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何為茶道,品茶有什麼講究?

房凌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譽為是道家的化身。

品茶,就是品評茶味

品茶要求

一,水。誰講究源、活、甘、清。

茶水品質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茶水品貴在“活”。

茶水品重在於“甘”。只有水“甘”,才能出“味”。

茶用水需以“清”為上。

二,器皿選擇

飲茶器具,不僅是飲茶時不可缺少的一種盛器,具有實用性,而且飲茶器具還有助於提高茶葉的色、香、味,同時,一件高雅精美的茶具,本身還具有欣賞價值,富含藝術性。

選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性能外,茶具的藝術性如何,成了人們選擇時的另一個重要標準。

茶具要因地制宜

茶具要因人制宜

茶具要因茶制宜

茶具要因具制宜

選用茶具,一般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有實用性;二是要有欣賞價值;三是有利茶品的發揮性。

三,品茶環境。

品茗環境包括的方面很多,通常由園林、建築物、擺設等幾方面組成。

層次較高的聚會茶宴,不但要求室內擺設講究,而且力求居室、建築富有特色,如果周圍自然景色美觀,當然是品茶的理想場所了。

而設在車船碼頭、大道兩旁,田間工地的茶水供應點,除了要求清潔衛生之外,並無多大講究。

家庭飲茶,儘量把室內之物放得整潔,窗明几淨,儘量做到安靜、清新、舒適、乾淨,同樣也能成為令人賞心悅目的品飲場所。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曆史的瑰寶,如今茶文化更是風靡全世界。這不僅僅是因為喝茶對人體有很多好處,更因為品茶本身就是一種極優雅的藝術享受。將茶文化的妙處、茶道的的演示融於一體,既給您提供了一個瞭解茶藝這項高雅藝術的良機,同時,品茶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四,品茶程序

品茶講究審茶、觀茶、品茶三道程序

審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審看茶葉,內行人一眼就能分出綠茶、紅茶、花茶、青茶(烏龍茶)、黃茶、白茶、黑茶等不同的種類來。更講究的還可以分出“明前”、“ 雨前”、“龍井”、“雀舌”等。什麼茶用多高溫度的水,沏、衝、泡、煮方法各不相同。

觀茶是看茶葉的形與色。茶葉一經沖泡後,形狀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幾乎會恢復茶葉原來的自然狀態,特別是一些名茶,嫩度高,芽葉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則是芽頭肥壯,芽葉在茶水中上下沉浮,猶如旗槍林立。茶湯此時也會隨著茶葉的運動而徐徐展色,逐漸由淺入深,由於茶的種類不同而形成綠色、黃色、紅色……此時此刻觀茶形賞茶色甚為賞心悅目。

品茶既要品湯味還要嗅茶香。嗅茶香先是幹嗅,即嗅未經沖泡的幹茶葉。茶香可分為甜香、焦香、清香等,茶葉一經沖泡之後,其香味便會隨之從水中散溢出來,此時便可以聞香了。品茶的茶具包括茶壺、茶海、茶盤、茶托、茶荷、茶針、茶匙、茶撥、茶夾、茶漏、過濾網、養壺筆、品茗杯、聞香杯等20餘種,其中的聞香杯乃專供聞香用的。聞香之後,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品茗杯的杯沿,中指託著杯底,分三次將茶水細細品啜,這便是“品茗”了……

以上是茶道與品茶一些基本的常識和知識。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茶文化亦是如此。還有更多比如茶藝,茶與酒,茶與詩,茶與禮,茶與樂……其中文化,品位,境界。不是隻言片語或一兩篇文章所能代表的。只有自己去慢慢品味。





野山樵


何為茶道,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何為茶道精神,茶道根本精神:敬,和,清,寂四個字。以敬為本質,尊敬長者,敬愛朋友。以和行之,睦鄰益友,和平共處。清以居之,清靜幽雅,廉潔樸實。寂以養老,寂靜幽閒,修身養心。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被譽為是道家的化身。

茶是一種文化,品茶是一門學問,品茶是一種心境,心不靜,茶無趣。清茶一杯,始是淺淺苦澀,爾後悠悠一絲清甜從喉中溢出。品茶之道,在於心,在於藝,在於魂;品茶之理,在於境,在於人,在於品。品茶,亦是品心。茶中有情、有哲、亦有禪。生命之茶有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份寬容與寧靜,使心靈迴歸本性與自然,是茶中之道,是為人之道。

那麼品茶又有什麼講究呢?

第一步:用開水溫杯,讓杯子預熱,這樣有助於茶水香氣的散發;第二步,放茶葉。此時可觀賞茶葉的色澤、形狀、品質;第三步,洗茶。第一次衝的茶湯是不飲的,將其淋在杯蓋上,淋完後還可聞到茶葉散發出來的清香;第四步,觀茶。重新沖泡茶葉,欣賞茶葉在沖泡時上下翻騰、舒展、沉靜之過程;第五步,品茶。先用舌尖舔,感受其甜潤的味道。再喝一口,細細品茶的滋味;第六步,回味。喝完第一口茶後,還可以一邊回味,一邊聞茶杯留下的餘香。

一泡好茶是必不可少的,然後呢?首先,是有優質泡茶的水;其二要有好的器皿;其三要有舒適的環境。硬件都有了,沒有好的軟件也是枉然,這個軟件就是泡茶的技巧。泡茶技巧分廣東潮汕功夫茶與福建閩南一帶為代表的閩南工夫茶,閩南功夫茶因泡茶用具不同又分蓋杯功夫茶、紫砂功夫茶。

水的選擇

茶人有句口頭禪,叫做:“茶有各種茶,水有多種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古人對宜茶水品的論述頗多,說法也不完全一樣。綜合起來,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論點。(1)強調擇水先擇“源”:如唐代陸羽《茶經》中的“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陳眉公《試茶》詩中的“泉從石出情更洌,茶自峰生味更圓”,都認為,宜茶水品的優劣,與水源的關係甚為緊切。(2)強調水品在“活”:如北宋蘇東坡《汲江水煎茶》詩中的“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情。大瓢貯朋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鐺”。宋代唐庚《鬥茶記》中的“水不問江井,要之貴活”。等等這些,都說明宜茶水品貴在“活”。(3)強調水味要“甘”:如宋代蔡襄《茶錄》中認為:“水泉不甘,能損茶味。”明代羅廩《茶解》中的“梅雨如膏,萬物賴以滋養,其味獨甘,梅後便不堪飲”,說的是宜茶水品重在於“甘”。只有水“甘”,才能出“味”。(4)強調水質需“清”:宋代大興鬥茶之風,強調茶湯以白為貴,這樣對水質的要求,更以清淨為重,擇水重在“山泉之清者”。明代熊明遇說:“養水須置石子於甕,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會心亦不在遠。”這就是說:宜茶用水需以“清”為上。(5)強調水品應“輕”。

器皿的選擇

俗話說:“水為茶之母,壺是茶之父”。要獲取一杯上好的香茗,需要做到茶、水、火、器四者相配,缺一不可。這是因為飲茶器具,不僅是飲茶時不可缺少的一種盛器,具有實用性,而且飲茶器具還有助於提高茶葉的色、香、味,同時,一件高雅精美的茶具,本身還具有欣賞價值,富含藝術性。選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性能外,茶具的藝術性如何,成了人們選擇時的另一個重要標準。(1)選配茶具要因地制宜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飲茶習俗不同,故對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樣。如福建及廣東潮州、汕頭一帶,習慣於用小杯啜烏龍茶,故選用“烹茶四寶”--潮汕風爐、玉書碨、孟臣罐、若琛甌泡茶,以鑑賞茶的韻味。(2)選配茶具要因人制宜在古代,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茶具,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不同地位與身份。如歷代的文人墨客,都特別強調茶具的“雅”。宋代文豪蘇東坡在江蘇宜興講學時,自己設計了一種提樑式的紫砂壺,“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獨自烹茶品賞。另外,職業有別,年齡不一,性別不同,對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樣。如老年人講求茶的韻味,要求茶葉香高、味濃,重在物質享受,因此,多用茶壺泡茶;年輕人以茶會友,要求茶葉香清味醇,重於精神品賞,因此,多用茶杯沏茶。(3)選配茶具要因茶制宜自古以來,比較講究品茶藝術的茶人,者注重品茶韻味,崇尚意境高雅,強調“壺添品茗情趣,茶增壺藝價值”。認為好茶好壺,猶似紅花綠葉,相映生輝。一般說,飲用花茶,為有利於香氣的保持,可用壺泡茶,然後斟入瓷杯飲用。飲用大宗紅茶和綠茶,注重茶的韻昧,可選用有蓋的壺、杯或碗泡茶;飲用烏龍茶則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飲用紅碎茶與工夫紅茶,可用瓷壺或紫砂壺來泡茶,然後將茶湯倒入白瓷杯中飲用。如是品飲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銀針、黃山毛峰等細嫩名優綠茶,除選用玻璃杯沖泡外,也可選用白色瓷杯沖泡飲用。(4)選配茶具要因具制宜選用茶具,一般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有實用性;二是要有欣賞價值;三是有利於茶性的發揮。

舒適的環境

力求茶的質地優良,水質純淨,沖泡得法,茶器精美,這是飲茶的基本要求。但要使飲茶從物質享受上升到精神和藝術的享受,那麼,品茶與周圍環境間的關係就顯得相當重要了。清山秀水,小橋亭榭,琴棋書畫,幽居雅室,當然是理想的品茗環境了。品茗環境包括的方面很多,通常由園林、建築物、擺設等幾方面組成。凡層次較高的聚會茶宴,不但要求室內擺設講究,而且力求居室、建築富有特色,如果周圍自然景色美觀,當然是品茶的理想場所了。而設在車船碼頭、大道兩旁,田間工地的茶水供應點,除了要求清潔衛生之外,並無多大講究。至於家庭飲茶,環境是固有的,難以選擇,但在有限的空間,通過一定的努力,同樣可以營造一個適宜的品茶環境。例如,可以選擇在向陽靠窗的地方,配以茶几、沙發、臺椅等。儘量把室內之物放得整潔,窗明几淨,儘量做到安靜、清新、舒適、乾淨,同樣也能成為令人賞心悅目的品飲場所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曆史的瑰寶,如今茶文化更是風靡全世界。這不僅僅是因為喝茶對人體有很多好處,更因為品茶本身就是一種極優雅的藝術享受。本片將茶文化的妙處、茶道的的演示融於一體,既給您提供了一個瞭解茶藝這項高雅藝術的良機,同 時,觀看本片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沏茶工序

一、燙壺:在泡茶之前需用開水燙壺,一則可去除壺內異味;再則熱壺有助揮發茶香。二、置茶:一般泡茶所用茶壺壺口皆較小,需先將茶葉裝入茶荷內,此時可將茶荷遞給客人,鑑賞茶葉外觀,再用茶匙將茶荷內的茶葉撥入壺中,茶量以壺之三分之一為度。三、溫杯:燙壺之熱水倒入茶盅內,再行溫杯。四、高衝:沖泡茶葉需高提水壺,水自高點下注,使茶葉在壺內翻滾,散開,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稱"高衝"。五、低泡:泡好之茶湯即可倒入茶盅,此時茶壺壺嘴與茶盅之距離,以低為佳,以免茶湯內之香氣無效散發,俗稱"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湯與第二泡茶湯在茶盅內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湯與第四泡茶湯混合,以此類推。六、分茶:茶盅內之茶湯再行分入杯內,杯內之茶湯以七分滿為度。七、敬茶:將茶杯連同杯託一併放置客人面前,是為敬茶。八、聞香:品茶之前,需先觀其色,聞其香,方可品其味。九、品茶:"品"字三個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嚐,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視泡茶師一至兩秒,稍帶微笑,以示感謝。


易彥銘


茶道的定義是: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

我們可以通過品茶來表現出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

六大基本茶類:紅茶、綠茶、黑茶、黃茶、清茶(烏龍茶)和白茶,不同茶類有不同的分辨方法。

分辨茶的好壞要觀形、見色、開湯、品味,缺一不可。

具體茶品差異,我就不多講了,可以去查一些書籍,這個東西要自己去親身感受的,別人的感覺始終是別人的,需要自己品評領悟。


網絡傳媒高管


道,一陰爻,一陽爻,自,走四部份組成。

陽為天,乾卦,君子健,自強不息。

陰為地,坤卦,地勢坤,厚德載物。

清華以此為校訓,告誡學子要在天地之間自已走路。

黃帝:“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皇帝下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天不怕地不怕的水泊梁山打出的旗號只是:“替天行道”。

而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鬼兒子,喝了幾口茶湯,竟厚顏無恥自詡為:道。

讓一盞茶湯的湯花在手中變幻無窮(如圖)。你不會講究就站一旁去,練上十年再出來胡說八道。











pKR老虎點茶


何為茶道?這個我真不懂也不需要懂!下圖是我的民宿,設計了兩個茶道套房,大廳會客區也是茶主題。

個人只是喜歡喝喝茶,喜歡同學朋友無事就一起喝茶吹牛逼。

我想問下,大街上茶樓進去的人都懂茶嗎?也許不一定吧?

生活只要條件允許,愛喝茶就整個茶室,至於茶道的精髓內涵與喝茶有無關係我確實不懂,但我只知道喜歡一件事就去做,沒必要去挖空心思想一件事的內涵!

茶•對於佛家來說是禪茶一味,講法解人於困惑!

對於文人,茶只是彼此相約而至的一種方式。就好比抽菸的人見到熟人發支菸給對方,你能解釋那支菸的意思?難道發支菸還得有個因為所以?其實不然,那就是與人打個招呼的方式而已!

品茶,試問上茶樓的都能說出茶的內涵?我認為大多上茶樓的連茶的名字與產地都說不出來。

古人曰:待茶論道,茶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道具,論道才是主題。是不是這兩個加一起才稱之為茶道呢?









胡餘膳坊


茶道文化源於中國,南宋時期傳入日本和朝鮮,元朝以後在中國衰落。 現如今已,茶道文化在日本流行併發揚光大,成為世界茶道文化的典型代表。

茶文化是一種“中介”文化,以茶為載體,以能體現東方國家的傳統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為宗旨,包括有關茶的禮儀、風俗、茶法、茶規、茶技、茶藝、歷史典故、民間傳說以及文學藝術、辭曲歌賦等。

茶文化是一種“綜合”文化,涉及到建築、音樂、舞蹈、繪畫、戲曲、服飾、飲食、醫藥等諸多文化領域。


國家一級聊天師李素均


一杯茶也涉及到五行,金(鐵鍋)木(燒茶用的木柴)水(甘泉水井水)火(火燒沸)土(古時茶杯是泥土燒的瓷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