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印章常識一次性說透(果斷收藏分享)


一、印章的前世今生,從戰國古璽、秦漢璽印到文人篆刻

印章,起初是信物。最早的印章並不是單獨存在的,殷商的青銅器銘文中往往有族徽標記,可視為最早的信物。春秋戰國期間,印章得到了較多的使用,到了秦漢,作為地位、身份、職務的象徵和軍政情報的傳遞保密手段,印章的作用日趨凸顯。戰國古璽,秦漢兩代的印璽以及蓋印之後留在封泥上的泥封,成為中國印章藝術史上的早期經典。


印章常識一次性說透(果斷收藏分享)

宋、元以後,印章走向了藝術表達的路徑,故稱為文人印。由於書畫題跋和落款,書畫家們逐漸地、普遍地認識到印章的點睛作用,並在書畫作品中有意識地運用,使書畫印合璧的藝術表現方式得以形成。

書、畫、印相映成趣,使得大篇幅一次性展開的作品,氣氛活躍增色,“錦上添花”,而且能調整重心,補救佈局上的不足,對作品起到穩定平衡的作用。在書畫作品上蓋章,還能表達鄭重,防止偽造;蓋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閒章,還可寄託書者的抱負和文化傾向,創造更強的藝術感染力。也因此,文人治印的風氣大漲,印章成為詩書畫之外的另一重文人藝術的表達方式。自此,篆刻成為一門藝術。大篆刻家的誕生絡繹不絕,其中不乏大書畫家。從明清的西泠八家到鄧石如、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


印章常識一次性說透(果斷收藏分享)

二、書法作品常用的幾種印章模式

(一)、姓名章



印章常識一次性說透(果斷收藏分享)

吳昌碩這兩方自用雙面印,常常上下連在一起鈐蓋

姓名章是題款署名用章。有的連在一起,也有分開用的。題款用章,以一名一字為正,一姓一名亦可。落款用名,則鈐印用字,落款用字,則鈐印用姓名。款中有姓,可用名章,款中無姓,或不落款,用姓名章。古人用章,講究禮儀,凡卑幼致書尊長,用名章;平輩間用字章;尊長給卑幼,用別號章即可。反之,則貽笑大方。

姓名章的形狀,方形最好,圓形尚可,橢圓、天然形等一般不用。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陽文)、白文(陰文)兩種。一幅書法作品上蓋兩方姓名章時,最好一朱一白,兩章大小不要有太大對比。落款處如果闊綽,可用多章,最好是先姓名章,後字號章。

姓名章後,也可以鈐蓋齋號章。

印章常識一次性說透(果斷收藏分享)

黃牧甫刻齋號印,十六金符齋

(二)、閒章

閒章不“閒”,因為它能產生筆墨所起不到的作用。

閒章包括引首章、邊章、腰章和壓角章。

1、引首章

引首章,鈐蓋在書法作品的右上方,不要頂格壓字,也不要距離太遠,形制往往用不規則橢圓或豎長方形,一般不宜為方形。書法作品上是否蓋引首章要看情況,如款首過於整齊,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作品上印章分佈單調,需調整,此時應考慮引首章。

引首章的內容又可分為如下幾種:

(1)、齋號章。世傳齋號章始於唐相李泌端居室玉印。宋、元以後,此風漸盛,書家幾乎人人有齋號章。齋號通常稱齋、堂、樓、閣、館、廬、軒、室、庵等。

印章常識一次性說透(果斷收藏分享)

梅景書屋

(2)、雅趣章。主要用來表達自己的審美偏好,記錄自己的情趣和心聲。古有吉語章、詞句章,多有寄託寓意,或輯錄具有哲理、發人深思的成語警句。

(3)、年號章。用於記載書法作品的年代。如今年是丁酉年,內容就可以是“丁酉”二字,現代也有用公元紀年的。

印章常識一次性說透(果斷收藏分享)

林散之用印,九十歲後作

2、邊章和腰章

邊章是指蓋在書法作品一邊的章,起攔邊聚氣的作用。腰章則往往用於長幅書法作品中,如條幅若僅在右上方蓋一枚引首章,中間顯得太空,可加蓋腰章,其內容多為書者籍貫,亦可用書家生肖印。腰章應小於引首章和姓名章,三枚章忌形成一條直線。

3、壓角章

蓋在書法作品的邊角的章稱壓角章。一般用在兩個下角。內容多為較長內容的詩句。

印章常識一次性說透(果斷收藏分享)

林散之所用壓角章,江上老人

(三)、鑑藏章

鑑藏章是鑑賞收藏者為記錄自己的鑑賞收藏活動而使用的印章,始於唐,宋以後盛行。唐太宗自書“貞觀”二字作連珠印,唐玄宗作“開元”二字連珠印,皆用於御藏書畫。鑑藏用章,應視字畫之大小,以不損字面與畫面為要。有些鑑藏者往往自視甚高,為使自己流芳千古,蓋章時常常破壞畫面,最可惡的就是那個乾隆。中國人“到此一遊”的農民風尚,該不是這位乾隆爺開創的吧。


印章常識一次性說透(果斷收藏分享)

蓋在蘭亭序正文上的“乾隆鑑賞”

三、鈐印的基本套路——錦上添花勿成“畫蛇添足”

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要鈐印。上文說到,主要是從實用角度講“驗明正身”,從藝術角度講“錦上添花”。

書法作品上印章不可隨意鈐蓋,不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而是有一定的審美法度。鈐印不當,非但不能錦上添花,反而會“畫蛇添足”,破壞整幅作品的藝術效果,甚至變得庸俗、粗俗。因此,需要仔細斟酌、反覆推敲。以下幾點提請關注:

1、寧缺毋濫

鈐印數目,多用單數。“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蓋取奇數,其扶陽抑陰之意乎。”印數不宜多,過多則顯雜亂,喧賓奪主,看上去熱鬧,實則很沒有品位。一幅作品如果用多印,需選擇不同形制,切忌雷同。

2、大小相宜

印章大小,應與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款後印,應與題款字大小相仿為宜,小一點亦可,一般不能大於題款字,大則不雅。除非手札般小幅作品,印面可略大,當然,如果有小印,則更為貼切。鈐用大小不一的兩枚印章時,要上小下大以求平穩。

3、位置妥當

鈐印,位置極端重要。一幅作品,總有虛實、疏密。密處不夠緊湊,用印章補;疏處如覺空蕩,用印章填,就像挪動“秤砣”一樣,隨著鈐印未知的不同,作品的感覺也會不同。款尾姓名、字號章的位置要安排精到,若題款下留有空白,則鈐在署款之下;若無空白,宜左不宜右。款尾印章要保持適當間隔,一般不宜少於一個印面的距離。既忌擁擠,亦防鬆散。一幅作品同時鈐用引首章和壓角章,忌排一邊。壓角章宜放在左下角,與引首章成掎角之勢。

4、風格協調

印章的風格,應與書法作品欣賞的書體、風格相協調一致。如單刀直入的急就章,不宜鈐蓋在小楷作品上,奔放雄肆的書法作品,不宜鈐蓋娟秀工麗的細朱文印,否則,便格格不入。鈐用閒章,不僅要注意使其內容與作品正文渾然一體,不可違悖,而且應注意保持印章內容與風格的協調一致,如“江山如畫”印不能刻得殘損支離,“風流人物看今朝”印不能刻得嫵媚綿軟,如此等等。

5、輕重相配

一般而言,朱文印份量視覺感受較輕,白文印份量視覺感受較重。墨色淡雅、筆畫較細之作,宜鈐朱文印,墨色濃重、筆畫較粗之作,宜鈐白文印。

四 、治印章料的選擇

古人用銅鑄印,也有用玉刻,陶刻、石刻等等。今天我們普遍用石刻。理論上所有石頭都可以刻章,但事實上,能用來刻章的石料並不多見,而且,越是多見的,越是石質較差,越是少見的,越是石質較好,所以價格差距非常大。

好的印石,石質細膩無雜質,質地緊密比重大,透明度高,紋理自然。常言有“六德”,分別是“細、沉、涼、潤、透、油”。

“細”,是指印石的顆粒細微,內部結構單一,無雜質或少雜質。

  “沉”,是指石的固壓結晶情況好,比重比較大,入手有沉甸甸的感覺,不會酥脆,不易碎裂。

  “涼”,指印石的手感溫度,較一般石材清涼。

  “潤”,指印石的手感溼度,摸起來很滑,有含水的感覺,表面反射光澤不浮,向內收斂。

  “透”,指印石的透明度高,凍化程度好,如同液體凝結一樣。

  “油”,是指印石表面有油質感,而且是從石頭裡面沁出來的。

從這個標準看,田黃、雞血、凍石都是上好的材料,只是一般人用不起,因為太昂貴了。


印章常識一次性說透(果斷收藏分享)

壽山田黃

印章常識一次性說透(果斷收藏分享)

昌化雞血

印章常識一次性說透(果斷收藏分享)

青田凍石

普通的石料,初學練習用的,10-20元一方,好一點的,100元以內。

我們平時用印,100元左右的章料,就不錯了。只是各種章料,品質不同,價格差距甚大,比如我們商城的印石,幾十元一方,如果遇到不良商人,往往會打折以後還賣給你上百元。

從治印的角度看,過硬的也不行,太脆的也不行,特別是有雜質的,線條到了那裡就過不去,過去了也不順溜甚至崩壞。已經開裂的肯定不能用。

五、用什麼印泥?如何保養?如何鈐蓋?

印泥要講究,千萬不能貪圖便宜。一枚精美的印章,如果印泥不好,鈐蓋效果就會很差,比如說印油暈染,色澤暗淡不均。一般而言,大幅作品多用色澤深沉一點的印泥,小字則多用硃紅印泥。尤其在黑底上鈐印,則必須用硃紅印泥。清代民國以來為求古雅效果而多用古色印泥,以求其深沉凝重。

市面上印尼的品種非常多,五顏六色。實際上,常用的就那麼幾種,這裡用實拍的圖片做一個描述。

硃砂(色澤硃紅二沉著,最常用,價格最高)

八寶(色澤豔麗,比硃砂略橙,最常用,價格也高)

朱膘(色澤明快,略偏黃,小幅清雅作品更合適)

堆朱(色澤類似硃砂,但硃砂礦物含量少,價格略低)

仿古(在硃砂基礎上加了其他的顏料,所以價格較低,分為深淺兩種)


印章常識一次性說透(果斷收藏分享)

製造印泥的主要材料是硃砂、油脂(常用蓖麻油)和艾絨,三者充分混合才算好,因此很是費工。硃砂和油脂長期不調,兩者會分離,因此,每隔一個季度,就要用骨制的槳(不可用金屬製品)把印泥翻拌一下,使三者勻和。翻拌時,要順一個方向,不要來回攪。

印泥要經常保持清潔。蘸泥前,應先擦乾淨印面,不要有灰塵或雜物,特別是新制石印要注意清除筆道內的石屑,以免汙染印泥。蘸泥時,用力不宜過重,忌在印泥中央猛力按壓,可順印泥的絲縷,用推拉、斜軋的手法,多蘸幾次,每次90度轉360度,使印色均勻地沾在印面上。印泥過厚則粗,過少則不清晰,這需要一段時間的實驗。鈐蓋時,要持正按下,先輕後重,用力均勻,可用內力輕輕小幅度搖壓一週,勿偏重一側或一角。另外,必須下面墊物,可用書本,不能過軟,直接在毛氈上是肯定不行的,易走樣或者過粗。

學印忌野。

用印忌俗。

印泥忌渣。

書籍忌雜。

印石忌賤。



更多文章,科學學書法。關注中書匯書法學苑微信公眾號。zshsfx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