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蜀國為什麼不定都重慶?

701情報員


大家好,這裡是南嶺說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反向回答,也就是蜀國劉備為什麼定都成都?

成都的歷史地位

蜀國定都成都並不是首例,自古蜀國時期成都已經成為當時重要的城市。《太平寰宇記》中記載: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因此而後成都一直都是叫成都的名字。

直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公元前316年,秦國滅古蜀國,置蜀郡,成都為郡治所在地。

到漢代時,成都已經成為當時六大都會之一,《漢書:食貨志》:

遂於長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長安東西市令及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市長皆為五均司市師。

西漢時期,天下為十四個刺史部,益州刺史部先是在雒縣,後遷至成都。

東漢初年,公孫述又於此地稱帝,號“白帝”

,建立“成家”政權。

歷史發展到東漢末年,劉焉、劉璋父子以成都為益州牧治所,之後劉備攻佔益州。

劉備的領地益州是全部在內,而荊州只有一部分,既然是以益州為大本營根據地,治所所在地的成都為都城是理所當然的。

成都的經濟地位

從上面的這條原因,我們知道在漢朝時期成都是六大都會之一。成為都會自然是因為成都的經濟繁榮,就好像今天的北上廣深,因其城市的發展規模而為四大頂尖的城市。

諸葛亮的《隆中對》其實已經告訴劉備蜀地的優勢: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而這一切其實要追溯到秦國秦昭王命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開始。

時人稱讚都江堰修建之後的成都:

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華陽國志》

在漢代,成都更是成為朝廷的重要賦稅來源,朝廷設置錦官管理,成都西南建造“錦官城”

因此東漢初年的公孫述割據巴蜀時,他的心腹李熊勸公孫述稱帝時說了一番話:

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谷而飽。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名材竹幹,器構之饒,不可勝用,又有魚、鹽、銅、銀之利。-《後漢書》

簡單而言,就是資源豐富。

特別要說明的,蜀並不包括現在的重慶,主要指以成都為中心的成都平原,當時的重慶為巴郡。


成都的地理優勢

先來看一張圖,見下:

從圖上可以看出,重慶直面的是荊州,而荊州基本上可以說是蜀漢與吳國、魏國的作戰之地。巴郡在前面,完全可以作為蜀郡成都的門戶作為緩衝地帶。

蜀漢劉備還沒有一千多年以後的明朝成祖朱棣的“天子守國門”的戰略思想,自然是會選擇在後方的成都為都城。

結語:成都為蜀國的都城是因為其歷史地位和經濟上的繁榮以及地理位置所決定的。


南嶺說史


四川省面積約49萬平方公里,西部是青藏高原,東部是四川盆地,四川省省會成都位於四川盆地的西部,距離青藏高原不遠。有人覺得奇怪,四川盆地面積約26萬平方公里(一說為20萬平方公里),除去重慶直轄市佔據四川盆地東部外,剩下大部分都屬四川省。那麼,四川省的省會為何放在盆地西部的成都?

​四川盆地的北部以米倉山、大巴山與陝西省為界,這裡地勢險峻,四川省廣元市就位於米倉山以南,龍門山以東。這樣的地勢讓廣元成為四川盆地的北面門戶,門戶自然是不適合做中心城市的,你能想象蜀漢國都不放在成都而放在廣元嗎?依然以廣元的地理位置做標準,同處於四川盆地北部邊緣的巴中、達州都不適合做中心城市。這幾個城市地勢較高,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進出不是特別方便。你會說綿陽位於廣元和劍門關以南,又居四川盆地肥腴之地,是否合適做中心城市呢?也不行,原因是綿陽距離漢中較近。

因為成都成為四川省中心城市是歷史的選擇,我們有必要從歷史的角度講起。古代割據四川者,莫不重視漢中的軍防,一旦讓北方之敵突破漢中防線,蜀中危矣。北軍據漢中之後,會穿米倉山南下,只要北軍拿下劍門關,綿陽就暴露在敵軍面前。四川中心城市放在成都,我們站在蜀漢國都成都往北看,綿陽南下至成都之間還有綿竹、廣漢等城,這意味著成都距離漢中越遠就越安全。



小東講出國


當下的重慶,是比成都更加繁華的川中第一大城。有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三國時的蜀國為什麼不定都重慶呢?而且不光蜀漢政權,後來兩晉十六國的成漢、譙蜀政權,五代十國的前蜀、後蜀政權,都以成都為都城。偏安川蜀的政權中以重慶為都的,只有元末明初明玉珍建立的明夏政權。

要解答這個問題,就必須由重慶的發展歷程講起。

從古巴國到白帝城

重慶地區最早開始發展,要追溯到古巴國的時代。巴國雖然據說在夏商時代就已存在,但一開始位於漢水上游,在戰國初期因楚國的擠壓,才不得不遷移到巫山地區。西遷之後,巴國相繼在先後在枳(今涪陵區)、江州(今渝中區)、墊江(今合川區)建都,利用當地充裕的鹽泉資源,開發鹽業發展經濟,促進了重慶地區的發展。

四川自先秦時期就產出大量井鹽

秦國滅巴之後,築巴郡城(江州城),位置在今重慶江北區一帶,作為巴郡的郡治。從秦到兩漢,巴郡範圍雖有一定變化,但與今天的重慶直轄市重合度頗高,也即巴郡奠定了當代重慶的基礎。

巴郡位於川東平行嶺谷地帶,自西向東主要有華鎣山、銅鑼山(南山)、明月山、鐵鋒山、黃草山、挖斷山、觀面山、精華山、方斗山等多條山脈;西南則為華鎣山南延的巴嶽山、雲霧山、縉雲山、中梁山等支脈。雖然大量的河谷使得這一區域水資源充沛,但群山密佈終究對農業產生了限制,許多耕地以梯田或壩子的形式存在。無疑,在農業條件上,巴地是比不上開闊平坦的成都平原。

這些山哪怕放在近現代也是巨大的阻礙,更別提生產力尚不發達的古代。

西漢人口巔峰時代,成都平原的蜀郡有124.5萬口,巴郡則有70.8萬口,兩者尚有很大差距。但到了東漢,巴郡人口多達108.6萬,而蜀郡則為135萬,兩者差距已經不大了。

這除了東漢的巴郡比起西漢增置了宣漢(治今四川達州市),漢昌(治今四川巴中市)等3縣,地域更廣闊之外,入東漢之後,顯然以江州(重慶)為郡治的巴郡,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新莽末期到東漢初期,公孫述據蜀十二年並稱帝,自號白帝,這個帝號就是來自重慶。公孫述為了強化四川盆地東緣的防禦,並伺機東出經略荊州,在重慶奉節縣山上築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氣,宛如白龍,便藉此自號白帝,併名此城為白帝城,該山也被稱為白帝山。

雖然公孫述的成家政權仍以成都為都城,但公孫述對於重慶的重視,也促進了當地的發展。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公孫述派遣田戎與將軍任滿出江關(今夔門南岸),下臨沮、夷陵間,雖然攻取荊州諸郡的計劃失敗,但大量物資由江州通過白帝城進行轉運,無疑促進了當地的繁榮。

公孫述割據益州稱王時期,也發展了巴郡的經濟。

東漢王朝繼承了公孫氏政權對於重慶的經營,漢和帝(89――105年)時,增置宣漢(治今四川達州市)、漢昌(治今四川巴中市)等3縣於巴郡,江州溝通荊益的樞紐地位進一步被強化。因此東漢的巴郡比西漢較之要繁盛。

蜀漢的江州

然而,即使如此,到劉備建立蜀漢政權時,江州的繁榮程度仍是無法與成都匹敵的。但這並不是劉備政權不定都重慶的根本原因。在東漢時,荊州的郡治甚至設置在當時發展程度較低的漢壽縣(武陵郡轄,今常德市漢壽縣),這是東漢王朝出於發展湖南地區以及控制嶺南和交趾的需要。顯然,政治軍事上的需求才是決定政治中心位置的根本。

從劉璋時代到蜀漢初期,巴郡被一分為四:巴西郡、巴郡、巴東郡、涪陵郡。其中江州位於巴郡,而白帝城所在的永安為巴東郡郡治。

巴郡﹀

章武元年(221)四月劉備稱帝成都,七月即移駐巴東郡(今奉節)伐吳,章武二年(222)六月敗於東吳軍;章武三年(223)二月,丞相諸葛亮從成都前往白帝城,輔助劉備軍務,四月劉備病逝於永安宮。也就是說,在這長達近兩年的時間內,白帝城正是蜀漢政權的政治軍事中心所在。

劉備在成都稱帝﹀

劉備徵吳失敗之後,蜀漢進入了一段軍事衰弱期。公元226(建興四年),中都護李嚴在江州更造大城,“週迴十六里……造蒼龍(東)、白虎(西)門”。

前面已經說到,秦漢的江州位於嘉陵江以北,現在的重慶江北區。而李嚴所築大城則位於當代的渝中區下半城。這是考慮到東吳可能來犯,將城池修築在渝中半島更有利於防禦。李嚴還希望“穿城後山,自汶江(長江)通水入巴江(嘉陵江),使城為州(洲)”,將渝中半島徹底變成一個江中島,被諸葛亮否決了。

諸葛亮與李嚴並不和睦,擔心李嚴的野心。李嚴曾要求劃分五個郡作為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此前又曾勸諸葛亮應該受九錫,慫恿諸葛亮進爵稱王。這是想要和諸葛亮瓜分蜀漢政權的表現。而以諸葛亮對於劉備父子的忠誠,當然不可能答應。否決李嚴以江州為島的計劃,也是擔心李嚴以大城為基礎割據。隨後不久,諸葛亮就調走李嚴到漢中,以其子李豐接替江州防務。

鮮有人知的是,李嚴也是劉備重要的託孤大臣之一﹀

從李嚴修築江州大城開始,江州進入了嘉陵江南北兩城同時存在的雙城時期,分為南北兩府城。相比起來,南城不但更有利於防守,還更具有水運優勢,因此重要性逐步超越北城,渝中區成為後世重慶的中心。

那麼,既然江州和白帝城對於蜀漢政權有著如此重要。


譚天說帝


在三國時期的蜀國,無論是從地形、文化還是戰略上,成都則更加適合定都,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分析。


一、地形條件,“天然屏障”

先說重慶的地形,崇山峻嶺,江河繚繞,而對比之下的成都,卻是處在一個四面環山的盆地平原之中,這對於古代建築材料和科學技術的制約之下,將城市建設在相對平坦遼闊的地方,更有助於城市規模的發展。


二、文化根基,“人心所向”

在蜀國定都之前,成都無論從城市規模、人口規模還是諸多文化條件,都優越於重慶,而統領一片江山的根基就是在於奠定以文化、人口相融合的“城市中心”,以此發展為“政治中心”來輻射全國,而成都恰恰處於當時這樣的一個文化中心。


三、戰略因素,“蜀國中心”

從前面的地形因素已經做了說明,成都所處之地正是四川盆地的平原區,其四面環山,對於古代冷兵器時代,如此地形,可謂是天然軍事屏障,易守難攻,而對於在三國軍事國力中最弱的蜀國來說,這種地形條件正好奠定了其能夠“鼎立”的戰略基礎。

綜上所述,成都佔據著地形、文化、戰略等重要因素,也正如孟子所言的“天時地利與人和”,所以,蜀國定都成都,也就意味著“鼎立”局面的確立。


草竹道人


題主好,我覺得不定都重慶與當時的環境,政治,局勢,都有一定的關係,成都比重慶更加富饒。但是選擇富饒之地也就意味著偏安一隅。下面我來詳細說說。

如果選擇重慶做首都將產生兩個影響。

1、 實際戰術效果

這將對關羽在荊州的行動產生更大的影響和支持,關羽不一定會失去荊州。即使它丟失了,也可以立即找回,因為它離大本營很近。

2、 心理影響

我們可以比較抗日戰爭。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被迫撤退到四川。當時,成都和重慶面臨兩種選擇。首都應該在哪裡?從表面上看,成都的安全環境明顯好於重慶,城市基礎設施也較好。然而,蔣介石決定將首都遷至重慶,即使他不得不承受更多的敵機轟炸。這是什麼原因?原來對重慶的關注,就是要保持戰鬥態勢,向外界表明,有機會就決不放棄,衝鋒陷陣,打到底。

當時巴郡就是現在重慶

劉備佔領益州後,從曹操手中得到漢中,受到秦嶺和長江三峽的保護。他可以安心做一個皇帝或者諸侯,但劉備的口號是恢復漢朝,他不能一直躲在四川。此外,劉備集團內部的矛盾也要求他們通過對外戰爭不斷化解內部矛盾。劉備想從漢中挺進,攻打曹魏很難越過秦嶺。但劉備另有選擇:從東部荊州進攻河南。當時,諸葛亮著名的隆中對,給了劉備一個主意,他寫道: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劉備在這段話中說的是,他有兩條戰略進攻路線,一條是從荊州向北,一條是從漢中向北。但秦嶺的存在,不僅進城難,而且出城難,所以荊州更具可行性。

當然,後來關羽失去了荊州,使得這條路線不復存在。但劉備定都都城成都在關羽失去荊州之前。成都的首都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其實最好的選擇重慶應該是首都。成都位於四川盆地的深處。成都定都,漢中再被劉備攻下,這意味著你可以依靠秦嶺的屏障過上小日子,你可以成為一個不出去打仗的政權。重慶是四川東部的出口,荊州是三峽的出口。只有建立重慶的首都,才能有效地協調東出荊州、北出漢中兩條線。成都平原的糧草也可以方便地運到重慶。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我們可以想象,劉備建都成都後,特別是接班人諸葛亮紮根成都後,整個蜀漢政權的矛盾格局發生了變化。主要矛盾不再是蜀漢和魏國之間的矛盾,而是外來者劉備集團和當地的益州集團之間的矛盾。後來,諸葛亮六次出祁山,姜維九次進攻中原,看似是對外戰爭,但在很大程度上,他的用意也是為了處理內部矛盾。

眾所周知,蜀漢政權此時不可能與中原長期作戰。

因此,如果劉備能把重慶建成首都,他就能東援助荊州,北援助漢中。這對整個戰場來說更有利。在成都,信息溝通和部隊部署都遠遠落後。就像抗日戰爭時期一樣,重慶作為陪都,有隨時衝出三峽、鼓舞士氣的動力。


我的觀點就是如果劉備能使重慶成為當時的首都,歷史可能就不得不重寫。


有李行天下


四川省面積約49萬平方公里,西部是青藏高原,東部是四川盆地,四川省省會成都位於四川盆地的西部,距離青藏高原不遠。​四川盆地的北部以米倉山、大巴山與陝西省為界,這裡地勢險峻,四川省廣元市就位於米倉山以南,龍門山以東。這樣的地勢讓廣元成為四川盆地的北面門戶,門戶自然是不適合做中心城市的,你能想象蜀漢國都不放在成都而放在廣元嗎?依然以廣元的地理位置做標準,同處於四川盆地北部邊緣的巴中、達州都不適合做中心城市。這幾個城市地勢較高,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進出不是特別方便。你會說綿陽位於廣元和劍門關以南,又居四川盆地肥腴之地,是否合適做中心城市呢?也不行,原因是綿陽距離漢中較近。

因為成都成為四川省中心城市是歷史的選擇,我們有必要從歷史的角度講起。古代割據四川者,莫不重視漢中的軍防,一旦讓北方之敵突破漢中防線,蜀中危矣。北軍據漢中之後,會穿米倉山南下,只要北軍拿下劍門關,綿陽就暴露在敵軍面前。四川中心城市放在成都,我們站在蜀漢國都成都往北看,綿陽南下至成都之間還有綿竹、廣漢等城,這意味著成都距離漢中越遠就越安全。

​以上是北邊的情況,四川盆地東部的情況也差不多。歷代蜀國的疆域都不算很大,北不過漢中,東不過白帝城(重慶市奉節縣),再往東就是割據江東的王朝。比如三國鼎立時,蜀漢割據西川,白帝城以東就是東吳。在吳蜀結盟共同抗魏時,東吳暫時不會偷襲蜀漢,但蜀漢也不得不防。蜀主劉備將白帝改為永安,設永安都督率重兵防備東吳。蜀漢有一支精銳部隊白毦兵詞條,由名將陳到詞條率領駐守永安,諸葛亮稱為“西方上兵”。

按這個思路,一旦東吳背信棄義攻永安,拿下後就可溯長江西上。達州距離永安較近,自然就不是很安全了。現在的重慶直轄市市區距離永安相對較遠,但重慶位於長江岸邊,吳軍溯江可攻重慶(時稱巴郡)。元朝末年,明玉珍詞條割據巴蜀建立夏國,國都就放在重慶。明玉珍死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詞條大舉攻夏,攻下奉節和涪陵後,重慶丟掉了東線門戶,夏國很快就滅亡了。

​歷代蜀國割據的時候,基本上都存在北方和東方兩個敵人,這就意味著國都的位置不能太靠北,也不能太靠東。所以廣元、巴中、達州、南充、廣安以及重慶都被排除掉了。四川盆地的南部還有宜賓和瀘州這兩座城市,水土豐宜,但二城也不適合做四川的中心城市。再以蜀漢為例,蜀漢的疆域分為兩大部分:四川盆地和南中。南中就是諸葛亮七擒孟獲的那個地方,這裡氣候潮溼,山川縱橫,時稱“不毛之地”。宜賓和瀘州就位於四川盆地與南中的結合部上,顯然不適合做國都。南中地區向來不太服蜀漢(含各類蜀國),國都放在南中的家門口?當然不行了。

​資陽和遂寧處在四川盆地相對偏中間的位置,但由於二者周邊無險可守,敵軍一旦突破重慶,兩地將首當其衝受到攻擊。從安全角度考慮,蜀國國都越往西越安全,成都就是一個非常合適的定都地。

成都雖然位於四川盆地西部,但肥沃的成都平原可以給成都提供大量物資,還有都江堰水利工程可以造福成都。另外,成都以西不遠是青藏高原,這裡沒有敵人,成都以東不遠還有南北走向的龍泉山,等於給成都的東線防禦打造了一道防火牆。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長江是四川盆地最重要的水系,支流非常多,比如長江在四川盆地匯流了岷江、嘉陵江、烏江等大河,四川盆地的很多城市都位於河邊。成都則位於岷江上游,從成都去蜀中其他大城市走水路是相對方便的。明朝末年之前,人們都認為長江的上游就是岷江,成都是長江源頭的城市,直到徐霞客確認不是。

​如果你是蜀國的君主,相信你也會把國都放在成都,距北敵和東敵都較遠,糧食供應又有保障,去各地還方便,防守也相對容易。








毛毛之心


蜀國為何不定都重慶呢?不是不想定都重慶,公元226(建興四年),中都護李嚴在江州更造大城,是有意定都重慶的。但因諸葛亮與李嚴不和,諸葛亮擔心李嚴有野心。阻止劉備定都重慶。

還有一個原因是蜀漢最主要的用兵方向,仍是從漢中出兵,北伐關中隴右。收復中原。從成都平原轉運物資到漢中,有金牛道,比重慶方便運輸。最重要的是成都地處四川盆地,周邊糧食物質可以自給。就和長安地處關中平原一樣的道理。作為都城肯定人口眾多,首先考慮的是糧食。古代運輸能力有限,從經濟,軍事,交通,地理位置來講,成都要比重慶更適合做都城。


水泊梁山上立大旗


導語:

蜀國不定都重慶大致原因有三。其一成都素有天府之國之稱,劉璋父子已經營兩世;其二定都重慶需要大筆銀子鑄造宮廷樓宇,蜀國的經濟不允許;其三蜀國劉備是把成都當做暫時的落腳之地。

在地理位置上成都的位置比當時重慶的位置要好上一些。重慶在三國時期在巴郡制內,位置比較靠近東吳,而成都位處益州中心。


在蜀國眼中成都和重慶都是暫時的棲身之地

蜀國皇帝劉備一生的志向是一統三國,有這樣志向劉備除了洛陽,暫時定都在成都或是重慶在他眼中沒有任何的區別都是暫時的。而且如果遷都重慶大肆建造王都,那麼就代表劉備沒有了爭霸天下的雄心,滿足於現狀慢慢的成為第二個劉璋那麼手下的將士、謀士又會怎麼想。

放棄成都並不是好的選擇

成都在三國時期被譽為“天府之國”,蜀國定都成都是當時最好的選擇。成都由劉璋父子經營了幾十年又沒有戰火侵蝕、又沒有重大災害的發生、百姓也算安居樂業。成都無論是經濟、還是城內的宮廷樓宇都是完善的不需要再過多的投資。

如果蜀國遷都重慶,不僅要棄用現有的宮殿在重慶重新鑄造、還要遷移安置大量的大臣及大臣的家眷。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考慮放棄成都而選擇重慶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定都重慶會拖住蜀國的經濟發展

如果蜀國定重慶為都,那麼需要在重慶內部重新進行規劃,也就是現代的動遷。宮殿不是一時半刻可以建成的,遷移的百姓無法安置。而且建築新的蜀國王宮需要大量的銀子,以當時蜀國的經濟狀況根本負擔不起。

劉備一路入川,所經過的地方大大小小都發生了戰爭。戰後的恢復尚且不能滿足再新建造王都豈不是勞民傷財,對劉備的政權也是一種打擊。

總結:作為主君任何一個決定都需要深思熟慮,一個不妥當的行為看著可能沒什麼,但是可能已經造成了很嚴重的後果。


感謝大家閱讀,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國


主要還是地理的原因

重慶和成都都是有名的歷史名城,而且均是人口眾多,目前重慶更是作為了直轄市。

但如果看看古代割據四川的政權,幾乎都是定都成都,而非重慶的。(明初的明玉珍是唯一的一個例外)

為何會是這樣的,主要的原因還是地理位置與民族的因素造成的。

首都,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就四川而言,在古代,選擇成都,無疑比選擇重慶要好(人家名字就是成為都城嗎)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之中,四川被稱為天府之國,主要就是說的是四川盆地,而重慶北稱為山城,位於四川盆地的東南部,其位置已經不在四川盆地之中了,也就是說,重慶並非屬於四川盆地的中心地帶,而且其道路這些也比成都要麻煩。

再有四川是一個多少數民族的身份,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引起的叛亂眾多。而相較而言,四川盆地多是漢人聚居,方便管理。重慶雖然也是漢人聚居為主,但其南接貴州,東靠湖南,周邊少數民族不少,擁有眾多的土司勢力。

也就是說,如果這些土司不服管轄,可以比較輕鬆的威脅到重慶,但要想威脅成都就相對困難。作為一個國家的首都,動不動就風聲鶴唳,也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重慶在歷史上,一直作為四川的門戶存在。自古入川,要不就是經漢中通棧道,要不就是從三峽經重慶。


葉飄刀


地理上重慶在三國時期應該是漢中,和魏國比較近,一直都是馬超家族的實力範圍。馬超歸蜀後繼續鎮守。這樣就起到一個屏障作用。從生產經濟,四川腹地土地寬廣且肥沃。適於耕種,這樣就利用發展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