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滿清政府為何能打贏雅克薩之戰?

裴紅義


沙俄毛熊對我國東北的覬覦,由來已久。1638年葉尼塞斯克督軍就曾派遣頭目馬克西姆·佩爾菲耶夫率領36名哥薩克,試圖把黑龍江流域的情況偵察清楚。不過他們在歷時兩年,輾轉找到勒拿河上游通古斯人的居住地,強行徵收了幾捆貂皮實物稅之後,就因為缺乏食物,隊伍發生內訌而被迫迴轉。

雖然如此,佩爾菲耶夫一夥人帶回的信息依然讓俄國人欣喜若狂。在“為沙皇造福”這一口號的呼籲下,時任雅庫茨克督軍的彼得·彼特羅維奇·戈洛文 決定派人進一步探測黑龍江地區的詳細情況。1643年7月15日,一名叫瓦西里·波雅科夫的督軍衙門文書官,帶著132名哥薩克、1門小型野戰炮以及一些糧秣彈藥離開雅庫茨克南下。在十一個星期的時間裡,他們乘船沿著阿爾丹河及其上游支流烏楚爾河行進,並在烏楚爾河的支流戈諾瑪河建成了一座簡陋的冬營,以停泊船隻和儲備輜重物資。在留下40人的守備力量之後,波雅科夫帶著剩下的92人乘坐雪橇走陸路,翻過外興安嶺到達精奇里江流域。



(油畫:達斡爾人奮起反抗波雅科夫率領的沙俄侵略遠征隊)

在當地這批所謂的沙俄探險者,得到了當地居民的盛情款待,然而這並不能改變他們的強盜本色。難波雅科夫居然派遣手下前往莫爾迪奇,誘騙並劫持了城裡的3名達斡爾酋長為人質,以脅迫城裡的達斡爾人無條件投降。然而莫爾迪奇的達斡爾人不吃這一套,他們從城裡突然出擊,與城外的兄弟部族一起夾攻波雅科夫,殺死並俘虜了10餘名哥薩克。經此一役,波雅科夫及其部下無法再去尋找土著居民點棲身,只能龜縮在烏穆列堪河邊那座小據點裡,在飢餓和達斡爾人的箭雨下惶惶不可終日。到最後,這群喪家之犬居然吃起了戰鬥中被打死的土著人的屍體!等到留守戈諾瑪冬營的40人帶著糧食趕來時,波雅科夫身邊的92人除了被打死的十幾人外,已經有四五十人餓死。然而波雅科夫並未停下腳步,因為到此時為止,他還沒有獲得哪怕一點貂皮或黃金作為交給督軍的實物稅。於是他繼續率隊向精奇里江下游前進,路經許多臣服於清帝國的達斡爾人屯寨,其中就包括皇太極的駙馬巴爾達齊的城寨。而後波雅科夫一夥進入黑龍江,並且順江而下一直到黑龍江江口。“吃人的羅剎毛子進村了!”沿途的土著赫哲人和費雅喀人早已聽說這夥金髮綠睛白皮怪物在莫爾迪奇幹下的“好事”,紛紛自發阻截俄國人,迫使波雅科夫每經一處聚居點都要花很長時間強行闖關才能通過。一路上雖然搞得雞飛狗跳,倒也讓他搶到了480張貂皮和6個貂皮筒。

1645年(清順治二年)6月,蓬頭垢面的波雅科夫一夥返回雅庫茨克。在上交給督軍戈洛文的報告中,和黑龍江土著鏖戰兩年的波雅科夫誇下海口:“征服我所經過的這些地區,只需要300人和3個城堡就已經足夠。”這些話語使俄國人保持了勘察乃至征服黑龍江的興趣,越來越多的人步波雅科夫之後塵,其中的“模範人物”就是富有的獵戶葉羅菲·哈巴羅夫。



(伯力廣場上的哈巴羅夫雕像)

1649年(清順治六年)秋天,哈巴羅夫受新近上任的雅庫茨克督軍迪米特里·特蘭斯別科夫派遣,率領70人的遠征隊南下前往黑龍江,強佔了黑龍江江北沙洲上的一處據點,這裡,名叫雅克薩 。原屬於一位名叫阿爾巴西的首領,在給特蘭斯別科夫的彙報中,哈巴羅夫竭力描述了這一地區的財富:“達斡爾地方”到處是廣闊的田野、牧場和大森林,農業發達,盛產皮毛獸,“比整個西伯利亞還要美麗富饒”。

1650年10月,沙俄派出了援軍,抵達雅克薩,哈巴羅夫開始擴建城防工事,同時四處抄掠土著,擄掠男女,強徵貂皮160多張,進而派出武裝劫掠隊,沿黑龍江而下,一路對達斡爾人的村寨燒殺搶掠,製造了桂古達爾大屠殺,殺害我達斡爾邊民600多人。

沙俄侵略者的暴行,逐漸傳到了清朝寧古塔副都統衙門,烏扎拉一戰,清軍倉促進兵,不幸戰敗,死亡六百多人,沙俄侵略者死傷數十人。由於清廷一直忙於內戰,從順治到康熙繼位早年。先後鎮壓了鄭成功北伐以及三藩之亂,導致沙俄在我東北大肆擴張:。截止到1681年,捲土重來的哥薩克們在黑龍江中游及其支流結雅河流域,先後沿江修築了“波克羅夫斯卡婭”“安德留什金納”“上結雅斯克”“西林穆迪斯克”“多隆堡”等多處據點。他們後來又在額爾古納河地區修築了額爾古納堡,形成了一條“黑龍江沿線俄國城堡走廊”。雖然清廷把黑龍江的大部分土著人南遷,著實讓俄國人過了一段苦日子。不過很快,來自西伯利亞其他俄國城堡的農民、漁民和獵人就紛至沓來,從事各種生產貿易活動。他們更開挖銀礦,展開了瘋狂的經濟掠奪。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康熙設立“鎮守黑龍江等處將軍”,首任黑龍江將軍是在協調邊民內遷的工作中表現突出,出身於滿洲鑲紅旗的寧古塔副都統富察·薩布素。他總領齊齊哈爾、墨爾根等副都統轄區,將軍府駐地為這一年剛剛修築的城堡璦琿。

其時的雅克薩,城防體系是切爾尼戈夫斯基任總管時,在斯捷潘諾夫修的城堡舊址上建成的。這是一座長18俄丈、寬13俄丈的四角方城,四周圍以木牆和2俄丈寬的壕溝。1685年年初,來自託博爾斯克的軍役貴族阿列克謝·拉·托爾布津已經抵達雅克薩擔任督軍,他在城內聚集了包括軍役人員、農民和獵人在內的450名哥薩克,算上妻兒老小等非戰鬥人員在內,接近1000人。他們的武器是3門火炮和300支火繩槍。

1685年6月10日,水陸並進的清軍部隊抵達雅克薩城下,包括來自關內直隸、山東、山西、河南四省各自選派的火器兵250名,總數1000名;其他官兵400名;福建藤牌兵400名 ;黑龍江本地官兵500名;滿族上三旗官兵170名;杜爾伯特、扎賚特兩部蒙古兵共500名,總記3220人。

這支清軍單兵火器數量不多,全軍僅攜帶了100杆鳥槍。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器不如人。為了攻克雅克薩城,他們帶來了43門火炮(不含水師戰船配備的火炮)。其中包括4門鑄造於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的“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和1門用於攻堅、名為“沖天炮”的臼炮,以上兩類火炮主要負責轟擊城牆及城內建築。餘下的12門鑄造於1681年的“神威將軍”炮、21門子母炮和5門龍炮等輕型野戰炮


6月25日傍晚,清軍開始炮轟雅克薩城。次日凌晨,正式的進攻開始。副都統雅欽和營門校尉胡布諾等統領鳥槍手、弓箭手等,在城南設大盾牌、堡籃,虛張聲勢作攻城狀。在他們的後方是攜帶龍炮和子母炮的護軍參領馬世基部。兩翼是攜帶12門神威將軍炮,並隱蔽起來的護軍參領博裡秋、營門校尉烏沙和藤牌兵左提督何佑部。副都統溫岱、護軍參領瓦哈納等則率一部,攜帶4門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和1門沖天炮出奇兵,趁夜色搭乘由漢軍鑲白旗出身的黑龍江水師提督劉兆麒率領的運輸船,秘密過江,潛伏於城北伺機而動。副都統雅齊納、鎮守達斡爾提督白克等率黑龍江水師部分戰船於東南,以備水戰,嚴防俄國人走水路逃跑。城西山林一帶,清軍也秘密隱蔽了杜爾伯特、扎賚特兩部的蒙古騎兵,以警戒和堵截尼布楚方向來援的哥薩克隊伍。 這一佈置果真迷惑了托爾布津,這位督軍大人見南面清軍沒什麼重火力武器,遂放心大膽地組織了一次出擊。100多名手持火繩槍的哥薩克在己方炮火的掩護下,猖狂地從城堡裡鑽了出來。他們一邊前進,一邊向清軍射擊。雅欽和胡布諾率軍佯退,俄國人則見狀發起追擊。在此時,清軍後軍和兩翼的野戰炮兵就掀去炮上的偽裝物開始射擊。遭到三面攻擊的哥薩克猝不及防,數十人當場斃命,餘者狼狽逃回城內。


與此同時,奉命率部攜帶火炮潛進至城北的溫岱所部,已經構築好了炮兵陣地並隨即向城內轟擊;城牆被“神威無敵大將軍”轟得千瘡百孔,城內的許多塔樓、房屋等建築物和一門火炮則被擁有曲射能力的“沖天炮”炸燬。其他方向的清軍也對雅克薩發起強攻。大隊福建藤牌兵遵照副都統郎坦的指示,在漢軍鑲黃旗建義侯林興珠帶領下,到附近的山林裡收集了一大堆柴草枯木,準備用來直趨城牆下放火。其時的雅克薩在俄國史家的筆下,已經是一片地獄般的景象: “攻城炮彈重量分別為十二、十五、甚至二十俄磅,破壞力很大,城中建築物被火藥箭射中,燃起了熊熊大火。十天轟擊的結果,真是令人驚懼:一百人被擊斃,塔樓與城堡破壞無遺,商鋪、糧倉以及教堂,連同鐘樓,統統被火藥箭燒燬。除此以外,全部火藥和鉛彈,皆已告罄。”

托爾布津見勢不妙,連忙要求和談,提出獻城。但他要求清軍答應一項 條件:允准雅克薩全體俄國居民攜帶私人財物、牲畜和各種儲備物資返回自己的國家,而不扣留他們作為俘虜,不使他們妻離子散。 清軍統帥彭春同意了他們的要求。於是,除了包括神父伊凡諾夫在內的45名自願歸順中國的俄國人以外,托爾布津及殘餘的俄國戰鬥和非戰鬥人員600人,被允許攜帶除了槍炮彈藥等軍用物資以外的私人財產,於6月29日啟程返回尼布楚。 第一次雅克薩之戰就此結束,“四十年盤踞之眾,數日而行擊破”。



(油畫《雅克薩之戰》)

7月10日,托爾布津帶著殘部回到尼布楚城堡。此後不久,本該日夜兼程支援雅克薩,卻因一路上忙著胡作非為而遷延不進的拜頓軍團600人攜帶10門火炮、220發實心鐵炮彈和大量火藥也來到尼布楚。 於是,“兵強馬壯”的尼布楚督軍弗拉索夫做出了重新進佔雅克薩的決定

8月27日這夥胡作非為的強盜回到了雅克薩,他們吸取了教訓,在原來俄國城堡的舊址上,聳立起一座合乎當時歐洲工程技術規則的城堡。城堡四面圍以底寬4俄丈、高3俄丈的土牆。土牆系草土、黏土和植物根修成,奇厚無比,堅固異常;四面都築有四稜突出形式的炮壘;圍繞土牆掘有壕溝。此外,在陸地一側,還豎起一道直抵江邊的木柵。堡內修建了糧倉、火藥庫、軍需倉庫和近10所居民住房。沙俄哥薩克武裝數量為826人,擁有大小火炮12門。俄國人除了火繩槍100杆,還有新式燧發槍750杆、140顆炸彈和其他軍需物品,以及足夠維持一年的糧食

至於清廷方面,儘管早就有邊民向黑龍江將軍稟告,俄國人已經重返雅克薩,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一重要軍情一直未能“上達天聽”。直到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2月11日,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在康熙帝的傳旨追問下才發出“鄂羅斯復來城雅克薩地”的上奏。

1686年6月底,經過為期三個月的準備,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領2200名清軍,攜帶火炮21門,水陸並進。7月初,大軍進抵雅克薩城。7月7日,在岸上火炮和黑龍江水師炮火的掩護下,清軍開始進攻雅克薩稜堡。此後攻城作戰一直持續了一個多月,清軍的將軍炮攻堅能力不足的缺陷終於暴露出來。雅克薩稜堡堅厚的城牆有效地抵擋住了清軍猛烈的炮火,迫使清軍改變戰略,圍繞雅克薩修築炮臺,就這樣,雅克薩之戰進入了持久戰階段,在清軍的優勢兵力面前,俄國人選擇了堅守不出。9月,托爾布津喪命於清軍的炮擊,隨後雅克薩城內的糧倉為遊弋在城西江面的黑龍江水師炮火擊中,大量糧食未來得及轉移到地窖就被焚燬。俄國人在拜頓的指揮下繼續頑抗。拜頓組織俄軍進行了幾次突圍,使用炸彈炸掉了一些清軍的工事,但是最終都被壓回城堡中。



(清軍圍困下的雅克薩)

另一方面,尼布楚方面派出的100多名援軍則由於蒙古喀爾喀部的襲擾而不得不停止前進。戰事進行到這一年11月,嚴寒已至,雅克薩稜堡內的826名俄國人因戰鬥傷亡和疾病減員只剩下150多人,糧食和彈藥都已經告罄。反觀清軍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部隊中的南方軍士因為受不了北國的嚴寒而病倒不少,當然和俄國人相比,至少清軍不缺乏糧食和彈藥。戰場上的雙方仍在咬牙相持著,看看誰先倒下。11月下旬,北京方面傳來了康熙的指示:鄂羅斯察罕汗以禮通好,馳使請解雅克薩之圍,朕本無屠城之意,欲從寬釋,其令薩布素撤回雅克薩之兵,收集一所近戰艦立營,並曉諭城內羅剎,聽其出入,毋得妄行攘奪,俟鄂羅斯後使至定議。” 於是清軍停止了對俄國人的敵對軍事行動,從1686年7月到11月的第二次雅克薩之戰就此結束。雖然清軍沒能最終攻下雅克薩稜堡,但通過長期圍困的方式使敵人大量減員失去戰鬥力,也算是不小的勝利。

雙方停戰後,薩布素曾經派出軍醫攜帶藥品去給城內的俄國人治病。然而拜頓也很有骨氣,反而給薩布素寄去了幾公斤重的烤餅表示不需要幫助。不過之後的日子裡,又有大量俄國人因感染疾病不治而死。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5月,清軍解除了對雅克薩的封鎖。但是這次薩布素多了個心眼,依然在距離該地10公里左右的查爾丹屯附近,駐紮大軍警戒。要是俄國人再有什麼異動,清軍就重新開戰。這種戒嚴狀態一直持續到《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後才終止。


用戶69792950182


這個問題沒什麼可解釋的,因為兩次雅克薩之戰就是清軍的攻堅戰、俄軍的防守戰。

而且兩次戰鬥過程都差不多。第一次雅克薩之戰,清軍總共動員了3000人左右,以黑龍江地區的索倫八旗為主,同時還有大量的炮兵參戰,還有從內地調去的藤牌手。戰鬥過程也很簡單,清軍擊潰了出城作戰的俄軍,並用火炮轟擊雅克薩。同時,俄國援軍乘坐船隻去支援雅克薩,也被藤牌手擊潰,100多援軍被清軍幹掉了30多人。因為此時雅克薩城還是木城,清軍指揮官彭春還一度準備柴草,要放火燒城,最終俄軍不得不出城投降。


本來俄軍答應撤軍,讓出雅克薩,結果俄國人出爾反爾,第二年捲土重來,並構築了稜堡這種防禦工事。所以,清軍發起了第二次雅克薩之戰。此次作戰清軍總共動員了2000多人,主力依然是索倫八旗,當然,俄方為了塑造自己被武力逼迫讓出黑龍江流域而誇大了清軍人數。可以說,這次作戰並不如第一次那麼順利,俄方築起的稜堡使得清軍無法通過強攻來解決,只能採取圍困使其斷糧的方式,同時,稜堡在歐洲也是無法通過強攻取得的,也只能採取圍困戰術。有鑑於此,清軍築起了三道土牆圍困雅克薩,並用大炮不斷轟擊雅克薩。

清軍對雅克薩的圍困




也是吸取上一次教訓,清軍不和駐軍談判,因此莫斯科派了使節來到北京,提出了雙方各派使節進行邊境談判。所以清軍後撤,允許被餓扁的俄國人出城尋找實物,並提出中國的醫生可以治療城內的病號。

至於籤條約的談判,在俄國人看來完全是清朝武力逼迫所致。因為清朝派去的是一隻規模龐大的武裝使團,話說俄國人的數據是不是把蒙古王公的部隊也算進去了。




最後尼布楚條約簽訂,中國迫使俄國吐出了其盤踞60多年的黑龍江流域,所以一直到今天俄國還說尼布楚條約是中國強加給俄國的不平等條約。

以上出自《哥薩克在黑龍江上》,因為是俄國人出的書,都是俄語地名。

而實際上中國歷史學界一般認為,尼布楚條約是清朝和俄羅斯瓜分無主之地的平等條約。因為即便是俄國早於中國進入黑龍江流域,但是由於俄國並未沒有實際控制這一區域,因此黑龍江流域在條約簽訂之前依然是無主之地。反倒是同俄羅斯的爭奪促進了清朝對該地區的實際控制,清朝不僅在該地區築城駐軍以及中央委派的官吏,還進行核查戶口,劃定行政區,並向當地居民徵稅等工作。

而且,條約簽訂後,中俄要交割雅克薩城,還要立界碑,居住在額爾古納河南岸的俄國人還要遷回到北岸。從俄國的角度說,還確實是向中國割地。

最後做個總結,兩次雅克薩之戰的意義就是促進了中俄兩國邊境條約的簽訂,而這個邊境條約的意義就是在清朝打下了1300萬平方公里的地盤以前成功的阻擋了沙俄的南下,爭取到了東北部邊境的安全。而且,該條約第一次把中國一詞含義同大清等同,也算是給後來的中國近代化構建打下了一個開端。

好了,就說到這裡。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其實也不難,換明政府也能打贏,因為雙方實力差距太大。


首先看看俄方的情況,第一次就派了450哥薩克僱傭兵,帶著300多火繩槍,3門隼炮,在雅克薩建立了一個小碉堡。而清軍方面來了3000人,其中1500寧古塔精兵,還有紅衣大炮數門,炮轟了三天,俄軍就投降了。基本上打起來沒費事。


第二次俄軍人數增加到了826人,這次來了600預備軍,帶了100支火繩槍,850支燧發槍,並且把城堡修成了星型堡,專門防火炮。清軍此次出兵2000,又是先以紅衣炮轟城,擊斃了托爾布津,但是實在是拿不下城堡,於是就圍城10月,在冰天雪地中耗盡了俄軍的精力,莫斯科這才與清國請和。




這一戰康熙也沒有太重視,因為和平三藩,收臺灣,滅準格爾比規模簡直村戰,所以都沒帶火槍,火炮也是彭春力請才批下的。然而總有一些清黑和極端明粉那這個說事,也是無語了。不過確實有一點,這一戰中,清國本有機會學習燧發槍和星型堡以及隼炮技術,卻都被康熙視若無睹,一次擺在眼前的改革就這樣溜走了。


火器工坊


薩布素(1629—1701),滿族,鑲黃旗,姓富察氏,清初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人。清朝將領,抗俄民族英雄,雅克薩之戰中方主將。

薩布素自幼熟讀《三國演義》、《孫子兵法》等中華古籍,喜歡挽弓射箭。少年時常隨父親牧馬,為父親分擔勞務;同大人們一起參加圍獵,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他謀略膽識過人,為人正直有禮。

當時,沙皇俄國瘋狂侵佔我國北方領土,將魔爪伸進黑龍江流域,激起我國人民的強烈憤慨與反抗。清朝順治帝開始調兵遣將,組織抗擊。薩布素應徵入伍,奔赴前線。自1653年秋至1658年夏,他隨沙爾虎達轉戰各地,參加了多次抗擊沙俄入侵的戰鬥,英勇善戰,屢立戰功。

康熙十年(1671)冬,康熙帝親自到東北閱邊,檢查防務,令寧古塔將軍佈告當地、招撫沿邊各族,內遷吉林。薩布素等積極推行康熙的移民政策,使很多人免遭沙俄迫害。寧古塔地區抗俄士氣愈加高漲。十七年(1678),薩布素晉升為寧古塔副都統。


康熙二十年(1681),沙俄侵佔額爾古納河地區,強行在中國境內搶劫牲畜、毛皮,掠奪銀礦,修築城堡等。第二年,又出兵侵犯黑龍江下游地區,大肆燒殺搶掠。康熙授權薩布素統兵,前往黑龍江。他按照康熙修建城堡、戍守邊疆的意圖,督勵將士日夜建造城堡、構築工事。

康熙二十二年(1683),朝廷開始設置黑龍江將軍。康熙任命薩布素為第一任黑龍江將軍。自此,中國開創了東北劃分為盛京(今遼寧)、吉林、黑龍江3個行政區的格局。


薩布素肩負重任,戍守黑龍江流域,整治邊防,籌畫屯田,造船備炮,構築土牆,挖掘深壕,使之成為具有相當強抗禦能力的城堡。他指揮清軍,配合黑龍江兩岸各族人民,掃蕩雅克薩周圍各個據點的俄軍。俄軍節節敗退,清軍士氣大振。

此後兩年,薩布素在當地達斡爾等少數民族的配合下,基本上掃清了黑龍江中下游的沙俄侵略軍。二十四年(1685),他奉命與郎談等率兵圍攻雅克薩城。俄國侵略軍首領托爾布津投降,被遣放回俄國。第二年,托爾布津背信棄義,又率兵至雅克薩,築城備戰。薩布素便引兵抵達雅克薩城下,大敗俄軍,使其龜縮城中不敢出戰。在清軍的圍困下,俄軍走投無路,破城指日可待。


據史料記載,在雅克薩之戰中,彭春、薩布素率領清軍從璦琿出發,水陸並進,直攻雅克薩。此年五月中旬,薩布素指揮前鋒騎兵部隊,俘虜散落在雅克薩城外各處的哨兵,掃清外圍;然後指揮清軍水陸佈陣,包圍雅克薩,進行總攻。清軍萬炮齊發,將士奮力衝殺,經數天激戰,城中俄軍死傷慘重,被迫向清軍投降。這場戰役清軍大獲全勝。

數月後,不甘失敗的俄國侵略者率殘兵敗將再次捲土重來。薩布素又率清軍進抵雅克薩城下,發起猛烈進攻。勝利在即,沙皇政府聞訊,急忙派遣使臣來華,提出議和談判,要求停戰,乞求清軍撤離雅克薩之圍;並聲明已派戈洛文為大使,前來同中國談判。康熙帝接受了俄國的要求,命薩布素撤雅克薩之圍,等待在前線想要浴血抗戰的將士們不戰而返。


康熙二十八年(1689)夏,薩布素奉命率1500名清軍,駕船駛往尼布楚,參加中俄邊界談判。在談判過程中,薩布素向清朝談判使團提供了黑龍江流域各種自然和歷史的準確情況,以及沙俄入侵的罪惡行為,爭取了主動。最後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迫使沙俄暫時停止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

條約簽訂後,薩布素建議駐兵墾田,開發和保衛邊疆。第二年,薩布素坐內大臣班。三十一年(1692),奏請建齊齊哈爾及白都訥城。三十四年(1695),奏請在墨爾根(今嫩江)兩邊各成立一個學校,設助教官,選新滿洲及錫伯、索倫、達斡爾每佐領下幼童1名,教習書藝,設立滿洲學房——龍城書院。這是黑龍江全省建校的開始。


康熙三十五年(1696)春,薩布素隨從康熙帝徵葛爾丹,奉命為東路總指揮,統領東三省八旗兵及科爾沁蒙古兵,自索嶽爾齊山進剿,攔截叛軍,銳不可當,再立戰功。

薩布素治軍嚴明,深得民心。任黑龍江將軍歷時18年,驅逐沙俄,開拓疆土,保家衛國,為鞏固東北邊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修城築鎮,擴充兵源,發展生產,建學興教,發展旗屯官莊,促進了黑龍江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使璦琿、墨爾根、齊齊哈爾等城鎮迅速興起。


李子遲到了


因為“罪惡”的滿清政府用心打了,所以打贏了!

作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具有國際效力的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身上不僅有光環,更有爭議。很多人認為此舉雖然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我國的領土,但是也在法律上肯定了沙俄對西伯利亞的佔領,因此這是一個看似平等,實則喪權失地。很多人甚至煞有介事地列出400萬、600萬甚至1000萬平方公里的“真實”數據。

然而,聽著義憤填膺就是事實嗎?謊話說多了就能成為真理嗎?顯然是不能的!

那麼,在簽下這個所謂的“屈辱”條約之前,清朝是如何打贏雅克薩之戰?甚至是如何誇大其詞地“人為製造”了這個所謂的勝利呢?

1、第一次雅克薩之戰

沙俄在西伯利亞的擴張,從1582年第一批哥薩克越過烏拉爾山脈開始。

從這一刻開始,沙俄開始了鯨吞西伯利亞的瘋狂擴張之路。由於西歐強國林立,沙俄在西歐的擴張接連受阻,因此沙俄不得不在遠東地區爭取補償。

此時的西伯利亞地區還存在著西伯利亞汗國、喀山汗國等,但是由於其裝備落後,在面對優勢火力的哥薩克時,這些汗國很快被消滅。

除了西伯利亞等汗國,整個西伯利亞地區天寒地凍,人跡罕至,近乎白地,為沙俄的擴張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沙俄擴張的原動力是西伯利亞豐富的皮毛資源,這使得一批批哥薩克前赴後繼,至死不渝!

1600年,沙俄到達貝加爾湖西部和北部地區;

1639年,沙俄到底鄂霍次克海,意味著沙俄的勢力推進到太平洋沿岸。

每佔領一處區域,沙俄就建立牢固的據點,然後以據點為基地,不斷向前推進,很快將勢力擴張到整個西伯利亞。

而且,除了獲取毛皮,沙俄的更重要目標是獲得更加溫暖的出海口,這使得沙俄在向東擴張的過程中,也不斷尋求南下的通道。

此時的中亞有準噶爾汗國有力阻擋,蒙古高原有喀爾喀蒙古,只有黑龍江流域近似白地。

1643年,沙俄侵入黑龍江流域。

由於此時正值明清交替之際,清軍主力入關爭奪天下,根本無暇北顧,再加上沙俄肆虐的黑龍江流域不是女真的主要地盤,而是屬於蒙古,因此清朝對沙俄未能有效阻擋。

直到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之亂”;進而在1683年,平定寶島,解決了中原問題。康熙終於可以抽出精力重點解決北部沙俄問題。

此時東北地區盤踞著3000名哥薩克,他們訓練有素,效忠沙皇。

面對這種情況,康熙在戰前做了很多準備,包括:

  • 加強對黑龍江的偵察和封鎖,防止沙俄增援;

  • 在璦琿築城屯墾做長久打算;

  • 從吉林到雅克薩沿途設置大量驛站方便信息傳遞;

  • 加緊造船,保證軍糧供應等。

萬事俱備,1685年4月,清軍將領彭春率清軍3000人兵臨雅克薩城下,此時雅克薩城內有哥薩克450多人,頭目托爾布津。在警告無效後,清軍以大炮炮轟雅克薩,擊斃100多人,托爾布津宣佈投降,清軍允許其帶武器離開。

沙俄撤軍後,清軍平毀雅克薩城,班師南下。

但沙俄賊心不死,在得知清軍撤退後,隨即派600多哥薩克增援黑龍江。1685年8月,托爾布津再次率領826名哥薩克佔領雅克薩,並修建了更為堅固的城堡。

2、第二次雅克薩之戰

第一次雅克薩之戰的輕鬆取勝讓康熙產生了輕敵的心理,認為沙俄不堪一擊,所以在沙俄答應滾蛋後,就很快撤軍南下了。

清朝的撤軍也暴露了情報工作的不足,因為直到1686年2月,康熙才得知沙俄已經卷土重來,於是不得不著手再次反擊。

經過了三個多月的準備,1686年5月,清軍將領薩布素再次帶3000清軍包圍雅克薩。6月開始攻城,很快擊斃俄軍頭目托爾布津。

因第一次雅克薩之戰的輕易取勝,康熙認為此戰必然也非常容易,因此第二次雅克薩之戰時,康熙只讓清軍帶了50支火槍,攻城神器紅衣大炮居然一門都沒帶。而此時城內的沙俄軍有826人,火炮12門,清軍只能望城興嘆!

失策之下,清軍馬上改策略為長期圍困。

清軍兵力2300多人,1600人為當地駐軍,清軍圍困雅克薩長達10個月,一直到1687年5月16日。

清軍的圍城戰術終於取得效果,俄軍逐漸山窮水盡。雖然沙俄不斷派援軍支援雅克薩,但幾路援軍但都被清軍擊敗,其中一次斃傷俄軍800多人,另一次全殲200多人。

清軍總攻雅克薩前夕,雅克薩城內只剩下66個缺醫少藥的哥薩克,眼看守軍即將完蛋,沉默是金的沙皇終於派出使者前往北京主動找清朝談判,清軍隨即撤圍,第二次雅克薩之戰再次取得勝利!

可以說,清軍雖然戰法比較原始,但最終都取得了勝利!並迫使沙俄退出侵佔已久的黑龍江流域,簽訂了有利於清朝的《尼布楚條約》。

清軍之所以能夠取勝,主要有以下原因:

  • 領導人康熙重視

作為雄才大略的皇帝,康熙已經意識到沙俄的侵略野心絕對不僅僅侷限在黑龍江流域,所以晚打不如早打。有靠譜的領導,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 當地居民支持


沙俄的野蠻入侵給當地的少數民族居民特別是達斡爾人造成了巨大的災難,正是他們的強烈要求最終促使康熙下定決心反擊沙俄。在兩次雅克薩之戰中,清軍也是得到了當地居民的大力支持,最終取得勝利!

  • 位置佔優勢

雖然清軍自南向北難度更大,但是相比於萬里東進的沙俄而言,清軍無論是糧草還是兵員的調遣都有巨大優勢!

可以說,正是因為有清軍對沙俄的反抗,才有效遲滯了沙俄南下至少150年,為捍衛領土的完整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此貢獻不容抹殺!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滿清政府能夠打贏一場戰爭似乎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在滿清政府建立的前期,打贏雅克薩之戰還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首先是王朝建立前期,滿洲八旗的軍隊紀律還是很嚴明的。查看對應的史料可用得知,在雅克薩之戰開始之前,曾有寧古塔章京海塔率領部隊進攻過俄國人建立的基地,但是失敗了,海塔由此被處斬。要知道勝敗本兵家常事,但能做到軍法無情的部隊,其戰鬥力肯定不能小看。

其次是相對於當時俄羅斯的本土重心歐洲,顯然清王朝的運輸和信息溝通上有更大的優勢。但因此也有很多人噴清王朝,認為清王朝能取得勝利是因為人海戰術或者是純粹的人多打人少,不能顯示出戰鬥力來。在此我不得不提醒大家,兩次雅克薩戰爭中,雙方參戰人數加起來不到一萬人。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滿洲八旗人數有一千五,徵發的生女真有五百人,之後有漢軍不到六百,還有其他參與部隊四五百人。請問如何才能將這三千來人擺出人山人海的架勢呢?還有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消滅對方有生力量有什麼不對的麼?我覺得很對,能夠勝利就是值得稱道的。

再次是第一次雅克薩之戰中,清軍是在1685年開始進行的軍隊動員,而當年的五月二十二日就已經抵達雅克薩城,雅克薩城的第一次陷落是在三天後。也就是說除去準備建立營寨做好進攻準備之外,清軍最多花了一天半的時間攻陷了雅克薩城。這是因為雅克薩城當時只是木質結構的一座小城,被大炮轟擊之下很快就陷落了。

而後是第二次雅克薩戰爭,因第一次雅克薩戰爭中,清軍只是毀掉了城池,並沒有永久佔據此地。所以不要臉的俄國人在當年八月,也就是第一次雅克薩戰後不足三個月的時候,又跑到此地重建了雅克薩城。

那麼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面對這麼不要臉的老毛子,你是準備再一次揍他一頓讓他滾開麼?

康熙皇帝並不是這麼想的,他雖然沒有明確命令部隊進行圍點打援,但是當時的情形就是這樣:清軍圍而不打,俄國人無力突圍,莫斯科也無力派遣大軍援助。雅克薩城就像一個磁鐵,它把俄國人在遠東地區的有限資源都消耗掉了,而清軍在眼見無法消耗俄羅斯在遠東地區更多人力物力資源後,也讓城中剩下的俄國人離開了。

俄國人面對這樣的窘境,只好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需要知道,尼布楚條約所謂的割地,那被割掉的地別說清朝沒有有效統治,就連明朝都未曾維持過長期統治,那是屬於蒙古遊牧部落的。而且說放棄了大量土地和資源的人,請問你在十七世紀就懂有色金屬礦的開採?就知道東北大米的機械化種植?光考慮怎麼在零下四十度的氣候下生活就夠你喝一壺的了?你是希望自己穿越到十七世紀的江南還是外興安嶺?


王斌兔斯基


雅克薩之戰,是康熙皇帝時期對抗沙俄的一場正義之戰。起初,沙俄在黑龍江附近經常挑釁,企圖搶奪地盤。當時。清政府正忙於應付三藩之亂,無暇顧及沙俄的挑釁,但是他們越來越變本加厲。

由於康熙當時的主要心思總在應付葛爾丹上,所以就想用外交的手段,與沙俄談判,儘量不兩邊作戰。但是,這個方法並沒有奏效。1682年,清政府明白,一味的忍讓起不了任何作用,反而會被誤以為是軟弱打不過,於是,兩次出兵雅克薩,對沙俄入侵者進行了嚴懲。



康熙25年,康熙派2000清軍,加四百清軍中的特種部隊福建藤牌兵,如下圖所示。進入雅克薩作戰,此戰大獲全勝,中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保證了邊疆的穩定,這一戰的勝利是意料之中的。


雅克薩之戰之所以能夠成功,首先是因為這是一場正義之戰,人民戰鬥情緒高昂。沙俄入侵線路很長,給養供給和後援困難,勞民傷神,很容易消磨士氣,他們本來就是趁清朝平定三藩之亂無暇顧及,想打個措手不及。誰知道清朝玩真的。所以,清政府取得勝利是意料之中的事。


歷史密探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要搞清楚兩個問題1、雅克薩是哪裡?2、雅克薩之戰爆發的原因?

雅克薩在哪裡?

雅克薩之戰後這塊領土還屬於清朝,但是《中俄璦琿條約》簽訂之後,這部分已經割讓給俄國,現該地為俄羅斯阿穆爾州阿爾巴津諾。

雅克薩之戰爆發的原因?

黑龍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更是滿清的發源地,清朝初年,清軍入關,沙俄利用天下初定政局不穩之時,出兵強佔了雅克薩等地,清政府在多次警告無效後,決定使用武力驅逐沙俄侵略者。

清朝能夠取得雅克薩之戰的勝利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從根本上講,雅克薩之戰是反侵略的戰爭,正所謂師出有名,雅克薩之戰是清軍收復國土的一場正義之戰。

2、清軍兵力佔據優勢,據統計在第一次雅克薩之戰中清軍兵力2500人,俄軍450人,第二次雅克薩之戰時,清軍兵力2100人,俄軍826人,清軍均數倍於俄軍。

3、武器裝備佔據優勢,兩次戰爭中清軍都攜帶數十門“紅衣大炮”等重型武器,在炮火的轟擊下俄軍傷亡慘重。

4、戰略戰術得當,第二次雅克薩之戰時,俄軍增加了兵力投入,準備死守雅克薩,這時清軍沒有盲目攻城,而是採用了切斷俄軍補給的圍城戰略,最終800多名俄軍僅剩66人。

雅克薩之戰後,中國以勝利者的姿態來議定雙方邊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隨後簽訂的《中俄尼布楚條約》中國非但沒有佔到任何便宜,反而失去了一部分原本就屬於我國的領土。雖然《尼布楚條約》一直被定義為平等條約,但是在我看來,清政府依舊是“不敗而敗”。


一點點歷史


雅克薩之戰是清朝軍隊反擊沙俄軍隊入侵的一次重要戰爭,北方的沙俄經過多年的發展,綜合國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然而當時的清朝政府,雖然明面上一片祥和,但是暗中朝廷危機四伏。

沙俄一直南下入侵,燒殺搶,康熙憤憤不平,於是破出壓力,開始對沙俄宣戰!

康熙時代,清朝並沒有閉關鎖國,準確來說不徹底,大清還是打了好幾年,數萬人圍攻沙俄,這場戰爭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主要是因為這場戰役的正義性。正是因為這樣,獲得了軍民特別的邊疆地區各族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第二個原因就是清軍從長期的鬥爭中已經逐步認識和掌握了邊界鬥爭的主要特點,採取了有效措施和作了較充分的準備。

第三個原因就是實行了軍政兼施的指導方針,在以武力為後盾的基礎上,對侵略者嚴辭警告,在警告無效後,發兵反擊。後來沙俄敗了,簽訂了中俄第一份公平條約,尼布楚條約。

有意思的是,大清打贏了,而且是慘勝!確偏偏把貝加爾湖劃給了沙俄!


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


雅克薩之戰真的贏了麼?幾萬人打幾百人圍了倆年,俄國人快餓死了才被迫投降,說起來真的不光彩,而且簽了狗屁尼布楚條約清朝歷史上第一個割地條約,我不知道這樣的戰爭怎麼定義成勝利的,戰爭贏的標準就是割地賠款?那滿清末期的割地賠款的戰爭就可以都定義為勝利的戰爭了麼?真他媽的亮瞎了我的狗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