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北周重臣尉遲迥坐擁數十萬兵馬,為什麼依然不能擊敗篡權的楊堅?

引言

隋朝雖然是終結了南北朝的大一統王朝,但是真正為隋朝奠定統一基礎的其實是其之前的朝代北周,在周武帝宇文邕領兵消滅了北齊之後,那時的北周已經有了經略南方的能力了,不過宇文邕英年早逝,壯志未酬。其子宣帝宇文贇又難堪大用,終於將國家的統一大業耽擱了下來。

北周重臣尉遲迥坐擁數十萬兵馬,為什麼依然不能擊敗篡權的楊堅?

隋國公楊堅

宣帝和宇文邕一樣早逝,其幼子當時尚不能獨自執政,因此朝中大權遂落入監國的隋國公楊堅之手。而楊堅在掌握了權力之後,隱隱有篡位的野心,這自然引起了許多北周重臣,尤其是皇室族親的不滿,而尉遲迥就是其中之一。

尉遲迥作為北周的駙馬,對於北周皇室十分忠心,而且在其年輕的時候,也是北周朝中重臣,在平定蜀地的戰鬥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且其在蜀地經營多年,深受當地百姓敬重,這讓他在朝中有著非凡的聲望。

因此在他作出反抗楊堅的號召之後,迅速得到了許多將領響應,當時他手下的兵馬達到了數十萬之多,而且他還與突厥,南陳聯繫,商議共舉大事。但是尉遲迥的反叛卻很快就被韋孝寬,高熲所鎮壓,之所以他會如此快就失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尉遲迥沒有處理好團隊內部關係,而且他重用北齊舊臣,也為其失敗埋下了伏筆。

北周重臣尉遲迥坐擁數十萬兵馬,為什麼依然不能擊敗篡權的楊堅?

北周重臣尉遲迥



北周忠孝駙馬郎,蜀地統領得民心

尉遲迥是北周皇親之後,其父親尉遲俟兜在北周娶了北周太祖的姐姐昌樂大長公主,因此身居高位。不過尉遲迥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在其去世的時候,他曾經預言尉遲迥之後會成為貴人,這也在之後得到了應驗。

尉遲迥自小就十分聰慧,無論是在學識還是武功方面都有著突出的才能。而且尉遲迥年輕的時候就顯露出了遠大的志向,樂於結交當世名士,在北周朝內有了不俗的聲望。之後尉遲迥便踏上了仕途,由於其形容俊偉,又有高尚的品行,因此被選中娶了周文帝女兒金明公主,與自己的父親一樣成為了北周的駙馬,從此仕途一路高升,在年輕的時候就升任至大將軍。

當時正逢南梁遭遇侯景之亂,國內形勢十分混亂,當時梁元帝鎮守江陵城,而其弟弟武陵王蕭紀從蜀地發兵,打算與其爭奪南梁的統治權。梁元帝見勢不妙,便向北周求援。

北周重臣尉遲迥坐擁數十萬兵馬,為什麼依然不能擊敗篡權的楊堅?

侯景之亂對於南梁政治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北周太祖於是與眾將一起商討是否應該進軍爭奪蜀地,當時北周的不少將領認為蜀地艱險,短時間內很難攻佔,如果到時候武陵王回軍,則會陷入被包夾的境地,這是十分危險的。而尉遲迥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蜀地承平日久,當地的將領本來就不精於作戰,而且蕭紀已經將蜀中精銳盡數帶出。在這種情況下,蜀地的守軍一定不敢與北周軍隊作戰,因此只要北周軍隊能夠星夜兼程,一定可以快速奪取蜀地。

當時北周太祖聽後深以為然,採納了尉遲迥的建議,並且派遣其為大將軍統領一萬二千餘名士兵前去攻掠蜀地,尉遲迥此行還帶了一萬餘匹軍馬,只為加快行軍速度。當時周軍氣盛,四川地區的守軍果然如尉遲迥預料,紛紛向其投降,這讓他很輕鬆地攻破了劍閣和潼關這兩個軍事重地,兵鋒直指成都城。

北周重臣尉遲迥坐擁數十萬兵馬,為什麼依然不能擊敗篡權的楊堅?

潼關古城

當時的益州刺史蕭捴不敢應戰,於是尉遲迥就很輕鬆地開赴到了成都城下,此時的蕭紀聽聞蜀地危急,便回兵來援。尉遲迥知道一旦讓蕭紀趕來,自己就會陷入險境。於是他立即派遣精銳騎兵前去堵截。此時蜀地易守難攻的優勢已經被尉遲迥所掌握,蕭紀軍因而大敗。蕭捴見援軍遲遲不來,知道自己不能坐以待斃,於是主動出擊,與尉遲迥交戰,但是力戰不敵,只得向其投降。

尉遲迥在接受了他們的投降之後,對城中的將士以禮相待,並讓原先蜀地的官員都官復原職,這讓蜀郡的生產秩序沒有遭到太大的破壞。之後尉遲迥被授予了蜀郡大都督的位置,他在任期間兢兢業業,勵精圖治,對四川周圍的不少部落進行了安撫,讓蜀地穩定了下來,深受當地百姓敬重。因此在其回京的時候,蜀地百姓甚至為其立碑來歌頌他的功績。

北周重臣尉遲迥坐擁數十萬兵馬,為什麼依然不能擊敗篡權的楊堅?

尉遲迥被授予了蜀郡大都督

而尉遲迥之所以會被調回京城任職,都是因為其孝心,由於其父親早逝,因此尉遲迥對其母親非常孝順,無論吃什麼東西都要等母親吃過之後,他才會品嚐。而且其一旦看到母親有恙,便茶飯不思,北周皇帝感念其孝心,便將其召回了京城。此事在《周書》中有如下記載:

"迥性至孝,色養不怠。身雖在外,所得四時甘脆,必先薦奉,然後敢嘗。大長公主年高多病,迥往在京師,每退朝參候起居,憂悴形於容色。大長公主每為之和顏進食,以寧迥心。太祖知其至性,徵迥入朝,以慰其母意。"

從尉遲迥年輕時征服蜀地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其有著十分出色的軍事才能,而且能夠得到人們的尊重和信任,這都是其在未來能夠成為叛軍領袖的重要原因。而且其為人至孝,加上其母親為北周皇室,這定然導致其對於北周忠心耿耿,筆者認為這也是尉遲迥堅定地站在楊堅對立面的最重要原因。

尉遲迥興兵作亂,韋孝寬智平叛軍

前面提到周武帝與周宣帝都是英年早逝,這讓楊堅得到了控制朝政的機會,當時的尉遲迥正在相州擔任總管,楊堅知道其對於北周忠心耿耿,便希望將其召回京城,防止其在外作亂。於是楊堅派老將韋孝寬前去代替他的職務。

北周重臣尉遲迥坐擁數十萬兵馬,為什麼依然不能擊敗篡權的楊堅?

北周名將韋孝寬

而此時尉遲迥也看出了楊堅的不臣之心,已經開始暗自謀劃起兵反叛。不過他的野心被老練的韋孝寬識破,於是韋孝寬便中途回京,並向楊堅上報了這一事情。尉遲迥見事已至此,便高舉義旗,以清君側為名大舉義軍。由於尉遲迥威名甚重,而且當時有許多北周皇室在外地任職,他們也不希望權力落入外戚之手,便紛紛起兵響應,尉遲迥一時之間軍力大盛,這讓楊堅十分擔心。尉遲迥起兵前的宣言在《周書》中有如下記載:

"楊堅以凡庸之才,藉後父之勢,挾幼主而令天下,威福自己,賞罰無章,不臣之跡,暴於行路。吾居將相,與國舅甥,同休共慼,義由一體。先帝處吾於此,本欲寄以安危。今欲與卿等糾合義勇,匡國庇人,進可以享榮名,退可以終臣節。卿等以為何如?"

於是楊堅派遣名將韋孝寬與心腹高熲一道前往討伐叛軍。在兩軍作戰之時,尉遲迥的兒子尉遲惇有輕敵的表現,被韋孝寬大敗,叛軍於是只能退守鄴城。由於鄴城防禦堅固,義軍又人數眾多,官軍竟在一時之間難以取勝。此時高熲和韋孝寬發現周圍有許多圍觀的百姓,便命令官軍攻擊這些平民,這引起了極大的騷亂,官軍於是趁勢攻城,終於攻破了鄴城.而尉遲迥與其家人也都被俘虜,不久之後就被誅殺。

北周重臣尉遲迥坐擁數十萬兵馬,為什麼依然不能擊敗篡權的楊堅?

襲擊圍觀百姓是高熲的計謀

在這場戰鬥中,尉遲迥之所以會在的時間之內失敗,最重要的原因是其任人唯親,他派遣其子防守重要的防線,卻被韋孝寬輕鬆突破,導致他只能進行被動防守。固然官軍攻擊平民的手段為人所不齒,但是尉遲迥自己還是要為失利負一定責任的。

任用北齊佞臣擾亂政令,諸子不睦導致敗局

筆者認為尉遲迥的失敗除了戰術上的失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對於官員的任用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尉遲迥存在任人唯親的嫌疑,其麾下最重要的軍事將領就是他的幾個兒子。但是在其晚年,由於尉遲迥受到了其後妻王氏的蠱惑,導致其在對待諸子的時候存在一些不平等的問題,這讓他的兒子們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

這就導致尉遲迥麾下額高級將領之中都不能進行有效配合,這對於之後的戰鬥是十分不利的,而且這還會導致其幾個兒子之間出現爭功的現行,尉遲惇的輕敵就是因為他想趁韋孝寬渡河時進行伏擊,結果不敵,葬送了義軍的大好局勢。

北周重臣尉遲迥坐擁數十萬兵馬,為什麼依然不能擊敗篡權的楊堅?

尉遲迥劇照

除了任人唯親之外,尉遲迥在晚年用人時還有一個誤區就是他選擇重用北齊舊臣,而不信任北周臣子,這當然有他擔心北周臣子不願意與政府作對的原因在裡面。但是我們知道北齊的政治氛圍與北周比起來是比較差的,因此尉遲迥任用的這些官員除了討好上級,整日進行權力鬥爭之外,並沒有什麼實際的貢獻。

這讓尉遲迥的政治命令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推行。因此尉遲迥的叛軍內部無論政治還是軍事管理體系都處於一個相對混亂的狀態之中,這樣的一股勢力又如何與強大的官軍相抗衡呢?此事在《周書》中有如下記載:

"迥末年衰耄,惑於後妻王氏,而諸子多不睦。以開府、小御正崔達弩為長史,餘委任亦多用齊人。達弩文士,無籌略,舉措多失綱紀,不能有所匡救。迥自起兵至敗,六十八日。"

而且筆者認為我們從尉遲迥啟用北齊官員一事中,也許還可以得出老年的尉遲迥雖然依然忠義,但是已經不像年輕時那般英明神武了,他可能此時已經變得和北齊皇帝一樣喜歡別人的阿諛奉承了,這從他會被其後妻蠱惑一事中也可以看出端倪,如果真的這樣,那麼尉遲迥的失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北周重臣尉遲迥坐擁數十萬兵馬,為什麼依然不能擊敗篡權的楊堅?

鄴城被北周官軍攻陷



結語

北周作為南北朝時期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其繼承了北朝之前的發展,在政治軍事制度上都已經基本趨於完善,也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工作。不過由於連續出現皇帝盛年去世的事件,導致其勝利的果實被外戚楊堅所竊取,這樣的事情是所有北周皇室都不能容忍的行為,因此尉遲迥的叛亂其實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是尉遲迥在坐擁數十萬兵馬的情況下,卻很快被官軍擊敗卻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因為尉遲迥也不是浪得虛名之人,年輕的時候平定蜀地也展現了其出色的軍事才能。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尉遲迥的變化,就可以知道尉遲迥之敗亡其實是可以預見的。

首先尉遲迥對於盟友不能給予信任,他只相信自己的兒子們,這讓盟軍的實力打了折扣,而且他的兒子之間也存在不和的現象,叛軍的失敗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再者尉遲迥因為年老昏聵,沒有構建出一套穩定高效的內政體系,反而重用佞臣,導致叛軍管理體系混亂,試問這樣的軍隊又怎們能夠成功呢。


參考文獻

1《周書》

2《隋書》

3《資治通鑑》

文章內容來自鈞儒說史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