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在二戰中,日本也曾攻打印度,為何只打了一仗就選擇撤軍?

liyanpengjia


這個問題所涉及的戰鬥,應為1944年的英帕爾戰役。

日軍在這場戰役當中失敗,幾乎沒有任何意外可言,原因是很簡單的,日軍選擇了一個不適當的時機,發動一場不適當的戰役。

這次戰役的前提為日軍穿越熱帶叢林地帶,去進攻印度,可惜這個交通條件過於惡劣,幾乎沒有什麼公路可言,機動車輛幾乎無法通過,更沒有鐵路與海運,空運等於不計。

在這種情況下,日軍幾乎是靠著士兵自己攜帶的補給,徒步穿越森林到達遠方的戰場,在沒有能夠在第一時間突破英軍的防禦,沒有繳獲英軍物資的情況下,這場戰爭打成消耗戰之時,那麼日軍的失敗已經註定了。

日軍敗於後勤,當戰鬥開始之後,日軍缺乏補給的問題日益突出,也造成了日軍整個進攻戰役失敗之根源,沒有物資怎麼打仗呢?最後不得不兵敗撤退。


麥田軍事觀察


這就是1944年爆發的英帕爾戰役,這一戰充分體現了日軍的狂妄自大和忽視後勤的毛病。

在印度駐紮有一個英軍第11集團軍群,直接阻擊日軍的就是,斯利姆將軍率領的英軍第14集團軍,英軍達到什麼程度,舉一個例子,英印第4軍,光是直屬炮兵,就有5個炮兵團,這還不算,那些師屬炮兵。一個師屬炮兵也有5個炮兵團。

比如英印第17師的編制是,皇家第129野戰炮團,印度第1野戰炮團,第82反坦克炮兵團,第21山炮團和第29炮兵團。下面1個軍直屬5個炮兵團,1個師也直屬5個炮兵團,可以想象,整個英國第14集團軍的炮兵實力有多恐怖了。

而且駐紮印度的英美航空兵也全力支援作戰。其中在2個月時間,英國空軍出動超過3萬架次,進行運輸和對地支援。美國航空隊為英軍撤離了43000名非戰鬥人員和13000多名傷員運來大批武器和人員。

在6月22日反攻的時候,英軍1000輛坦克裝甲車輛突入英帕爾平原,場面非常壯闊。那麼,日軍進攻部隊呢?就是第15師團,第31師團和第33師團。就只攜帶了1—2周口糧、1.5—2個基數的彈藥。

就3個師團,這點彈藥,就要去印度打英軍第11集團軍群,可見日軍之狂妄了。(英國第11集團軍群所屬,第14集團軍所轄兵力最多時達1百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最大的集團軍,日軍3個師團帶著2個基數彈藥,就要去滅第14集團軍的百萬大軍,結果自己被滅了)。

戰役在1944年4月爆發,打到最後,英軍以旅為單位,坦克和鐵絲網建成起一處處環形工事,內部則是若干炮兵團提供火力支持。在天空當中,則是成群結隊的英美空軍戰機。

從4月打到7月,英軍越打越多,火力越打越強,日軍早就彈盡糧絕,開始撤退,英軍發動追擊。到8月,迎來了緬甸的雨季,日軍在翻越印度和緬甸邊境山區河流的時候,在雨季當中損失巨大。3個師團就撤回來7門山炮,有的師團最後只剩下了600支步槍。

此戰,日軍戰鬥和非戰鬥傷亡65000人(戰鬥傷亡3.1萬人),英印軍傷亡17587人。從此,日軍再也不敢進犯印度。


深度軍事


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二戰期間,日本和印度確實就打過仗了。

猜誰贏了?是印度。

雖然這個例子不能完全放到現在,畢竟過去了60多年,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但也能說明些問題。

畢竟談兩國軍事實力的話,也要考慮戰爭的地點和場合。

就如同你美國打越南,為什麼美國比越南軍事實力強個上百倍,但是也沒打下來?這就是越南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後勤條件。

所以談印度和日本軍事,其實也要考慮這點。而這就和二戰中的這次戰役有關。

簡單回顧一下歷史吧!

1944年而二戰快結束的時候,爆發了一次日本和印度的戰爭,史稱英帕爾戰役。

其實客觀而言,這不能算是兩國正式戰爭,因為參加的軍人除了印度之外,有一部分是英國人,還有一些美國航空兵。

日本當時已經出現了戰線過長的問題了,但是他們竟然還要打這場戰爭,可見完全對印度和英國的實力不屑一顧。甚至日本人只攜帶了2周的口糧和後勤補給,這說明他們對戰爭勝券在握。

結果呢?打了100來天。日本人的後勤出現了極大問題,再加上天氣實在難以支撐,當地地形也不利於日本作戰,最終導致6萬多人損失,從此再也不敢打印度了。

這就是兩國唯一一次戰爭。當然印度當時還不是國家,只是英國的殖民地,但無論如何,印度人和日本人是較量過了。

如今印度和日本比起來怎麼樣呢?

如果不考慮日本受到的客觀限制,特別是軍事上的問題,日本進攻印度,也不會討到什麼便宜,一個重要原因還是戰線太長,再加上印度已經是號稱全球前五軍事強國,自然實力比以前有千百倍的壯大,也不會care日本。

日本比較厲害的,其實就是海上力量。

日本的準航母還是可以的,也就是直升機航母。它們稍加改裝就可以成為正式的航母,搭載戰鬥機等艦載機。這是日本在軍事上的一個殺手鐧而已。

(印度在建航母)

而印度在海上力量上和日本相比,雖然有自主化和國產化的正規航母,但航母戰鬥力其實讓人擔憂。

最近的一個消息是幾個月前印度在建航母內部的電腦竟然被盜了,而且不只是軟件系統出問題,硬件也被盜了。這種安保水平下可能看出印度國防安全也會有不小的漏洞。

而在安全上,日本人始終小心翼翼,從中也可能看出雙方軍事水平上的高低。

印度更強大的是陸上力量,這是經過幾十年來戰火檢驗的,因為巴基斯坦和印度動不動就爆發衝突,一般都是邊界紛爭,所以,印度陸軍配備了比較強大的武器裝備,訓練也相對頻繁,實戰經驗比日本多太多。

在這點上,日本沒法和印度陸上軍事力量相抗衡。


木春山談天下


1944年日本為了改善其在緬甸的防禦態勢,同時應德國盟友要求,進攻印度以期打亂盟軍部署,扭轉不利局面,日本大本營終於決定要對印度動手了,英帕爾戰役爆發後,經過數月慘烈的戰鬥,日軍的進攻遭到慘敗。

低估了英國

二戰前印度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而是作為英國殖民地而存在的,在英國的所有殖民地中,英屬印度是最龐大的,也是最富裕的,對於英國也是最重要的,英國國王還是印度皇帝。在當時,印度被稱作女王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日軍在侵佔緬甸後,印度成為英國在遠東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印度再被日軍侵佔,英國將不得不後撤至中東,這將使英國失去在遠東的巨大利益,還將嚴重影響到歐洲戰場和北非戰場,這是英國不能接受的。

後勤補給困難

印度和緬甸的交界處,大部分地形是高山、河流、沼澤、深谷,不利於機械化行軍,後勤保障也多有不便,但是大戰略已定不可修改,接下來就是選將,由於牟田口廉也素有“小東條”之稱,本人也是成吉思汗的忠實信仰者,所以被任命為英帕爾行動的指揮官,在“放羊”指揮官的帶領下,日軍三個師團近十萬人,趕著大批活牛、活羊浩浩蕩蕩向印度進發,“人畜大軍”前期進展還算順利,可是戰線也越拉越長,隨後在英軍的轟炸下,日軍補給斷絕,軍心渙散,最終導致英帕爾戰役功歸一潰。

中國的牽制

中國遠征軍曾經兩次入緬作戰,不僅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而且沉重打擊了侵緬日軍,為盟軍收復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並減輕了盟軍在印度的作戰壓力。隨著盟軍的戰略反攻,日軍在緬甸節節敗退,也就無力染指印度了。

日本國力難支

日本在征服朝鮮、中國淪陷區後,又佔領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形成了一個北起阿留申群島,南臨澳大利亞,西迄印度洋的龐大殖民帝國,基本上實現了“大東亞共榮圈”的擴張計劃。但是在美國海軍反攻取得一系列勝利後,日軍隨即失去制海權和制空權,而日軍補給線又拉得過長,在太平洋戰場陷入了困境,實在無力再大規模開闢印度洋戰場。


小哥話歷史


英帕爾戰役後期,日軍已經開始吃叢林裡的草了,再不撤軍只會全部餓死。



英帕爾戰役是日軍陸軍史上輸的最慘的一場戰役,但也是最奇葩的一場戰役,10萬兵馬死3.2萬傷近4萬,日本陸軍高層竟無一人問責。

戰役發動背景

1942年4月,日軍佔領了緬甸全境,切斷了美國對中國提供援助的線路,英軍也被迫退守印度。這一結果直接影響了盟軍東南亞和中國的抗日局面。於是羅斯福和丘吉爾決定在印度英帕爾建立後勤基地,伺機反攻緬甸。

而此時日本在新加坡扶持了一個偽印度政府,計劃打著幫印度趕走侵略者——英國的旗號,佔領印度,實現日本“大東亞共榮圈”。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緬甸軍區第15軍司令牟田口廉也(打響全面侵華戰爭第一槍的戰犯)覺得這是一個立不世之功的機會。於是他一份進攻英帕爾的瘋狂計劃。


瘋狂的日本陸軍高層

為什麼說這是一份瘋狂的計劃呢?首先,緬甸軍區短時間內無法提供足夠的糧草和彈藥。其次,從緬甸到英帕爾只有一條運輸線,被盟軍切斷的風險非常大。

另外,行軍路途要經過六百米左右寬的欽敦江和400公里的山路,這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困難。最後的問題是,都是山路無法攜帶坦克等重武器。

牟田口廉也的計劃遭到了15軍內部及陸軍高層的一致反對,但卻獲得了東條英機的讚賞。他認為風險雖然很大,但如果成功了,將徹底改變東南亞、中國的戰局,甚至可以間接減輕了希特勒在歐洲現場的壓力,他覺得值得一博。

有了東條英機的支持,日本陸軍部通過這一瘋狂計劃。但南方軍司令寺內壽一還是詢問了牟田口廉也解決糧草的計劃。

牟田口廉也是這樣回覆:他計劃徵集1萬多頭牛羊馱物資,到達目的地後這些牛羊可以殺了作為軍糧。最後還豪氣地說:“大和祖先是食草民族,印度廣闊的叢林就是我們的口糧。”寺內壽一聽了信心滿滿。



精心準備的陷阱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率領3個師團約10萬人馬,帶著8天的口糧、人均240發子彈,雄赳赳氣昂昂朝英帕爾進軍。他狂妄地向部下宣稱將在3周內解決戰鬥。不過他此時並不知道等待他們的是英、美精心準備的陷阱。

其實日軍的計劃英、美早就獲悉,盟軍提前安排了一支3000人的部隊進入了叢林,只等日軍渡過欽敦江就立刻搗毀日軍唯一的一條補給線,同時這支部隊可以日後截擊逃跑的日軍。

不過原本出發時很開心的牟田口廉也,很快就高興不起來了。第15軍在渡江時,由於水太深,不少牛羊淹死在河裡。

更為糟糕的還在後面,由於牛羊群目標太大,一路遭到盟軍轟炸,眾多牛羊死的死、跑的跑,直到後來士兵們不得不單兵負重40公斤,穿行崎嶇的山路。

戰鬥過程

日軍開始進攻很犀利,至4月中上旬日第31師團推進了科希馬外圍,第15師團和第33師團也完成了對英帕爾的合圍,一切進展看似很順利,雖然日軍士兵的每天口糧已減至不足二兩,但勝利已指日可待。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讓牟田口廉也欲哭無淚。就在日軍合圍英帕爾時,突然冒出大量的英印軍發起了反攻,而且很多重武器他都沒見過,一下子打的日軍矇頭轉向。這是咋回事呢?

原來美國空軍已偷偷地空降了大量的英印軍和先進武器。更為要命的是,5月15日,英印軍48旅抄了日軍33師團的後路。而此時的日軍每天口糧已不足一兩。

氣急敗壞的牟田口廉也,調動所有能調動的部隊對英帕爾發起一輪又一輪的死亡衝鋒,但由於體力和武器的差距,進攻均以失敗而告終。



進入6月份,英帕爾下起了連綿陰雨,而此時日軍已無一粒口糧,真的學起了他們的祖先開始吃草。仗打到這地步,日軍已無贏的可能,第31師團長多次向牟田口廉也建議撤退,但都遭到拒絕,他給陸軍部致電也得到同樣回覆。

到了6月下旬,飢餓和多天的陰雨讓幾萬日軍得了瘧疾、痢疾、霍亂、傷寒等疾病。6月25日佐藤實在不忍心看著日軍成批成批的倒下,他私自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31師團一撤退,牟田口廉也不得不下達“退卻作戰”的命令。不過此時的日軍拋開前有堵截,後有追兵不說,他們連逃命的力氣都沒有了。

英軍一名軍官曾這樣描述日軍逃跑場景:“到處是赤腳露體的屍體,士兵像骷骸一樣躺在泥地上;行駛中遭到轟炸的運輸車和燒燬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滿地都是的槍支彈藥和軍事裝備。”

英帕爾戰役結束後,日軍第15軍傷亡7萬多人,喪失了戰鬥力。大大削弱了日軍緬甸軍區的實力,不久盟軍發動了印緬戰場的反攻。



花木童說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日本在二戰時期曾經進攻過印度,只不過那是一次非常“搞笑“的進攻,雖然日軍出動的人數不少,有大約10萬人左右,出動的也多是精銳部隊,但是由於準備不足,不不是準備不足,而是準備非常地不足,導致日軍基本還沒有和印度方面的英印軍交手就全線敗退,傷痕累累地撤了回來。

事情還要說日軍的“超級指揮官”牟田口廉也,由於他的狂妄自大,葬送了數萬名“皇軍精銳”,也就是日本唯一一次進攻印度的戰役的失敗。

這件事情,具體還要從1944年說起,當時的“大日本帝國“已是日薄西山,在太平洋戰場上徹底失去了制海權,被美國人打的節節敗退;在中國戰場則長期與中國軍隊對峙,遲遲打不開局面。日本的盟友,難兄難弟的德國日子也過的很慘,在1944年基本被蘇軍趕出了蘇聯的領土,西線方面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對德國形成了兩面夾擊的局勢。


作為當時在緬甸的日軍最高指揮官的牟田口廉也,深感自身責任重大,有責任帶領緬甸的“皇軍“扭轉戰局,於是制定了進攻印度的計劃,企圖一鼓作氣打破僵局,奪取英國女王頭上的這顆“明珠”。由於之前日軍在東南亞打的太過於順利,尤其是馬來半島戰役,4萬多日軍在山下奉文的帶領下逼得新加坡的13萬英軍投降,使得牟田口廉也對英軍產生了嚴重的輕敵情緒。

當時日本緬甸方面軍的司令官為河邊正三,而日軍第15軍司令則為牟田口廉也。而這兩個人正是盧溝橋七七事變的元兇,當時河邊正三擔任旅團長,而牟田口廉也則是他的下級,任聯隊長。這兩個人面對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失敗的局面,再次像賭徒一樣,試圖發動英帕爾戰役,改變日軍不利的局面。

而作為快輸紅眼的賭徒,顯然是不會去理智的考慮真實困難,事實上,日軍試圖進攻的英特爾位於印度東北部地區,當地不但處於崇山峻嶺之間,而且也是世界上雨量最多的地方,環境極為惡劣,而當時的日軍第15軍也沒有足夠的後勤,並不具備發動大規模戰役的條件。但是狂妄的某田口廉也卻認為:

沒有補給就不能打仗,那怎麼行?日本軍隊能夠忍受任何艱難困苦,糧食也可以從敵人那裡奪去”。

他完全沒有將困難和對手放在眼裡。1944年1月17日,日本大本營正式下達了進攻英特爾的命令。日本第15軍在司令官牟田口廉也的率領下,兵分三路,共計84000多人開始的向印度的進攻。在這支隊伍裡,還有由印度降兵組成的“印度國民軍”。

然而,這次日軍面對的不再是東南亞戰場一觸即潰的英國殖民軍隊,而是由英國名將、英國東南亞盟軍總司令蒙巴頓率領的英軍第14集團軍。面對日寇的進攻,蒙巴頓採用了極為正確的戰略,他首先將部隊撤至英帕爾附近高地,極大的增強了日軍進攻的距離,蒙巴頓充分利用盟軍的空中優勢和裝甲優勢,一步步後退,遲滯日軍的進攻,並將日本拖入了雨季。

到了雨季之後,雖然日本在前線節節勝利,但是日軍的補給卻極為困難,日軍士兵的口糧甚至下降到不足一兩,因為日軍的彈藥極為匱乏,面對補給充足、武裝到牙齒的英軍,完全被單方面屠殺。同時,日軍在極端疲憊之下,還得忍受極其惡劣的交通條件和恐怖的雨林氣候。

當時的日本士兵,高達3萬多人染上了瘧疾、霍亂、痢疾等疾病,而由於後勤補給困難,面對傷兵滿營,日軍卻根本沒有足夠的藥品和醫療器械。在英帕爾這個綠色的監獄,無數日軍士兵在飢餓和疾病之中死去。

然而面對日軍如此困境,牟田口廉也的回覆居然是:

日本自古就是草食民族,在茂密的叢林裡,前線官兵居然報告缺乏食物,在他看來是極不可思議的行為,他也一再要求日軍繼續進攻。直到7月份,日軍才終於下達了退卻的命令。

但是,當日軍最終沿著“白骨道路”退回緬甸之時,據日本官方自己的公報,參與英帕爾戰役的日軍86000多人,3萬多人戰死,傷病死則為42000多人。也就是說,英帕爾戰役,日軍的死亡率高達84%。而且,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印度傀儡軍和當地的壯丁。

可以說,正是因為牟田口廉也不切實際的作戰思路,在日軍嚴重缺乏補給,沒有充分準備叢林環境作戰的情況下,貿然發動了對印度的進攻;同時,他也沒有掌握印度方面英軍的情報,並不知道英國人在馬來半島戰敗後早已痛定思痛,積極備戰,還是輕視了對手,造成了日軍的慘重傷亡。

不但印度沒拿下,日軍在緬甸的主力軍也基本被打光。後來中國遠征軍從印度反攻緬甸的時候,日軍也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了。

這就是日軍唯一一次進攻印度的全部經過,當他們遭遇英印軍的時候,基本已經只剩下半條命了,還能和對方打一仗已經是付出了武士道般自殺的勇氣,至於要繼續打下去早已不可能,所以就只能撤了。


老威觀史


當時的日軍不論從兵力還是後勤補給上都不具備攻打印度的實力。日軍也沒有那麼的自不量力,他之所以會對印度發動進攻也不是真的想要進攻印度,而是對入印英軍的追擊,所以當日軍把英軍趕入印度叢林之後日軍便停止了追擊。

當時日軍入侵緬甸的部隊只有十萬人,就這麼點部隊想要控制整個緬甸就非常困難了,還想要入侵印度的話根本就不可能辦得到。當時在緬甸的英軍也有近十萬人,再加上入緬作戰的遠征軍也有十萬人,從總兵力上看日軍並沒有優勢。當時日軍唯一的優勢就是駐仰光(緬甸)的軍用機場,那裡駐紮了約150架零式戰鬥機。這使得日軍在緬甸地區的戰鬥是有制空權的。但是,假如日軍進攻印度的話,這支航空兵的作戰半徑就達不到了。

其次,打仗是需要物資的,日軍沒有進攻印度的物資!當時日軍在緬甸的物資供應主要由日軍聯合艦隊負責,日軍聯合艦隊當時的主要目標是放在印尼與澳大利亞,所有的貨輪都是往澳洲運輸物資,日軍聯合艦隊根本騰不出力量來幫助駐緬日軍打仗。從日軍的彈藥供應量來看,在日軍入緬時期每人每天的彈藥供應量是150發子彈,到了1943年這個彈藥供應量就下降到了30發/天。所以,日軍根本就沒有物資入印度作戰。


優己


在二戰中,日本對三個地方都是打了一仗就撤兵的,不僅是印度,還有蘇聯,以及澳大利亞,都是打了一仗就退兵的。而日本退兵的原因,不是因為日本對這些地方不感興趣,而是日本失敗了。

在攻打印度的時候,日本已經是強弩之末了。當時的日本除了在東南亞戰場還能夠維持一定的穩定以外,在太平洋戰場、東亞戰場,日本都陷入了被動之中。雖然偶爾還能夠發動一些局部的攻勢,但是整體上的失敗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且日本的另外兩個盟國,整體的形式也不好,意大利已經投降盟國,而德國也正處於節節敗退之中。

1944年,日本為了減輕東亞戰場日軍的壓力,妄圖切斷中印公路,並掐斷盟軍的補給線,同時為了改善日本在印緬邊境處於防禦狀態的被動局勢,試圖開闢南亞的第四戰場。因此,從3月起,日本積極往印緬邊境增兵,最終以九萬大軍的兵力發動了英帕爾戰役,侵入了印度一側。

不過,儘管日軍來勢洶洶,但是卻並沒有佔到任何便宜。由於地形、氣候以及資源補給等因素,日軍在印緬邊境很快陷入不利的地位。到了7月份,在日軍已經死傷大半的情況下,日本不得不退出英帕爾地區,從而導致日本的目的全部都沒有實現,反而再也沒有力量發動新的攻勢了。從此以後,日本在東南亞的局面基本上已經被定格了。

退一步講,鑑於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的整體局面,就算日本在英帕爾戰役中取得了勝利,就算日本能夠攻入印度境內,日本最終的失敗也無法避免。尤其是日本在太平洋戰場和東亞戰場失敗以後,日本在其他地方的存在,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了。



蘇綻


緬印邊境地形複雜,山高林密,所以即便在日本如日中天的時候也未敢輕易進攻印度。當牟田口決定強行實施烏號作戰計劃的時候,就遭到了其他日軍將領的強烈反對,如果不是東條英機極力支持的話,恐怕連這僅有的一次戰役都不會發生。另外,英帕爾戰役徹底結束時,都已經到了1944年中下旬,而此時美國海軍已經逼近到了菲律賓西線,日本法西斯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又哪會有力氣再次攻打印度。



由於地形的限制,日軍的後勤補給本就困難重重,而牟田口不僅沒有重視這一隱患,反而狂妄的認為僅需20天的口糧和彈藥就能徹底擊垮英軍。狂妄的牟田口一意孤行,最終被盟軍東南亞戰區司令蒙巴頓抓住了軟肋,誘敵深入,一舉粉碎了日軍攻佔印度實現“東亞大共榮圈”的野心。



日軍在敗退的過程中,可謂走一路死一路,最終日本第15軍減員已經接近八成,遠超瓜島戰役的損失率,第15軍也直接由主力部隊變成了殘廢。英帕爾的慘敗讓日軍大本營震驚不已,牟田口等一大批日軍將領被撤職查辦。經此一戰,日軍僅撫平傷口就得花費一段時間,況且又有牟田口這個前車之鑑,恐怕日軍再瘋狂,也得掂量掂量!



英帕爾戰役於1944年7月正式結束,然而僅僅三個月後,美軍便在萊特島成功登陸,直接威脅著日軍佔菲律賓的安全。太平洋戰場早已讓日軍忙的焦頭爛額,日本法西斯已經毫無精力再去考慮緬甸戰場的問題。緬甸的日軍既沒有援軍,又沒人有勇氣敢去趟這渾水,所以沒有下文也就不奇怪了!


看更多軍事資訊,請關注歷史文齋!


戰情解碼


為了爭奪更多的資源,日本人也去過印度,印度當時是英國殖民地,是為英國在國際戰場上提供兵源的主要根據地。所以英國人肯定不會眼睜睜看著日本打印度,印度又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印度資源豐富程度不亞於我國,日本幾乎是沒有猶豫的,就派出大軍進攻了印度地區。由於當時日軍戰線拉的太長了,習慣了打勝仗的他們也沒把印度當回事,隨手派了十萬人就去攻打印度了,要知道,進攻我國大陸時,日軍可是派出了上百萬的軍隊。可是在印度,日軍沒有獲得想象中的勝利,反而是損失了六萬多人灰溜溜的跑回日本了。



當時日本的主要作戰場地雖然在印度,但是主要對手還是英國人。日本戰敗在印度戰場失敗的原因就是日本二戰軍事實力雖然不弱,但是比起英國還是遜色了不少,英國可是剛剛結束日不落帝國的稱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實力不可小覷。當時英國在印度的軍事指揮家是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英國名將威廉約瑟夫,作戰經驗十分豐富,他在美國陸軍航空兵和與皇家空軍的協助之下,在英帕爾地區集結了十五萬兵力等候著日本侵略者,所以這場戰爭打了日本措手不及。


還有一點原因就是日軍剛剛過去水土不服,印度的氣候條件與日本差別很大,熱帶雨林氣候讓許多日本軍人生病,那裡又是瘧疾之類的疾病肆意橫流的地區,許多受傷的士兵都死在了雨林裡,加上食物匱乏和補給供應不上,所以日軍根本無從作戰。以當時的國際局勢來看日本作戰失敗也是必然原因。當時的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各處都受到阻力,

每一場戰爭的爆發肯定有雙方的原因,一個是為了佔領些東西,一個為了防止一些東西。我相信正義的一方永遠壓倒性的戰勝邪惡的一方,而中國就是那個舉著和平的旗幟,解救全世界人民的勇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