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數字在古詩詞中的妙用,有點意思

數字給人的感覺總是枯燥且呆板的存在,很難與詩情畫意的文學意境聯繫在一起。然而,在古詩中有一類奇詩即數字詩,寓情景於數字,七七八八間寫景抒情敘思,朗朗上口、妙趣橫生。

【十數字令詩】

將“一”到“十”十個數字嵌入詩中。

1、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這是宋代邵雍描寫一路景物的詩,共20個字,把10個數字全用上了。這首詩用數字反映遠近、村落、亭臺和花,通俗自然,膾炙人口。

2、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無數片,飛入梅中都不見。

這是明代林和靖寫的一首雪梅詩,全詩用表示雪花片數的數量詞寫成。讀後就好像身臨雪境,飛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飛入梅林,就難分是雪花還是梅花。

3、相傳蘇軾與同窗赴京趕考,學友因為天氣耽擱擔心遲到,感嘆成詩曰:

一葉孤舟,做二三個騷客,啟用四漿五帆,經由六灘七灣,歷盡八顛九簸,可嘆十分來遲。

蘇軾勸勉道:

十年寒窗,進九八家書院,拋卻七情六慾,苦讀五經四書,考了三番兩次,今天一定要中。

4、吳承恩 《西遊記》中一段“紅輪西墜”後天色已晚的景色描寫:

十里長亭無人走,九重天上現星辰。八河船隻皆收港,七千州縣盡關門。

六宮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罷釣綸。兩座樓頭鐘聲響,一輪明月滿乾坤。

5、《歸田瑣記》中有一首詩,刻畫的是過去的當官時作威作福,搜刮民脂民膏,而後 “榮歸故里”“賦閒在家”的醜惡嘴臉,淋漓盡致,值得玩味。

一命之榮稱得,兩片竹板拖得,三十俸銀領得,四鄉地保傳得,五十嘴巴打得,六角文書發得,七品堂堂考得,八字衙門開得,九品補服借得,十分高興不得。

【一字詩】

1、唐代王建有這麼一首《古謠》:

一東一西壟頭水,一聚一散天邊路;一去一來道上客,一顛一倒池中樹。

這裡短短的28個字中有著矛盾的8個“一”,但都統一在一幅風景畫裡,可見“一”字有多麼強的表現力。

2、元代無名氏有一首散曲:

一年老一年,一日沒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輩催一輩。一聚一離別,一喜一傷悲。一榻一身臥,一生一夢裡。尋一夥相識,他一會咱一會,都一般相知,吹一會唱一會。

全曲嵌“一”字竟多達二十二個。作者在年華易逝、光陰催老、人生如夢的嘆息中,尋求著自己的人生位置,情緒看似曠達,實則透露著辛酸,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3、清人王士禎作過一首《題秋江獨釣圖》,也是有名的數字詩: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一首詩總共用了九個“一”

4、清人陳沆(也有人認為是北宋蘇軾)有一首與此相似的詩:

一帆一漿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一俯一仰一頓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這首詩中出現了十個“一”,比上一首還多一個。兩首詩都創造了一個漁翁怡然自樂的生活情景。

5、清代女詩人何佩玉也寫過一首同樣的詩:

一花一枝一磯石,一抹斜陽一鳥飛,一山一水一寺中,一林黃葉一僧歸。

連用十個“一”字卻不使人感到重複,而是意境悠遠,妙趣橫生。

6、清代侯善淵的《一剪梅》是這麼寫的:

一個塵勞一個忙,一自離別,一得真常。一天精秀一天涼。一點清光,一帶凝陽。一氣相交一氣張。一結神丹,一命延長。一靈透人一雲房。一對金童,一引仙鄉。

全詞60個字裡竟有16個“一”,比起上面的兩首詩,有過之而無不及,又是別有一番情趣和風味。

【數字迴環詩】

1、卓文君寫的,從一到萬,從萬到一:

一別之後,兩地相思,說的是三四月,卻誰知是五六年。七絃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萬般無奈把郎怨。

萬語千言道不盡,百無聊賴十憑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黃,我欲對鏡心意亂,三月桃花隨流水,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

2、清代李調元寫過這樣一首數字詩,從一至十,再從十至一。詩韻味濃厚,即情隨性,沒有一點矯作。

一名大喬二小喬,三寸金蓮四寸腰,買得五六七色粉,打扮八九十分嬌。十九月亮八分圓,七個才子六個癲,五更四時雞三唱,懷抱二月一枕眠。

【雜數詩】

1、最妙的要數明代詩人倫文敘給蘇軾的畫《百鳥歸巢》配的詩:

天生一隻又一隻,三四五六七八隻。

鳳凰何少鳥何多,啄盡人間千萬石。

“一隻又一隻”加起來就是2只,“三四”相乘得12,“五六”相乘得30,“七八”相乘得56。把2、12、30、56加起來,總數恰好為100,與畫題相合,可見詩人的機巧。

2、一窩二窩三四窩,五窩六窩七八窩,

食盡皇家千鍾粟,鳳凰何少爾何多。

這是宋代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寫的一道《麻雀》詩。他眼看北宋王朝很多官員,飽食終日,貪汙腐敗,反對變法,故把他們比作麻雀而諷刺之。

3、清人黃煥中的《閨怨》:

百尺樓臺萬丈溪,雲書八九寄遼西。

忽聞二月雙飛雁,最恨三更一唱雞。

五六歸期空望斷,七千離恨竟未齊。

半生四顧孤鴻影,十載悲隨杜鵑啼。

【數字隱秘詩】

1、宋代才女朱淑真,臨終前寫的《斷腸謎》算是這一類數字詩:

下樓來,金簪卜落;問蒼天,人在何方?恨王孫,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難留。悔當初,吾錯失口;有上交,無下交;皂白何須問,分開不用刀。從今莫把仇人靠,千里相思一撇消。

整首詩暗含“一”至“十”十個數字,句句充滿對負心人的譴責,傾訴自己無限的哀怨!詩中隱藏的數字,你能找出來嗎?

2、後人填了一首《玉房怨》,與上面的《斷腸謎》大同小異:

元宵夜,兀坐燈窗下。問蒼天,人在誰家?恨玉郎,全無一點直心話。叫奴欲罷不能罷,吾今舍口不言他。論交情,曾不差。染成皂,難說青白話,恨不能一刀兩斷分兩家。可憐奴,手中無力難拋下,我今設一計,教他無言可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