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魏延相比于徐晃和張遼,能力如何?

保護傘公司情報顧問


咱們從幾個方面來對魏延、徐晃和張遼三人進行對比:武藝高低、統兵水平、政治頭腦。

一、武藝高低

武藝的高低主要是通過單挑廝殺的戰績來體現。

咱們先看看魏延的戰績表:


1. 樊城之戰,對陣文聘,以寡敵眾,“從已至未,手下兵卒皆已折盡”,魏延拔馬而逃

2. 雒城之戰,對陣泠苞,三十不分勝負,鄧賢來夾攻,魏延拔馬而走

3. 涪江壩上,再戰泠苞,不數合,生擒泠苞

4. 葭萌關前,對陣楊柏,戰不十合,擊退楊柏

5. 葭萌關前,對陣馬岱,戰不十合,馬岱詐敗,魏延追去,被馬岱一箭射中左臂

6. 漢中之戰,對陣龐德,難解難分,曹操下令全軍出擊,魏延詐敗而走

7.魏延一箭射中曹操嘴唇,龐德奮力戰退魏延

8. 南征之戰,對陣鄂煥,魏延詐敗,與王平、張翼圍攻擒住鄂煥

9. 南征之戰,生擒孟獲

10. 南征之戰,對陣祝融夫人,戰不十合,魏延詐敗而走

11.冀城之戰,對陣姜維,戰不數合,魏延詐敗而走

12. 街亭之戰,對陣張郃,戰不數合,張郃詐敗而走

13. 對陣曹遵,一刀斬於馬下

14. 伏擊王雙,王雙措手不及,被魏延突襲,一刀砍殺

15.木門道伏擊戰,對戰張郃,戰不十合,魏延詐敗

16.上方谷伏擊戰,對陣司馬懿,戰不三合,魏延詐敗

魏延遇到的最強敵手是龐德,起初雙方糾纏,後被龐德奮力擊退。武藝比龐德要低。

再看看徐晃的戰績表:


1.華陰之戰,對陣崔勇,只一合,斬殺崔勇

2. 箕關之戰,對陣李樂,只一合,一斧斬殺李樂於馬下

3. 許都途中,對陣許褚,五十餘合,不分勝負

4. 白馬坡對陣顏良,二十合,敗歸本陣

5. 廷津渡與張遼夾攻文丑, 掄大斧截住大戰,見敵方援軍來到,撤退

6. 對陣韓猛,韓猛抵擋不住,拔回馬走

7. 對陣汪昭,一刀斬殺汪昭(注意:徐晃用過大刀)

8. 生擒審配

9. 不數合,斬殺彭安於馬下

10. 徐州伏擊戰,張飛正殺間,逢著徐晃,大殺一陣,樂進趕到,張飛突圍而走

11.土屯圍困戰,徐晃與許禇雙戰關羽,被關羽奮力擊退

12.赤壁之戰,遇淩統截擊,徐晃大殺一陣,掩護曹操脫逃

13. 烏林突圍,徐晃與張郃雙戰趙雲,被打跑

14. 葫蘆口突圍,徐晃與張遼、許禇夾攻張飛,被擊退,各個帶傷

15.漢中之戰,對陣龐德,三五合後,徐晃詐敗而退

16. 漢中之戰,對陣劉封,劉封抵擋不住,拔馬便走

17. 米倉山之戰,包圍黃忠

18.米倉山之戰,徐晃與張郃不敢戰趙雲

19. 襄樊之戰,對陣關平,戰不三合,關平退走

20. 對陣右臂箭傷未愈的關羽,戰八十餘合,關羽落下風,拔馬回寨

在曹魏陣營中,徐晃的戰績僅次於許禇,含金量非常之高,對陣過的猛將有許禇、顏良、文丑、張飛、趙雲、關羽、黃忠、龐德、淩統、關平等,經歷過如此多惡戰,仍然能存活下來,確有其獨到之處。

再來看看張遼的戰績表:


1.濮陽城之戰,對陣夏侯惇,無結果,應為不分勝負

2.延津渡之戰,與徐晃雙戰文丑,先被射中盔纓,又被射倒戰馬

3.官渡之戰,對陣張郃,四五十合不分勝負

4. 烏巢之戰,突襲蔣奇,蔣奇措手不及,被張遼揮刀斬於馬下

5.北征冀州,對陣袁尚,戰不三合,袁尚抵擋不住

6. 對陣沮鵠,戰不三合,沮鵠不敵敗走,張遼追射沮鵠應弦落馬

7.徵烏桓之戰,亂軍中遇蹋頓,張遼拍馬斬殺蹋頓於馬下

8.赤壁之戰,亂軍中一箭將黃蓋射下江中

9.合淝之戰,對陣太史慈,大戰七八十合,不分勝負

10. 逍遙津之戰,對陣淩統,大戰五十合,不分勝敗

張遼是非常全面的戰將,單挑廝殺的武藝相當厲害,力敵張郃、夏侯惇、太史慈、淩統,皆不落下風,表現很不錯了。

比較三人的武藝:徐晃>張遼>魏延

二、統兵水平

魏延是個將才,攻守兩方面都很平衡,也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屬於戰區級將領。

徐晃不但善於領軍,還善長練兵,治軍嚴整,法度森嚴,有周亞夫之風,也能獨領一軍,屬於集團軍級將領。

張遼的統兵能力那就不用說了,能以一軍之力對抗一國,打得風生水起,精彩紛呈,標準的帥才。如果說,魏延和徐晃之威能震懾一軍之敵,而張遼則能夠威震一國。

統軍水平:張遼>魏延≥徐晃

三、政治頭腦

這個不需要多說,張遼能以降將身份受到曹操、曹丕兩代的倚重,獨鎮一方,君臣相得,還能讓李典這個刺頭拋棄成見,俯首聽令,政治水平高超。

徐晃也能剋制自己,擔當重任,即使有小錯依然受到器重,也算聰明。

魏延屬於政治頭腦極其幼稚的典型代表,最終害死了自己。

政治頭腦:張遼>徐晃>>魏延

三人綜合能力比較:

張遼>徐晃>魏延


饞嘴肥貓鏟史官


魏延是三國後期的人物了,這個時段,名將都死的差不多了,張遼,夏侯淵,關羽,張飛,許褚等人都已經不在了,蜀漢的大將也就剩趙雲了,可趙雲已經很老了,這個時候魏延就成了獨當一面的大將了。可是諸葛亮不待見他,說他腦後有反骨,不是忠心之人,一直不重用他。

但是單論個人能力,魏延還是不錯的。



魏延的軍事才能,算是優秀的,他鎮守漢中十餘年,漢中平安無事,來犯之敵也被魏延擊敗,魏國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率軍來襲,皆被魏延大敗。

魏延的武藝,如果是與蜀國五虎上將比的話,他是要低於這些人的,算不上多高,但是也能勉強夠得著一流水平,挨邊吧,但是要比劉封,馬岱等人高。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並沒有重用魏延,我之前說了,諸葛亮並不喜歡魏延,如果守街亭讓魏延去的話,說不定勝算會高,也不會有後來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了,整個蜀國能擋得住魏國老將張郃的,也就他了,當然還有趙雲,可趙雲年事已高,被諸葛亮派去做其他的事了。

如果魏延和張遼在戰場相遇,他們二人謀略相當,武藝可能張遼會偏高。魏延有子午谷奇謀,武藝不錯,張遼武藝高強,善於用兵。如果真的相遇,可能是棋逢對手,各有千秋吧,可惜歷史並沒有給他們一較高下的機會。



而對於徐晃,我覺得魏延可能會略高他一籌,在我的印象中,徐晃是一名虎將,猛將,能斬敵將首級於萬軍之中,但並不是很善於用兵,是將,而不是帥。相對於魏延,魏延的能力均衡,是個全面性的人才,有勇有謀,且不論二人武力高低,就是二人單挑,魏延也未必會輸,加上魏延有謀,就有可能讓徐晃吃大虧,即使在三國前期,名將輩出的時段,不論魏延在誰的麾下,他也能混的不錯。

魏延後來死於馬岱之手,有人說他死的不冤,他意圖造反,活該被殺,也有人說他死的冤,是政治陰謀的犧牲品。各有各的說法,這些且不論,單說魏延的各方面能力,他還是很優秀的。


Yorfear


魏延和徐晃、張遼相比,還是要差了很多。

比較將領能力的高低,最直觀的方式莫過於比戰績了。所以我們就看一下他們三人各自的戰績如何。

一、張遼。

張遼最出名的戰績一是白狼山之戰以先鋒出戰烏桓軍,並一舉斬殺了烏桓單于蹋頓;二是陳蘭、梅成之亂時叛軍佔據灊山,灊山山路險狹,張遼率軍猛攻而上,擊破叛軍,殺死了陳蘭、梅成;三是合肥之戰以七千對吳軍十萬,張遼先率八百騎突擊吳軍,挫傷了吳軍士氣,隨後在吳軍撤退時又突擊孫權本隊,差點活捉孫權。

張遼這三戰中合肥之戰最為出名,讓張遼威震東吳,曹操也讚歎“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二、徐晃。

徐晃最出彩的戰績一是漢中之戰在馬鳴閣道大破陳式等十餘營,打通了魏軍入漢中的通道。二是關羽北伐襄樊水淹七軍以後,徐晃率軍前去救援,擊敗關羽,解了樊城之圍。

徐晃擊敗關羽之戰也是成語“長驅直入”的出處,曹操評價徐晃此戰“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並稱贊徐晃帶兵有“有周亞夫之風”。

三、魏延

和演義中魏延原本是劉表部將不同,正史上魏延是劉備的部曲,勇猛過人。在爭奪益州之戰中魏延屢建戰功,此後被升為牙門將軍。不過劉備奪取漢中以後,魏延被提拔為漢中太守時,“一軍盡驚”,顯然魏延的功勞只能算一般。

在諸葛亮北伐時期,魏延作為先鋒出戰,在滷城等戰鬥中都有所表現,不過都是在諸葛亮指揮下作戰。魏延只有兩次單獨領兵,一是建興八年西入羌中,擊破費瑤、郭淮所部魏軍;二是諸葛亮死後魏延因為不服楊儀,起兵攻打楊儀,結果被王平擊敗,最後被馬岱追上殺死。

對比三人戰績,很明顯魏延的戰績最少,擊敗的對手也最弱,而且還有一次大敗的記錄,明顯不如張遼、徐晃。


不沉的經遠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他驍勇善戰、武藝高強,在蜀漢後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諸葛亮每次北伐曹魏時,總會帶上魏延,讓他為先鋒。而魏延每次的表現,也都是讓人非常佩服的。

徐晃和張遼,都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他們都是身經百戰的戰將,為曹操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曹魏政權的建立作出了傑出貢獻。

那麼,魏延相對於徐晃和張遼,能力如何呢?下面我將根據正史的記載,分析如下。

一、魏延對比徐晃

①先說魏延

正史中的魏延,功夫應該還是很厲害的,是一員大將。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追隨劉備後,立下無數戰功和戰績,被封為牙門將。劉備當上漢中王后,封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遷都成都。劉備讓關羽前去鎮守荊州,所以鎮守漢中的任務,很多人認為非張飛莫屬,連張飛自己也這樣認為。出人意外的是,劉備封魏延為漢中太守,讓他去鎮守漢中。

眾人當然是不服了,尤其是張飛,更是憤憤不平。因此,劉備為了打消眾人的顧慮,當面問魏延有何禦敵之策。魏延信心滿滿地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由此可見,魏延有能力、有本領,否則不會深得劉備信任。

劉備稱帝后,封魏延為鎮北將軍。劉禪即位後,封魏延為都亭侯。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駐守漢中,讓魏延為先鋒,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建興八年(公元230年),魏延在陽谿大敗魏將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被封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種種事蹟表明,魏延是一位很有才能的武將。

不僅如此,魏延還曾請求諸葛亮讓他率領一萬精兵,出兵子午谷,然後直襲長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可惜的是,諸葛亮一生唯謹慎,不願冒險,當即拒絕了魏延的建議。否則,諸葛亮很有可能成功拿下咸陽以西的關中地區。

諸葛亮臨死前,召來了楊怡、費禕、姜維等人,讓他們將部隊退回漢中,並令魏延斷後。魏延是個堅定的抗曹主義者,他不聽勸阻。正史中相關描述如下: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結果,魏延最終被汙以謀反罪,為馬岱所殺。

②再說徐晃。

徐晃原本隸屬於楊奉,跟他討伐逆賊,立有戰功,被封為騎都尉。後來,徐晃投靠了曹操,被封為裨將軍。之後,徐晃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在討伐呂布、劉備、袁紹等戰役中,都立有戰功,先後被封為偏將軍、都亭侯。值得一提的是,徐晃曾奉命去救援樊城,擊敗了關羽,解救了“樊城之圍”。曹操對徐晃的表現,非常滿意,他評價道:

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

徐晃歸來時,曹操大擺宴席,出營七里相迎,當著眾人的面誇讚他(全樊、襄陽,將軍之功也)。當時別的將軍的部隊,都聚集在了一起,亂作一團。唯有徐晃的部隊,整齊如故。曹操驚歎道:“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矣。”

總的來說,徐晃要比魏延厲害些。

二、張遼對比徐晃

徐晃勝過魏延,張遼則要勝過徐晃。

張遼是“五子良將”之首,他先後投靠了丁原、何進、董卓、呂布等人,卻每次都不遇明主。後來,呂布兵敗下邳,張遼投降了曹操,被封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從此之後,張遼充分發揮了他的軍事才能。他曾和夏侯淵攻打昌狶,當時糧食已盡,夏侯淵就打算退兵。張遼說不,他認為昌狶雖佔據上風,但不敢全力以赴,是在觀望。這樣的人,是可以勸降的。結果,張遼僅憑三寸不爛之舌,就成功勸降了昌狶。

曹操在討伐袁尚的戰役中,途中碰到了烏桓部隊,當時敵眾我寡,曹軍大亂。張遼卻毫不畏懼,他親自指揮將士們作戰,結果大破烏桓,斬殺其首領蹋頓。

此外,張遼還曾在逍遙津以五百將士,大破孫權數萬大軍,讓孫權膽戰心驚,落荒而逃。數年以後,孫權反叛曹魏,當時張遼已病,他卻仍然畏懼張遼,對諸將說:“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毫不誇張地說,張遼是曹操所有將領中,最為出色的那個。

三、總結

魏延、徐晃、張遼三人中,我認為張遼最厲害,其次是徐晃,最後才是魏延。

那麼,大家認為魏延比得了徐晃和張遼嗎?


元哥說三國


魏延與徐晃、張遼相比,簡直不在一個檔次。

魏延之所以名氣不小,主要是緋聞不少,就跟一些網紅差不多,他的能力並不是多麼突出。

第一,劉備取得了漢中,都以為該是張飛做太守,出鎮漢中。卻不曾想,劉備莫名其妙地提拔魏延由牙門將升遷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面的的大將。

劉備善於識人、用人,這好似魏延很了不起,不是一般的能力,比張飛、趙雲都厲害。

第二,魏延鎮守漢中十多年,確保漢中萬無一失;屢屢跟隨諸葛亮北伐,頗有功績。

第三,諸葛亮五次北伐,幾乎沒有多少大的成效。卻就是不採納魏延子午谷奇謀,好像魏延比諸葛亮還高明,有能力卻得不到諸葛亮賞識,委屈了他的才能。

第四,諸葛亮病逝後,似乎魏延就是最有能力接替諸葛亮職位的人選。諸葛亮不放心魏延,就必須把他殺掉,否則無人能節制他。

除了這幾件帶有緋聞性質的事,魏延並沒有留下多少值得稱頌的歷史記憶。但這幾方面,都不能直接證明魏延的能力。

第一,魏延鎮守漢中,其重要性僅次於關羽鎮守荊州,可以與關羽相提並論。但不能據此斷言,魏延在能力、謀略上就可以比肩關羽。

荊州要面對曹操、孫權來自於北、東北、東、東南幾方面的威脅;而魏延僅僅面對曹魏來自於北方的壓力,而且上庸地區還有劉封、孟達在把守。張飛駐守巴中,可以做後援。

劉備之所以讓名不見經傳的魏延出任漢中太守,是經過全面權衡的,並不僅僅是看魏延的能力。張飛的個性暴而無恩,又喜歡喝酒,自然不放心讓他去;趙雲是最適合的人選,但此時的劉備並不喜歡他,一直得不到劉備的重用,也不會選擇他;劉封與魏延一樣,是在劉備取益州的過程中立下功勞而被提拔的將領,但劉封義子的身份很尷尬,他本來就剛烈勇猛,如果得到重任駐守漢中,那還了得,諸葛亮就更沒法控制了。

還有一個權宜之計,讓李嚴等文臣出任太守,讓魏延出任武將。但劉備不會如此用人,他只想讓魏延感恩他一人,死心塌地的跟著混。

第二,魏延鎮守漢中,並沒有多少戰事。關羽死了、張飛死了、劉封死了、劉備也死了。魏蜀之間反倒是平靜下來,西線無戰事,四處靜悄悄。曹丕已經把蜀漢當做不存在了,並沒有對其用兵。魏延也不敢招惹曹魏,也就相安無事。

第三,諸葛亮北伐,因為戰略分歧,並沒有重用魏延。諸葛亮整個北伐時期都沒有比較像樣子的戰績。那麼,魏延能有多少說得過去的戰績呢?乏善可陳。

第四,子午谷奇謀,豹眼說過多次了,幾無成功的可能。諸葛亮的戰略,不能有大的戰績,起碼不會使蜀漢大敗;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很可能讓魏延全軍覆沒。

第五,魏延被殺足以看出魏延也就是個莽漢,沒有多少謀略。

不好說魏延一定會造反,但魏延也不想想,既然諸葛亮沒有把兵權交給你,諸葛亮必然做出了妥善的安排。此時冒然與蜀漢所有大臣作對,既沒有責任感,也缺乏起碼的智慧。

因此,在豹眼看來,魏延並沒有很多值得稱道的能力和謀略。

魏延在劉表手下是微不足道的部曲,跟隨劉備入川作戰,立下了不少功勞。可劉備對陣的是劉璋,並沒有遇到多麼嚴峻的挑戰。

漢中之戰,劉備與曹操打得很慘。前期是張飛風頭很足,之後,斬殺夏侯淵是人家黃忠的功勞,後來曹操親臨前線,趙雲表現勇猛,“一身是膽也”。

魏延幹嘛去了?看不到有啥表現。而漢中之戰後,劉備卻任用魏延守漢中,這是出於對魏延特殊的信任。這個特殊,其意就是很特殊,不是根據能力、謀略、功績,僅僅就是劉備不願意讓別人去,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原因。

讓誰去劉備說了算,但不是說讓魏延去了,他就比別人強。

魏延跟張飛、趙雲等比都不行,就別說跟徐晃、張遼相比了。

徐晃那可是長驅直入,擊敗威震華夏的關羽的;張遼那可是帶領八百騎兵就敢闖孫權十萬大軍陣營的,幾乎把孫權活捉,“張遼止啼”,那可不僅僅是說說而已,小孩子都很買他的賬。

總之,魏延沒法跟人家比,終究是實力不允許哦。


豹眼看歷史


魏延相比于徐晃和張遼,能力如何?

一個人取得的成就,是能力重要還是選擇更重要?

從歷史的角度來講,張遼所取得的成就是最高的,畢竟他名列唐朝武廟64將和宋朝武廟72將之列,整個三國曆史也就寥寥幾人而已。這麼看來真的是張遼的能力最強嗎?

我看不盡然,我們可以舉個例子,當張遼還是在呂布手下的時候,誰是呂布手下的第一武將呢?張遼還是高順?在呂布手下,誰能力更強?

高順和張遼的交集

“布曰:‘吾用火攻,可破伏兵。’乃留陳宮、高順守城。”

這裡間接指明,高順是呂布手下的第一武將。

“高順引張遼擊關公寨,……關、張兩軍皆潰。”

這裡很明顯,是高順指揮張遼攻擊關羽營寨,直接把關羽、張飛兩位世之虎將打敗了。

“留高順、張遼守小沛。”

很明顯,高順是主將,張遼是副將。

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鬥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

高順除了統兵能力強之外,還是個練兵天才,親自操練的陷陣營,可以說了三國時期戰鬥力最強的部隊。由於高順能力太高,呂布一直提防著他,沒有仗打的時候,就把高順的兵權剝奪了交給魏續,當要打仗的時候,又把兵權交還給高順。

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

總之,歷史上高順的能力,大概率在張遼之上,但千年之後又如何?張遼已經功成名就,位列武廟,怎麼排也得排在歷史名將榜100名左右吧,但高順呢,已經逐漸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了。


那麼,回過頭來,再看張遼、魏延、徐晃三人的能力誰強誰弱?一個人所取得的成就,往往與下面三個方面有關:

  1. 平臺:龍生龍、鳳生鳳、王老闆的少爺,一個億隻是小目標,優質的平臺,對個人成功比個人能力更重要。比如,有兩個大學生,B學生明顯比A學生能力強;但A有關係,畢業後進入首屈一指的大公司,之後接觸的都是世界前沿的技術;B沒人脈沒關係,畢業後進入一家小公司,接觸不到前沿技術;多年以後,已經是天上地下,就好比張遼和高順。

  2. 能力:除了平臺之外,個人能力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3. 運氣:要想取得大成就,光有平臺和能力還不夠,要需要一定的運氣。典型例子,張遼在亂軍之中斬了踏頓單于、又在合肥遇到了孫十萬(800人砍十萬頭豬,估計都得虛脫了),真是遇到了歷史上最慷慨的送人頭的。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下面的能力排名是比較合理的:

第一名:徐晃

徐晃被曹操稱為魏國的周亞夫,翻看曹魏,有能與周亞夫相比的武將麼,沒有,所以這個評價是非常高的了。而且徐晃的武力是三人中最高的,徐晃治軍有方,法度嚴明,有勇有謀。

徐晃聲東擊西,此沒彼現,只一員正將,兩員副將,寫來似有千軍萬馬之勢,可謂用兵之能者矣。

第二名:魏延

魏延的劣勢,是他所處的平臺比較差,假如子午谷奇謀實施成功了的話,歷史地位一定不在張遼之下。

第三名:張遼

亂軍斬踏頓和合肥800趕孫十萬,其實佔有很大運氣成份,假如把這兩件特殊功績拿掉,張遼還能與徐晃和魏延比麼?

三國真正遺憾的名將就是高順了。高順的能力絕對在徐魏張之上。


個人見解,歡迎點評!


比禾觀史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魏延是三國時期的名將,也是蜀漢後期戰鬥力最強的將軍。魏延是河南人,出生日期已不可考。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升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守漢中十年。後隨同諸葛亮北伐,拜涼州刺史,封都亭侯,計劃親率戎馬由子午道襲取關中,效法韓信故事,與諸葛亮會師潼關,此招雖有奇效,但是十分冒險,歷來史學家對此計謀能否成功也是爭論不斷,因此遭到慎重的諸葛亮反對。

蜀漢後期,人才凋零,五虎將死後,魏延幾乎是蜀漢方面都拿得出手的唯一大將,也正是因為這樣,諸葛亮每次北伐都必定帶上他

蜀漢國力不如曹魏也可以從良將的數量中看出來。魏國的老將雖然也有不少凋零,但是也有王平等新生代將領的補充。至於魏延和老將徐晃張遼比較,小編以為可以從他們的戰績中分析一二,比如魏延曾經擊敗郭淮費瑤,一人獨佔泠苞鄧賢不落下風,顯然戰鬥力不錯,但是和徐晃比較,卻又差上一些,畢竟徐晃也是大戰關羽八十回合,且成功擊退關羽的人物,其實力應與五虎上將是一個級別的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在中國,有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也是我們說的古今六十四名將。三國名將,張遼、關羽、周瑜、陸遜一起上榜。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這個榜單,就知道為什麼張遼>魏延>徐晃了。因為只有張遼上榜。

來看看這三個人的簡歷:

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官職是:前將軍、徵東將軍,爵位:晉陽侯。主要成就:陣斬蹋頓,大破烏桓;合肥之戰,威震江東。

魏延: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平氏(今河南桐柏縣)人。官職:徵西大將軍,涼州刺史,前軍師,漢中太守。爵位:南鄭侯。主要成就:鎮守漢中,大破費瑤和郭淮,子午谷奇謀。

徐晃:徐晃(?-227年),字公明,河東楊(今山西洪洞東南)人。官職是:右將軍,假節。爵位:逯鄉侯→楊侯→陽平侯。主要成就:大敗韓猛;獻計平關中;擊破關羽,解樊城之圍。

單單從三個人的簡歷來看,很難看出來誰厲害。一朝天子一朝臣,又是不同國家單位。就好像中國的一些省委書記,GDP都超過很多小國了。所以不能從官職和爵位來比較。但是從主要成就上可以看出來,張遼威震逍遙津,是魏國鎮守遏制東吳的最高統領。這個角色相當於同時期鎮守荊州的關羽,但是後來魏延也是作為蜀國遏制魏國,鎮守漢中的最高統領。所以這兩個人肯定是比徐晃要厲害的!


歷史之君


論能力,魏延與徐晃、張遼應該不相上下,甚至更強。

但是要論忠誠度,就差得太遠了。

能用魏延的人不多,在能力上必須要能鎮住他。一旦你鎮不住他,他是必然要造反的。諸葛亮知劉禪昏庸,為了儘量延續漢祚,留給劉禪的,都是忠誠度很高的臣子。像魏延這樣的,只能生前用。死後必定是要除掉的。


逍遙遊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