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从峰风到睦月——旧日本海军外观最为独特的一批驱逐舰(下)

我是“保持进攻线”,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谢谢!

在二战时期的旧日本海军阵容中,我们经常看到一种外观独特的驱逐舰,它们舰体修长,舰桥前方的舰艏被挖空一大块儿,而且大部分舰炮都矗立在高高的炮台上。日本当时为什么会建造这么一批造型怪异,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独此一家的驱逐舰呢?这篇文章将向大家介绍来龙去脉,由于篇幅较长,将分为上下两部分来介绍。

从峰风到睦月——旧日本海军外观最为独特的一批驱逐舰(下)


上半部分介绍完了这种风格的开创者峰风级,接下来向大家介绍其他的型号。

枞级二等驱逐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海军驱逐舰的发展正处于从近海型向远洋型的转变期,为了满足协约国提出的让日本履行战争义务的要求,排水量只有六七百吨的桦级和桃级二等驱逐舰(600-1000吨级),也不得不远渡重洋奔赴地中海执行护航任务。

从峰风到睦月——旧日本海军外观最为独特的一批驱逐舰(下)

在地中海执行护航作战的桦级


这两级舰在当时日本海军里已经算是最新锐驱逐舰了。在桦级和桃级服役之前,联合舰队水雷战队的主力阵容只是32艘排水量不到400吨的第一代神风级三等驱逐舰(600吨以下),这批舰只开工于日俄战争刚结束时,不但各方面都已经显得落伍,而且差不多已经服役了十来年,急待更新换代。

虽然峰风级更适合未来日本海军的需求,无奈价格太贵,为了保持水雷战队的规模,替代即将淘汰的第一代神风级,日本海军仍然需要建造大量的二等驱逐舰。因此在1917年的造舰预算里,依然还有19艘二等驱逐舰的计划,再加上1918年的预算,日本海军一口气建造了21艘枞级驱逐舰。

从峰风到睦月——旧日本海军外观最为独特的一批驱逐舰(下)

1921年的枞级首舰“枞”号


枞级舰体外形同峰风级非常相似,但由于标准排水量只有770吨,不得不把长宽比放低到10.8,具体参数为长85.3米,宽7.9米,吃水2.4米。枞级虽然是二等驱逐舰,但动力和武备尽量向一等驱逐舰看齐,丝毫也不含糊。动力系统安装了3座吕号舰本式重油锅炉,2台减速齿轮汽轮机,2轴,总功率21500马力。最大航速36节,最大续航里程3000海里/14节。武器配置了3门三年式120毫米45倍径舰炮,分别位于舰艏、舰舯两座烟囱之间和舰艉的炮台上(舰艏除外)。鱼雷采用的也是六年式533毫米鱼雷,受体量限制只有2座双联装发射管,分别位于舰艏凹井内和后桅前方。此外还配备了2挺6.5毫米机枪。

枞级作为二等驱逐舰,和配属在第2舰队承担水雷作战突击任务的一等驱逐舰不同,服役之后被安置在了第1舰队,被派往中国长期执行警戒巡航任务。

从峰风到睦月——旧日本海军外观最为独特的一批驱逐舰(下)

1920年公试的枞级4号舰“栗”,正在全速前进


野风级一等驱逐舰

1917年,一战战局越来越混乱,日本海军趁势提出计划建造战巡爱宕、高雄,此后又提出在1918年预算中增加2艘战巡,另外还有上长良、名取、五十铃3艘轻巡,27艘驱逐舰、48艘潜艇和6艘特务舰。以上预算合计为3亿零54万8437日元。其时间跨度从1918年延续到1923年,这就是作为八八舰队计划第二阶段的"八六舰队"案。于是在1918年,日本海军得到了27艘驱逐舰的建造预算,分别是11艘一等驱逐舰(每艘2208546日元)、16艘二等驱逐舰(每艘1562226日元)。

有了国会预算的支持,日本海军在穷兵黩武的道路上更加肆无忌惮,在1917年将12艘峰风级列入造舰计划之后,1918年马上又追加了3艘,但这3艘舰又做了一些改进导致外观有所不同,因此也被称为野风级。

从峰风到睦月——旧日本海军外观最为独特的一批驱逐舰(下)

野风号线图,兵装布局做出了调整


野风级主要改进了舰炮位置的不合理,由于3号主炮在第2烟囱后方,4号主炮位于舰艉,两者之间隔着2号鱼雷发射管、后桅和3号鱼雷发射管。这样交错布置,对于火炮和鱼雷发射管的装弹与统一指挥很不方便。于是野风级对武器安装的位置做出了一些调整:4号主炮位置不变,将后桅与3号主炮移到舰艉,形成3、4号主炮背靠背把后桅夹在中间的布置。2、3号鱼雷发射管之间也没了障碍,2号烟囱与后桅之间的空间显得非常宽敞。

将火炮背靠背布置,是日本海军惯用的发扬火炮集火射击的设计,不但野风级之后的驱逐舰如此,同时代的一批轻巡也不能免俗。

从峰风到睦月——旧日本海军外观最为独特的一批驱逐舰(下)

高速前进的野风


若竹级二等驱逐舰

枞级驱逐舰的首舰“枞”号在1919年12月27日便竣工,服役后暴露出了高速航行时船体倾斜度过大的问题,原因在于相对于770吨的狭长舰体来说,兵装太多导致船体重心过高。日本海军随即对1918年列入造舰计划但还未开工的二等驱逐舰加以改进,后来这8艘舰被命名为若竹级。

从峰风到睦月——旧日本海军外观最为独特的一批驱逐舰(下)

若竹号的油画


若竹级只是把枞级的舰体宽度增加了0.15米,吃水增加了0.1米,其他方面同枞级没有任何区别。由于调整了船体结构,排水量增大到了820吨,相应地最大航速也降低了0.5节。

若竹级服役之后,同枞级一样配属于第1舰队,长期被派往中国执行任务。这29艘二级驱逐舰基本替代了即将退役的第一代神风级三等驱逐舰,填补了日本海军近海警戒巡航任务的空缺。但是随着1922年《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签订,日本海军主力舰的建造数量受到了限制,没被条约制约的驱逐舰成为弥补同美国海军实力差距的重要力量,其在联合舰队中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大、更强的远洋型驱逐舰成为日本海军的首选,若竹级也就成为了日本历史上建造的最后一型二级驱逐舰。

从峰风到睦月——旧日本海军外观最为独特的一批驱逐舰(下)

若竹级7号舰“芙蓉”


第二代神风级驱逐舰

1919年6月,日本海军向防务会议提出了新的预算拨款要求:从1920年到1927年这7年的时间里,需要再增建4艘战列舰和4艘战列巡洋舰,2艘航空母舰,4艘大型巡洋舰,8艘中型巡洋舰,22艘一等驱逐舰,10艘二等驱逐舰,28艘大型潜艇和20艘辅助舰只,需要的拨款达7亿6111万日元,而日本1920年全国财政预算也只有14亿4172万日元。1919年12月,防务会议将"八八舰队"案提交给第42届国会,但该届国会于次年2月解散,因此该预算案未成立。1920年6月,日本众议院召开第43届国会,防务会议再度提出此案,终于得到批准,预计到1927年完成,这就是最终的"八八舰队计划"。

早在1918年,野风级的后续型号神风级就已经列入了造舰计划,该级原本计划建造18艘。1922年由于受到华盛顿条约的影响,日本海军转向实施“大型驱逐舰计划”——研发特型驱逐舰,因此神风级实际建成的只有9艘。该级舰的建造周期跨度很大,首舰“神风”号1918年列入计划,于1922年12月28日竣工;最后一艘“夕凪”号1923年列入计划,1925年4月才竣工。

从峰风到睦月——旧日本海军外观最为独特的一批驱逐舰(下)

1944年的神风线图,2号舰炮改成了防空炮


神风级同样是峰风级版本的延续,无论是舰体结构、动力(后4艘由于三菱帕森斯式主机故障较多,换成了相同性能的舰本式主机)、武备都完全一样,舰炮布置则采用了野风级的方案。神风级也吸取了若竹级的改进经验,也把舰体加宽了0.3米,导致排水量增加了50吨。此外舰体加宽后,相应地增大了螺旋桨叶片的尺寸,转速从每分钟3000转下降到了2750转,最大航速降低到了37.3节。这一系列改进降低了船体重心、提高了适航性。

神风级的外观同野风级几乎一模一样,这两型更应该划为同一型号才对,事实上日本海军也正是把这两型驱逐舰放在一起使用,这也是神风级恰好建造9艘的原因。由于每支驱逐队由4艘驱逐舰组成,这4艘舰一般是同一型号,有相同的航速和武备才便于协同作战,“神风”号自服役伊始便同3艘野风级编组为第1驱逐队也就不奇怪了。

从峰风到睦月——旧日本海军外观最为独特的一批驱逐舰(下)

神风级首舰神风号


睦月型驱逐舰

峰风级的终极改版就是在1923年列入造舰计划的睦月级。睦月级同神风级的最大区别有两点:

第一,装备了日本1921年研发成功八年式610毫米鱼雷,该鱼雷由于重量太大,本来只装备在巡洋舰上。但是日本海军受华盛顿条约制约,要把驱逐舰变成水雷决战的重要力量,毅然将这种重型鱼雷搬上了睦月级驱逐舰,并且还是丧心病狂的三联装。由于610毫米鱼雷同533毫米鱼雷相比,无论是体积还是重量都大大超过了睦月级舰体的承受能力,因此只装备了2座三联装发射管,1座位于舰艏凹井,另1座位于2号烟囱和3号舰炮之间。

从峰风到睦月——旧日本海军外观最为独特的一批驱逐舰(下)

睦月级10号舰“三日月”,隶属于第23驱逐队


第二由于装备了610毫米重雷,睦月级的战术定位发生了变化,在美国舰队航线上投放1号连体水雷不再是其主要作战任务。为了提高睦月级的适航性,峰风系列的勺型舰艏改成了双曲线型舰艏,这也是睦月级的最明显区别标志。

通过一番改进之后,睦月级的排水量增加到了1315吨,最大航速降低到了37节。同样受到“大型驱逐舰计划”的影响,睦月级实际建造量被减少为12艘。最后一艘“夕月”号于1927年7月25日竣工时,特型驱逐舰的首舰“吹雪”号已经在海军舞鹤造船厂铺下了龙骨,这也宣告了峰风系列建造的终结,特型排水量更大、火力更强、适航性更好,联合舰队即将迎来新的水雷战队主力。

从峰风到睦月——旧日本海军外观最为独特的一批驱逐舰(下)

睦月级第12号舰“夕月”,隶属于第23驱逐队,此时竣工不久还没命名编号第“34”


峰风系列的服役情况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已经服役了20年左右的峰风系列一等驱逐舰已经不堪大用,多数用来执行二线战斗任务,例如跟随航空机动部队当保镖,或者执行战备巡逻。中途岛战役失败之后,日本海军力量到处捉襟见肘,落后的峰风系列驱逐舰随即被投入到一线战场搏杀,损失惨重。

12艘峰风级战沉10艘,幸存的只有8号舰“汐风”号和10号舰“夕风”号,日本战败后转为特别运输船,运送投降的日军回国,“汐风”随后被解体成为防波堤,“夕风”1947作为战利品移交给英国。

3艘野风级战沉2艘,2号舰“波风”号1947年10月3日移交给中国,命名为“沈阳”号。

9艘神风级战沉7艘,1号舰“神风”和3号舰“春风”得以幸免,“神风”1946年6月搁浅后弃船,“春风”战后报废除籍。值得一提的是7号舰“疾风”,1941年12月11日炮击威克岛时被美军岸防炮击沉,是太平洋战争中被美军击沉的第一艘日本水面舰艇。

从峰风到睦月——旧日本海军外观最为独特的一批驱逐舰(下)

神风级8号舰“朝凪”


12艘睦月级由于性能最好被当做水雷战队主力使用,下场最惨全部战沉。

29艘枞级和若竹级二等驱逐舰在太平洋战争中已不堪大用,绝大多数在战争爆发前就已经转为哨戒艇和杂役船,可仍然被击沉了11艘。


成为历史

日本海军在一战结束后之所以建造这一批造型“上凸下凹”的驱逐舰,原因是追求高性能和造船技术所限互相矛盾,最后相互妥协的结果。吨位有限的驱逐舰为了实现高航速,舰体造的狭长,为了改善前甲板上浪问题,不得不把舰桥后移。但是舰桥后移之后舰艏就出现一段富余的空间,这段空间恰好能塞下一座鱼雷发射管。可由于这里位于艏楼位置,安置鱼雷发射管的话会导致重心过高,于是设计师脑洞大开,在这个位置挖出了一个凹井,才算解决了这个难题。

从峰风到睦月——旧日本海军外观最为独特的一批驱逐舰(下)

神风级第4号舰“松风”


到了后来日本海军造船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型的舰体提高了干舷,舰艏在水线上急速切变,舰体中部外板也有飞展式外沿,有效地改善了甲板上浪问题。鱼雷发射管随之便又挪到了舰桥后方,独特的舰艏凹井设计被淘汰。至于特型之后的舰炮由于有了炮塔的保护,也不用再为了防浪安置在高耸的炮台上。峰风系列独特的设计最终成为历史,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就请关注我,我是“保持进攻线”,持续为您带来精品好文,谢谢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