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中芯國際的“7nm DUV光刻機”歡呼之前,這些問題要搞清楚

產能up!SMIC新購光刻機順利進廠投產

中芯國際這次新機進廠,並非之前眾望所歸的那臺7nm EUV高級型號,而是對應目前重點產能的14nm DUV生產設備。當然,關於這個問題大家並不用太糾結,DUV對目前的主流芯片(甚至X86架構的CPU)來說,依然處於性能級水準,舉例如下:

  • Intel目前桌面級主流CPU(包括最新、即將上市的 第10代酷睿CPU),依然是14nm工藝產品;
  • Intel量產級最高水準的 製成品,依然是DUV工藝;
  • AMD目前最新的Zen2、未發售的Zen3 ;
  • Intel在2019年3季度已確認 的CPU及芯片組產品;
  • AMD在上月底、本月初亦緊鑼密鼓地 ,用以復產4年前的老款CPU產品。
為中芯國際的“7nm DUV光刻機”歡呼之前,這些問題要搞清楚

手握12~14nm製程研發、生產線的SMIC,有望借DUV光刻機實現工藝節點飛躍

對於ARM類芯片產品此處不再贅述,筆者觀點很簡單:中芯國際目前可以順利引入14nm DUV工藝的光刻機,對中國目前主力發展的芯片產能來說,不僅夠用、有市場、有利潤,用好了依然具備足夠的競爭力。

DUV設備寬容度高,有望向名義7nm工藝延伸

什麼是“名義7nm”?

為中芯國際的“7nm DUV光刻機”歡呼之前,這些問題要搞清楚

“敢為天下先”的韓國三星,“勇於”將自家20nm工藝直接標稱為14nm,開啟了名義製程之先河

關於這個問題,筆者 也已有所說明,在目前國際上以美國、韓國、中國臺灣省為主的三大晶圓代工體系中:

1、16~14nm工藝下,各廠晶體管密度*標準為:

  • Intel 14nm:43.5MTr/mm²
  • 三星 14nm:32.5MTr/mm²;
  • 格芯 14nm:32.5MTr/mm²;
  • 臺積電 16nm:28.2MTr/mm²。(TSMC無14nm節點,16nm視為同級)

2、10nm工藝下,各廠晶體管密度*標準為:

  • Intel:100.76MTr/mm²;
  • 三星:51.8MTr/mm²;
  • 臺積電:60.3MTr/mm²;

2、7nm工藝下,各廠晶體管密度*標準為:

  • Intel:大於200MTr/mm²(EUV);
  • 三星:95.3MTr/mm²;
  • 臺積電:96.5MTr/mm²;

*注:晶體管密度MTr/mm²:每平方毫米中包含的晶體管數量(單位:百萬)。

看完此數據之後,大家應該對“名義製程”有了新的認識,簡單來說,Intel的工藝製程標準較為嚴苛,同級別製程下的晶體管密度遠高於三星和臺積電,業內對臺積電、三星這種表面上“虛標”的工藝製程,稱為“名義製程’。

為中芯國際的“7nm DUV光刻機”歡呼之前,這些問題要搞清楚

TSMC:誰做的好,誰做得強,誰有話語權

但是,目前受TSMC(臺積電)在晶圓工藝的絕對領先地位影響,臺系(包括韓系)晶圓代工廠新確立的這套工藝體系命名方式,逐漸在全球範圍內獲得通識性認可,而名義製程也給了DUV光刻機更廣闊的施展空間。

現在回來聊聊SMIC(中芯國際)前段時間提到的:“無需EUV設備,亦可向7nm工藝進軍”。

根據目前國內外已有的成功經驗和技術積累, (深紫外)光刻機本身就具備14nm~12nm工藝製成品的硬件潛力。

為中芯國際的“7nm DUV光刻機”歡呼之前,這些問題要搞清楚

ASML NXT系列產品,國內引進較多的DUV深紫外光刻機

結合Intel使用DUV光刻機在10nm節點衍生的100.76MTr/mm²晶體管密度,中芯國際至少在理論上具備向“7nm名義製程”發起衝刺,這在晶圓代工領域本身就是相當正常、常規的操作。比如業界頂級的ASML EUV系列光刻機,除了原生的7nm量產能力,同樣也具備5nm生產能力。

為中芯國際的“7nm DUV光刻機”歡呼之前,這些問題要搞清楚

做夢都想要的ASML NXE3400B EUV

而包括Intel、TSMC在內的晶圓代工巨頭,紛紛在最近半個月內公佈其各自的 ,顯然是優化後的7nm EUV+已具備了5nm的技術規格標準。

探秘:中芯國際(SMIC)的7nm DUV如何實現?

根據中芯國際CEO梁孟松先生的表述——:

“(SMIC的)N+1芯片工藝相較於目前的14nm,不僅僅在性能方面提升了20%,同時在功耗方面也直接降低了57%,邏輯面積直接縮小了63%,晶體管密度更是提升了近1倍。而N2+芯片工藝則會面向更高性能的芯片,”

為中芯國際的“7nm DUV光刻機”歡呼之前,這些問題要搞清楚

3~16nm工藝節點目前仍被統稱為先進製程

我們只看上文晶體管密度部分:SMIC新研發的N+1芯片工藝,比照目前14nm的晶體管密度提升一倍。粗看一下,這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不過筆者尚不能查證SMIC現有14nm製程的晶體管密度,但我們可以附條件地反推:

  • 三星7nm工藝的晶體管密度約95.3MTr/mm²;
  • 三星8nm工藝的晶體管密度約61.2MTr/mm²;
  • 臺積電7nm工藝在初始階段的近似晶體管密度約為:66.7MTr/mm²;
  • 臺積電7nm當前晶體管密度約96.5MTr/mm²。

以上述兩家公司的名義7nm工藝節點為參考:

中芯國際的N+1工藝,至少應達到66.7MTr/mm²~95.3MTr/mm²之間的任一水準,才能稱之為符合“名義7nm”工藝的基本水平。

在此基礎上,我們參考前文提到的各廠14nm工藝晶體管密度,範圍在28.2MTr/mm²~43.5MTr/mm²之間,以中芯國際實際能掌握和優化的水平,筆者預測其現有的14nm工藝應能承載約35MTr/mm²的晶體管密度*,因此,按照梁孟松先生的N+1節點說,

中芯國際使用現有的DUV光刻機有望達到的晶體管密度約在70MTr/mm²左右,略超過臺積電7nm初期階段66.7MTr/mm²的水平,和主流的7nm DUV工藝約95MTr/mm²仍有差距。

為中芯國際的“7nm DUV光刻機”歡呼之前,這些問題要搞清楚

2019年末主流晶圓代工廠的工藝節點研發進度

*注:Intel擁有14nm節點最極致的壓榨、魔改水平,近乎極限環境下可達到43.5MTr/mm²的晶體管密度,因此善意推測SMIC的14nm尚不具備這種能力——筆者注。

總結:小米加步槍,照樣打勝仗

筆者對“名義製程”這個詞沒有太大興趣,畢竟,國際標準並未界定,在三星前幾年的帶頭之下,誰都可以說自己的工藝是X納米。但很多人對14nm、10nm、7nm、5nm這幾個敏感關鍵詞的熱衷度相當高,如果因信息不對稱、表述方式引起了錯誤的理解(或解讀),終歸有些不好。

附表:分類對比

  • 可見光:g線——436nm;
  • 紫外光(UV):i線——365nm;
  • 深紫外光(DUV):KrF準分子激光——248 nm;ArF 準分子激光——193 nm等;
  • 極紫外光(EUV):10 ~ 15 nm。
  • 我們非常清楚,中芯國際目前擁有國內頂級的芯片設計研發能力,而最大的掣肘就是去年底7nm EUV光刻機的 ,廣大讀者對國產7nm的期待也在這個時間點達到峰值。不管怎麼說,SMIC通過“曲線救國”的途徑,能夠用DUV設備完成“7nm節點”的工藝突破,這是件好事。

    為中芯國際的“7nm DUV光刻機”歡呼之前,這些問題要搞清楚

    納米數容易“操作”,EUV和DUV的差距,就不是那麼容易“彎道超車”的了

    手裡有什麼武器,把它用好,照樣能打勝仗。當前國際環境依然不甚明朗,能在這種局面下順利完成新光刻機進廠投產,才是最值得慶祝的大事。至於有關工藝節點的數字元素,筆者建議大家看看就好,東西好用、夠用、能打、能扛,才是國家在這一階段最需要的。

    本文僅代表作者主觀見解,文中數據部分皆引用上市公司公報或調研機構的公開信息,文章僅供閱讀消遣,不具備任何形式的消費、投資指導意義。感謝閱讀本文,我們下期內容再見!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