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儋州“90後”創業青年無土培育蔬菜走出致富路

儋州“90後”創業青年無土培育蔬菜走出致富路

陳海無土培育的蔬菜。記者 李紹遠 攝

心理學和農業在別人眼裡是不相干的兩個領域。但在儋州“90後”創業青年陳海看來,從事什麼工作和專業沒有太大的關聯,只要做好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可以。他在大學學心理學,現在乾的卻是農業。

大學生回鄉務農

陳海,1993年出生,他在雲南師範大學讀的專業是應用心理學,畢業後卻投身於農業,致力於研發、改良無土栽培技術,無土培育蔬菜。他認為農業領域是一份更為長久的事業。因沒有從事本專業,反而回家從事農業,他成了許多人眼中的“怪咖”。

“不管別人怎麼看,做自己喜歡的,把它做到最好,就是成功。”陳海十分堅信這一點。2015年11月,他成立了儋州淼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把目光投向了“無土栽培”。“以前在別人家的樓頂看到過無土培育蔬菜,就萌生了往這方面發展的想法。”陳海說,傳統的無土栽培技術存在投資成本高、種菜成本高、夏季高溫種植難等問題。而無土栽培技術是解決蔬菜生產難題的新途徑,自己想試一試,發展生產無公害、健康的蔬菜。

成立公司後,陳海在儋州那大鎮蔬菜村租了一塊8畝的土地,開始發展無土培育蔬菜產業。他笑著說,“公司起名叫淼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因為無土培育蔬菜離不開水,三個‘水’更貼切些。”

4年鑽研出低成本高效率的無土栽培種植模式

在陳海的心裡,無土培育蔬菜離不開水,更離不開技術和管理,也知道創業會帶來一些困難和難題,他在心裡早早做好了準備,可不曾想,創業伊始,就遭遇了“失敗”。

“在網上買一種有機產品用於培育蔬菜,沒成想買到了偽劣的,導致蔬菜長勢不好,產量也低。”陳海說,購買的有機產品用於培育蔬菜,卻買到了假貨,導致基地全部蔬菜生長受到限制。前年,創業幾乎是“顆粒無收”,還倒貼進去一輛小轎車。

“以前開四個輪,現在只能蹬三輪了。”陳海說,創業遇到了難題,自己從技術培養、基地管理以及設備檢驗等方面進行排查,一心想找出蔬菜生長受限的原因。“之後去拜訪了農業專家,才知道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

經過多次的排查,陳海發現新的無土培育辦法。他潛心研發4年,改良現有的無土栽培設備,發明“無土栽培種植定植板”等三項實用新型專利。其中,兩項實用新型專利正在審核當中,並申請了31類、44類“淼禾”蔬菜商標。

“我自己研究了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無土栽培種植模式,總結出符合綠色蔬菜標準,標準化、高產量的無土栽培蔬菜種植方法,產業慢慢有了起色。”陳海說。

每月每畝產量3000斤

“產量大、品質高、成本低,是我們無土培育蔬菜的特點。”陳海說,海南夏季高溫多雨,蔬菜品種受到高溫的影響抑制生長,還有可能還引發蟲害、病害等。新的無土栽培模式基本不受氣候影響,每月每畝還能穩定種植生產3000斤左右的蔬菜。

陳海介紹,無土栽培對環境有很好的調控能力,可以很大程度降低病害、蟲害的風險,甚至可以不使用農藥,種植出高品質、更健康的蔬菜。為了印證自己新的培育模式,他到北京拜訪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蔣衛傑等無土栽培行業資深專家,得到專家們的肯定後,他更堅定自己的無土培育蔬菜的發展模式。

當前,陳海研發的新技術將無土栽培的投資成本由每畝80萬元降低至8萬元,而蔬菜種植成本每斤僅1元錢。從2019年1月至今,已經實現盈利,每個月銷售額接近4萬元。

“現在在無土培育蔬菜方面,我自己也算半個專家。”陳海笑著說,希望未來能通過輸出技術、設備,開展科研教學、共享農莊等方式實現營收。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儋州3月5日訊 記者 李紹遠)

以上內容由南海網原創生產,未經書面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對上述內容的任何部分進行使用、複製、修改、抄錄、傳播或與其它產品捆綁使用、銷售。如需轉載,請與南海網聯繫授權,凡侵犯本公司版權等知識產權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