纳,他会想方设法去左右控制对方。这是他从妈妈那习得的控制。朋友少了,慢慢远离。

开始不去上学发生在期中考试之后。学校的压力、家庭的压力、自己不能很好地面对和处理情绪,所有所有的累积,成了压垮他的那根稻草。


别怪青春期孩子的坏脾气,自暴自弃,他们只会有样学样

他很聪明,有着完美的两难处境:要么我就要做到最好,要么我干脆就不做好了。

父母的高期待高要求每天给他催眠:你需要做到最好。当自身能力不能达到那样的高标准,他的心理语言是:算了,怎么努力都做不到,干脆不要做好了。其实他的期中成绩依旧能排在班级中等,他也确实比上一次考试进步了,但是他并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也没有得到父母哪怕一点的理解和鼓励,于是,他累了,终于想躲起来了。

当父母觉察到,原来自己所谓的爱,正是给孩子带来伤害的元凶,妈妈放声大哭。


这是一种很好的情感抒发和情绪流动。

很多高控制欲的父母,本质上是自卑和自我否定的,这是她们从原生家庭里的习得。而这种习得似乎有着“遗传”的路径依赖,我们想改变这样的路径,就需要清醒的自我洞察。

我们是孩子的原生环境,我们肩负的使命,不仅仅是对这一代孩子的直接影响,也间接影响我们的孩子未来组建自己的家庭的幸福指数。


那么,父母这个称谓背后的意义,我们是不是又更理解了一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