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蜀国为什么不定都重庆?

701情报员


大家好,这里是南岭说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反向回答,也就是蜀国刘备为什么定都成都?

成都的历史地位

蜀国定都成都并不是首例,自古蜀国时期成都已经成为当时重要的城市。《太平寰宇记》中记载: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因此而后成都一直都是叫成都的名字。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古蜀国,置蜀郡,成都为郡治所在地。

到汉代时,成都已经成为当时六大都会之一,《汉书:食货志》:

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

西汉时期,天下为十四个刺史部,益州刺史部先是在雒县,后迁至成都。

东汉初年,公孙述又于此地称帝,号“白帝”

,建立“成家”政权。

历史发展到东汉末年,刘焉、刘璋父子以成都为益州牧治所,之后刘备攻占益州。

刘备的领地益州是全部在内,而荆州只有一部分,既然是以益州为大本营根据地,治所所在地的成都为都城是理所当然的。

成都的经济地位

从上面的这条原因,我们知道在汉朝时期成都是六大都会之一。成为都会自然是因为成都的经济繁荣,就好像今天的北上广深,因其城市的发展规模而为四大顶尖的城市。

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实已经告诉刘备蜀地的优势: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而这一切其实要追溯到秦国秦昭王命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开始。

时人称赞都江堰修建之后的成都: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华阳国志》

在汉代,成都更是成为朝廷的重要赋税来源,朝廷设置锦官管理,成都西南建造“锦官城”

因此东汉初年的公孙述割据巴蜀时,他的心腹李熊劝公孙述称帝时说了一番话:

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构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银之利。-《后汉书》

简单而言,就是资源丰富。

特别要说明的,蜀并不包括现在的重庆,主要指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当时的重庆为巴郡。


成都的地理优势

先来看一张图,见下:

从图上可以看出,重庆直面的是荆州,而荆州基本上可以说是蜀汉与吴国、魏国的作战之地。巴郡在前面,完全可以作为蜀郡成都的门户作为缓冲地带。

蜀汉刘备还没有一千多年以后的明朝成祖朱棣的“天子守国门”的战略思想,自然是会选择在后方的成都为都城。

结语:成都为蜀国的都城是因为其历史地位和经济上的繁荣以及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南岭说史


四川省面积约49万平方公里,西部是青藏高原,东部是四川盆地,四川省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距离青藏高原不远。有人觉得奇怪,四川盆地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一说为20万平方公里),除去重庆直辖市占据四川盆地东部外,剩下大部分都属四川省。那么,四川省的省会为何放在盆地西部的成都?

​四川盆地的北部以米仓山、大巴山与陕西省为界,这里地势险峻,四川省广元市就位于米仓山以南,龙门山以东。这样的地势让广元成为四川盆地的北面门户,门户自然是不适合做中心城市的,你能想象蜀汉国都不放在成都而放在广元吗?依然以广元的地理位置做标准,同处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的巴中、达州都不适合做中心城市。这几个城市地势较高,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进出不是特别方便。你会说绵阳位于广元和剑门关以南,又居四川盆地肥腴之地,是否合适做中心城市呢?也不行,原因是绵阳距离汉中较近。

因为成都成为四川省中心城市是历史的选择,我们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讲起。古代割据四川者,莫不重视汉中的军防,一旦让北方之敌突破汉中防线,蜀中危矣。北军据汉中之后,会穿米仓山南下,只要北军拿下剑门关,绵阳就暴露在敌军面前。四川中心城市放在成都,我们站在蜀汉国都成都往北看,绵阳南下至成都之间还有绵竹、广汉等城,这意味着成都距离汉中越远就越安全。



小东讲出国


当下的重庆,是比成都更加繁华的川中第一大城。有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三国时的蜀国为什么不定都重庆呢?而且不光蜀汉政权,后来两晋十六国的成汉、谯蜀政权,五代十国的前蜀、后蜀政权,都以成都为都城。偏安川蜀的政权中以重庆为都的,只有元末明初明玉珍建立的明夏政权。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由重庆的发展历程讲起。

从古巴国到白帝城

重庆地区最早开始发展,要追溯到古巴国的时代。巴国虽然据说在夏商时代就已存在,但一开始位于汉水上游,在战国初期因楚国的挤压,才不得不迁移到巫山地区。西迁之后,巴国相继在先后在枳(今涪陵区)、江州(今渝中区)、垫江(今合川区)建都,利用当地充裕的盐泉资源,开发盐业发展经济,促进了重庆地区的发展。

四川自先秦时期就产出大量井盐

秦国灭巴之后,筑巴郡城(江州城),位置在今重庆江北区一带,作为巴郡的郡治。从秦到两汉,巴郡范围虽有一定变化,但与今天的重庆直辖市重合度颇高,也即巴郡奠定了当代重庆的基础。

巴郡位于川东平行岭谷地带,自西向东主要有华蓥山、铜锣山(南山)、明月山、铁锋山、黄草山、挖断山、观面山、精华山、方斗山等多条山脉;西南则为华蓥山南延的巴岳山、云雾山、缙云山、中梁山等支脉。虽然大量的河谷使得这一区域水资源充沛,但群山密布终究对农业产生了限制,许多耕地以梯田或坝子的形式存在。无疑,在农业条件上,巴地是比不上开阔平坦的成都平原。

这些山哪怕放在近现代也是巨大的阻碍,更别提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古代。

西汉人口巅峰时代,成都平原的蜀郡有124.5万口,巴郡则有70.8万口,两者尚有很大差距。但到了东汉,巴郡人口多达108.6万,而蜀郡则为135万,两者差距已经不大了。

这除了东汉的巴郡比起西汉增置了宣汉(治今四川达州市),汉昌(治今四川巴中市)等3县,地域更广阔之外,入东汉之后,显然以江州(重庆)为郡治的巴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新莽末期到东汉初期,公孙述据蜀十二年并称帝,自号白帝,这个帝号就是来自重庆。公孙述为了强化四川盆地东缘的防御,并伺机东出经略荆州,在重庆奉节县山上筑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宛如白龙,便借此自号白帝,并名此城为白帝城,该山也被称为白帝山。

虽然公孙述的成家政权仍以成都为都城,但公孙述对于重庆的重视,也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公孙述派遣田戎与将军任满出江关(今夔门南岸),下临沮、夷陵间,虽然攻取荆州诸郡的计划失败,但大量物资由江州通过白帝城进行转运,无疑促进了当地的繁荣。

公孙述割据益州称王时期,也发展了巴郡的经济。

东汉王朝继承了公孙氏政权对于重庆的经营,汉和帝(89――105年)时,增置宣汉(治今四川达州市)、汉昌(治今四川巴中市)等3县于巴郡,江州沟通荆益的枢纽地位进一步被强化。因此东汉的巴郡比西汉较之要繁盛。

蜀汉的江州

然而,即使如此,到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时,江州的繁荣程度仍是无法与成都匹敌的。但这并不是刘备政权不定都重庆的根本原因。在东汉时,荆州的郡治甚至设置在当时发展程度较低的汉寿县(武陵郡辖,今常德市汉寿县),这是东汉王朝出于发展湖南地区以及控制岭南和交趾的需要。显然,政治军事上的需求才是决定政治中心位置的根本。

从刘璋时代到蜀汉初期,巴郡被一分为四:巴西郡、巴郡、巴东郡、涪陵郡。其中江州位于巴郡,而白帝城所在的永安为巴东郡郡治。

巴郡﹀

章武元年(221)四月刘备称帝成都,七月即移驻巴东郡(今奉节)伐吴,章武二年(222)六月败于东吴军;章武三年(223)二月,丞相诸葛亮从成都前往白帝城,辅助刘备军务,四月刘备病逝于永安宫。也就是说,在这长达近两年的时间内,白帝城正是蜀汉政权的政治军事中心所在。

刘备在成都称帝﹀

刘备征吴失败之后,蜀汉进入了一段军事衰弱期。公元226(建兴四年),中都护李严在江州更造大城,“周回十六里……造苍龙(东)、白虎(西)门”。

前面已经说到,秦汉的江州位于嘉陵江以北,现在的重庆江北区。而李严所筑大城则位于当代的渝中区下半城。这是考虑到东吴可能来犯,将城池修筑在渝中半岛更有利于防御。李严还希望“穿城后山,自汶江(长江)通水入巴江(嘉陵江),使城为州(洲)”,将渝中半岛彻底变成一个江中岛,被诸葛亮否决了。

诸葛亮与李严并不和睦,担心李严的野心。李严曾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此前又曾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这是想要和诸葛亮瓜分蜀汉政权的表现。而以诸葛亮对于刘备父子的忠诚,当然不可能答应。否决李严以江州为岛的计划,也是担心李严以大城为基础割据。随后不久,诸葛亮就调走李严到汉中,以其子李丰接替江州防务。

鲜有人知的是,李严也是刘备重要的托孤大臣之一﹀

从李严修筑江州大城开始,江州进入了嘉陵江南北两城同时存在的双城时期,分为南北两府城。相比起来,南城不但更有利于防守,还更具有水运优势,因此重要性逐步超越北城,渝中区成为后世重庆的中心。

那么,既然江州和白帝城对于蜀汉政权有着如此重要。


譚天说帝


在三国时期的蜀国,无论是从地形、文化还是战略上,成都则更加适合定都,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地形条件,“天然屏障”

先说重庆的地形,崇山峻岭,江河缭绕,而对比之下的成都,却是处在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平原之中,这对于古代建筑材料和科学技术的制约之下,将城市建设在相对平坦辽阔的地方,更有助于城市规模的发展。


二、文化根基,“人心所向”

在蜀国定都之前,成都无论从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还是诸多文化条件,都优越于重庆,而统领一片江山的根基就是在于奠定以文化、人口相融合的“城市中心”,以此发展为“政治中心”来辐射全国,而成都恰恰处于当时这样的一个文化中心。


三、战略因素,“蜀国中心”

从前面的地形因素已经做了说明,成都所处之地正是四川盆地的平原区,其四面环山,对于古代冷兵器时代,如此地形,可谓是天然军事屏障,易守难攻,而对于在三国军事国力中最弱的蜀国来说,这种地形条件正好奠定了其能够“鼎立”的战略基础。

综上所述,成都占据着地形、文化、战略等重要因素,也正如孟子所言的“天时地利与人和”,所以,蜀国定都成都,也就意味着“鼎立”局面的确立。


草竹道人


题主好,我觉得不定都重庆与当时的环境,政治,局势,都有一定的关系,成都比重庆更加富饶。但是选择富饶之地也就意味着偏安一隅。下面我来详细说说。

如果选择重庆做首都将产生两个影响。

1、 实际战术效果

这将对关羽在荆州的行动产生更大的影响和支持,关羽不一定会失去荆州。即使它丢失了,也可以立即找回,因为它离大本营很近。

2、 心理影响

我们可以比较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被迫撤退到四川。当时,成都和重庆面临两种选择。首都应该在哪里?从表面上看,成都的安全环境明显好于重庆,城市基础设施也较好。然而,蒋介石决定将首都迁至重庆,即使他不得不承受更多的敌机轰炸。这是什么原因?原来对重庆的关注,就是要保持战斗态势,向外界表明,有机会就决不放弃,冲锋陷阵,打到底。

当时巴郡就是现在重庆

刘备占领益州后,从曹操手中得到汉中,受到秦岭和长江三峡的保护。他可以安心做一个皇帝或者诸侯,但刘备的口号是恢复汉朝,他不能一直躲在四川。此外,刘备集团内部的矛盾也要求他们通过对外战争不断化解内部矛盾。刘备想从汉中挺进,攻打曹魏很难越过秦岭。但刘备另有选择:从东部荆州进攻河南。当时,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给了刘备一个主意,他写道: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刘备在这段话中说的是,他有两条战略进攻路线,一条是从荆州向北,一条是从汉中向北。但秦岭的存在,不仅进城难,而且出城难,所以荆州更具可行性。

当然,后来关羽失去了荆州,使得这条路线不复存在。但刘备定都都城成都在关羽失去荆州之前。成都的首都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其实最好的选择重庆应该是首都。成都位于四川盆地的深处。成都定都,汉中再被刘备攻下,这意味着你可以依靠秦岭的屏障过上小日子,你可以成为一个不出去打仗的政权。重庆是四川东部的出口,荆州是三峡的出口。只有建立重庆的首都,才能有效地协调东出荆州、北出汉中两条线。成都平原的粮草也可以方便地运到重庆。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可以想象,刘备建都成都后,特别是接班人诸葛亮扎根成都后,整个蜀汉政权的矛盾格局发生了变化。主要矛盾不再是蜀汉和魏国之间的矛盾,而是外来者刘备集团和当地的益州集团之间的矛盾。后来,诸葛亮六次出祁山,姜维九次进攻中原,看似是对外战争,但在很大程度上,他的用意也是为了处理内部矛盾。

众所周知,蜀汉政权此时不可能与中原长期作战。

因此,如果刘备能把重庆建成首都,他就能东援助荆州,北援助汉中。这对整个战场来说更有利。在成都,信息沟通和部队部署都远远落后。就像抗日战争时期一样,重庆作为陪都,有随时冲出三峡、鼓舞士气的动力。


我的观点就是如果刘备能使重庆成为当时的首都,历史可能就不得不重写。


有李行天下


四川省面积约49万平方公里,西部是青藏高原,东部是四川盆地,四川省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距离青藏高原不远。​四川盆地的北部以米仓山、大巴山与陕西省为界,这里地势险峻,四川省广元市就位于米仓山以南,龙门山以东。这样的地势让广元成为四川盆地的北面门户,门户自然是不适合做中心城市的,你能想象蜀汉国都不放在成都而放在广元吗?依然以广元的地理位置做标准,同处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的巴中、达州都不适合做中心城市。这几个城市地势较高,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进出不是特别方便。你会说绵阳位于广元和剑门关以南,又居四川盆地肥腴之地,是否合适做中心城市呢?也不行,原因是绵阳距离汉中较近。

因为成都成为四川省中心城市是历史的选择,我们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讲起。古代割据四川者,莫不重视汉中的军防,一旦让北方之敌突破汉中防线,蜀中危矣。北军据汉中之后,会穿米仓山南下,只要北军拿下剑门关,绵阳就暴露在敌军面前。四川中心城市放在成都,我们站在蜀汉国都成都往北看,绵阳南下至成都之间还有绵竹、广汉等城,这意味着成都距离汉中越远就越安全。

​以上是北边的情况,四川盆地东部的情况也差不多。历代蜀国的疆域都不算很大,北不过汉中,东不过白帝城(重庆市奉节县),再往东就是割据江东的王朝。比如三国鼎立时,蜀汉割据西川,白帝城以东就是东吴。在吴蜀结盟共同抗魏时,东吴暂时不会偷袭蜀汉,但蜀汉也不得不防。蜀主刘备将白帝改为永安,设永安都督率重兵防备东吴。蜀汉有一支精锐部队白毦兵词条,由名将陈到词条率领驻守永安,诸葛亮称为“西方上兵”。

按这个思路,一旦东吴背信弃义攻永安,拿下后就可溯长江西上。达州距离永安较近,自然就不是很安全了。现在的重庆直辖市市区距离永安相对较远,但重庆位于长江岸边,吴军溯江可攻重庆(时称巴郡)。元朝末年,明玉珍词条割据巴蜀建立夏国,国都就放在重庆。明玉珍死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词条大举攻夏,攻下奉节和涪陵后,重庆丢掉了东线门户,夏国很快就灭亡了。

​历代蜀国割据的时候,基本上都存在北方和东方两个敌人,这就意味着国都的位置不能太靠北,也不能太靠东。所以广元、巴中、达州、南充、广安以及重庆都被排除掉了。四川盆地的南部还有宜宾和泸州这两座城市,水土丰宜,但二城也不适合做四川的中心城市。再以蜀汉为例,蜀汉的疆域分为两大部分:四川盆地和南中。南中就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那个地方,这里气候潮湿,山川纵横,时称“不毛之地”。宜宾和泸州就位于四川盆地与南中的结合部上,显然不适合做国都。南中地区向来不太服蜀汉(含各类蜀国),国都放在南中的家门口?当然不行了。

​资阳和遂宁处在四川盆地相对偏中间的位置,但由于二者周边无险可守,敌军一旦突破重庆,两地将首当其冲受到攻击。从安全角度考虑,蜀国国都越往西越安全,成都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定都地。

成都虽然位于四川盆地西部,但肥沃的成都平原可以给成都提供大量物资,还有都江堰水利工程可以造福成都。另外,成都以西不远是青藏高原,这里没有敌人,成都以东不远还有南北走向的龙泉山,等于给成都的东线防御打造了一道防火墙。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长江是四川盆地最重要的水系,支流非常多,比如长江在四川盆地汇流了岷江、嘉陵江、乌江等大河,四川盆地的很多城市都位于河边。成都则位于岷江上游,从成都去蜀中其他大城市走水路是相对方便的。明朝末年之前,人们都认为长江的上游就是岷江,成都是长江源头的城市,直到徐霞客确认不是。

​如果你是蜀国的君主,相信你也会把国都放在成都,距北敌和东敌都较远,粮食供应又有保障,去各地还方便,防守也相对容易。








毛毛之心


蜀国为何不定都重庆呢?不是不想定都重庆,公元226(建兴四年),中都护李严在江州更造大城,是有意定都重庆的。但因诸葛亮与李严不和,诸葛亮担心李严有野心。阻止刘备定都重庆。

还有一个原因是蜀汉最主要的用兵方向,仍是从汉中出兵,北伐关中陇右。收复中原。从成都平原转运物资到汉中,有金牛道,比重庆方便运输。最重要的是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周边粮食物质可以自给。就和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一样的道理。作为都城肯定人口众多,首先考虑的是粮食。古代运输能力有限,从经济,军事,交通,地理位置来讲,成都要比重庆更适合做都城。


水泊梁山上立大旗


导语:

蜀国不定都重庆大致原因有三。其一成都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刘璋父子已经营两世;其二定都重庆需要大笔银子铸造宫廷楼宇,蜀国的经济不允许;其三蜀国刘备是把成都当做暂时的落脚之地。

在地理位置上成都的位置比当时重庆的位置要好上一些。重庆在三国时期在巴郡制内,位置比较靠近东吴,而成都位处益州中心。


在蜀国眼中成都和重庆都是暂时的栖身之地

蜀国皇帝刘备一生的志向是一统三国,有这样志向刘备除了洛阳,暂时定都在成都或是重庆在他眼中没有任何的区别都是暂时的。而且如果迁都重庆大肆建造王都,那么就代表刘备没有了争霸天下的雄心,满足于现状慢慢的成为第二个刘璋那么手下的将士、谋士又会怎么想。

放弃成都并不是好的选择

成都在三国时期被誉为“天府之国”,蜀国定都成都是当时最好的选择。成都由刘璋父子经营了几十年又没有战火侵蚀、又没有重大灾害的发生、百姓也算安居乐业。成都无论是经济、还是城内的宫廷楼宇都是完善的不需要再过多的投资。

如果蜀国迁都重庆,不仅要弃用现有的宫殿在重庆重新铸造、还要迁移安置大量的大臣及大臣的家眷。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考虑放弃成都而选择重庆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定都重庆会拖住蜀国的经济发展

如果蜀国定重庆为都,那么需要在重庆内部重新进行规划,也就是现代的动迁。宫殿不是一时半刻可以建成的,迁移的百姓无法安置。而且建筑新的蜀国王宫需要大量的银子,以当时蜀国的经济状况根本负担不起。

刘备一路入川,所经过的地方大大小小都发生了战争。战后的恢复尚且不能满足再新建造王都岂不是劳民伤财,对刘备的政权也是一种打击。

总结:作为主君任何一个决定都需要深思熟虑,一个不妥当的行为看着可能没什么,但是可能已经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国


主要还是地理的原因

重庆和成都都是有名的历史名城,而且均是人口众多,目前重庆更是作为了直辖市。

但如果看看古代割据四川的政权,几乎都是定都成都,而非重庆的。(明初的明玉珍是唯一的一个例外)

为何会是这样的,主要的原因还是地理位置与民族的因素造成的。

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就四川而言,在古代,选择成都,无疑比选择重庆要好(人家名字就是成为都城吗)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之中,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主要就是说的是四川盆地,而重庆北称为山城,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南部,其位置已经不在四川盆地之中了,也就是说,重庆并非属于四川盆地的中心地带,而且其道路这些也比成都要麻烦。

再有四川是一个多少数民族的身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引起的叛乱众多。而相较而言,四川盆地多是汉人聚居,方便管理。重庆虽然也是汉人聚居为主,但其南接贵州,东靠湖南,周边少数民族不少,拥有众多的土司势力。

也就是说,如果这些土司不服管辖,可以比较轻松的威胁到重庆,但要想威胁成都就相对困难。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动不动就风声鹤唳,也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重庆在历史上,一直作为四川的门户存在。自古入川,要不就是经汉中通栈道,要不就是从三峡经重庆。


叶飘刀


地理上重庆在三国时期应该是汉中,和魏国比较近,一直都是马超家族的实力范围。马超归蜀后继续镇守。这样就起到一个屏障作用。从生产经济,四川腹地土地宽广且肥沃。适于耕种,这样就利用发展经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