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從峰風到睦月——舊日本海軍外觀最為獨特的一批驅逐艦(下)

我是“保持進攻線”,喜歡我的文章請點一下右上角的“關注”,謝謝!

在二戰時期的舊日本海軍陣容中,我們經常看到一種外觀獨特的驅逐艦,它們艦體修長,艦橋前方的艦艏被挖空一大塊兒,而且大部分艦炮都矗立在高高的炮臺上。日本當時為什麼會建造這麼一批造型怪異,甚至可以說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獨此一家的驅逐艦呢?這篇文章將向大家介紹來龍去脈,由於篇幅較長,將分為上下兩部分來介紹。

從峰風到睦月——舊日本海軍外觀最為獨特的一批驅逐艦(下)


上半部分介紹完了這種風格的開創者峰風級,接下來向大家介紹其他的型號。

樅級二等驅逐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海軍驅逐艦的發展正處於從近海型向遠洋型的轉變期,為了滿足協約國提出的讓日本履行戰爭義務的要求,排水量只有六七百噸的樺級和桃級二等驅逐艦(600-1000噸級),也不得不遠渡重洋奔赴地中海執行護航任務。

從峰風到睦月——舊日本海軍外觀最為獨特的一批驅逐艦(下)

在地中海執行護航作戰的樺級


這兩級艦在當時日本海軍裡已經算是最新銳驅逐艦了。在樺級和桃級服役之前,聯合艦隊水雷戰隊的主力陣容只是32艘排水量不到400噸的第一代神風級三等驅逐艦(600噸以下),這批艦隻開工於日俄戰爭剛結束時,不但各方面都已經顯得落伍,而且差不多已經服役了十來年,急待更新換代。

雖然峰風級更適合未來日本海軍的需求,無奈價格太貴,為了保持水雷戰隊的規模,替代即將淘汰的第一代神風級,日本海軍仍然需要建造大量的二等驅逐艦。因此在1917年的造艦預算裡,依然還有19艘二等驅逐艦的計劃,再加上1918年的預算,日本海軍一口氣建造了21艘樅級驅逐艦。

從峰風到睦月——舊日本海軍外觀最為獨特的一批驅逐艦(下)

1921年的樅級首艦“樅”號


樅級艦體外形同峰風級非常相似,但由於標準排水量只有770噸,不得不把長寬比放低到10.8,具體參數為長85.3米,寬7.9米,吃水2.4米。樅級雖然是二等驅逐艦,但動力和武備儘量向一等驅逐艦看齊,絲毫也不含糊。動力系統安裝了3座呂號艦本式重油鍋爐,2臺減速齒輪汽輪機,2軸,總功率21500馬力。最大航速36節,最大續航里程3000海里/14節。武器配置了3門三年式120毫米45倍徑艦炮,分別位於艦艏、艦舯兩座煙囪之間和艦艉的炮臺上(艦艏除外)。魚雷採用的也是六年式533毫米魚雷,受體量限制只有2座雙聯裝發射管,分別位於艦艏凹井內和後桅前方。此外還配備了2挺6.5毫米機槍。

樅級作為二等驅逐艦,和配屬在第2艦隊承擔水雷作戰突擊任務的一等驅逐艦不同,服役之後被安置在了第1艦隊,被派往中國長期執行警戒巡航任務。

從峰風到睦月——舊日本海軍外觀最為獨特的一批驅逐艦(下)

1920年公試的樅級4號艦“慄”,正在全速前進


野風級一等驅逐艦

1917年,一戰戰局越來越混亂,日本海軍趁勢提出計劃建造戰巡愛宕、高雄,此後又提出在1918年預算中增加2艘戰巡,另外還有上長良、名取、五十鈴3艘輕巡,27艘驅逐艦、48艘潛艇和6艘特務艦。以上預算合計為3億零54萬8437日元。其時間跨度從1918年延續到1923年,這就是作為八八艦隊計劃第二階段的"八六艦隊"案。於是在1918年,日本海軍得到了27艘驅逐艦的建造預算,分別是11艘一等驅逐艦(每艘2208546日元)、16艘二等驅逐艦(每艘1562226日元)。

有了國會預算的支持,日本海軍在窮兵黷武的道路上更加肆無忌憚,在1917年將12艘峰風級列入造艦計劃之後,1918年馬上又追加了3艘,但這3艘艦又做了一些改進導致外觀有所不同,因此也被稱為野風級。

從峰風到睦月——舊日本海軍外觀最為獨特的一批驅逐艦(下)

野風號線圖,兵裝佈局做出了調整


野風級主要改進了艦炮位置的不合理,由於3號主炮在第2煙囪後方,4號主炮位於艦艉,兩者之間隔著2號魚雷發射管、後桅和3號魚雷發射管。這樣交錯佈置,對於火炮和魚雷發射管的裝彈與統一指揮很不方便。於是野風級對武器安裝的位置做出了一些調整:4號主炮位置不變,將後桅與3號主炮移到艦艉,形成3、4號主炮背靠背把後桅夾在中間的佈置。2、3號魚雷發射管之間也沒了障礙,2號煙囪與後桅之間的空間顯得非常寬敞。

將火炮背靠背佈置,是日本海軍慣用的發揚火炮集火射擊的設計,不但野風級之後的驅逐艦如此,同時代的一批輕巡也不能免俗。

從峰風到睦月——舊日本海軍外觀最為獨特的一批驅逐艦(下)

高速前進的野風


若竹級二等驅逐艦

樅級驅逐艦的首艦“樅”號在1919年12月27日便竣工,服役後暴露出了高速航行時船體傾斜度過大的問題,原因在於相對於770噸的狹長艦體來說,兵裝太多導致船體重心過高。日本海軍隨即對1918年列入造艦計劃但還未開工的二等驅逐艦加以改進,後來這8艘艦被命名為若竹級。

從峰風到睦月——舊日本海軍外觀最為獨特的一批驅逐艦(下)

若竹號的油畫


若竹級只是把樅級的艦體寬度增加了0.15米,吃水增加了0.1米,其他方面同樅級沒有任何區別。由於調整了船體結構,排水量增大到了820噸,相應地最大航速也降低了0.5節。

若竹級服役之後,同樅級一樣配屬於第1艦隊,長期被派往中國執行任務。這29艘二級驅逐艦基本替代了即將退役的第一代神風級三等驅逐艦,填補了日本海軍近海警戒巡航任務的空缺。但是隨著1922年《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的簽訂,日本海軍主力艦的建造數量受到了限制,沒被條約制約的驅逐艦成為彌補同美國海軍實力差距的重要力量,其在聯合艦隊中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大、更強的遠洋型驅逐艦成為日本海軍的首選,若竹級也就成為了日本歷史上建造的最後一型二級驅逐艦。

從峰風到睦月——舊日本海軍外觀最為獨特的一批驅逐艦(下)

若竹級7號艦“芙蓉”


第二代神風級驅逐艦

1919年6月,日本海軍向防務會議提出了新的預算撥款要求:從1920年到1927年這7年的時間裡,需要再增建4艘戰列艦和4艘戰列巡洋艦,2艘航空母艦,4艘大型巡洋艦,8艘中型巡洋艦,22艘一等驅逐艦,10艘二等驅逐艦,28艘大型潛艇和20艘輔助艦隻,需要的撥款達7億6111萬日元,而日本1920年全國財政預算也只有14億4172萬日元。1919年12月,防務會議將"八八艦隊"案提交給第42屆國會,但該屆國會於次年2月解散,因此該預算案未成立。1920年6月,日本眾議院召開第43屆國會,防務會議再度提出此案,終於得到批准,預計到1927年完成,這就是最終的"八八艦隊計劃"。

早在1918年,野風級的後續型號神風級就已經列入了造艦計劃,該級原本計劃建造18艘。1922年由於受到華盛頓條約的影響,日本海軍轉向實施“大型驅逐艦計劃”——研發特型驅逐艦,因此神風級實際建成的只有9艘。該級艦的建造週期跨度很大,首艦“神風”號1918年列入計劃,於1922年12月28日竣工;最後一艘“夕凪”號1923年列入計劃,1925年4月才竣工。

從峰風到睦月——舊日本海軍外觀最為獨特的一批驅逐艦(下)

1944年的神風線圖,2號艦炮改成了防空炮


神風級同樣是峰風級版本的延續,無論是艦體結構、動力(後4艘由於三菱帕森斯式主機故障較多,換成了相同性能的艦本式主機)、武備都完全一樣,艦炮佈置則採用了野風級的方案。神風級也吸取了若竹級的改進經驗,也把艦體加寬了0.3米,導致排水量增加了50噸。此外艦體加寬後,相應地增大了螺旋槳葉片的尺寸,轉速從每分鐘3000轉下降到了2750轉,最大航速降低到了37.3節。這一系列改進降低了船體重心、提高了適航性。

神風級的外觀同野風級幾乎一模一樣,這兩型更應該劃為同一型號才對,事實上日本海軍也正是把這兩型驅逐艦放在一起使用,這也是神風級恰好建造9艘的原因。由於每支驅逐隊由4艘驅逐艦組成,這4艘艦一般是同一型號,有相同的航速和武備才便於協同作戰,“神風”號自服役伊始便同3艘野風級編組為第1驅逐隊也就不奇怪了。

從峰風到睦月——舊日本海軍外觀最為獨特的一批驅逐艦(下)

神風級首艦神風號


睦月型驅逐艦

峰風級的終極改版就是在1923年列入造艦計劃的睦月級。睦月級同神風級的最大區別有兩點:

第一,裝備了日本1921年研發成功八年式610毫米魚雷,該魚雷由於重量太大,本來只裝備在巡洋艦上。但是日本海軍受華盛頓條約制約,要把驅逐艦變成水雷決戰的重要力量,毅然將這種重型魚雷搬上了睦月級驅逐艦,並且還是喪心病狂的三聯裝。由於610毫米魚雷同533毫米魚雷相比,無論是體積還是重量都大大超過了睦月級艦體的承受能力,因此只裝備了2座三聯裝發射管,1座位於艦艏凹井,另1座位於2號煙囪和3號艦炮之間。

從峰風到睦月——舊日本海軍外觀最為獨特的一批驅逐艦(下)

睦月級10號艦“三日月”,隸屬於第23驅逐隊


第二由於裝備了610毫米重雷,睦月級的戰術定位發生了變化,在美國艦隊航線上投放1號連體水雷不再是其主要作戰任務。為了提高睦月級的適航性,峰風系列的勺型艦艏改成了雙曲線型艦艏,這也是睦月級的最明顯區別標誌。

通過一番改進之後,睦月級的排水量增加到了1315噸,最大航速降低到了37節。同樣受到“大型驅逐艦計劃”的影響,睦月級實際建造量被減少為12艘。最後一艘“夕月”號於1927年7月25日竣工時,特型驅逐艦的首艦“吹雪”號已經在海軍舞鶴造船廠鋪下了龍骨,這也宣告了峰風系列建造的終結,特型排水量更大、火力更強、適航性更好,聯合艦隊即將迎來新的水雷戰隊主力。

從峰風到睦月——舊日本海軍外觀最為獨特的一批驅逐艦(下)

睦月級第12號艦“夕月”,隸屬於第23驅逐隊,此時竣工不久還沒命名編號第“34”


峰風系列的服役情況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已經服役了20年左右的峰風系列一等驅逐艦已經不堪大用,多數用來執行二線戰鬥任務,例如跟隨航空機動部隊當保鏢,或者執行戰備巡邏。中途島戰役失敗之後,日本海軍力量到處捉襟見肘,落後的峰風系列驅逐艦隨即被投入到一線戰場搏殺,損失慘重。

12艘峰風級戰沉10艘,倖存的只有8號艦“汐風”號和10號艦“夕風”號,日本戰敗後轉為特別運輸船,運送投降的日軍回國,“汐風”隨後被解體成為防波堤,“夕風”1947作為戰利品移交給英國。

3艘野風級戰沉2艘,2號艦“波風”號1947年10月3日移交給中國,命名為“瀋陽”號。

9艘神風級戰沉7艘,1號艦“神風”和3號艦“春風”得以倖免,“神風”1946年6月擱淺後棄船,“春風”戰後報廢除籍。值得一提的是7號艦“疾風”,1941年12月11日炮擊威克島時被美軍岸防炮擊沉,是太平洋戰爭中被美軍擊沉的第一艘日本水面艦艇。

從峰風到睦月——舊日本海軍外觀最為獨特的一批驅逐艦(下)

神風級8號艦“朝凪”


12艘睦月級由於性能最好被當做水雷戰隊主力使用,下場最慘全部戰沉。

29艘樅級和若竹級二等驅逐艦在太平洋戰爭中已不堪大用,絕大多數在戰爭爆發前就已經轉為哨戒艇和雜役船,可仍然被擊沉了11艘。


成為歷史

日本海軍在一戰結束後之所以建造這一批造型“上凸下凹”的驅逐艦,原因是追求高性能和造船技術所限互相矛盾,最後相互妥協的結果。噸位有限的驅逐艦為了實現高航速,艦體造的狹長,為了改善前甲板上浪問題,不得不把艦橋後移。但是艦橋後移之後艦艏就出現一段富餘的空間,這段空間恰好能塞下一座魚雷發射管。可由於這裡位於艏樓位置,安置魚雷發射管的話會導致重心過高,於是設計師腦洞大開,在這個位置挖出了一個凹井,才算解決了這個難題。

從峰風到睦月——舊日本海軍外觀最為獨特的一批驅逐艦(下)

神風級第4號艦“松風”


到了後來日本海軍造船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特型的艦體提高了幹舷,艦艏在水線上急速切變,艦體中部外板也有飛展式外沿,有效地改善了甲板上浪問題。魚雷發射管隨之便又挪到了艦橋後方,獨特的艦艏凹井設計被淘汰。至於特型之後的艦炮由於有了炮塔的保護,也不用再為了防浪安置在高聳的炮臺上。峰風系列獨特的設計最終成為歷史,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過。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就請關注我,我是“保持進攻線”,持續為您帶來精品好文,謝謝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