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小國的烏托邦!在希特勒面前還有“中立”一說?


小國的烏托邦!在希特勒面前還有“中立”一說?

  • 題/小國“有”外交,但卻是無奈的抉擇,無情的結局
  • 文/金色明月,一位熱愛歷史的,喜歡寫點東西的小人物。
  • 圖片聲明/本文內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號。
  •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文章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歐洲舞臺上,環繞英國、法國、意大利、德國等傳統大國周圍的是眾多的歐洲小國,迫於殘酷的政治外交壓力,它們不得不結合自身的外交利益需要,選擇了“選邊站”。

大致上,這些小國的外交取向可以分為投靠法西斯、保持中立、投靠英法三種類型。雖然說歐洲的命運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國的強權和霸權決定的,但是這些小國的外交取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對大國乃至歐洲的進程產生了不可忽略的影響。

小國的烏托邦!在希特勒面前還有“中立”一說?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世界形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在歐洲政治舞臺上唱主角的是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傳統大國,它們從各自的利益出發,縱橫捭闔,在錯綜複雜的歐洲外交舞臺上爭相拉攏那些小國,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奧地利、丹麥、挪威等等。它們的外交取向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均勢和大國外交產生了不可忽略的影響。

小國的烏托邦!在希特勒面前還有“中立”一說?

(“支離破碎”的歐洲,小國星羅棋佈)

一、親近德意法西斯的歐洲小國

處於大國夾縫中的歐洲小國,它們的疆域、政治制度等等很多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產物,如匈牙利和保加利亞。作為戰敗的懲罰,匈牙利和保加利亞受到了戰勝國的嚴厲壓制,由於對凡爾賽體系的強烈不滿,使得它們與一同處於戰敗恥辱中的德國有了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面對著死而不僵,時時刻刻都在幻想著復仇的德國,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在外交上採取了親德政策,它們企圖依靠德國迅速翻盤,徹底修改不平等條約,奪回逝去的領土,恢復往昔的輝煌。

小國的烏托邦!在希特勒面前還有“中立”一說?

(凡爾賽條約油畫)

30年代初期,貢伯什執掌匈牙利,他一上任就匆忙趕往羅馬與墨索里尼會晤,希特勒上臺後,又在1933年6月趕赴柏林與希特勒會談,公開宣稱要支持一切主張修改合約的國家。

慕尼黑會議後,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匈牙利出兵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瀘西尼亞地區,將其併入自己的版圖。1939年2月,匈牙利加入《反共產國際的協定》,正式成為了軸心集團的成員國。

保加利亞國王博里斯在整個20年代都致力於廢除《納伊條約》,為此,他與意大利建立了友好關係,與德國建立夥伴關係,並通過貿易加速與德意法西斯國家的“同盟化”,1941年3月,保加利亞加入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成為了軸心集團的成員國。

小國的烏托邦!在希特勒面前還有“中立”一說?

(慕尼黑會議後,歐洲小國開始“倒向”德國。左起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齊亞諾)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元氣大傷,意大利也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大得利者,為何那些小國還是努力的綁著它們呢?我認為這一切都是凡爾賽體系的“錯”。

依然以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為例,匈牙利原為哈布斯堡王超的一部分,有著無上的榮光,一戰結束後,匈牙利遭受了戰勝國的嚴厲制裁,1920年6月4日,匈牙利被迫在凡爾賽特里亞農宮與協約國簽訂了《特里亞農條約》,條約規定:

匈牙利的領土縮減為9.2萬平方公里,人口縮減為800萬;廢除徵兵制,多瑙河受戰勝國的控制;賠款22億金法郎。

保加利亞在1915年10月加入德奧集團作戰,1919年11月因戰敗被迫簽訂《納伊條約》,規定:

一部分領土割讓給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希臘;取消義務兵役制;不得擁有海軍;賠款22.5億金法郎。

曾經的無上輝煌變成了如今的苦不堪言。失敗所帶來的恥辱極大地激起了民族自尊心,尤其匈牙利,對於領土的丟失一直都耿耿於懷,圖謀重現哈布斯堡王朝的輝煌。

結果就是,這些小國裡,從上到下都被複仇的火焰沖毀了頭腦,把注意力從要緊的民生問題轉移到了熱衷於參與歐洲事務上來,尤其與同病相憐的德國惺惺相惜,進而就搭上了法西斯的“順風車”。

這些小國投入法西斯的懷抱,擴大了法西斯陣營的力量,也讓希特勒誤認為他的擴張政策是“人心所向”,增加了與德意與英法討價還價的籌碼與底氣。

小國的烏托邦!在希特勒面前還有“中立”一說?

(二戰前德國領土的擴張-圖源地圖帝)

二、實行中立政策的小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怕了歐洲小國,一些實力較弱的歐洲小國為了自保,選擇了“退出江湖”,在一戰結束後,選擇在歐洲事務中恪守中立,這裡國家主要有低地三國、瑞士、丹麥、瑞典、挪威等國家。

這些國家都有共同點,那就是版圖小,人口少,在地緣上與傳統大國相連。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複雜局勢和無情的現實已經表明,靠中立來自保是行不通的。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對希特勒的“保證不侵犯”的謊言信以為真,對中立政策抱著幻想,沒有積極備戰,結果在希特勒的“黃色方案”面前迅速崩潰,盧森堡當天就被德軍佔領,荷蘭也只堅守了5天,比利時不過也就是抵抗了18天就投降。

小國的烏托邦!在希特勒面前還有“中立”一說?

(二戰初期的歐洲-圖源地圖帝)

北歐三國的丹麥、挪威、瑞典地處在英、法、德的側翼部位,在軍事上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30年代後期,三國先後宣佈中立。臥榻之側,豈能容他人酣睡。希特勒在散佈和平煙幕的同時,也在暗中制定了入侵北歐的“威塞演習計劃”。

1940年4月9日,德軍入侵北歐,僅用了4個小時就征服了丹麥;6月10日,德軍佔領挪威全境。

由此可見,中立並沒有給歐洲小國帶來福音,除瑞士外,歐洲大陸基本上所有恪守中立的歐洲小國都未能逃過希特勒的爪牙。試想一下,有限而脆弱的國力,怎能經得起大國的打擊呢,更何況法西斯要的是整個世界。弱國無外交。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些小國難以有旗幟鮮明的外交政策,不敢再國際上貿然選擇同盟者,因此,它們在外交上採取了中立的態度,企圖通過中立求生於大國的夾縫之中。不過,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在複雜的歐洲局勢和無情的現實面前,這些小國只能是得“中”不得“立”。

小國的烏托邦!在希特勒面前還有“中立”一說?

(慕尼黑陰謀——綏靖政策的“高峰”)

三、實行親英法的的歐洲小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很多地處中東歐心臟地區的小國,如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南斯拉夫、波蘭等國,它們是英法與德國直接交鋒的前沿陣地或緩衝地區,中東歐地區是英法勢力的傳統範圍,這些中東歐地區的小國在外交上自然而然地選擇了親英法的外交政策,企圖以英法作為依靠自保。

不過,極具諷刺的是,這些親英法的歐洲小國最終的命運可以說都淪為為大國外交的犧牲品,令人唏噓。

小國的烏托邦!在希特勒面前還有“中立”一說?

(二戰中後期的歐洲-圖源地圖帝)

巴黎和會後,法國外交的首要任務是遏制德國的東山再起,與德國有著漫長邊界線的捷克斯洛伐克就成為了英法爭先拉攏的對象,為了牽制德國,法國從一開始就對這個中歐小國——捷克斯洛伐克給予了龐大的財政支援,還提供了軍事援助。

1921年2月,波蘭和法國簽訂同盟條約,1926年和1927年,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又先後與法國簽訂同盟條約,通過建立防範德國的戰略屏障,中東歐地區的小國陸續與法國簽訂了同盟條約。

到了30年代,隨著德國的崛起和英法推行綏靖政策,這些小國曾經的希望也逐漸破滅,最終淪為了大國交易的犧牲品。

德國法西斯的崛起,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中東歐地區成為了德國的對外擴張的第一個目標,中東歐小國在對外政策上越來越受制於大國外交,淪為了大國交易的籌碼和犧牲品。

如在英法的出賣和德國的進逼下,捷克斯洛伐克就成為了慕尼黑會議上英法綏靖政策的犧牲品。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後,波蘭成為了希特勒的新目標。事實證明,靠英法的外交庇護,到頭來都成為了英法綏靖政策的犧牲品和法西斯侵略的口中肉,這就是歐洲小國的悲哀。

小國的烏托邦!在希特勒面前還有“中立”一說?

(“軸心國”的漫畫形象)

歐洲大陸,“邦國”林立,各國、各民族之間存在著較深的民族矛盾和歷史隔閡。歷史上,很多小國,如波蘭、南斯拉夫等國都曾多次遭受大國的瓜分和侵略。

民族矛盾和歷史隔閡使得這些小國對於大國都有著一種“敬畏”、“仇視”、“恐懼”的心理,雖然這些大國的外交政策都有著濃厚的大國沙文主義和利己主義,但是小國還是對它們抱有依賴心理,希望能夠在大國縱橫的歐洲自保。

縱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小國的外交取向,我們可以發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對於它們的外交決策的影響是很明顯的。

小國的烏托邦!在希特勒面前還有“中立”一說?

(二戰後歐洲領土變化-圖源地圖帝)

為了復仇,有些小國投入了法西斯的懷抱,雖然得到了一時之利,但走上的確是一條毀滅之路。

為了生存,有的恪守中立,有的投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但是最終還是未能保存全身,不是難逃法西斯吞併的厄運就是淪為英法綏靖政策的犧牲品。

但面臨法西斯侵略魔爪的時候,只有團結一心,精誠團結才能保衛和平。歐洲小國的外交之路可謂是一條曲折之路,它們的教訓可是令人深省。

二戰看似離我們很遠,但其實又很近,二戰中的名人軼事層出不窮,還有各種謎團至今難以破解。

用今日頭條APP搜索“二戰十大未解之謎”(長按點搜索也可)看看大家怎麼說的!

今日頭條APP搜索引擎,無競價排名干擾,搜索結果更加精準,遇到不懂的記得使用今日頭條APP搜一搜哦!


小國的烏托邦!在希特勒面前還有“中立”一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