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民國老中醫」一代經方大家曹穎甫

曹穎甫(1868—1937),江蘇江陰人。近代著名醫學家、中醫教育先行者。畢生尊崇仲景學說,致力於經方的運用及經文的註釋。

「民國老中醫」一代經方大家曹穎甫

民國老中醫曹穎甫

儒醫習業 通經明醫

曹穎甫出生成長在崇文尚醫的環境中。他的父親曹秉生深通中醫,姻丈陳葆厚更是醫術高明,受家庭薰陶,自幼便與醫學結緣,父親曾勉勵他:讀書閒暇之餘,如果能夠略通醫理,也算是掌握了一門濟世救人的技藝。曹穎甫12歲開始讀《傷寒論集註》,13歲初次嘗試運用大承氣湯治療陽明病便獲良效,後來他的父親因下利病倒,他在鄉試期間患寒熱病,也均有賴經方化險為夷,於是更加信服張仲景的學說。

曹穎甫研求經訓、攻讀詩文,應科舉考試期間,師從黃以周等經學名家,而他們又都是明文知醫的飽學之士,不僅解經釋惑,隨手還可講解醫理。曹穎甫得到經師的點撥,文理醫理自然豁然明瞭,學業醫術日益精進。觀察他的習醫之路,除了師承的色彩,更多了些經學家治學的意味。先治儒家之經,再治醫學經典,生動詮釋了“秀才學醫,如菜作齏”這句諺語。

良醫精誠 經方活人

後因科舉取消,曹穎甫專心於醫學,懸壺濟世,1919年在上海市南市區小西門江陰街掛牌行醫。時值中華民族救亡圖存之季,在反思批判傳統文化利弊的思潮中,中醫不幸淪為被否定的對象,“古方不能治今病”的質疑之聲不絕於耳。在此大環境下,碌碌庸醫往往選擇雜湊成方,但求無過不求有功,“不殺人亦不活人,使其人在不死不活之間”,這對於醫生和患者,都是何等可悲的事情啊!

曹穎甫一心只為病人解除痛苦,不隨流弊,不計譭譽,擎起經方旗幟,以經方祛病邪扶正氣,用大劑起沉痾愈廢疾,療效卓著,活人無數,人送美譽“曹一帖”。曹穎甫並非沽名釣譽之流,他之所以選用峻猛藥物,並非標新立異、譁眾取寵,而是完全根據病情,有需要才選用。曹穎甫更非孟浪之輩,他能夠精熟大膽地運用經方,一方面源於他以身試藥,他認為醫生若要全面理解方劑藥物的功效,僅憑理論思考是不夠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試藥,親身體會藥性藥效,頗有神農嘗百草的意味;另一方面來自對親人用藥的精細觀察和經驗積累,他的母親、家婢等患洞洩、痰飲、蛔厥、腸癰病,均由他運用經方親自調適,獲得良效。通過親身體會以及對家人服藥後反應的仔細觀察,曹穎甫方可精準地把握經方的使用,足見其醫者仁心和責任擔當。

大醫傳道 註疏經典 

1920年受丁甘仁之邀,曹穎甫任教於上海中醫專門學校,不久擔任教務長。在校期間主講國文及《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課程,他經學功底深厚,“常以文學談醫理”,結合醫理於文辭之間,對文深義奧的仲景原旨講解透徹,他的學識為學生所折服。王一仁、秦伯未、章次公等近代名醫大家均拜在他的門下。

曹穎甫還常常喜歡與學生在家中論醫談詩,相互討論各抒己見,有時爭論激烈,誰也說服不了誰的時候,他往往會暫且擱置學術觀點的爭論,轉而談詩論畫,待氣氛稍稍平息再繼續討論,談興濃時甚至通宵達旦。有一年冬天,秦伯未拜訪他,在討論芍藥的酸斂與苦洩問題時,兩人意見相左,一直爭論至第二天天亮,臨別他特意畫了一幅墨梅相送,圖上題句有“微雪消時說與君”來點說此事,一時傳為杏林佳話。

曹穎甫一生推崇、踐行、發揚仲景學說,診務、教學的同時,對仲景經典也多有所發明。由於他是由科舉轉攻醫學的,經學功底深厚,善於細讀文本,常常結合醫理於文辭之間,探究張仲景深意。他的兩部著作《傷寒發微》《金匱發微》採用“以經解經”的方式,對後學多有啟迪作用。更可貴的是他將平日經驗方案附於經文之下,借臨床驗案闡發病症變化機理,並以此進一步驗證仲景經方的臨床實用價值。此外他一生臨床應用經方治病經驗之總結,由學生薑佐景整理刊行為《經方實驗錄》。這些著作對近代仲景學術的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影響直至現代,成為當今臨床醫生學習仲景經方的重要參考。

品行高潔 護鄉殉難

曹穎甫是典型的、傳統的讀書人,儒家經典樹立了其士人的高潔風骨、凜然正氣。他有一位長輩親戚,因接受了賄賂,欲作江陰勸進袁世凱稱帝的代表。曹穎甫聽聞後毫不留情,嚴辭斥責道:你做出這樣無恥的事情,我們整個江陰父老的臉面都被你丟光了。這位長輩羞愧難當,只能連連辯解:沒有此事,沒有此事。

曹穎甫初到上海時不太知名,收入微薄,有時還不得不賣字畫以貼補家用,即使這樣他也常為貧苦百姓免除診金,舍藥救護。為此書畫家吳昌碩寫了一幅字“曹穎甫賣詩行醫”以褒獎他的高尚醫德。

1937年“八一三”事變,日寇入侵上海,淞滬戰事爆發。曹穎甫避居故鄉,不久江陰也淪陷了。曹穎甫不畏強暴,日軍誘逼他出任維持會會長,被他嚴詞拒絕。1937年12月4日,曹穎甫正在廂房修改詩稿,一名婦女突然從後門逃進後宅,隨後日軍追進來,聞聲後曹穎甫挺身而出,阻攔日兵並大聲呵斥。日兵抽下刺刀向他腹部猛刺,曹穎甫為庇護鄉里不幸蒙難,享年70歲。(作者:丁侃 張麗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