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從北京到九宮山,李自成是怎樣走上了敗亡之路?算起來只有五步

公元1664年,既是明王朝的

崇禎十七年,也是清王朝的順治元年,也是李自成的大順王朝的永昌元年。這一年可以說是多事之秋,就在這一年,李自成進北京,滅亡了明王朝的中央政權,也正是這一年,李自成的大順軍隊,在山海關外一片石,被吳三桂和清軍殺的大敗,一時之間,風雲突變。在北京僅僅盤桓了四十二天的李自成,被迫於四月二十九日夜,率領全部農民軍撤出北京城,此時的李自成尚且有幾十萬人馬,更是還有著半壁江山,似乎還可以支撐,但是造化弄人,在之前無往不勝的李自成,卻連敗再敗,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就接連丟城失地,最後慘死九宮山,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李自成數十萬大軍兵敗如山倒?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李自成從北京到西安再到九宮山,看李自成是如何一步一步敗亡的。其實李自成的這段過程,只走了五步,就走完了從“敗”到“亡”的全部歷程。

序幕:短期休戰

李自成被迫撤出北京,這個消息馬上就被清軍多爾袞得知。多爾袞就在四月三十日,下令諸王、貝勒、貝子、公等率八旗兵追趕,吳三桂也受命追擊。從而形成了李自成農民軍在前面跑,清軍在後面緊追的形勢。


從北京到九宮山,李自成是怎樣走上了敗亡之路?算起來只有五步


李自成出京後,就派遣左光先、谷大成二人率所部約兩萬騎兵斷後。這兩人為了遲滯追兵,就從盧溝橋至固安,一路上丟棄"盔甲衣服盈路",這種行為的目的,就是引誘吳三桂等人所率領的追兵去拾取,延緩追兵。這種方法還是有一定效果的,暫時擺脫了敵人,他們贏得了時間,向西撤退。

五月一日,李自成率軍退到涿州,遭到當地原明朝官紳馮銓等人的抗拒,攻城失利,加之追兵即到,只好棄之而去。

五月二日,在保定為追兵所及,還戰而敗。

五月三日,再戰於定州北清水河岸,谷大成犧牲,左光先負傷。

五月五日,李自成至真定,同日至獲鹿之上安,第二天出固關,而後大隊向太原,留部分精兵駐防於固關。

而此時的清軍剛剛開進山海關,所得北京及其附近地區,尚需鞏固。因而,吳三桂等所率追兵至固關之後,便停止追擊,並很快撤回北京。於是,李自成起義軍與清朝之間以固關為界暫時休戰。但是這種休戰形勢是短暫的。不久清朝就調集兵力向李自成發起了更大規模的進攻。

第一步:原明朝官紳的叛變

李自成從北京敗退之後,清軍和他短暫接觸之後,就暫時休戰了。按道理來說,這也給了李自成休整的時間。但是我們翻看史書,卻發現情況遠不是如此,李自成的大順軍隊,仍然是疲於奔命,這是因為那些原來已經投降李自成的原明朝士紳,紛紛叛變,攻擊阻劫李自成的大順軍隊,使得李自成雪上加霜,疲於應對。這究竟又是一個什麼原因呢?


從北京到九宮山,李自成是怎樣走上了敗亡之路?算起來只有五步


很簡單,主要原因就是來自於李自成的"追贓助餉"政策。這一政策不僅在北京實行,而且在所控制的其他省區照行不誤。這樣的記載很多,我們略舉幾例。

《豫變紀略》記載:"(歸德)府屬州八縣,並管河通判,一-時偽官賈士美等十人來上任,下車即追比助餉,凡有身家,莫不破碎,衣冠之族,騷然不得安生,甚則具五刑而死者比比也。初猶謂賈令之虐則然,既而聞各州縣皆然。"

《再生紀略》記載:"偽(濟寧)州牧王某、偽防禦使張向行,俱於(永昌元年五月)初五日到任,出示素餉,鄉紳位至八座(尚書級官吏)者十萬,撫按五萬,府縣三萬,翰林二萬,道部司官二萬不等,舉監生員富民千伯不等。乞哀求免,立置重刑。"

《平寇志》記載:"畿內、山東、河南諸偽官,單騎之任,士民脅息不敢動,態意行虐,首勒紳衿助餉。"

某明朝武官的塘報記載:凡破一處,定要拷取鄉紳並富民金銀,或要十萬兩,或要五萬兩,地方馨劫一空。"

從上文來看,李自成的這項政策,基本遍及他所佔有的全部地域,其中有河南、河北、山東,就連他起家的陝西也沒有放過。由於有了這一政策,再加上原明朝官紳對李自成本身就懷有敵意,這就使在大順政權控制區內的原明朝官紳多半痛恨李自成。

這些人在大順政權鼎盛之時,自然是敢怒而不敢言,只能採取隱忍不發、等待時機的態度,但是一旦形勢發展對大順政權不利的時候,他們就會紛紛公開起來反對農民軍。


從北京到九宮山,李自成是怎樣走上了敗亡之路?算起來只有五步


李自成在山海關大戰失敗之後,李自成農民軍撤出北京城,那些原來的明朝官紳,也都看出了形勢對李自成不利,於是就紛紛背叛李自成,甚至直接組織地方武裝與李自成抗衡

各處官紳在這其間發生了許多規模很大,影響很廣的堵劫攻殺農民軍的事件,這樣的事情為數不少,事件影響比較大的是下列幾件

1.四月二十八日,明諸生、大學士謝升之弟謝陛在德州殺大順政權防禦史閻傑和州牧吳徵文,推明宗室朱帥撳為主,稱濟王。

2.五月初一日,原明尚寶司卿程正揆聯絡明山東參將王楨等,在滄州殺大順政權地方官

3.五月初六日,原明職方司主事凌駒於臨清起兵,十日俘大順防禦史王皇極等。

4.五月十日,原明宣化鎮總兵姜瓖殺死大順政權的大同守將張天琳等降清。

5.五月二十六日,原明歸德知府桑開第等,俘獲大順地方官商丘令賈士美、鹿邑令孫澄等,解往南京。

從上面的記載我們不難看出,原明朝官紳的反叛活動,席捲了晉冀魯豫地區,這使得大順政權在這年的五月底之前基本上丟掉了山東、河北兩省,晉北、豫東地區雖未丟失,然而形勢也更為惡化了。

第二步:努力鞏固山西,企圖反攻

這一年的五月初,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敗退到山西固關,此地易守難攻,李自成決定在此固守。而清軍則是因為八旗軍隊方始入關,後方還不牢固,還需要進一步的站穩腳跟,所以把追擊部隊撤回北京。

李自成和清王朝雙方停戰,暫時形成了休戰狀態。利用這一機會,李自成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對地處最前沿的山西地區進行整頓,藉以加強對敵軍進攻的抵抗力量,並準備以之為基地,向清朝控制區發動反擊。


從北京到九宮山,李自成是怎樣走上了敗亡之路?算起來只有五步


李自成所做的第一個措施,就是平定反叛勢力。前面咱們講過了,李自成在從北京西撤的時候,山西中部的一些縣也出現了明朝士紳的反叛,這些地域,還屬於大順政權的控制範圍之內。當

順、清雙方休戰的局勢形成後,李自成就抓緊時間指揮起義軍對這些反叛勢力進行平定。

"闖賊敗後,榆次人拒賊,攻破之,屠殺數千人"。

"闖寇自京敗回,偽令不納,五月,西過太谷,怒其曾守拒,殺二萬七千人"。

"定襄亦殺賊官,為劉芳亮所攻屠"。

這些記載來自於時人的筆記,有《懷陵流寇始終錄》,也有《緩寇紀略》,雖然其中不免有些誇張,但是從這些記載,還是能夠看出些端倪的。

李自成的第二項措施,就是遷徙當地的縉紳富民。縉紳富民在當時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他們一般都是當地百姓的頭領。所以把這裡的縉紳富民遷徙出去,就割斷了他們和當地的社會聯繫。換個地方,失去了地方支持,這些士紳也就沒了用武之地

。這些人的遷徙的地點,基本上都是西安,基本上則都是舉家一齊被遷。除了山西之外,與其相毗連的河南地區,也有被遷的士紳

李自成所採取的第三項措施,就是部署軍隊、配備文武將官。六月二十ー日,李自成來到平陽,"分兵守山西諸隘"。同月,"留其將陳永福、府尹韓文銓守太原",據傳,當時太原"城內兵馬約有一萬。"


從北京到九宮山,李自成是怎樣走上了敗亡之路?算起來只有五步


李自成所採取的上述措施,從總體上看不能算充分、全面,但無疑是正確的。在後來的清、順戰爭中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第三步:艱難無力的反攻,丟失山西

永昌元年(1644)七月,李自成在經過五、六月間得整頓防務,覺得自己恢復了力量,就準備開始對清朝發動反攻。這些反攻,有的是李自成親自領導的,也有大將劉宗敏領導的,也有大順其餘將領領導的,而且規模不一,我們從一些《明末農民起義史料》中看到不少這樣的資料。

永昌元年(1644年)七月十三日,清朔州城守備姚印業報告,七月七日李自成起義軍,發來行牌二面,其一內稱:"今報長安二府田、綏德漢中高、趙,從西河驛過河,統領夷漢番回馬步兵丁三十萬,權將軍劉統兵十萬過河,從平陽北上。又報皇上統領大兵三百五十萬,七月初二日從長安起馬。三路行兵,指日前來,先恢剿寧武、代州、大同、宣府等處,後赴北京、山海,剿除遼左。"

七月初九日,大名府地方傳來李自成的行牌,上稱:"權將軍劉親自領兵十萬,由彰德磁州一帶,指日攻取大名。"

七月十三日,清順德府威鎮營前部千總井得久得哨探報告:七月初九,發出寇賊三百名上臨洺關去訖"。

從上述資料中所記載的內容,我們不難看出,從七月上旬開始,李自成農民軍確實對清朝轄區發起了反攻,上述檔案中關於清朝所得情報的記載,就是證據。另外還有許多史書,也記載了這一時期李自成向外出擊的活動。

《明季南略》:永昌元年(1644年)七月十三日,"順賊出關,道洛陽,攻密縣李際遇小察"。

這些記載同樣在《懷陵流寇始終錄》《國権》,以及《流寇志》中,也都有類似的記載。李自成農民軍的反攻活動,

可能要比上述所講的規模,還要小得多。當時清朝得官吏,就有不少人不相信這個數字,認為"兵數多寡","未見的確"。李自成農民軍反攻活動,比較突出的一件事,就屬於東取井陘了。


從北京到九宮山,李自成是怎樣走上了敗亡之路?算起來只有五步


據史料記載,這年的八月,井陘知縣莫某以為"西事稍緩,秋成在即",將防守固關的士兵減少至二百名。當月二十一日,起義軍精騎千餘,自太原兼程東來,從固關山峪入口,走小路至井陘城下,"假稱固關官兵,賺開西門",馳入城中,直至縣衙前。時知縣莫某與典史古某等尚在飲酒作樂,起義軍遂將古某殺死,把莫某俘去,而後回據固關。

綜上所述,李自成起義軍在永昌元年(1644)七八月間,所發動的反攻活動,規模一直不大。這個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它得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農民軍內部,已然是嚴重不和。

談遷的《國権》中記載:初,李自成自井陘入故關,吳三桂東返,自成整兵而西至平陽,分兵守山西諸隘,益發漢中兵西掠漢中。自成起戌卒,劉宗敏等皆鍛工屠人,不諳號令部伍。自牛金星創制僭號,群盜環聽。已李巖、李牟兄弟來奔,巖本諸生,知文墨,拜制將軍,稍嚴紀律,人心傾向,牛金星因忌巖。賊稱尊號,將率多據地雜坐,不辨等威。有戶部郵中吳篪降賊,每呼曰吳虎,吳嘗掩口笑之。李岩心輕自成。及敗奔,賊臣多亡去,勢稍衰,河南、山東多殺偽吏,李巖等心知無成,快快不得志。適聞丁啟光盡系歸德請偽官自成計無所出,李巖請兵二萬復下河南。自成逡巡未應既退,密語金星曰:"李巖有梟雄之姿,窮而歸我,苟予以兵,俾其得志,難制矣。""金星曰:"河南為三秦門戶,晉楚屏障在巖則故鄉也。以大兵予之,舉中州之豪傑,爭衡天下,事未可知。且又同姓,十八小兒之讖,彼嘗自負。今聞河南變亂,輒自請行,意可知矣。不若因而除之。"明日,自成發兵餞之,遂殺巖及討北將軍李牟於席,以其兵攻漢中。"

這件事情,在《綏寇紀略》中也有記載,而且還多了以下幾句話:"宋獻策聞二李之死也,扼腕憤嘆,劉宗敏按劍切齒以罵金星曰:"我見金星,即手劍斬之。"文武不和,軍士解體,自成遂不能復戰,而席捲歸秦矣。"由此可見這件事應該是真實的,因為類似的記載,還見於《懷陵流寇始終錄》和《流寇志》等處。

如果上述記載是真實的話,那麼李巖兄弟之被殺,牛金星難逃罪責,李自成之多疑信讒亦應負一定的責任,同時李巖本身也有可以批評的地方。農民軍之間的內訌,無疑是一場悲劇,而這一出悲劇,又無疑會產生重大的歷史影響,也無疑會給李自成起義軍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永昌元年(164年)六月,也正是從這一事件發生之後,李自成起義軍就開始"文武不和,軍士解體""遂不能復戰";緊隨而來的七八兩月的反攻活動,不難想像,絕不可能成為規模浩大的行動。

李自成的農民軍,是無力對清朝發動大規模得反擊了,而此時的清軍,卻經過了休整,整理內政,穩固可後方局勢,隨即開始向農民軍所佔領的山西地區進行大規模進攻。


從北京到九宮山,李自成是怎樣走上了敗亡之路?算起來只有五步


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六月十四日,清朝派固山額真葉臣率軍平定山西路,七月三日,又下令平定山東固山額真覺羅巴哈納、石廷柱等移師,會葉臣軍平定山西。九月十三日,再派前鋒統領席特庫率軍往助平定山西的葉臣軍。一面是大順軍的無力大規模反攻,一面是清軍接二連三地大舉進攻,一消一長之際,清軍是步步進逼,而農民軍則是節節敗退。

農民軍接連的敗退,基本上喪失了晉東南地區,九月二十日葉臣向朝廷報告:"潞澤所屬州縣,俱已委員管理。"接下來就是太原也已處於兵臨城下的危局。

九月十三日,清兵開到太原,大順軍守將陳永福"搜野為固守計",而清兵因"西洋神炮未至,休士馬以待"。隨著清兵的陸續開來,太原的局勢日益危險。

十月初三,清軍運來"西洋神炮",集於城西北角,開炮後

"城垣立毀十餘丈",清軍乘機一擁而上。農民軍向城外撤退,又遇伏兵,損失嚴重。大順守將陳永福出東門南逃,不知所終(一說被殺,一說降清),太原遂被清軍佔領。

至此,大順政權在山西保有的地盤所剩無幾,主要是晉西南隅。經過七月至九月三個月的較量,李自成起義軍所面臨的形勢已然更加不利了。

第四步:潼關失守和放棄西安

永昌元年(1644)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由於清軍集中在太原附近,河南地區就成為了薄弱環節。李自成為了改變日益不利的處境,十月中,決定利用清朝的這個薄弱環節,從自己還控制的晉西南地區和關中地區出發,向河南地區出擊,企圖藉此扭轉局勢。李自成這次出擊的重點,是懷慶府屬各縣,使用的兵力至少有騎兵一萬餘人、步兵兩萬餘人。

農民軍在進攻到濟源時,清懷慶總兵金玉和急忙率師馳援,誰知道到了柏香鎮西,卻被流矢所中而死。起義軍乘勝攻下濟源、孟縣兩城。當時的

清軍衛輝總兵祖可法,死守懷慶府城,起義軍圍攻了十餘日,沒有打下來,後來又因為農民軍的火藥庫起火,統兵將領陣亡,所以被迫撤兵。


從北京到九宮山,李自成是怎樣走上了敗亡之路?算起來只有五步


李自成不僅攻打了懷慶地區,同時還向黃河以南發展勢力。十月下旬,李自成起義軍東出潼關,

"三營向歸德,三營上裕州,二營踞郟縣"。

李自成的十月出擊,雖然在懷慶之役有了小的勝利,但是這番出擊並未能改變農民窘迫的處境。沒過幾天,清朝就加強了對李自成的進攻,首先派和碩英親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統軍自北路;和碩豫親王多鐸率軍自南路,對起義軍實行兩路夾擊,農民軍的處境更加困難。

兩路清兵中,對李自成形成嚴重威脅的是阿濟格一路。李自成自北京西撤時,原明降將唐通,也隨同李自成一起西撤到了府谷。唐通沒過多久,認為起義軍"勢蹙,不足恃",就"還駐保德州",以晉西北地區投降了清朝。順治元年十一月,阿濟格統軍至寧武關,唐通遂往迎謁。阿濟格即"令往保德州河岸,造筏"以備清軍西渡陝西。

清軍從晉西北渡河入陝的,只不過是阿濟格在宣、大、山西等處,所徵調的清軍。而他自己則是率領著主力部隊,和相隨而來的尚可喜、吳三桂所部,

"出邊自榆林"入陝西。清軍渡過黃河之後,榆林附近很快就被清軍控制,只有高一功在榆林城裡堅拒相抗。阿濟格於十ニ月三十日委任姜瓖為總督,統攝諸軍圍攻榆林,自己則帶領兵馬南下緩德,前往對付被圍在延安的李過所部農民軍。

多鐸所率領的清軍,也在阿濟格之後,很快對李自成起義軍形成嚴重威脅。順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十四日,多鐸已經向清朝廷報告,所率部隊到達孟津,兵鋒直指潼關。

"遣護軍統領圖賴先率精兵渡黃河,流寇偽都司黃士欣、果毅將軍張有聲各道去,沿河十五寨堡兵民,俱望風歸附。今大軍俱向潼關進發矣"。

多鐸所率清軍動作很快,十二月十五日,所部開至陝州,二十ニ日,不足十天的時間,他以到達了潼關,在距潼關ニ十里處立營,等候輜重紅衣大炮的到來,然後就開始攻城。


從北京到九宮山,李自成是怎樣走上了敗亡之路?算起來只有五步


李自成面對清軍的兩路夾擊,最初是想以陝北為防禦重點,後來隨著多鐸所部進軍速度太快,威脅日益嚴重,就只得把防禦重點改為了潼關一帶。如果單純按照地理位置來講,潼關離西安要比陝北近得多,李自成作出這樣的轉變,也算是合乎情理。順、清雙方在潼關集結了大量部隊,一場激烈的決戰隨即展開,而戰事始終對李自成不利。我們看看史籍中關於此次戰爭的記載。

十二月二十九日,劉宗敏據山為陣,以拒清軍,首戰失利。

順治二年(1645)正月四日,劉芳亮領兵千餘去攻清營,清護軍統領圖賴、尼堪等率正黃、正紅、鑲白、鑲紅、鑲藍五旗各牛錄護軍迎擊,農民軍又受挫折。

李自成聞訊夠,親率馬步兵拒戰。五、六兩日夜,農民軍又連續發動攻勢,但是都為清軍所敗。初九日,清軍紅衣大炮運到了,起義軍處境愈發困難。

十一日,清軍進逼潼關口。農民軍鑿重壕立堅壁,截其進軍之路,又以騎兵三百橫衝清軍,還分兵繞至敵後加以牽制。無奈前阻、後牽、迎頭痛擊者,皆未成功,李自成見大勢已去,只好帶領大部分兵馬撤回西安。

十二日,李自成部下據守潼關的巫山伯馬世堯,率所部七千餘人偽降。

十三日清軍開進潼關,而馬世堯派往李自成處的信使被清朝察獲,馬世堯被殺。潼關之役以起義軍的失敗而告終。

此次潼關之戰,僅僅打了不足半個月,潼關就即將陷落、李自成也西撤西安。可見當時大順軍隊戰鬥力之弱。而此時的清軍另一路統帥阿濟格,也正在率領清軍圍攻延安的李過所部農民軍,而西安則面臨著無險可守,兩面受敵,指日可破的處境。

時至今日,對於李自成來說,西安已是守不住了,關中也已無法立足了。於是李自成就決定放棄關中,向豫楚轉戰。永昌二年(1645年)正月十三日,李自成率領起義軍開東門撤出西安,至藍田,而後經商州龍駒寨朝東南方向開拔。

第五步:李自成殞命九宮山

永昌二年(1645年)正月底,李自成失去了最後一個根據地西安,被迫撤出,退到了河南內鄉縣。李自成並沒有在內鄉多做停留,二月五日就向鄧州進發,

二月二十三日至襄陽,二月二十五日到承天。隨後後到達荊州。而此時的南明左良玉部,近在武昌,駐守九江的南明總督袁繼成,也親自督率屬部往屯蘄春,與左良玉部相呼應,堵住了李自成東進的道路。李自成無法東進,只得"從潛沔之沙湖,出上幛洲"南渡長江,敗左良玉的屬部馬進忠、王允成軍於荊河口。

袁繼成猜測農民軍"避重兵,必不趨武(昌),必由嶽(陽)犯(長)沙"。但事實上是,左良玉見到起義軍開來,十分害怕,很快即尋找藉口,"起全營,水陸俱下,往南京",武昌形成一座空城,李自成起義軍遂順利開進武昌。這時的時間已經到了三月底。

順治二年(1645年)二月阿濟格用尚可喜之議,攻克了李過堅守的延安城。接著趕到西安,並緊急南下,尾追李自成起義軍。三月,所部到達襄陽。


從北京到九宮山,李自成是怎樣走上了敗亡之路?算起來只有五步


李自成的農民軍在撤出西安時,大約有馬步軍十三萬人,進入豫楚,又會合了原來守禦在襄陽、承天、荊州德安四府所屬州縣的部隊七萬人,總人數達二十萬

這個兵力要說也不少了,但是此時的大順軍,在被清軍尾追的惡劣環境下,

軍無鬥志,戰多失利。李自成這邊率軍剛入武昌,那邊清軍就馬上緊跟著趕了上來。

"自成走武昌,纛章京哈寧噶將兵圍武昌城數匝,賊將偽劉侯、田侯引兵五千人出城迎敵,大敗之。"

李自成的大順軍,在清軍的圍逼堵截之下,僅僅在武昌停留了兩日,就被迫撤離東去。不久,哈寧噶又在富池口追上了李自成,而且還直逼其廬帳,俘其"總兵、知府、推官各一人,知縣四人,守備把總五人,獲馬匹船艦無算",李自成只好繼續向東撤退到了九江。阿濟格再令固山額真譚泰率大隊清兵乘舟相追,在距九江四十里左右的地方,兩軍相遇,經過激戰,農民軍大敗

李自成九江大敗之後,因為東邊有左夢庚部擋路,為了擺脫追兵的前後夾擊,就掉頭自東向西轉移。清軍繼續緊追。此時的農民軍已是一片慌亂,潰不成軍了,而李自成也是在從江西轉頭向西潰逃中,在今天的

湖北通山九宮山,被鄉民殺死。關於李自成之死,有很多種傳奇的說法,史籍中較為可信的記載有兩個,分別是南明將領何騰蛟的一個奏疏和清人費密的《荒書》。

何騰蛟的奏疏:"臣自遭左變,投身江濤,遇救得生。臣揣闖逆知左兵南逞,勢必窺楚,即飛檄道臣傅上瑞、章曠,推官趙廷璧、姚繼舜,咸寧知縣陳鶴齡等,聯絡鄉勇以待。果為清所,自泰(秦)、豫奔楚。雨連旬,闖逆困於馬上者逾月,此固天亡之也。聞逆居鄂兩日,忽狂風驟起,對面不見,心驚疑,懼清之聶(躡)其後也,即拔賊營而上。然其意,尚欲追臣、盡琚湖南耳。天意亡聞,以二十八騎登九官山,為窺伺計;不意伏兵四起,截殺於亂刃之下。相隨偽參將張雙喜,系闖逆義男,僅得馳馬先逸,而逆之劉伴當飛騎追呼ヨ:"李萬歲爺被鄉兵殺死下馬(按:當作馬下),二十八騎無存者。"一時賊黨聞之,滿營聚哭。

費密《荒書》:"後大清追李自成至湖廣,自成尚有賊兵三萬人,令他威統之,由興國州遊屯至江西。自成親隨十八騎,由通山縣過九官山嶺即江西界。山民聞有賊至,群登山擊石,將十八騎打敗。自成獨行至小月山牛脊嶺,會大雨,自成拉馬登,山民程九伯者,下與自成手搏,遂輾轉泥滓中。自成坐九伯臂下,抽刀欲殺之。刀血漬又經泥水,不可出。九伯呼救甚急,其場金姓以鏟殺自成。不知其為間賊也。武昌已係大清總督,自成之親隨十八騎有至武昌出首者,行查到縣,九伯不敢出認。縣官親入山,諭以所殺者流賊李自成,獎其有功,九伯始往見。總督委九伯以德安府經歷。"

上述兩項記載雖然互有出入,但都說李自成是在身邊只有少數隨從的情況下被鄉民殺死的。這與當時李自成所率起義軍的基本狀況符合,應是可信的。關於李自成之死,有著很多的傳說,有的說是在羅公山得病而死,有的說是隱居於石門夾山為僧而死,有的說是在九宮山自縊而死,有的說是在五臺山出家而死。但根據現在掌握的材料看,比較可靠的說法,還是湖北九宮山之說。


從北京到九宮山,李自成是怎樣走上了敗亡之路?算起來只有五步


儘管現在對李自成的評價是褒貶不一,但是他也確實無愧是歷史上傑出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他所領導的這場轟轟烈烈的明末農民大起義,推翻了當時已經腐敗透頂的明王朝,至少這就有著進步的意義

李自成被殺後,他的兩個叔叔趙侯和襄南侯、汝侯劉宗敏、總兵左光先、軍師宋獻策等人都被清軍所俘。趙侯、襄南侯及劉宗敏皆被處於斬刑。丞相牛金星則在劉宗敏等被俘之前開了小差。大順政權的主要君臣,就這樣喪失殆盡,至此這個政權應該說是基本完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