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明宣宗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裡活活烹死?

王事情


在中國封建社會,沒有一套科學的人才選拔制度。選拔皇帝繼承人不是任人唯賢,而是任人唯種,按照出生次序和母親地位來確定的。

皇帝這個位置太誘人,擁有無上的榮光和權威,誰都想當穿上龍袍坐上龍椅。可皇帝只有一個,想當皇帝別無選擇,只能靠搶。

因此,圍繞著皇位而進行的明爭暗鬥可謂是好戲連臺,精彩不斷。

上世紀15世紀20年代,因為皇位繼承,明成祖朱棣的兒子朱高熾和朱高煦之間開展了一場你死我活的較量。這場較量是怎樣進行的,結局如何呢?

在朱高煦和朱高熾爭奪皇位之前,大明已經爆發過一次窩裡鬥。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後,為了鞏固政權,向自己的叔父們開刀。燕王朱棣奮起反抗,興兵造反,經過一番血戰,奪去了皇位。

在這場你死我活的較量中,朱棣的次子漢王朱高煦立下赫赫戰功,覺得論才華、論功勞,接班人的位置都應該考慮一下自己。

在危難的時候,朱棣對這個次子說,你大哥身體不好,你要好好幹,父王不會虧待你的。

同時朱高煦在朝中的人緣不錯,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等不少大臣經常在朱棣跟前誇讚朱高煦,提議把朱高煦立為接班人。

可是按照祖上立嫡長子長子為太子的老規矩,長子朱高熾是法定的接班人。而且人家在於靖難中也沒有閒著,不僅負責後勤供應,而且在留守北京的時候,把北京城打造得固若金湯,用萬人的守軍,抵擋住了建文帝大將李景隆50萬大軍,的確也功不可沒。

因此,經過各方激烈較量,勝利的天平倒向了朱高熾。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朱棣宣佈立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十年之後,朱高煦的兒子朱瞻基又被立為皇太孫,太子地位進一步鞏固。

雖然說朱棣立了太子,心裡並不踏實,他知道自己的次子朱高煦不是個省油的燈。為了避免次子對太子形成威脅,朱棣把他封為漢王,安排到雲南去工作。

朱高煦這下火了,心說自己為父王奪權立下這麼大戰功,不但沒有能當接班人,而且還被父王安排到雲南這個蠻夷之地,怎麼看都像發配犯人。因此他怨氣沖天,跑到朱棣那抱屈。

手心手背都是肉,看到次子這麼傷心,朱棣心也軟了,只得將朱高煦留在京師。

朱棣的三兒子朱高燧一看二哥留在了京城,所以自己雖然被封為漢王,也不去上任,留在了京城。

永樂22年,成祖遠征班師回朝途中病逝,為了政權平穩過渡,朱棣身邊大臣對朱棣去世的消息進行封鎖,等到太子一切安排妥當,才公佈朱棣死訊。

朱高熾生性比較寬厚,史書上說,爺爺朱元璋讓他凌晨閱兵,他卻往後推遲了一個時辰,原因是心疼將士們,不忍心讓他們起那麼早。

因此朱高熾登基後對自己的弟弟們還比價客氣,不斷進行賞賜,來安慰弟兄們。

但朱高煦還是咽不下這口氣,也沒有死心,他還在等待時機,向皇位發起衝擊。

蒼天不負有心人,機會馬上就到了。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登基才9個月的仁宗朱高熾,在京城去世,而此刻太子朱瞻基還在南京。對想上位的朱高煦來說,真是天賜良機。

於是朱高煦當機立斷,派出特種部隊從樂安直奔運河,打算在途中對皇太子進行斬首行動。

可是朱高熾生前早有安排,病危的時候,就通知了皇太子啟程返京。因此,太子先於朱高煦的特種部隊到達北京,斬首計劃功虧一簣。

就這樣,太子朱瞻基有驚無險登上皇位,朱高煦再次跟皇位擦肩而過。

朱瞻基即位後對皇叔朱高煦繼續採取寬大政策,朱高煦也以退為進,暫時安生下來。

而且朱高煦還假裝憂國憂民,對國家大政方針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議,而宣宗朱瞻基全部採納,對朱高煦進行表揚。

朱高煦一看高興得不得了,覺得這個侄子不過是個草包,自己為什麼不取而代之?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漢王朱高煦在樂安正式起兵造反,跟山東都指揮使靳榮聯手向朝廷發難。

宣宗得知朱高熾造反,不忍用兵,派人去勸降,但他一意孤行,執迷不悟。不得已,宣宗朱瞻基親自帶兵平叛,兵臨城下。城中叛軍都是烏合之眾,見到皇上親自來到,紛紛倒戈,朱高熾眾叛親離,出城投降。

按說發動叛亂是十惡不赦的死罪,換了任何一個皇帝都無法容忍,但宣宗朱瞻基宅心仁厚,對昔日皇叔還下不去狠手,選擇對他網開一面。

雖然宣宗將朱高煦的隨從全部處以極刑,但並沒有加罪於他,只是把他廢為庶人。

不久後,宣宗特意去探視朱高煦,還給他帶去不少生活用品,可是朱高煦並沒有半分悔改的意思,還伸腿將皇帝故意絆倒。

這下宣宗勃然大怒,叫衛士把朱高煦捆綁起來,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他扣在缸下。

誰知朱高煦力大無比,竟然把缸頂得左右晃動。宣宗慌忙叫人弄來木炭,放在四周點燃,缸上壓傷大石頭,朱高煦就這樣被做了燒烤。

朱高煦為了爭奪皇位,一意孤行,最後被活活燒死,表面看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但歸根結底還是制度的錯,如果大明王朝如果能推行一套現代化的科學、民主的接班人選拔制度,朱元璋的後人就不會同室操戈,骨肉相殘了。


歷來現實


皇權之下,權力之爭,無有親情。

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太宗(成祖)朱棣病逝於北征途中的榆木川。事出非常,大軍出征在外,稍有不慎,始皇帝沙丘之變將重演。

隨軍文臣楊榮、金幼孜於混亂中挺身而出,安排御營內外,秘不發喪。成祖大帳日常飲食照常進獻,平常如初,皇帝駕崩之事,外人無從知曉。

另一方面,楊榮親自率人疾馳返回京師,密報皇太子朱高熾,以成祖遺詔形式,詔令朱高熾繼位。

成祖次子漢王朱高煦,於“靖難之役”中為成祖出力甚多,立下汗馬功勞。成祖靖難成功後,本來屬意其為皇儲。但是長子朱高熾于靖難中也立下守城(北平)功勞,並掌管後勤糧秣,支持燕軍獲勝,同樣有大功。

經過各方面權衡,成祖最終於永樂二年(1404年),立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漢王,封地雲南,以圖兄弟安寧。

但是朱高煦自恃有功,忿忿不平,拒不就藩,還發怨言:“我何罪,貶斥萬里之外!”,成祖無法,只得將朱高煦留在京師。而成祖第三子朱高燧,也因年幼乖巧,鍾愛於成祖,封趙王,長居京師。

此後二十年,皇太子一直處於戰戰兢兢、朝不保夕地步,上不見愛於皇父,下不相容於諸弟,數次幾乎失去皇儲之位。幸好長子朱瞻基自幼深得成祖喜愛,並於永樂十一年(1415年)被立為皇太孫,明確了皇統世序,間接穩固了皇太子朱高熾的地位。另外諸文臣以儒家嫡庶禮法為依仗,堅決支持朱高熾,所以永樂一朝,朱高熾得以勉力保持皇太子之位。

成祖最後也承認了長子儲位正統性,先後將漢王、趙王遣往安樂(山東)、彰德(河南)就藩,平息奪嫡之爭。

成祖病逝於榆木川,消息封鎖嚴密,以漢王、趙王在京中耳目之多,也沒有能夠及時作出反應。等到確認消息,皇太子已經在京師繼位。

趙王朱高燧也罷了,漢王朱高煦簡直暴跳如雷,但是事已至此,無可奈何,只能暫時忍耐,暗地裡加緊叛亂準備,試圖將來一舉推翻長兄,效仿父親,奪取帝位。(具體經過,見拙作---回答:朱高煦戰功顯赫,朱高熾肥胖遲鈍,為何朱棣還把帝位傳給朱高熾)。

皇太子朱高熾繼位,即明仁宗,此後立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子,延續成祖皇統安排。

仁宗為太子二十年,小心謹慎,不敢造次,終於熬到成祖去世,得登大寶,成為大明之主。之後,天性仁厚的仁宗對於試圖奪嫡的兩個弟弟,厚加親愛,加祿米並賞賜,意圖以兄弟之情,緩解弟弟們的憤恨。但是漢、趙二王表面接受,私下根本不予領情,還是以奪取至尊之位為目標。

仁宗繼位時已經四十七歲,步入老年。雖然在政治治國上,確實頗有仁君風範,一改成祖時頻繁用兵、御下極嚴的風格,寬厚仁愛,穆穆儼然長者之風。但是私生活上,脫離了嚴父壓制,為天下之主,鬆懈之下,不免有些過度。

本來仁宗身體就不是很好,即位後一面勤於國事,一面又“操勞”頻繁些,於是病情加重,最終竟導致病危。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病中的仁宗遣皇太子前往中都鳳陽祭拜祖陵、皇陵(明太祖朱元璋高祖、曾祖、祖父、父親之陵),並詔令皇太子祭拜後,往南京居住,以安定江南。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就在皇太子還在江南時,繼位不過十個月的仁宗朱高熾,於京師突然去世,遺詔皇太子朱瞻基立即返京,即皇帝位。

二十年的太子,十個月的皇帝,至尊之位還沒有坐熱,就黯然去世,仁宗朱高熾實在是可惜。

而漢王朱高煦於京師的耳目,這一次將皇帝駕崩消息探查極快,幾乎是第一時間,位於安樂的漢王就得知皇帝大哥去世,太子侄子還在南京!於是立即派出暗騎,自樂安往運河出發,截擊皇太子,使其不能回京繼位。

但是皇太子有如神助,早有準備,遠在南京,竟然對京師父皇病情瞭如指掌。仁宗駕崩後,立即得到消息,馬上疾趨返京,二十天內,就自南京抵達良鄉。而漢王的截擊騎兵,居然還落在太子之後。

朱瞻基抵達良鄉後,接受仁宗遺詔,馬上入京,主持舉哀發喪儀式,即皇帝位,即明宣宗。漢王朱高煦,再次功虧一簣,喪失主動。

宣宗即位後,對於野心勃勃的兩叔,還是以感化之意來對待他們。再次加漢、趙兩王祿米、並封諸堂弟王爵,以示親親之情。

而朱高煦起初為了掩飾謀逆行動,還主動向宣宗上奏,以“利國安民四策”言於宣宗。宣宗得奏疏後十分高興,對群臣說:“漢王此次上奏,所提建議確實有益,可見其誠心。叔父有心改過,朕即當鼓勵。”詔令朝廷按所奏事實施,並親自回信漢王,以示感謝。

但朱高煦將宣宗的好心當做軟弱,見宣宗態度和藹,撫慰自己,以為其可欺,更加輕視宣宗,加緊謀叛。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漢王朱高煦正式謀反,以“誅殺奸臣夏元吉等”的藉口,聯合山東都指揮使靳榮屬下衛所、並漢藩護衛,於樂安設立前後左右中五軍,打出“定難”旗號,公開對抗朝廷。此後朱高煦還陰謀聯絡勳臣英國公張輔,但是被張輔告發。

宣宗得到漢王作亂消息,開始仍不願用兵,派內官前往樂安,宣慰漢王。朱高煦面對宣宗使者,大大咧咧南面而坐,聲言:“永樂年,父皇信讒言,削我護衛,遠徙我到樂安。仁宗即位,盡以以金帛餌我,我豈能鬱郁居此!汝歸報皇帝,縛奸臣夏原吉等來,再議我所欲。”之後上書宣宗,其中多有不敬指斥之語,謀反昭然若揭。

宣宗得報,嘆息:“漢王果反矣。”於是準備派陽武侯薛祿統兵征伐。大學士楊榮等文臣以建文舊事為例,力主皇帝親征。英國公張輔奏對奏:“願假臣兵二萬,擒獻漢逆於闕下。”宣宗說:“卿誠足擒賊,然朕初即位,小人或懷二心,不親行,不足安反側。”於是決定御駕親征。

起初,朱高煦得知陽武侯領兵來攻,很是得意,胸有成竹的說:“大事可成矣!”後來得知宣宗將御駕親征,頓時氣焰全無,惶惶不可終日。

宣宗於領兵出征時,仍抱著挽回事態的念頭,給朱高煦致信:““張敖失國,始於貫高;淮南被誅,成於伍被。今六師壓境,王即出倡謀者,朕與王除過,恩禮如初。不然,一戰成擒,或以王為奇貨,縛以來獻,悔無及矣。”警告朱高煦,交出首謀者,可既往不咎。朱高煦得信後,戰和難擇,首鼠兩端,不能決定,導致部署不及,無法對抗朝廷大軍。

十二日後,宣宗率大軍抵達樂安,四面包圍,發出勸降信。朱高煦猶自頑抗,令黨羽登城頭髮炮攻擊。而明軍以神機營火器反擊,聲震如雷,擊毀城中房屋無數,樂安全城大懼。

明軍諸將請立即攻城,宣宗不許,還是致書朱高煦,勸起打消抵抗之心,出城投降。而樂安城中,果然如宣宗所說一樣,有人承受不住明軍壓力,想捉朱高煦父子獻於宣宗,以贖從亂之罪。

朱高煦才智遠不及成祖當年,內外交困之下,心神大亂,於是偷偷派出使者出城,表示願意投降。樂安叛軍聞訊,再無鬥志,紛紛投降,宣宗兵不血刃,消滅漢王朱高煦叛亂。

朱高煦投降後,隨軍諸臣都建議宣宗處死他,以儆效尤。宣宗念及叔侄至親,沒有同意,只是將其與后妃子女被押赴京師,廢除王爵,稱“漢庶人”,軟禁於皇宮西安門,並專門築一宮室,名“逍遙城”安置朱高煦及其家人。對於其同黨則沒有客氣,誅殺四百六十餘人,發配一千五百餘人,往塞外流放七百二十七人。

在平定朱高煦反叛後,宣宗準備回師時,有大臣上奏:“漢逆謀反,而趙王陰與共謀逆久矣。大兵出征,破漢逆,軍威正隆,乞移兵彰德,擒趙王。如若不問,則趙王反側不安,恐日後復勞聖慮也。”

宣宗對於一鼓作氣再擒拿趙王,遲疑沒有決定。而大學士楊士奇、蹇義、夏元吉都說不可,上奏說:“文皇帝(成祖)僅三子,先帝(仁宗)只此二弟。今高煦自絕於天,咎由自取。而趙王未有反據,倘貿然加罪,恐有傷先帝友愛兄弟本意。”

於是宣宗下詔說:“先帝友愛二叔,於甚。漢王自絕於天,朕不敢赦之,而朕僅餘一叔耳。今趙王未著反形,朕不忍欲加之罪,有負先帝仁愛之心,著勿議。”放過了趙王朱高燧。

而朱高燧得知自己幾乎就要重蹈漢王覆轍,魂不附體,再也不復之前跋扈奪嫡之心。為表示順服,朱高燧主動向宣宗上疏,繳還趙藩三護衛於朝廷,以示忠順。宣宗為體現寬宏,僅收回護衛,返還趙藩儀衛司。朱高燧及時服軟,得保首領,此後於宣德六年(1431年)薨於彰德藩地,朝廷賜諡號“簡”,稱趙簡王。其子孫世襲趙王,一直傳至明末,算是為成祖保留一脈。

而漢庶人朱高煦,於京師逍遙城內軟禁,無聊度日。宣宗念及親情,日常所奉可稱豐裕,所以朱高煦及其家室子女尚算平安,但與之前貴為藩王相比,境遇有如天地之別,所以朱高煦一直憤恨難平。

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無事,便想前去探望軟禁三年之久的漢庶人,查看其是否有改過之意,如有悔過,考慮釋其回鳳陽居住。

宣宗到達逍遙城後,朱高煦明知皇帝前來,但由於厭恨之情,不予理睬,自顧半躺閉目假寐。對於宣宗親自詢問也不予回應。

宣宗懊惱,還是忍住火氣,於城內四處探視一番,囑咐看守不得怠慢,於是準備返回。

但是朱高煦怨恨之下,極不理智,趁宣宗返程時,經過自己身邊,突然伸腳,將宣宗絆倒在地!宣宗終於勃然大怒,當即令人將宮外防火蓄水的銅缸搬來,將朱高煦壓在缸下,準備壓他一日,以做懲戒。

朱高熙半生戎馬,力氣非常,居然將重三百斤的銅缸頂起,作勢欲率向宣宗。盛怒下的宣宗再也無法遏制憤怒,命人壓住銅缸,堆炭於缸上,點火焚燒。朱高煦慘叫連連,被活活燒死於缸中,屍骨皆化。

此後,餘怒未消的宣宗下令,賜漢庶人後妃皆從死,諸子處死,諸女不問。當年“靖難”中威風凜凜、功勳卓著的漢王朱高煦,就在數十年如一日的不斷犯蠢、作死中,身死家滅,可恨、可悲、可憐。


伯虎42


1426年,明成祖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被關壓在西安門內。一天,他的親侄子明宣宗朱瞻基去看望他,他卻故意用腳勾倒朱瞻基。朱瞻基大怒,令人用三百斤的銅缸把他扣在裡面。力大悍勇的朱高煦竟然頂著銅缸亂跑。朱瞻基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銅缸內,這裡並不是題主說的烹死。那麼,明宣宗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叔叔烤死呢?其實真正的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他絆倒了朱瞻基。

朱高煦的死一方面在於他的父親,另一方面在於自己的所作所為。

一、朱棣對朱高煦的許諾讓他居功自傲對太子不服,為叛亂埋下隱患。

因在靖難之役時朱高煦多次充當急先鋒,並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朱棣很讚賞他,感覺這兒子有出息而且很有自己的風範,朱棣撫摸著他的背部道:“努力罷!世子常常生病。”朱棣對他的肯定,親自許諾給他太子位,讓他異常高興,並恃功驕縱,經常幹違法的事。


朱棣的長子朱高熾只愛讀書,不愛習武,他的體態很肥胖,連路都走不穩,必須要兩個人攙扶才行。一生愛武的朱棣感覺他不像自己,因而不喜歡他,朱棣幾次表現出有更換太子之意。靖難成功之後,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事上優柔寡斷,給了朱高煦很大的希望。但因朱高熾是朱元璋親自挑選的世子,他在其他方面很優秀,朱棣又必須遵守內閣制度和長幼有序制度,最終他還是立了朱高熾當太子,希望破滅之後的朱高煦很憤怒。

失去垂手可得的太子位,以朱高煦的性格自然不服,他表示反抗。他死守在京城挑撥是非對太子位蠢蠢欲動,不肯就藩。他向朱棣進讒言使支持立朱高熾為太子的功臣解縉最終慘遭殺害。他還私養大批武士隨時都有弄死朱棣和朱高熾的可能,在他母親許皇后和楊士奇的勸說下朱棣才削奪了朱高煦的部分護衛,強令他就藩樂安。至此以後他安穩了一段時間。

二、自己作死

1、他自幼在人心中都沒有好印象

朱高煦自幼生性兇悍,人品不好,又不愛學習,對人言行輕佻,就連他的爺爺朱元璋都非常討厭他。他的堂哥朱允炆繼位時,他與兄長朱高熾進京朝拜。他的舅舅徐輝祖看不慣他遊手好閒,品行不端的樣子,就暗中告誡他。他不聽告誡,不聽就不聽唄,還偷走了他舅舅最心愛的寶馬,跑回北平(今北京)。跑就跑唄,一路上還殺死官民,還在涿州擊殺驛丞。為此朝臣們都紛紛指責他的父親朱棣,“子不教父之過”,這樣的逆子實在是讓自己老爹下不了臺。他還私自訓養士兵,放縱手下濫殺無辜。

2、罪孽深重,忘恩負義、不思悔改

1416年(永樂十四年)十月,朱高熾已犯案數十起,要是平常將領早碎屍萬段了。朱棣一怒把他囚禁在西華門內,準備將他廢為庶人。太子朱高熾不計前嫌替他向父親求情,朱棣免了他的罪,削去他的兩護衛,將他的親信誅殺。攆他回到封地,但他仍不思悔改。

3、叛亂

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明仁宗)繼位,朱高煦又開始積極活動起來,他想學他父親發動第二次“靖難之役”,他派遣心腹入京,伺機叛亂。結果被明仁宗查出,仍沒有剿滅他,給他悔改的機會。明仁宗將朱高煦召回京城,既加工資又賞寶物。然後命他回他的封地樂安,封他的長子為世子,其他的兒子為郡王。


4、謀反

1425年,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從南京回來奔喪。朱高煦卻在半路上設埋伏預謀奪皇位,但未成功。不久,朱瞻基(明宣宗)登上皇位,又對朱高煦大加賞賜並儘量滿足他所提出的一切要求。結果他認為自己侄子好欺負,繼續作死。

5、謀反

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急不可待帶著自己兒子起兵造反,被張輔告發。朱瞻基親征,他乖乖投降。朱瞻基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逆黨王斌等被殺,同謀640餘人被殺,因故意放縱和藏匿反賊的有1500餘人約一半被處死,另外的被罰守衛邊疆。但明宣宗並沒有治朱高煦死罪,只是軟禁。後來明宣宗派內侍看望他,他如果悔改認錯明宣宗很有可能會放了他,讓他頤養天年。但他作為一個階下囚,還想著要弄死明宣宗,沒有武器用腳絆。

明宣宗忍無可忍將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受其連累全都被殺。朱高煦有野心無謀略,自不量力終覆亡。


小姐姐講史


朱高煦被殺其實是必然的,但是被放在銅缸裡烤死就是自找的了。

朱高煦身為朱棣的次子,從小生性好動,厭文喜武,長槍短劍樣樣精通。深受朱棣喜愛,朱棣謀反後,長期跟隨在朱棣身邊,屢立戰功,多次救朱棣於生死。

可以說,朱高煦對於朱棣謀反篡位的幫助非常大,甚至於朱棣曾對朱高煦說過:“世子履病,爾自當勤勉.”暗示將來可以將太子位置傳給他。朱高煦聽到後更是驕傲自滿,居功自傲。

那麼朱高煦又是如何從一個深受聖眷的皇子,成為鋃鐺入獄的階下囚,還被自己的親侄子朱瞻基大火烤死呢。

行事驕橫跋扈,不得人心

雖然朱高煦在朱棣眼中是塊寶,認為行事作風非常像自己。但在別人眼中,朱高煦是典型的官二代,不學無術,品行不端之輩。


朱元璋還活著的時候,對他的那些後代子嗣非常照顧,將秦、晉、燕、週四王世子一同召往京城學習,但朱高煦卻不肯學習,打架鬥武,而且言行輕佻,朱元璋對他很厭惡。

朱元璋駕崩後,建文帝繼位,朱高熾和朱高煦到南京拜見皇帝,朱高煦的舅舅見他遊手好閒,品行不端,便時常勸誡他。結果這貨不聽,還直接把徐輝祖最心愛的寶馬偷走,悄悄返回北京,路上還胡亂殺人,連朝廷命官涿州驛丞都給殺掉。導致朝中大臣紛紛在建文帝你告燕王的狀,朱高煦的壞名聲天下皆知。

但要說朱元璋、還是建文帝或者天下人都說他的壞,這畢竟是外人,朱棣是當今皇帝,朱棣怎麼看他這個兒子才最重要。但是朱高煦之後的一些作為,導致他在朱棣眼中的形象越來越差,最後氣的都要把他貶為庶民。

靖難之役後,朱棣登基稱帝,決定冊立太子,雖然有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極力舉薦朱高煦,但朱棣權衡後認為朱高煦雖有軍功,但是過失過多,非仁賢之士,最終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錯失太子之位的朱高煦毫無檢討悔恨之意,反而仗著自己軍功卓越,又多次救朱棣與生死之際,變得更加驕橫跋扈。先是拒絕皇帝旨意到雲南就藩,還大呼:“我何罪,斥我萬里。”這話被朱棣聽到後,惹得皇帝非常不高興。

但多虧太子求情,朱棣才沒追究。而朱高煦卻依然我行我素,跑到皇帝那兒索要天策衛作為自己的護衛,還說:“唐太宗天策上將,吾得之豈偶然”這樣的話,這是將自己比作唐太宗李世民,處處流露他要學太宗殺太子奪取皇位的意思。

就這樣,朱高煦在作死的道路快馬加鞭,越行越遠。終於在永樂十四年,朱棣北征返回南京後,得知朱高煦犯事案件多達幾十起,甚至公然殺死京城兵馬指揮徐野驢,僭用御用車馬器物。朱棣氣不打一處來,命人扒了朱高煦冠服,囚禁在西華門,準備貶為庶民,最終在太子的阻止下,朱高煦只是被攆到山東樂安,去做他的漢王。

因為朱高煦囂張跋扈,既不懂得結交權貴,又不會偽裝自己,一步步失去皇帝、群臣對自己的賞識和好感,僅有的一點優勢還被自己的愚蠢漸漸消耗一空,最終失去了繼承太子乃至稱帝一絲機會。

太子朱高熾“內功深厚,功夫了得”,朱高煦一點機會都沒有

為什麼這麼說呢,相信最近看過《大明風華》的朋友肯定對由梁冠華老師扮演的朱高熾印象深刻,認為他唯唯諾諾,經常被老二、老三欺負,動不動就下跪磕頭,殊不知歷史上的朱高熾實則是一位內功深厚的太子。

朱高熾小的時候,就非常愛學習,沉穩仁義,深受太祖朱元璋喜愛,親自下令定為燕王世子,早早確立了燕王接班人的地位。

再就是,朱高熾雖然不喜歡刀槍棍棒,和他爹尚武不一樣,但是不代表朱高熾不會打仗,靖難之役開始後,朱高熾被留在北京城守家,他爹只給了他一萬守軍,但是朱高熾就憑這上萬軍隊抵擋住了建文帝派來的四十萬大軍,為朱棣守護好後方,解除了前線軍隊的後顧之憂。

不光如此,朱高熾從小愛學習,深受他的老師們喜愛,身邊逐漸聚集了一幫著文臣學士,像解縉、楊士奇等,朱棣因為朱高熾軟弱多次想廢掉他太子之位改立朱高煦,多虧了這些大臣的維護,才打消這個念頭。

權衡利弊,朱棣最終還是決定將皇位傳給朱高熾,朱高煦爭奪太子最終失敗。後來眼瞅皇位離自己越來越遠,竟然決定學他父皇一樣起兵謀反。

“申生徒守死,王祥枉受凍”朱高煦最終決定謀反奪取皇位

靖難之役後,朱高煦時常將自己比作唐太宗,終於有一天將朱高熾取而代之。等到明成祖駕崩後,朱高煦謀反的意願越來越強,朱高熾剛剛登基,他就秘密派人到京城打探消息,伺機而動。第二年朱高熾病逝,朱高煦立馬派人四處活動,得知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返回北京, 立馬派人半路截殺,結果貽誤時機,朱瞻基提前回到北京登基為帝。

朱高煦屢次針對朱高熾父子,雖然行動都沒成功,但是朱高熾、朱瞻基父子也沒追究朱高煦的責任,反而對他以及其子嗣大加封賞。而這卻被朱高煦認為是向他服軟,害怕他。

終於在1426年八月,朱高煦決定起兵推翻朱瞻基,結果皇帝一親征,朱高煦就出門投降了。再次被押解到北京城,貶為庶民囚禁在監獄中。但朱瞻基念及是朱高煦自己親叔叔並不打算殺他。

然而,俗話說:不作死就不會死。朱高煦卻在一次朱瞻基的探視時,故意伸腳絆倒皇帝,這下子龍顏大怒,當下就命人抬來幾百斤的大缸將朱高煦扣住,結果卻反被他舉起,朱瞻基又命人找來木頭點燃最終將朱高煦活活烤死。

就這樣朱高煦以這種殘忍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不知道死的時候,朱高煦是否還記得當年他們一起去拜謁孝陵時,朱瞻基所說的那句:“更有後人知警也。”

後人評價朱高煦說:

他不過是一個在政治上懷有野心,居功自傲,蓄意製造叛亂,違逆軍心民意的野心家。在軍事上,朱高煦是無謀無斷、無深圖遠算之人。他在違逆形勢的情況下發動叛亂,既在政治上負叛亂之名,又在軍事上倉促盲動,困守樂安,自取滅亡。

可見朱高煦之所以會以如此慘烈的結局收場,完全是因為自己“不聰明”,錯誤的時間發動錯誤的叛亂,看不清局勢,一次次的至朱高熾、朱瞻基兩位皇帝的好意於不顧,一而再、再而三的肆意妄為,最終自取滅亡。


大侃聊歷史


朱高煦被侄子用銅缸罩住燒死,從現有歷史記載來看,應該是一個巧合。
但朱高煦的驕縱很顯然並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而是被他父親朱棣嬌慣之下養成的。
說來也怪,朱棣一生有20多個妃子,但兒子就只有4個,其中一個還英年早逝。
這三個兒子都是皇后徐氏所生,而這個徐氏也不簡單,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六公爵之一的徐達。
這三個兒子都是嫡子,從道理上來講,三個兒子應該都一樣親才對。
只是從後來成長的軌跡來看,朱棣明顯對這個大兒子很看不上,不但對老二好,就連老三也經常受到父親的關愛。當然也不是因為別的,老大朱高熾從小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長成體態肥胖的樣子,而且從小因為小兒麻痺,所以瘸了一條腿。
朱棣是沙場起家,所以自然也對這個大兒子看不上,即便這個兒子也很有能力。
過於偏心眼導致了二兒子朱高煦,三兒子朱高燧都很驕縱,老二更是被反覆許諾,將來老大死了以後,就立你為太子。
所以朱高煦雖然在朱棣登基以後僅被封為漢王,但始終認為自己才是太子的不二人選。
朱高燧誇張到什麼程度呢,曾經私底下豢養死士,打算趁朱棣病重之時起兵造反,後來有人告密,這才被他爸給按住了,朱高燧差一點腦袋搬家,還是朱高熾求情才免一死。
朱棣病逝於第五次征討蒙古行動中,按理來說,朱高熾並未被廢黜太子之位,他是合法的繼承人,但朱棣病逝以後,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一路秘不發喪,這才使得朱高熾後來順利繼位。
但他幹了一件錯事,那就是把朱高煦從樂安叫回來,還給了不少的賞賜,從這一點上來看,朱高熾也的確是兄弟友善,雖然這個兄弟屢次和自己作對,但仍然本著寬仁大度的原則。
朱高熾病逝以後,使得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返回途中,差點遭遇了這個叔叔的毒手。
早在朱棣在的時候,朱高煦就對這位侄子很忌憚,據說朱棣帶著兒子孫子等去拜謁孝陵,當時朱高熾走在前面,由於體態肥大,不小心摔了一跤,朱高煦在後面嘲笑“前人蹉跌,後人知警。”,而後面皇太孫朱瞻基接著回了一句:“更有後人知警也。”朱高煦臉色大變,因而對這位侄子十分上心。
朱瞻基繼位以後,對於這位叔叔的表現也很優容,朱高燧雖然也很狂妄,但在朱棣時期已經被打壓過,比較廢柴,只有朱高煦仍然是帝國亡我之心不死。
事實上朱高煦謀反的行為,幾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甚至達到了路人皆知的水平,在他起兵以後,朱瞻基很快就準備好平叛大軍,在他親自指揮之下,朱高煦很快土崩瓦解。
對於皇族叛亂,朱瞻基不打算處置,之前朱高燧謀反,尚且能全身而退,更何況朱高煦。
大概朱高煦也是受不了這樣的心理落差,在朱瞻基好心來看望他的時候,伸腳絆了他一下,朱瞻基因此而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不想朱高煦居然力大無窮,將銅缸直接頂起來,這才惹怒朱瞻基下令,將他燒死。

漫步史書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歷史上難得的明君。他在位十年,延續了其父仁宗朱高熾寬仁的施政策略,社會矛盾得到一定緩和,社會經濟空前發展。他與其父朱高熾執政短短十一年,但他倆的功績卻被史學家高度評價,認為這對父子的“仁宣之治”比肩西漢歷史上的“文景之治”。但朱瞻基在即位不久便將叔父漢王朱高煦罩在銅缸下,用火將其活活烤死。其手段之殘忍,想想就令人不寒而慄。一代明君朱瞻基為何要將叔父朱高煦殘忍地炙烤而亡呢?



正所謂不作不死,漢王朱高煦就是被自己活活折騰死的。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他與太子朱高熾、趙王朱高燧都是徐達長女徐皇后所生。朱高煦外形彪悍,性格兇暴,與父親朱棣非常相像。朱棣也非常喜歡這個兒子。

建文元年,朱棣與侄子朱允炆展開帝位之爭的靖難之役。朱棣的長子朱高熾是個胖子,而且身有殘疾,被命留守北平。而驍勇善戰的朱高煦隨父出征,屢立戰功,並多次在朱棣危難之際,率兵將朱棣成功救出。在建文四年時,朱高煦在浦子口又為朱棣解圍。朱棣欣喜之餘,暗示朱高煦只要好好幹,也是有可能坐上世子之位的。朱棣的暗示,也讓朱高煦產生了非份之想,他倚仗朱棣的寵愛,驕橫粗野,幹了不少非法之事。朱棣稱帝后,朱高煦被命赴開平戍邊。



朱棣在靖難之役時,曾暗示立朱高煦為太子,但這一承諾並末兌現。雖然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等人都傾向於立朱高煦為太子,但由於解縉、楊士奇和楊溥等人的支持,寬厚仁愛的朱高熾在永樂二年被立為太子,朱高熙只被封為漢王,領藩雲南。

奪嫡失敗的朱高煦拒不就藩千里之外的雲南,多次請求朱棣讓其留在南京。朱棣對這個兒子也是偏愛,就同意讓其留在南京。

朱高煦留在南京,更加為所欲為,多次以唐太宗李世民自比,並索取了天策衛為自己的護衛。他大力打擊擁戴朱高熾的大臣,解縉被其迫害致死,黃淮也被其冤枉入獄。



朱高煦還多次造謠中傷太子朱高熾。朱棣每逢出征,即令太子朱高熾監國。而朱棣班師回朝時,朱高煦便授意大臣在朱棣面前告朱高熾的黑狀。

朱高煦多次中傷朱高熾,永樂十三年,朱棣有意將其調離南京,前往青州就藩,但遭到朱高煦的再次拒絕。朱高煦甚至還暗地裡蓄養了三千精兵,刺殺了兵馬指揮徐野驢,還超越本分使用了御用的車馬器物。

朱高煦的逾制不法行徑徹底激怒了朱棣。朱高煦被朱棣痛斥後,被剝去冠服,關押於西華門內。幸虧由於太子朱高熾的求情,朱高煦才沒有被廢為庶人。朱棣只是將其兩護衛削去,並將其親信斬殺,以示懲戒。

此後,朱高煦不得不就藩樂安州。但他仍然不思悔改,反而變本加厲籌劃了謀反。

太子朱高熾於永樂二十二年即位,朱高煦伺機謀反。仁宗朱高熾以德報怨,賞賜其鉅額的金銀財寶,並將其長子冊封為世子,其餘諸子皆為郡王。

但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便病逝了,朱高煦還未來及進行謀反。朱高熾駕崩後,太子朱贍基由南京前往北平即位。朱高煦在半路截殺朱瞻基,企圖自立為帝。但朱瞻基已繞道抵京,朱高煦在半道守株待兔撲了個空。

宣宗朱瞻基即位後,對朱高煦仍然是優撫。他對朱高煦和朱高燧兩個叔父的賞賜比對其他宗室的賞賜要優厚得多,對朱高煦的請求,大多也一一滿足。但貪心不足蛇吞象,朱高煦還是在宣德元年起兵造反。

在大學士楊榮的建議下,剛剛繼位的宣宗朱瞻基御駕親征朱高煦。

朱高煦聞聽侄子朱瞻基御駕親征,嚇慌了手腳。朱瞻基適時展開攻心戰,勸降朱高煦。

最初朱高煦還嘴硬,下戰書約戰。但明軍圍城後,叛軍想擒拿朱高煦歸降。朱高煦見大勢已去,被迫投降。

朱高煦之亂被平定後,朝臣紛紛請求處死朱高煦,但宣宗朱瞻基力排眾議,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後,囚禁於西安門內,保全了朱高煦父子的性命。

被囚後的朱高煦不甘失敗,想必也是意難平。在一次朱瞻基去探視他時,他竟出其不意地將朱瞻基絆倒。朱瞻基怒不可遏,多年以來對朱高煦的隱忍全面爆發。震怒之下的他下令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罩住,然後在四周點燃木炭,活活將朱瞻基烤死。朱高煦的諸子也悉數被殺。

朱高煦為人驕縱兇悍,從朱高熾為太子時,即心懷不軌。朱高熾、朱瞻基父子對其優柔有加,亦不能將其感化。正所謂本性難移,桀驁不馴的漢王朱高煦最終死於自己的不斷折騰。


歲月是一條河流


今時今日再看朱高煦,就是個蠢貨。

眾做周知,朱棣有三個嫡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按照“立長不立幼”的原則,朱高熾是皇位第一繼承人,朱高煦雖說只比哥哥小兩歲,但這兩年,就是一道天塹,除非哥哥死了,否則他想繼位,那就是大逆不道、痴心妄想。

但武力值爆表的朱高煦卻看到了希望!

“靖難”開始後,由於英勇善戰,朱高煦多次隨父親朱棣出征,尤其是建文四年六月,朱棣在浦子口被建文帝的大軍打敗,心灰意冷之際,朱高煦帶兵趕到,逆轉了局面。朱棣一時興起,給兒子畫了一個天大的餅:好好努力,太子經常生病。

傻子都明白這話是什麼意思!

朱棣到底是真心還是假意,無從知曉,不過從當時的形勢看,至少有一半是真的。

首先,朱高熾的確身體不好,身體肥胖不說(懷疑是不是痛風),走路都的別人攙扶,保不齊那天突然就走了,老大走了,老二遞補上去,皇位不就是朱高煦的。

其次,朱高煦立有大功,如果不是他及時出現,朱棣就得下地獄,可以說,朱高煦不僅僅救了朱棣,也救了朱棣全家,將來把位子傳給朱高煦,於情於理說的過去,當年李世民勞苦功高,不就順利接班了,李家做的,為什麼朱家就做不得。

但等到朱棣繼位,一切又發生了變化。

首先是,朱高煦這人口碑太差,大家都不喜歡他。

打江山需要猛將,坐江山需要的是賢君,朱棣雖然是靠竄逆得到皇位,但這個道理還是懂的,如果傳位給朱高煦,以他那毛楞的性格,說不定很快就有新的朱棣出現,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這麼毀了,實在不甘心。

其次,朱高熾雖然肥胖,但總體還是不錯的,為人處世,講原則,懂禮貌,知道收攬人心,一副明君的派頭,加之他養了一個好兒子朱詹基,縱然不喜歡這個兒子,也得為孫子著想。千秋萬代以後,江山總會到他們手裡。

第三,朱棣自己是竄逆上位,雖說登基以後文過飾非,但總不是那麼光彩,如果再行廢長立幼,以後朱家的傳位制度就亂了,為了千秋萬代計,也得按照規矩辦事,嫡長子在,皇位就是他的。

有了這層打算,朱高煦基本就出局了。

所以縱然朱高煦苦苦相逼,他依然不動聲色,說好聽的是有城府,說不好聽的就是有愧於兒子,說不出口。人都是這樣,縱然有千般手段,面對家人,總要講些親情、良心、道理,尤其是父母面對兒女,總是繞不過去。

但說不出口本來就說明了問題,朱棣是個殺伐決斷的大陰謀家,但凡有更改的餘地,絕不會拖拖拉拉。

朱高煦如果聰明,就應該從此收斂行藏,做個太平王爺,老爹有愧於他,哥哥是個正人君子,只要自己不過分,後半生好吃好喝,做個安樂公綽綽有餘,至於子孫後代也不用操心,朱元璋早就給他們留了活路,搞塊封地,做一方諸侯,不說百世,肉眼可見的子孫過日子沒問題。

但這哥們偏偏不信邪,鐵了心想做皇帝。

老爹做的,為什麼我就做不得,至於造反,那不都是跟你學的。

公平的說,朱高煦的心情可以理解,皇帝這位子,誘惑太大,不是說只有嫡長子能做,朱元璋泥腿子出身,一樣能做皇帝,朱高煦堂堂大將軍,難道不能想!

但你想做皇帝,得有做皇帝的覺悟。什麼是覺悟,第一要有意願;第二要有才能;第三要有機會!

朱棣能夠造反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大格局,自己有意願有才能,還遇上了不走尋常路的姚廣孝,可以說是天命在手,贏的理所當然。即便如此,也是血雨腥風好幾年,堪堪獲勝。

但朱高煦就差得遠了。

還沒來得及造反,就把身邊的人得罪光了,他招募私兵、擊殺兵馬指揮、私用御用器物,連老爹都看不下去了,如果不是哥哥為他求情,當時就的完蛋。

上下五千年,如此飛揚跋扈,還能造反成功的,幾乎沒有。

說白了,就是雙商太低,沒有做皇帝的能力。

但朱高煦可不在乎這些,作為一員武將,他篤信蠻力,認為只要有兵在手,皇位就是囊中之物,至於人心、口碑,都是以後的事情,只要有權力,這些都是附屬品。當年蒙古人連文化兩個字都不知道怎麼寫,照樣入主中原。自己的學歷,總比那些放馬的高吧!

我都要做皇帝了,殺個把人算什麼?至於別人看不下去,一旦做了皇帝,不都解決了嗎?

老爹當年不就是,登基以後殺人如麻,還篡改歷史,把親媽都換了,一樣天下座的穩穩的。

不得不說,朱棣的所作所為,給朱高煦樹立了一個很不好的榜樣。

當然,朱高煦能如此囂張,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看不起哥哥朱高熾。

前文說過,朱高熾身體不太好,身材肥胖,還有腿疾,從症狀上看,很像是痛風,放在今天,注意飲食,多運動減肥,按時吃藥,問題不是很大。

但在當時,這就是要命的病。

哥哥如果駕崩了,機會不就來了!

朱高煦想的挺好,卻忽略了一個嚴重的事實:他的侄子叫朱詹基。

那可是老爹當年早早指定的接班人,朱棣是什麼人,視天下英雄如浮雲,他能看重的人物,豈是等閒之輩。

但朱高煦不這麼想,大侄子再厲害,不過是乳臭未乾的小毛孩,當年自己隨老爸打江山的時候,他還在家裡尿泥呢,我怎麼會怕他。

你不怕他,人家也不怕你。朱詹基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了,古人早熟,再加上系統的家庭教育,朱詹基當然明白自己的使命和地位,要不是新君繼位,事情太多,早就對這個二叔下手了。

朱高煦到後來也明白這個道理,老爸哥哥都容不下他,現如今還的受大侄子的氣,好歹是洪武皇帝的孫子,徐達的外孫子,沒點血性還了得,索性來個先下手為強,先行造反。

造反聽起來浪漫,實則是個風險極大的買賣,朱棣當年兵強馬壯,卻在起事後屢屢打敗仗,如果不是意志堅定,早就兵敗身死了。

朱高煦武將出身,道理是明白的,但一聽說大侄子要御駕親征,立馬慫了。

更可悲的是,下屬聽說皇帝御駕親征,打算把大哥綁了送去做投名狀,畢竟造反這事太危險,誰都不想誅九族。

朱高煦這才明白,從一開始他就錯了,以他的人望實力,根本就沒有獲勝的機會。比起當年的老爹,他差的太遠。

如此此時朱高煦棄子認輸,徹底投降,也許還能平安終老,但這哥們不知道搭錯了哪根筋,非要在侄子來看他的時候絆人家一腳。說實話,五歲以上的智商都不會這麼幹,我兒子曾一不小心把棍子打到我臉上,被我一頓胖揍,此後再也不敢了。朱高煦可能是小時候捱揍挨的不夠,惡作劇慣了。

所以說,做父母的工作忙歸忙,還是要多花些時間陪陪孩子,犯了錯誤要及早教育,不然像朱高煦這樣的,就是個活生生的反例。

朱詹基本不想殺二叔,親叔叔,殺掉總有些落人口實的嫌疑,但堂堂大明皇帝,被人如此羞辱,傳出去如何是好,既然如此,也就不必顧忌太多。

殺無赦!

朱詹基命令周遭武士用一口銅缸將朱高煦倒扣在內,然後在銅缸周圍點燃柴火,將朱高煦活活燒死。

朱詹基為什麼要虐殺朱高煦,日慕鄉關懷疑是小人書看多了。小時候聽單田芳老師的“薛家將”,提及薛仁貴平反後將陷害他的李道宗悶在大鐘裡,活活燒死,朱詹基聽沒聽過“薛家將”歷史沒有記載,但現存最早的薛家將小說是於《永樂大典》中的《薛仁貴徵遼事略》,從時間上看,他是有機會看過這本書的!



日慕鄉關


糾正一點:朱高煦不是烹死的,其死法類似現在的“碳缸烤肉”,名為烤刑,和古代的烹刑完全是兩回事兒!

烹刑是十分殘忍的肉刑,一般是用三足青銅鼎鼎或者架起大鐵鍋,裡面加滿誰,將受刑的人放進去之後,在下面燒火直到水沸騰受刑人煮死!


最後要達到受刑人“骨肉分離”,成為一鍋肉湯,刑法才算徹底結束!

歷史上受過烹刑的名人有周文王的兒子伯邑考、口若懸河的酈食其等人。

朱高煦受到的烤刑和他們有本質的區別。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兒子,在靖難之役中勇猛過人,幾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深得朱棣的喜歡,還曾摸著他的後背鼓勵他:世子(朱高熾)多病,你要努力啊!

朱棣親手喚醒了朱高煦心中的魔鬼,他開始一心一意想學老爹造反。在仁宗朱高熾即位後,不但操練兵馬積蓄力量,還有大量的橫行不法之事,仁宗不忍心對弟弟動手,還效仿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有意的放縱他。

等到了宣宗時,朱高煦更不把這個侄子放在眼裡,拉起大旗舉兵造反。宣宗御駕親征,並且勸降朱高煦:只要投降,我不但保住你的性命,我叔叔還是我叔叔!朱高煦看著自己的實力的確打不過侄子,只能投降。

他被宣宗廢為庶人囚禁起來,可心中還是不甘。有一次宣宗來看他,他竟然伸腿給侄子下絆子,宣宗登時大怒,命人對他實施了烤刑。

具體做法是:用一口300多斤重的大銅缸,將朱高煦扣在裡面,然後在銅缸的周圍架起火堆,開始“碳缸烤肉”。

烤刑的要求很具體,就是要用小火慢烤,讓犯人受盡痛苦而死朱高煦雖然是自己作死,但他的死朱棣也難逃干係。


李飛叨


朱高煦為何死在自己的侄兒皇帝手上,而且是被銅缸裡給活活烹死?第一是他自己找死,第二位為了能當皇帝,無所不用其極;第三,他不死明宣宗也得給累死。


元璋死在位之時,本來傳位給長子朱標,可惜朱標命中無福,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朱元璋愛屋及烏,就把皇位傳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是為建文帝。

燕王朱棣開始以為大哥朱標去世了,自己能成為繼任者;哪怕不是自己也該是其他兄弟中的一個,怎麼也輪不到朱允炆。然而朱元璋還是讓朱允炆繼位了。朱棣心有不滿,但又不敢反對朱元璋的安排。由此,朱棣看出了父親朱元璋是不看好自己和其他兄弟,心理十分的不滿。但又不能怎麼樣,因為朱元璋在,能震他們,不敢造次。

朱元璋一死,建文帝聽從屬下建言,決定削藩王們的權利;這就引發了朱棣的謀反;於是打著清君側,發動了靖難之役。歷經四年,終於打敗了以建文帝為首的勢力,朱棣順利的坐上了皇位;是為永樂帝。

朱棣在位期間,按照立長不立幼的宗法,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熾宅心仁厚,對待自己的兩個弟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好,哪怕是他們陷害自己,他也要保全弟弟;這樣的大哥可以說在帝王家少有;而他的二弟朱高煦卻毫不領情,而且更是變本加厲的陷害大哥朱高熾;朱棣因為靖難之役,二兒子功勞不小,而且還救過自己的命,所以朱棣差點把朱高熾給廢了的,好在朱高熾平時表現不錯,眾大臣都給他求情;自己也向父親求情,才保住了太子之位。



朱高煦為何能陷害太子呢?因為他功勞大,又比較像朱棣,殺伐果斷。唯一不足就是沒有自己老爸的聰明才智。先前隨父親打南征北戰,功勞不小,朱棣封他為漢王,等地雲南;可是朱高煦嫌棄封地太遠;朱棣又改封地青州,他又嫌棄太窮;本來朱棣打算再次改封,然而大明朝的事情太多了,就把這事給耽誤了,朱高煦就跑到南京賴著不走了。這就走了機會陷害朱高熾。

朱高熾為了能當皇帝,陷害不成大哥,於是私自募兵,準備為奪取皇位而用;誰知這募兵出事了,不是募兵這事,而是所募來的兵,良莠不齊,難免有人打著他的旗子幹出不搭法之事,朱棣知道後,差點把他貶為平民,好在朱高熾求情。最後封在樂安,算是給了他一個教訓;也基本上排除了朱高熾的威脅。

朱高熾繼位不到一年,就駕崩了;朱高煦又看到有希望了,於是他搶先一步;在朱瞻基回來料理朱高熾後事的路上,埋伏了人馬,準備幹掉朱瞻基,然後自己當皇帝。誰知朱瞻基秘密回來,順利的繼承了皇位;朱高煦眼看已經失去了機會。於是發動了叛亂,公然的造反;朱瞻基沒有給他座大的機會,親自帶人圍剿;這一舉動嚇壞了朱高煦,立馬認慫投降。



朱瞻基於是把他給軟禁了起來,而且還時常去看這位叔叔;哪隻每次去都被訓得很狼狽,不過朱瞻基還是忍了;有一次朱瞻基又去看這位二叔,當然也是被訓得份,臨走的時候,朱高煦偷偷給了朱瞻基一腳,把他給踢倒在地;這就讓朱瞻基有點下不了臺,於是就找人搬來一個銅缸扣住他。讓他老實點,本來是沒有打算要殺他的。被扣住的朱高煦好像是發了瘋一樣,頂著銅缸亂跑亂撞,感覺好像是要撞死朱瞻基才罷休。

朱瞻基盛怒之下命人找來材火,放在銅缸周圍點燃,最後朱高煦就這樣被活活給烤死了。

朱高煦之死說明了,一個人要有自己的位置,看清楚了該幹什麼幹什麼,尤其是帝王家如此,非分之想只能引火燒身;不要作死的節奏搞事,把別人的仁慈當軟弱,一旦做過了,餘地都沒有。


歷史戲語


準確地講,朱高煦應該是被烤死的

有個成語叫“請君入甕”,這個成語源自唐朝的兩個酷吏,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這二人都是武則天的親信,擅長以各種刑訊逼供,是當時有名的酷吏。

公元691年,有人告發周興謀反,武則天命來俊臣審問周興。來俊臣對周興非常瞭解,他知道一般的手段是不可能讓周興招供的,於是他設計請周興吃飯,在宴中他請教周興,說自己平日遇到一些慣犯死不認罪,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周興聽後笑道:“這個容易,你取一口大缸,將犯人放入缸中,然後在大缸周圍架設火炭烘烤,不愁他不招”。

周興剛剛說完,來俊臣就命人取來大缸,然後對周興說道:“有人告你謀反,我奉旨調查,現在請君入甕吧”。周興一看,心想這回算是涼了,於是趕緊叩頭伏罪。

從這個典故中可以看出,“請君入甕”這個刑罰非常嚴酷,一般人都是絕對受不了的,而朱高煦差不多就是這麼被殺死的。(請君入甕)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嫡次子,明仁宗朱高熾同母弟,在朱棣當藩王的時候,朱高煦被封為高陽郡王。此人生性頑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紈絝子弟。當年在南京讀書的時候,他的爺爺明太祖對他就很是反感。

不過朱高煦雖然驕縱,但是勇武異常,在朱棣起兵造反時,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大本營,而他則隨父親南下征戰。在東昌之戰中,朱棣被朝廷擊敗,幸虧朱高煦及時趕到解圍,朱棣才得以脫險。

得益於自己戰功顯赫,朱高煦深得朱棣喜愛,朱棣甚至以“世子多疾”來鼓勵朱高煦,言外之意便是暗示朱高煦有當世子的機會。

在朱棣奪位之後,對於太子人選問題一度徘徊不定。朱棣的長子朱高熾身材非常肥胖,並且還有點足疾,形象不是太好。雖然朱高熾早早的就被立為世子,按理說朱棣當了皇帝后,朱高熾就理應升格為太子。但鑑於朱高熾的殘疾,朱棣還是有立朱高煦的為太子的意思。

在朱棣看來,朱高煦能征慣戰,非常像自己,而世子朱高熾不僅形象欠佳,而且性格非常柔弱,有點子不類父的感覺。

不過朱高熾的長子,也就是皇長孫朱瞻基非常討朱棣的喜歡,並且朱高熾是太祖皇帝欽定的世子,朱高熾本人也沒有什麼過失,實在是沒有廢長立幼的理由。最後經過權衡,朱棣還是決定立朱高熾為皇太子,晉封朱高煦為漢王,封國雲南。

朱高煦在得知自己無緣皇位之後非常憤恨,也不願意去雲南就藩,朱棣無奈,只等同意他繼續留在京師。

朱高煦在京期間多有不法之行,還經常陷害太子,他也常常自比唐太宗,希望能複製李世民的上位之路,奪嫡之心未死。

後來朱棣將他改封到青州,朱高煦仍舊不肯動身,甚至還僭越使用天子儀仗,惹得朱棣大怒,差點將他廢為庶人。好在太子朱高熾不計前嫌,幫他說了不少好話,朱高熾才免於被廢。之後他被徙封到山東樂安州,雖然此後朱高煦仍不安分,但也總算消停了幾年。

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熾,朱高煦大哥)

在明仁宗繼位之初,朱高煦一直派人窺伺朝內局勢,有謀反之圖。明仁宗不願意看到手足相殘,於是詔朱高煦入京,對他大加封賞,希望能感化他。

由於明仁宗朱高熾比較肥胖,他的身體狀況一直不太好,在當太子期間朱棣就多次催促他減肥,但始終沒能減下來。過度肥胖嚴重損害了朱高熾的健康,在繼位不到一年後朱高熾就駕崩了,這讓朱高煦再度燃氣當皇帝的野心。

因為事發突然,明仁宗駕崩時太子朱瞻基還在南京,而從南京返回北京必須經過山東,於是朱高熾準備在山東設伏,截殺朱瞻基。不過朱瞻基也是早有準備,沒能讓朱高煦得逞。最後朱瞻基成功過返回北京繼位,是為明宣宗。(明宣宗朱瞻基,朱高煦之侄)

明宣宗繼位之後不計前嫌,對叔叔朱高煦依舊不錯,但朱高煦還是在明宣宗繼位的第二年造反了。

面對朱高煦的謀反,明宣宗最初還是希望自己這位叔叔能夠懸崖勒馬,明宣宗告知朱高煦,只要他能悔改,放棄謀反,自己可以既往不咎。不過明宣宗的好意卻被朱高煦一口回絕,於是明宣宗決定統兵親征。

朱高煦這個人純屬是有勇無謀類型,起兵之初他是雄心勃勃,但在得知明宣宗親征之後立馬就慌了。在朝廷大軍兵臨樂安城後,朱高煦深為惶恐,他竟然不顧部下的反對想出城投降,在受到部下阻攔後,他又偷偷地從小路出城投降了。

朱高煦投降後,明宣宗沒有殺他,只是將他和他的兒子都廢為庶人。不過跟著他造反的那些弟兄們就慘了,這些人原本想跟著朱高煦打天下,封王封公,結果卻被朱高煦給坑死了,明宣宗將朱高煦的主要親信黨羽共六百四十餘人全部處死。

公元1426年,宣宗去牢中探視朱高煦,按說此時的朱高煦已階下囚,應該老實點才對。但不知是不是癲癇煩了,朱高煦竟然故意絆倒了明宣宗。

明宣宗被絆倒後非常生氣,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可沒想到朱高煦非但沒有求饒,反而將大缸頂起。受到挑釁的明宣宗於是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隨後,明宣宗將朱高煦在世的十個兒子也全部誅殺。

朱高煦死的時候年紀是46歲,其實按照他的所作所為,他能活到46歲才被處死已經是奇蹟了。平心而論,他的父親、大哥和侄子對他都十分容忍,以他的罪行換成別人早死一萬次了。只是他太能作了,最後導致禍及子孫,實在是可悲可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