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苏德战争爆发,苏军已经研制出T34中型坦克,为何没有大量列编


苏德战争爆发,苏军已经研制出T34中型坦克,为何没有大量列编

在前苏联1970年拍摄的一部二战电影《解放》里有这样一组镜头,电影开篇就出现了一辆德军虎式坦克,德军用缴获的苏军T34中型坦克向它发射一枚炮弹后,虎式坦克被打出一个洞。为此,德军统帅部将已经配发给部队的虎式坦克全部召回,重新加固钢板,从而推迟了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时间。那么,让德军忌惮的T34中型坦克,苏军在战争爆发前就已经研发完毕,有些前沿部队也有配备,为何到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时才被广泛使用呢?

首先,装备发展需要强大的国防经济实力支撑,苏军研制T34型新式坦克时,正值苏联落实第三个五年计划,发展军事工业刚提上议事日程

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是从1938年到1942年,根据联共十八次代表会议批准,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主要针对国际及欧洲军事形势变化,把发展军事工业放在重要地位。而在前两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把着重点放在加快国计民生结构改革和布局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上。

苏德战争爆发,苏军已经研制出T34中型坦克,为何没有大量列编

由于斯大林一心想把苏联国民经济发展起来,所以并不想主动与周边发生过多摩擦,在他内心,当苏德战争爆发时,他曾一度犹豫担忧,不敢相信德国会撕毁友好条约,其中就有对军事工业正在筹备期间,满足不了战争需要的担心。

但是,一战以后,苏联也从西欧各国迅速崛起的国防军工发展趋势,不断加快了本国的武器装备发展研发。在德国闪击波兰之前,苏军已经掌握了一大批新式装备的设计和研发,有的甚至领先于世界同类水平,作为战后投入作战的T34型坦克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苏联为什么没有尽快批准量产T34型新式坦克呢?这与苏联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和斯大林对战局的认识有关。在德国闪击苏联之前,斯大林和苏军统帅部一直强调空军的建设,这不仅与苏联宽泛的疆域面积有关,也与苏联的纵深打击理论有联系,因此,在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中,苏联的航空业较以前增长70%。

苏军为什么如此重视空军建设而忽视装甲打击力量建设呢?一是在1938年和1939年两次与日本关东军的作战中,苏军的装甲打击力量得到检验,除朱可夫等高级将领对装甲成军抱有重大希望外,其它人并不对此看好,尤其是斯大林还没认识到装甲成军的重要性。二是苏军对坦克打击力量的认识是从德军闪击波兰开始的,闪电战让苏军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差距,也是从德军闪击波兰开始,斯大林才感到来自德国的潜在威胁,所以,苏军对坦克装甲力量的建设相对起步晚了一些。

苏德战争爆发,苏军已经研制出T34中型坦克,为何没有大量列编

正因为如此,斯大林迫切希望战争不要来得太快,所以才不断加强了与德国和日本的联系,目的就是尽量延缓战争时间。

其次,装备武器的研发到生产需要一个过程,况且苏联将国防军工企业重点放在东部地区,客观上延迟了T34型坦克的生产时间

有一点可以肯定,苏联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时,下大力提高了对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能力,也就是说这个时期,苏联把主要精力用在建设工厂和工业体系上,到了第三个五年计划,才将发展军工企业放在重要位置。虽然苏军已经研发出T34型坦克,但从研发到试验再到量产配发部队,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1938年,苏联在原有基础上加大了坦克的生产力度,虽然数量较前期多出两倍,但苏军也认识到老式坦克的缺陷,于是向坦克设计人员和军工企业下达了研发新式坦克的任务。

接受研发新式坦克任务的是科什金和莫罗佐夫以及库切连科设计局,他们主要负责设计研发KB重型坦克和T34中型坦克,同时还要设计出B2型坦克柴油发动机。

苏德战争爆发,苏军已经研制出T34中型坦克,为何没有大量列编

  实际上,生产出一批战场需要的装备武器,并不象生产出一批拖拉机等机器设备那么简单。第一,要有一个研发的平台。这一点,斯大林还是非常重视的,他不仅从全国派去了优秀的设计人才,还为研发单位派出了主要负责人和有经验的管理者。第二,所需的生产平台。前面介绍了,苏联在发展工业基础建设时,早就想到了国防安全问题,他们在伏尔加河和乌拉尔之间建立了巨大的石油基地,在外贝加尔、乌拉尔建立了冶金工厂,在中亚细亚建立了大型有色金属厂,在远东建立了重工业,包括汽车装配厂、制铝联合厂、轧管厂和水电站。这些企业在战争打响后有效地为苏军制造出了大量的战场所需装备和弹药。第三,新式武器需要试验平台和时间。这也是一款新装备能不能量产配发部队的最后一道关键环节。

正因为苏军生产出T34中型坦克时,正值德军要进攻苏联的关键时期,所以,当苏军在1940年12月对新型坦克量产向斯大林提出报告后,斯大林才决定在伏尔加河沿岸和乌拉尔拖拉机制造厂来生产这款装备。但这个时候,承担生产任务的企业也面临着两个困难,一是原有生产坦克的计划任务要完成;一是新式坦克的模具及机床需要调试,客观上制约了T34型的生产进度。

因此,从二战爆发到德军闪击苏联为止,苏军得到了7000多辆坦克,而T34中型坦克仅有1861辆,而这些坦克还只能满足坦克学校教学教练以及部署在一些试验部队,但苏军西部边境军区还是率先配发了一批T34中型坦克。

苏德战争爆发,苏军已经研制出T34中型坦克,为何没有大量列编

T34中型坦克在战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催生苏军迅速加大了生产力度,并在随后的大反攻中占据战场优势,为苏德战争胜利立下大功

苏军重视机械化部队建设及坦克装甲打击力量是从德国闪击波兰以后开始的。1940年,苏军组建了9个机械化军,到1941年春天,在朱可夫任参谋总长以后,他提出了组建装甲坦克兵团的计划,但这个计划斯大林却摇摆不定,除了数量太大外,装甲打击力量的作用还值得研究。因为组建这样一个装甲兵团,需要32000辆坦克,其中仅新式坦克就要16600辆,这个数字对于苏联制造业来说,是个非常大的困难。

   但是,战争打响后,斯大林想不生产都来不及了。除了T34中型坦克在战场上的表现让斯大林眼前一亮外,德军装甲打击力量的优势逼迫苏军必须尽快使用最有力的武器反击对方。这时候,迁移到苏联东部的一些企业,如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库尔干、彼尔姆、车里雅宾斯克等州的大型企业,有的刚搬迁就迅速投入生产。为了满足战场需要,一些战争前沿工厂,边打仗边生产。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是由列宁格勒迁移过来的,它们迁移不到一个月就生产出了第一批战场需要的T34坦克,还生产了一批HC重型坦克。

苏德战争爆发,苏军已经研制出T34中型坦克,为何没有大量列编

不仅如此,苏联在战争爆发后,也充分认识到新式坦克在战场上巨大作用,他们纷纷派驻企业代表,督促加大生产。象高尔基的索尔莫沃船厂,在朱可夫担任莫斯科保卫战总指挥时,他们就第一时间送来了T34型坦克,真是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结论:T34中型坦克在二战装备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共生产五万多辆,首战在德军进攻苏联的1941年6月22日当天,地点在格罗洛德。

T34中型坦克之所以在战前没有被广泛使用,除了其作战性能没有得到实战检验外,苏军对装备打击力量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关系。好在战场是最好的试金石,T34在战场上的表现为它赢得了荣光,它不仅成为苏德战场上的明星,还为苏军打败德军立下赫赫战功。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回忆与思考》

精彩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