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真讀,打開“整本書閱讀”的不二法門

大道至簡,返璞歸真,無論整本書閱讀搞得如何轟轟烈烈,只要是閱讀,就沒有什麼神秘要素,核心就是兩個字:“閱讀。”閱讀是件安靜而且樸素的事情,因此,真讀是打開整本書閱讀的不二法門。


於此強調“真讀”,毋庸諱言,是針對當今眾多的“考讀”“裝讀”“騙讀”“擺讀”“炫讀”而言。由於篇幅所限,此中情狀不一一列舉了。我強調的“真讀”的基本內涵,包括這樣幾個意思。


一、“真讀”,就是能夠將作品基本通讀一遍,並且能尊重師生閱讀的既定節奏與讀書興趣。不僅督促學生讀,教師也要讀。在閱讀過程中,不要讓計劃、檢查、活動、彙報以及種種閱讀名目,輕易打亂師生閱讀的既定節奏與讀書興趣,要保證師生把書完整地讀完。

二、“真讀”,就是師生可以“墜落其間”,在閱讀中誕生單純的投入力與貫注力。這裡強調的“真讀”是指在閱讀過程中,自我可以沉浸於文字的海洋,身處書中,入情入境。《水滸傳》中,武松大鬧飛雲浦,反戈一擊,在殺死途中要取他性命的公人與蔣門神派來的兩位徒弟後,讀者金聖嘆不由得揣摩起蔣門神等人當初的種種情狀,於是,筆酣墨飽地抒寫了一段點評:“……方其授意公人,而復遣兩徒弟往幫之也,豈不嘗殷勤致問:‘爾有刀否?’兩人應言:‘有刀’……”於此提及這段文字,無意要說明武松那時殺人正確與否,也不想對武松做過多的點評,核心想強調的是金聖嘆的“真讀”。這些文字是金聖嘆完全沉浸於書中的想象之語、快意之句,是金聖嘆的興味使然。我們不難體察到,金聖嘆此時似乎是暫時忘卻了現實與自我,他在文字裡涵泳,在文字裡“分神”。這是閱讀中的一種貫注式的“分神”,但閱讀中美好的“分神”恰恰是深浸其間,是對書中所繪情狀內在式的一種補充或者探及。在這樣一種補充、探及中,閱讀變得“書”“人”合一,“書”讓“人”突破現實阻礙,歡快地流動起來。於此時,一個旁觀者會覺得人的生命可以被閱讀過濾、養化得那麼真純可愛,那麼富有靈性,那麼光彩照人。


對學生而言,青春時期的閱讀一時不一定很“懂”,但在閱讀中的那種痴純的富有深度的投入力與貫注力、對於人的內部世界的那種攪動、對人的內部世界的那種無法言說的影響力,是後來入世漸深後的閱讀所無以企及的。對成年教師而言,縱觀金聖嘆的一生,“活得”並不輕鬆自在。但閱讀讓人們出情入境,幫助人們暫時擺脫現實的困擾,甚至擺脫“日常”對我們的困縛與羈絆,擺脫對我們的影響與鉗制……一個成人(教師自我)能做到這一點,實在難能可貴。成年人最害怕的便是被眼前的“現實”完全鎖住、完全征服,而閱讀恰恰是對此的一場拯救。如果沒有教師的“真讀”,學生的“真讀”也會大受影響。

三、“真讀”,就是作品在自我的生命裡得到了驗證,獲得了迴響。這裡強調的“真讀”,就是讀者(師、生)能真誠地面對自己(有時候,真誠地面對別人已經不易,但真誠地面對自己則更難),帶著自己內在的生命體驗,與書對話。

閱讀在自我的生命裡得到了驗證,獲得了迴響,也只有將書中的內容與自我的真實的生命體驗相互印證、相互映照、相互溝通的時候,閱讀才真實有效地發生了。閱讀絕不僅僅是“眼睛”的事業,它其實也是人內心深處的事業,是一個人生命的事業。

虛假的閱讀有種種,其中一種便是閱讀的內容並未在我們生命內部予以回應,獲得的僅僅是凝固型知識的積累。陳丹青先生說:“一本好書會讓我安靜下來,會讓我有內心的生活。我每天出去都是應酬、謀生、作假,只有片刻的安靜是讀書帶來的。法國人蒙田有句話,大意是‘人類的一切災難在於人回到家還安靜不下來’。我很慶幸我沒有變成在自己的房間裡面安靜不下來的人。這和我這麼多年堅持閱讀有很大的關係,我對閱讀充滿著感激。”

不負自我、不負年華、不去逢迎、不道聽途說、不以隻言片語為炫耀資本,讓書中的字字句句落在讀者自我生命的玉盤裡,聽文字與內心碰撞融通的聲音。確實,閱讀偉大的作品就是讓我們的內心更有力量。在無盡的挑戰、困苦、甚至是磨難中,人的內心應該永遠自由祥和並且富有靈性。所有內化而深入的閱讀,都會給我們的生命以亮度,最終成為蒼茫與浩大的黑暗裡永恆的、令人仰望的星光。

四、“真讀”,需要得到自我內心的確認,自我獲得修復,亦獲得出發。所謂“真讀”,即讀者自己有個性化的體驗,讀者自我進行個性化閱讀的創造與對書的建設,且作品裡有立體、完整、充分的生命場,並帶給我們充沛而巨大的衝擊與影響。這時倘若我們能夠很內在地“旋入”其間,同時也能打開自我的“生命場”,那麼便不難獲得個性化的體驗。


現在不少學生很早就聽說過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甚至有的同學在上高中之前都已經“讀”過。對這部作品,他們已然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主題“共識”——在平凡的世界裡,少安、少平等人展示出他們的“不平凡”。這樣的主題認識不能說不對,但人人皆是如此認識,那就有“裝讀”之嫌了。“真讀”的意義不是獲取一個與己無關、四平八穩的結論,而是在於從書中產生個性化的內在“出發”。這部書,我初高中的時候就讀過,近些年我又重讀、再讀,漸漸地發現並形成了我自己的“世界”。

我們在這裡所強調的“世界”,指的是“人”不被現實徹底限制、佔領乃至征服,不向“現實”徹底交出自己的不屈與抵抗,不讓“現實”在自己的身上顯示出強大的力量,不去主動充分地適應“現實”,也不會不斷促進與幫助這個“現實”。“不因為世界錯了,也跟著錯,甚至還為此沾沾自喜,以為自己不孤獨,以為自己沐浴了墮落世界的榮光”(熊培雲《我改變不了世界,我能做什麼?》)。

我們不是在與己無關地追求知識,系統化地去“講閱讀”,我們其實是在利用作品更新自己的生命。在這種更新中,因為想著要和一群可愛的學生一起分享,還能影響他們,能在他們的青春歲月裡產生更多美好而富有啟發性的價值,我們應該徹底地向作品、向自己敞開心扉,坦誠以待。因了閱讀,因了作品,我們打破了舊有的“自我”,從而觸探並誕生了一個更大、更動人心魄的“世界”。

五、我們的現實與挑戰。重閱讀規劃、重固態化知識、重基本情節、重人云亦云、重既定結論、重表演、重炫耀、重設計、重呈現、重所謂的“方法”……但只有一樣常常為我們所忽視,那就是師生的“真讀”,這是整本書閱讀中最明顯的也是長期以來的一個遺憾。我常常關注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不少的時候,在看似縝密的、邏輯化的教學設計當中竟然找不到讀者(師、生)真切閱讀的任何細節。

課上讀也好,課下讀也好,設計也好,活動也好,考查也好,都沒有師生的真讀;隨著考試題目的模式化、閱卷教師水平的參差不齊,整本書美好的閱讀期待又可能會演變成新的形式主義,再一次阻礙學生真實的發展。不愛閱讀的依舊不讀,原本喜愛閱讀的學生深覺校內的閱讀無味,於是還是搬出長久以來的老方法,擠出自己的時間,一方面與老師虛與委蛇,與考試相周旋;另一方面將自己真實的閱讀再次轉入地下。

凝固性的知識為什麼會在我們的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如此流行,也是因為缺乏“真讀”所致。沒有“真讀”,我們的閱讀,到頭來還是跪在簡單“應試”之下的一場熱鬧的遊戲。

閱讀一本書如暮色天降,安靜地與我們的靈魂融為一體。贊同也罷,反對亦好,但自此我們的生命裡便有了一片輝煌的燈火。我想這樣的閱讀,對於學生與教師而言,真是恰到好處了。(作者單位: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原創文章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2019年4月1日第11版讀書週刊·校園書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