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莊俊元的墨跡在泉州一帶流傳甚多,對泉州書壇影響頗廣

在泉州城內西街甲第巷,有一座佔地一畝多的清代大府第,曾為三進三開間左右護厝建築,大門昔有“翰林第”、“進士第”牌匾,宅內書房、園池、後花園佈局雅緻。今雖前落和中廳已破敗,但大門前還有一副對聯十分醒目,右聯“為善最樂”,左聯“在福則衝”。對聯筆法偃仰頓挫,行氣遒勁瀟灑。這府第是清代在泉州頗有影響的書法家莊俊元的故宅,對聯即為他的手書。

莊俊元的墨跡在泉州一帶流傳甚多,對泉州書壇影響頗廣

莊俊元(公元1808年-1879年),字克明,號印潭,又號四體子,嘉慶十三年生於晉江青陽,後徙居泉州城區西街甲第巷。

莊俊元幼穎異,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進秀才,越年為廩生。道光十四年中舉人。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恩科進士,點翰林,派習滿文,以散館一等一名授編修,歷充國史館纂修、協辦翰林院事兼撰文、清秘堂校理、充庚子順天鄉試磨勘官,協助改造滿洲文字。

莊俊元於道光廿三年京察一等,授甘肅西寧府知府,歷署西寧道臺。後又赴青海處理雍沙葉布少數民族案件,總辦軍需事務。道光廿八年(公元1848年),黑城回民暴動,他向朝廷稟請嚴辦但必須區分良莠,因此保全30多鄉百姓;時值英夷入侵,鴉片氾濫,他又禁止種植鴉片,賑濟饑民,禁止官吏亂抓百姓。他在此職任6年,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因以辦理黑城回民之事意見與上司不合,遂告退返鄉。

他引退回家,在泉州辦理城工團練。咸豐七年,因軍功以道員即補。時林俊在閩南起義,沿海緊張,由閩浙總督保舉,以總辦福建沿海團練大臣用,奉旨簡召,但他稱病未赴。

寓居泉州當紳士30年,凡興舉樂章、掌教書院、請減重賦、捐置育嬰、修葺廢墳、勸息械鬥等地方大事,他都積極參與,為善頗多。其他如建宗祠以連同姓,續修宗譜,獎掖後進,體恤鄉鄰,也做了不少好事。在泉州他常兼書院山長,對地方文教事業多有建樹。他還留意泉州方言,著有《俚言微》一書。

但莊俊元的性格外剛毅、內和婉,遇事開誠佈公,親朋同事敬而憚之。且爽直容易招謗,在故籍辦理團練,贊襄之人不無得失。因此他曾自撰《墓誌銘》稱:“四品官,況強仕,我方終,人方始。非見幾,非知止,奈膽何,小無比。謂歸田,擔可弛,磨蠍盤,不我已。一波平,一波起,鳩拙才,鼠窮技,不平鳴,良有以。”以抒發他生平遭遇的牢騷。

莊俊元的墨跡在泉州一帶流傳甚多,對泉州書壇影響頗廣


莊俊元的墨跡在泉州一帶流傳甚多,對泉州書壇影響頗廣


莊俊元的墨跡在泉州一帶流傳甚多,對泉州書壇影響頗廣

莊俊元的書法有很深的根基,他的字初期以王羲之、顏真卿為本,出入於董其昌、趙子昂之間,後期效法張瑞圖,筆意大變,瀟酒遒勁,法古闢新,很受民間喜慕。泉州承天寺照壁上有“龍吟虎嘯”四字,就是後來呂文俊先生效其後期字體所書。

莊俊元的墨跡在泉州一帶流傳甚多,對泉州書壇影響頗廣


莊俊元的墨跡在泉州一帶流傳甚多,對泉州書壇影響頗廣

凡向莊俊元求字者,他無不允應,因此他的墨跡在泉州一帶流傳甚多,對泉州書壇影響頗廣。他尤其善於撰寫對聯,稱得上撰聯高手,平生撰寫楹聯最豐,墨跡遍及泉州、臺灣各大小寺院道觀、廨宇、市井等。他撰寫的楹聯書法通達工仗、蘊奧皙逮、遒勁雋逸,成為一些古建築富有藝術價值的附屬文物。如泉州開元寺、清源山、一堡宮等皆留有其筆跡。泉州開元寺甘露戒壇有其所題寫的一副對聯:“冷暖自知不必別求甘露,我人無相都來隨喜戒壇。”這是他晚期筆意大變後的代表作。

莊俊元的墨跡在泉州一帶流傳甚多,對泉州書壇影響頗廣


莊俊元的墨跡在泉州一帶流傳甚多,對泉州書壇影響頗廣

在一堡宮他所撰的對聯:“堡障鹹推功第一,神童漫說古無雙。”就以其時兩幼童落水後成為一方擋境之神的故事冠聯,筆致俊逸,流暢溫婉。

莊俊元的墨跡在泉州一帶流傳甚多,對泉州書壇影響頗廣

晉江市博物館收藏有一組莊俊元行書《箴言》大中堂,上題:“振衣千仞崗,濯足萬古流,大丈夫不可無此氣節”;“珠藏川自媚,玉韞山含輝,大丈夫不可無此蘊藉”;“海闊縱魚躍,天空任鳥飛”;“月到梧桐上,風來楊柳邊。”每幅左下側有落款“俊元”,下各鈐兩方硃色方印,末幅又加題“及三宗臺屬”。用筆沉著灑脫,提按分明。結字、章法大開大闔,疏密相間,參差錯落,有如行雲流水。整組作品,古拙而不失流暢,蒼勁渾厚而又婀娜多。誠是莊俊元眾多書作中的行書佳作。

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莊俊元去世,享年72歲,葬晉江縣興賢裡石阜盆山(今晉江市紫帽鎮)。

莊俊元的墨跡在泉州一帶流傳甚多,對泉州書壇影響頗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