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誰說當下製造業不能迴流香港?看這些企業如何逆勢而上

在當前香港與外圍的經濟環境下,東盟固然是港商搬廠熱門的選擇,但也有企業看好香港的營商優勢,迴流香港尋找商機。

誰說當下製造業不能迴流香港?看這些企業如何逆勢而上

香港晶體:知識產權優勢保駕護航

從事高端石英儀器設備的香港晶體成功迴流香港,把其高精密新產品的製作工序從惠州遷回香港。行政總裁李錦雄表示,迴流是考慮到初期產量不多,工人數目的要求不高,又不用繳關稅,且香港在知識產權上有一定的保障。

他指出,香港電子業競爭一向激烈,與其打價格戰進行低價競爭,李錦雄寧可加快研發新技術及產品。香港晶體將於明年初推出新產品,包括5G基站所需要的GNSS同步時鐘,以及無人駕駛系統中與防止碰撞技術相關的高穩頻率同步器。

他指出,5G與無人駕駛技術都是新世代產物,商業發展前景理想,而且其對時間、頻率的精準要求極高,這正是公司技術專長。李錦雄自豪地說:"我們的同步器,誤差可以做到納秒(十億分之一秒)的精度,能達到這水平及可將之量產的生產商,世界上恐怕沒幾個。"

誰說當下製造業不能迴流香港?看這些企業如何逆勢而上

香港晶體行政總裁李錦雄

有了新產品,下一步需處理生產問題。李錦雄說,如繼續在惠州生產,則仍然要面對關稅,如改在其它國家生產,一來他留意到同業也沒有遷廠打算,二來東盟等地區的生產技術和效率亦不及內地,因此海外設廠不在考慮之列。反而因為5G技術逐步普及,令他決定把新產品的生產線遷回香港。

李錦雄又說,公司在香港一直有研究團隊和生產設備,由於在香港生產免卻關稅,也享受到知識產權法例的保障,香港員工在技術保密方面擁有高度意識,因此順理成章在香港試產,至於小基站所需要的同步器就繼續在惠州量產。

再工業化支援企業升級轉型

1950至1980年代香港曾經工廠處處,製造業佔香港經濟比重不小。據統計處1990年數據顯示,製造業對香港GDP仍有17.6%的貢獻度,但隨著愈來愈多港商考慮到生產成本等原因,陸續將生產線北移,製造業對香港GDP貢獻亦逐年下降,這幾年只有約1%水平。

誰說當下製造業不能迴流香港?看這些企業如何逆勢而上

不過,早於2015年,港府提出再工業化,希望利用創新科技帶動香港先進製造業發展,以及協助企業升級轉型,推動經濟增長兼創造職位。去年的施政報告及今年初的財政預算案,政府便斥資40億港元,在基建、資金、技術及人才方面支持再工業化發展。

誰說當下製造業不能迴流香港?看這些企業如何逆勢而上

值得注意的是,再工業化並非以迴避關稅為目的,也非要求所有制造業迴流香港。因為香港受土地資源及勞動力所限,無法容納勞動力密集或需要大量土地的製造業,故政府的目標是吸引採用先進技術,且毋須太多勞工或用地的製造業。

香港貿易發展局環球市場助理首席經濟師陳永健表示,再工業化不是在香港打造工業重鎮。雙高產品高科技高定價),或在知識產權上需要完善法律保護的產品,這些都比較適合在香港製造,另外香港也適合生產處於初產階段、在量產前只需要小批次生產的產品。他認為,像電子、電器、汽車配件、生物科技及醫療儀器配件等行業,不妨考慮迴流香港。

PDSTE: 近月訂單增七成

PDSTE董事黃建熙與該公司市場總監鄧詠詩投身電子業約20年,見證了香港電子業大量北移。由於不希望電子業在香港消失,在數名投資者的支持下,他們年前成立PDSTE,更早在2017年7月選址香港火炭工廠區,開設一家電子加工廠,面積約230平方米。

該公司主要為客戶提供"打板"服務(又稱線路板加工,即是利用快速貼片機,為線路板貼上電阻、電容及各種晶片等),把完工後的線路板交回給客戶,該公司也會代客組裝整件電子產品。

黃建熙坦言,開業初期,由於很少客戶知道香港仍然有這類電子加工廠,訂單並不多,但自今年初開始,訂單和查詢均顯著上升,近月營業額更按年大增六至七成,更有數家港商和美國公司把部分產品轉交他們生產,其中一家產品設計公司已向他們簽訂首張1,000件數量的訂單,主要為其美國客戶的汽車導航器提供"打板"及組裝服務。

誰說當下製造業不能迴流香港?看這些企業如何逆勢而上

PDSTE董事黃建熙

黃建熙和鄧詠詩表示,香港工人較靈活,往往可以在二至三個崗位切換。目前該公司共有八名全職員工,以及四至五名兼職員工。他們相關的開廠投資估計有望在明年回本,屆時或會增購一部快速貼片機,以增加產能。

新冠科技:九龍灣廠需添新機增產

另一家香港企業新冠科技有限公司致力從事代工生產業務。該公司總經理郭大傑表示,該公司最初只從事記憶體和處理器的貿易,2007年在九龍灣設立廠房,初期只是把外地輸入的記憶體晶片加工為記憶體模組,但同年起已承接代工生產訂單,為客戶"打板"以及組裝整件電子產品。事實證明該公司選對了路,往後十多年的代工生產訂單持續增長,客戶包括英國、加拿大、日本、美國、香港等企業。

該公司的九龍灣廠房不到560平方米,現僱用30多名員工分三輪時段工作。郭大傑指出,以目前機器來說,剩餘產能已不多,難以承接新客戶的訂單,為此該公司正致力提升產能,計劃於今年底購入一部最新的快速貼片機,滿足客戶所需。

誰說當下製造業不能迴流香港?看這些企業如何逆勢而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