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棠樾,古稱“唐越”,又名棠川、慈孝裡。相傳唐代初年,東晉新安太守鮑弘的後裔鮑安國與妻弟汪華捐資濟民有功,唐高祖劾封為“唐越國公”,他們居住的村莊稱作“唐越”。後來鮑氏借《詩經·甘棠》篇中“蔽芾甘棠”之句,諧音“唐”為“棠”,“越”字諧音為“樾”,意為甘棠枝葉繁茂,利及後人之意,故“棠樾”村名沿用至今。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棠樾牌坊群就是明清時期建築藝術的代表作,建築風格混然一體,雖然時間跨度長達幾百年,但形同一氣呵成。歙縣棠樾牌坊群一改明清時期建築以木質結構為主的特點,幾乎全部採用石料,且以質地優良的“歙縣青”石料為主。這種青石牌坊堅實,高大挺撥、恢宏華麗、氣宇軒昂。到了明清兩代,牌坊建築藝術也日臻完善。建築專家們認為:棠樾牌坊對研究明清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建築藝術和徽商的形成和發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極其重要價值。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棠樾牌坊群座落在歙縣城西10多華里的棠樾村頭大道上,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會“忠孝節義”倫理道德的概貌。在歙縣眾多的牌坊之中,這種“以商入仕,以仕保商”、政治與經濟互為融貫的密切關係屢屢可見。棠樾牌坊群雄偉壯觀,全國罕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鮑燦孝行坊】建於明嘉靖初年(1552—1567年)。為出村第一座卷草紋頭脊式白麻石牌坊,4柱3間,坊闊9.54米,進深3.54米,高8.86米,鮑燦孝行牌坊挑簷下的“龍鳳板”上鑲著“聖旨”二字,橫樑正反各有一對浮雕雄獅,額題“旌表孝行贈兵部右侍郎鮑燦”。《歙縣誌》記載:鮑燦讀書通達,不求仕進。其母兩腳病疽,延醫多年無效。鮑燦侍母,持續吮吸老母雙腳血膿,終至痊癒。他的孝行感動了鄉里,經請旨建造此坊。又因為他教育子孫有方、被皇帝“榮封三代”,並特地為其祖父立坊。由於鮑燦的曾孫鮑象賢是工部尚書,所以皇帝贈鮑燦“兵部左侍郎銜”。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慈孝裡坊】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卷草紋頭脊式,4柱3間,通面闊8.57米,進深2.53米,高9.6米,上面鐫刻的是“御製”、“慈寺裡”,為旌表宋末處士鮑餘巖、鮑壽遜父子而建,是皇帝親批“御製”的。史書記載,元代歙縣守將李達率部叛亂,燒殺擄掠。棠樾鮑氏父子被亂軍所獲,並要二人殺一,讓他們決定誰死誰生,孰料父子爭死,以求他生,感天動地,連亂軍也不忍下刀。後來朝廷為了旌表他們,賜建此坊。牌坊上還銘刻了明永樂皇帝的《慈孝詩》日:“父遭盜縛迫兇危,生死存亡在一時。……鮑家父母全仁孝,留取聲名照古今。”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聽到這個事後,欣然寫下了“慈孝天下無雙裡,錦繡江南第一鄉”的對聯,並撥銀將“慈孝裡”牌坊重新修繕,又刻御題對聯於其上。一座牌坊被幾朝皇帝加封,這在中國歷史上也不多見。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鮑文齡妻江氏節孝坊】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江氏節孝坊額刻“矢貞全孝”、“立節完孤”。牌坊結構與樂善好施坊相同。縣誌記載,江氏為棠樾人,26歲守寡後,“立節完孤”,把兒子集成培養成歙縣的名醫。寡婦守節,培養後嗣,被宗法社會認為是最大的孝行,因為宗族是依靠血統來維繫的。所以在江氏80歲高齡時,族人為她請旌,建起了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驄步亭】位於棠樾牌坊群中,明隆慶間鮑獻書偕侄元臣建。後屢圯屢修。“驄步”典出《列異記》,標示建亭者心存祖道,樂善好義,且有遠大前程。亭為單簷攢尖方亭,甬道貫通東西,南北兩邊有石凳、飛來椅,亭內四柱,上有橫枋承託藻井天花。門額上“驄步亭”三字,乃鄧石如手筆。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樂善好施坊】建於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為沖天柱式,4柱3間,通面闊11.82米,進深2.85米,高11.70米。大小柱額都不加紋飾,唯挑簷下的拱板鐫刻花紋圖案,月樑上的環與雀替也相應雕刻了精緻的紋樣。粗大的樑柱平琢璋磨,不事雕飾。此坊為旌表諾授通奉大夫議敘鹽運使司鮑淑芳同子鮑均而建。鮑淑芳為大鹽商,嘉慶八年集眾商輸餉,奉旨議敘鹽運使職銜,洪澤湖決堤時,集議公捐米6萬石,淮河、黃河水災時,捐麥4萬石,開六塘河歸海,集眾輸銀300萬兩,疏浚芒稻洞,捐銀6萬兩。助設沙河閘,捐銀5000兩。在家鄉修祠社,辦義學,修橋鋪路,濟困扶貧等等,義舉很多。但臨終卻沒見一座施表自己的碑坊,只得囑咐兒子鮑均,克守祖訓,造福鄉里。徽州府督撫被鮑淑芳、鮑均父子的諸多義舉所感動,請命於朝廷,以樂善好施得旨施表建坊。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孝坊】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8年)。因旌表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勁三冬”、“脈存一線”而建。縣誌記載:吳氏,嘉定人,22歲嫁入棠樾,時小姑生病,她晝夜護理。29歲時丈夫去世,她立節守志,對前室的孤子元標視如親生,盡心撫養,直至其成家立業。鮑元標也不負母恩,終於成為清季著名的書法家。年老之後,吳氏又傾其家產,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屬中沒有錢安葬的人。“厚葬”也是對祖宗的孝順,當然也值得頌揚。吳氏還盡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壽終。她在60歲時辭世。吳氏的舉動感動了地方官員,遂打破繼妻不準立坊的常規,破例為她建造了一座規模與其他相等的牌坊。儘管得此厚愛,但在牌坊額上“節勁三立”的“節”字上,還是留下了伏筆——把節字的草頭與下面的“卩”錯位雕刻其上,以示繼室與原配在地位上是永遠不能平等的。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鮑逢昌孝子坊】建於清嘉慶二年(1797年)。旌表孝子鮑逢昌,背鐫“人欽真孝”,牌坊結構與樂善好施坊相同。鮑逢昌孝子坊為旌表孝子鮑逢昌而建。據記載,逢昌的父親在明末離亂時外出多年,杳無音信。清順治三年(1646年),才14歲的逢昌便沿路乞討,千里尋父,最後終於在甘肅的雁門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親。他為父親的背疽吮膿療瘡,並扶持父親回到家中。一進家門又見母親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醫治。母親服用後果然痊癒,族人便說這是他“天鑑精誠”、“孝愈其親”。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鮑象賢尚書坊】建於明天啟二年(1622年)。沖天柱式4柱3間,坊的背面鎊有“官聯臺鬥”4個大字。鮑象賢尚書坊旌表鮑象賢鎮守雲南、山東有功。歙縣誌記載:鮑象賢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初授御史,後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經遠赴雲南邊防,使邊境得以安定,當地百姓還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於秉性亢直,卑視權貴,鮑象賢多次遭到奸臣的中傷,政治生涯幾起幾落。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擇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計個人譭譽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後才被追贈加封為工部尚書。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棠樾牌坊群結構佈局都採用嚴格的中軸對稱手法,給人以穩重感,在視覺的焦點處加以強調,精心雕刻。牌坊群兩側保留了永久農田,四周沒有構造物,遠眺牌坊群,七座牌坊彷彿從農田“拔地而起”,顯得格外突出。牌坊群位於棠樾村口,其周圍的農田、樹木、池塘、河流及人工環境(如古橋)等構成了完整的村落外部環境,反映了古代村落選址、建設所遵循的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棠樾牌坊群,忠、孝、節、義俱有,是古徽州人倫理道德、宗法思想的表現。而棠樾牌坊群作為歷史的見證,不僅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是徽州石材建築的珍品,每座牌坊都精心設計和施工。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棠樾牌坊群古牌坊,每座都有著道德宣教的功能,它們以家族或個人歷史記載形式的定位出現,將儒家的忠孝、貞節、慈愛等觀念傳遞於世。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敦本堂是鮑氏家族的祠堂,原名“萬四公祠”,俗稱“男祠”,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7年),兵部左侍郎鮑象賢退休回鄉時集宗人為八世支祖慶雲公而建。慶雲諱行萬四,字澤叔,年高德劭,族人仰戴,立為門祖。至清嘉慶初年,支祠已摧殘剝落,頹敗不堪。24世祖,兩淮鹽務總商鮑志道與子瀨芳捐出私財進行重修擴建,祠堂坐北朝南,三進五開間,佔地750餘平方米。門廳為翼角高聳的五鳳樓,儀門增加門簪和抱鼓石,門外建起精緻的磚雕八字牆,於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告竣。祠堂建築氣勢恢弘,顯示著棠樾鮑氏家族的的煊赫,為清代徽州祠堂建築藝術的典範。最典型的是其“肥梁瘦柱內天井”的徽派建築特徵,屋柱細而高,橫樑卻很粗,被稱為“冬瓜梁”。祠堂內存有義田規條碑和嘉慶皇帝上諭碑等17方碑刻。清乾隆皇帝為鮑氏宗祠題聯曰:“慈孝天下無雙裡,錦繡江南第一鄉。”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清懿堂,俗稱女祠,建於清嘉慶初年。是棠樾村大鹽商鮑氏二十四世祖鮑啟運創建的,藉以紀念為徽商的輝煌同樣作出犧牲和貢獻的鮑氏婦女。“清懿堂”3字巨匾高懸在享堂照壁正中,出自書法家鮑釒珍之手,另一塊“貞烈兩全”的橫匾,則是清代名人曾國藩所書。堂以“清懿”為名,取的是“清白貞烈、德行美好”之意,是一曲婦女的頌歌。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明清建築——歙縣棠樾牌坊群,每一個牌坊身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棠樾牌坊群每一座牌坊背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提醒著一代又一代的徽州人不要忘記先輩的榮耀,更督促和激勵著著每個徽州人繼承先人的精神。

棠樾牌坊群並非以某一座牌坊的單體挑戰獨一無二的權威,而是用這樣的連續七座牌坊相互唱和,以石頭的群體記錄了一個時代的地域文化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