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想要影响他人,读读这本书

看到《文案的基本修养》这个书名,我第一跳入脑海的是《演员的自我修养》。对于涉猎戏剧较深的东东枪来说,把一本“广告新人必读书”起这么个标题,或许也有致敬的意思。

最早接触东东枪是看他的《六里庄遗事》戏剧,平时也看他的公众号。东东枪的风格是记录琐事,然后从中找到小亮点并点评。这本书被切成了很多小片段,读起来很轻松,每个片段后还有点评——自己点评自己的文章,很“东东枪”。

这本书可读性非常强,如果有大块时间,完全可以一次读完,内容轻松,随处闪烁着作者的智慧的洞察。但,这并不削弱内容的专业性。所以,这是对“如何影响别人”思考得深入且贯通之后才能写出来的文字。真心推荐给所有人读一读。

为什么一本看似广告从业人员才需要的书,推荐给所有人读呢?这涉及人为什么会看广告。东东枪说,广告就是创造并传播内容,来改变他人的看法和感受,以促成其行为的改变。说白了,广告的目的就是影响别人。想要影响别人,需要把人研究透了才成。所以优秀的广告文案一定是人精,或者说是洞察人心的高手。只要你希望影响他人,就应该看看广告从业者是怎么做到的。

想要影响他人,读读这本书

先明确一些概念

从专业角度说,东东枪在书中厘清了一些业内的基础概念。什么是广告?什么是文案?什么是Idea、Insight(洞察)、看法和感受、Slogan、Brief、对错与好坏,广告文案的道、术、功……

这些词,广告从业者经常挂在嘴边,但可能并不深刻理解内涵。例如,Idea是创意吗?东东枪认为不是:“idea不是创意而是主意,是可以变成解决方案solution的想法。具体的讲,通常是能更有效的传播,更有效的说服、感染他人的主意、想法和办法。”

弄清楚这些概念有什么用呢?其实有本质性的意义。因为如果把广告当成完全的创意作品,那么就可能陷入“自我表达”,也就是表达一个东西获得别人的认知,但广告一定要影响一些人以造成改变。如果是创意作品是糖,那么广告就是药,要解决问题。

再比如,什么是传播?什么是创意?什么是广告?上学时,新闻学、传播学和广告学在我们学院是三个不同的专业,经常一起上课,但没深究过,看了这本书就明白有什么不同了。

“走心”“共情”“同情”“共鸣”“启发”,这些词汇有什么区别?不明白概念的区别,两个人聊天就可能鸡同鸭讲。你以为的是A,别人听了以为是B,最后误人误事。

想要影响他人,读读这本书

不当“西施”当“情人”

在《思考快与慢》当中,丹尼尔·卡尼曼已经说得很清楚,不是理性支配感性,而是感性支配理性。因此,看法常常取决于感受,而行为的改变往往就来自看法和感受的改变。因此,东东枪认为,广告要让受众喜欢,即便没什么实际内容,但喜欢就很重要。你告诉受众自己是“西施”不重要,你让受众把你当成“情人”最重要,因为“情人”眼中自然就会呈现“西施”的样貌。

这里就要引出调性这个词了。内容创意人员都很在乎调性。调性为什么重要?因为调性调动的是人的感性思维,让人直接喜欢上你。而不是说服。说服调用的是理性思维。调性很多时候就是人格化。

很多观众看了以后也不知道说了什么的广告,往往是意图用调性让你记住品牌。吉百利的“一杯半出品”传播项目,制作了“大猩猩篇”“眉毛篇”“卡车篇”三支视频,这不是一个能带货的广告,只是让大家感觉内容好玩儿,然后把好玩儿与吉百利的产品关联起来,结果整个传播项目比以往的广告项目为公司多带来171%的回报。

想要影响他人,读读这本书

瞬间发现真相的能力

如果只把这本书当成广告人的入门书,那就太小看东东枪了。书中充满人生感悟。谁说生活中的洞察只有广告能用上?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书中提到了一个当年给客户设计儿童保险产品广告的例子。一个同事说发现过这样一个现象,把保险卖给孩子的父母,那么父母都不买,但如果要是卖给孩子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就会非常痛痛快的掏钱。这个时候,一位资深的策略前辈就问,你知道这个背后的洞察是什么吗?这个背后的洞察是,爷爷奶奶觉得自己可能看不到孩子长大,保险通常是给长大的孩子准备的,十八九岁之后孩子能每年领到钱,很多爷爷奶奶会觉得这是他们与孩子的长期连接点,特别打动他们。

所以瞬间发现真相是好的广告人应该有的能力,也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应该有能力

所有这些的关键,其实在于对广告这个事情的理解。广告需要艺术,但不能只是艺术。广告不只是自我表达,而是要有明确的传播目标,要解决实际的商业问题,要确定目标消费者。没有这些谈广告,就好像一个陌生人拿着一盒药来问,“你说我吃这药好不好?”这个没法判断,因为连你什么症状都不知道。

我们做其他事也是一样。不问为什么要做,而是事情来了眉毛胡子一把抓,先做了再说,最终的结果可能是离题万里。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做事方法倒是比比皆是。这也是为什么做同样的事情,成功的永远是少数人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