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棠樾,古称“唐越”,又名棠川、慈孝里。相传唐代初年,东晋新安太守鲍弘的后裔鲍安国与妻弟汪华捐资济民有功,唐高祖劾封为“唐越国公”,他们居住的村庄称作“唐越”。后来鲍氏借《诗经·甘棠》篇中“蔽芾甘棠”之句,谐音“唐”为“棠”,“越”字谐音为“樾”,意为甘棠枝叶繁茂,利及后人之意,故“棠樾”村名沿用至今。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棠樾牌坊群就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建筑风格混然一体,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形同一气呵成。歙县棠樾牌坊群一改明清时期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几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这种青石牌坊坚实,高大挺拨、恢宏华丽、气宇轩昂。到了明清两代,牌坊建筑艺术也日臻完善。建筑专家们认为:棠樾牌坊对研究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建筑艺术和徽商的形成和发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极其重要价值。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棠樾牌坊群座落在歙县城西10多华里的棠樾村头大道上,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在歙县众多的牌坊之中,这种“以商入仕,以仕保商”、政治与经济互为融贯的密切关系屡屡可见。棠樾牌坊群雄伟壮观,全国罕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鲍灿孝行坊】建于明嘉靖初年(1552—1567年)。为出村第一座卷草纹头脊式白麻石牌坊,4柱3间,坊阔9.54米,进深3.54米,高8.86米,鲍灿孝行牌坊挑檐下的“龙凤板”上镶着“圣旨”二字,横梁正反各有一对浮雕雄狮,额题“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歙县志》记载:鲍灿读书通达,不求仕进。其母两脚病疽,延医多年无效。鲍灿侍母,持续吮吸老母双脚血脓,终至痊愈。他的孝行感动了乡里,经请旨建造此坊。又因为他教育子孙有方、被皇帝“荣封三代”,并特地为其祖父立坊。由于鲍灿的曾孙鲍象贤是工部尚书,所以皇帝赠鲍灿“兵部左侍郎衔”。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慈孝里坊】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卷草纹头脊式,4柱3间,通面阔8.57米,进深2.53米,高9.6米,上面镌刻的是“御制”、“慈寺里”,为旌表宋末处士鲍余岩、鲍寿逊父子而建,是皇帝亲批“御制”的。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让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来朝廷为了旌表他们,赐建此坊。牌坊上还铭刻了明永乐皇帝的《慈孝诗》日:“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事后,欣然写下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又刻御题对联于其上。一座牌坊被几朝皇帝加封,这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鲍文龄妻江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江氏节孝坊额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牌坊结构与乐善好施坊相同。县志记载,江氏为棠樾人,26岁守寡后,“立节完孤”,把儿子集成培养成歙县的名医。寡妇守节,培养后嗣,被宗法社会认为是最大的孝行,因为宗族是依靠血统来维系的。所以在江氏80岁高龄时,族人为她请旌,建起了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骢步亭】位于棠樾牌坊群中,明隆庆间鲍献书偕侄元臣建。后屡圯屡修。“骢步”典出《列异记》,标示建亭者心存祖道,乐善好义,且有远大前程。亭为单檐攒尖方亭,甬道贯通东西,南北两边有石凳、飞来椅,亭内四柱,上有横枋承托藻井天花。门额上“骢步亭”三字,乃邓石如手笔。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乐善好施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冲天柱式,4柱3间,通面阔11.82米,进深2.85米,高11.70米。大小柱额都不加纹饰,唯挑檐下的拱板镌刻花纹图案,月梁上的环与雀替也相应雕刻了精致的纹样。粗大的梁柱平琢璋磨,不事雕饰。此坊为旌表诺授通奉大夫议叙盐运使司鲍淑芳同子鲍均而建。鲍淑芳为大盐商,嘉庆八年集众商输饷,奉旨议叙盐运使职衔,洪泽湖决堤时,集议公捐米6万石,淮河、黄河水灾时,捐麦4万石,开六塘河归海,集众输银300万两,疏浚芒稻洞,捐银6万两。助设沙河闸,捐银5000两。在家乡修祠社,办义学,修桥铺路,济困扶贫等等,义举很多。但临终却没见一座施表自己的碑坊,只得嘱咐儿子鲍均,克守祖训,造福乡里。徽州府督抚被鲍淑芳、鲍均父子的诸多义举所感动,请命于朝廷,以乐善好施得旨施表建坊。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8年)。因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县志记载:吴氏,嘉定人,22岁嫁入棠樾,时小姑生病,她昼夜护理。29岁时丈夫去世,她立节守志,对前室的孤子元标视如亲生,尽心抚养,直至其成家立业。鲍元标也不负母恩,终于成为清季著名的书法家。年老之后,吴氏又倾其家产,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属中没有钱安葬的人。“厚葬”也是对祖宗的孝顺,当然也值得颂扬。吴氏还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寿终。她在60岁时辞世。吴氏的举动感动了地方官员,遂打破继妻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尽管得此厚爱,但在牌坊额上“节劲三立”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鲍逢昌孝子坊】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旌表孝子鲍逢昌,背镌“人钦真孝”,牌坊结构与乐善好施坊相同。鲍逢昌孝子坊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据记载,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清顺治三年(1646年),才14岁的逢昌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后终于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父亲回到家中。一进家门又见母亲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医治。母亲服用后果然痊愈,族人便说这是他“天鉴精诚”、“孝愈其亲”。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鲍象贤尚书坊】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冲天柱式4柱3间,坊的背面镑有“官联台斗”4个大字。鲍象贤尚书坊旌表鲍象贤镇守云南、山东有功。歙县志记载:鲍象贤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经远赴云南边防,使边境得以安定,当地百姓还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于秉性亢直,卑视权贵,鲍象贤多次遭到奸臣的中伤,政治生涯几起几落。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择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棠樾牌坊群结构布局都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手法,给人以稳重感,在视觉的焦点处加以强调,精心雕刻。牌坊群两侧保留了永久农田,四周没有构造物,远眺牌坊群,七座牌坊仿佛从农田“拔地而起”,显得格外突出。牌坊群位于棠樾村口,其周围的农田、树木、池塘、河流及人工环境(如古桥)等构成了完整的村落外部环境,反映了古代村落选址、建设所遵循的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棠樾牌坊群,忠、孝、节、义俱有,是古徽州人伦理道德、宗法思想的表现。而棠樾牌坊群作为历史的见证,不仅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是徽州石材建筑的珍品,每座牌坊都精心设计和施工。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棠樾牌坊群古牌坊,每座都有着道德宣教的功能,它们以家族或个人历史记载形式的定位出现,将儒家的忠孝、贞节、慈爱等观念传递于世。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敦本堂是鲍氏家族的祠堂,原名“万四公祠”,俗称“男祠”,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7年),兵部左侍郎鲍象贤退休回乡时集宗人为八世支祖庆云公而建。庆云讳行万四,字泽叔,年高德劭,族人仰戴,立为门祖。至清嘉庆初年,支祠已摧残剥落,颓败不堪。24世祖,两淮盐务总商鲍志道与子濑芳捐出私财进行重修扩建,祠堂坐北朝南,三进五开间,占地750余平方米。门厅为翼角高耸的五凤楼,仪门增加门簪和抱鼓石,门外建起精致的砖雕八字墙,于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告竣。祠堂建筑气势恢弘,显示着棠樾鲍氏家族的的煊赫,为清代徽州祠堂建筑艺术的典范。最典型的是其“肥梁瘦柱内天井”的徽派建筑特征,屋柱细而高,横梁却很粗,被称为“冬瓜梁”。祠堂内存有义田规条碑和嘉庆皇帝上谕碑等17方碑刻。清乾隆皇帝为鲍氏宗祠题联曰:“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清懿堂,俗称女祠,建于清嘉庆初年。是棠樾村大盐商鲍氏二十四世祖鲍启运创建的,借以纪念为徽商的辉煌同样作出牺牲和贡献的鲍氏妇女。“清懿堂”3字巨匾高悬在享堂照壁正中,出自书法家鲍釒珍之手,另一块“贞烈两全”的横匾,则是清代名人曾国藩所书。堂以“清懿”为名,取的是“清白贞烈、德行美好”之意,是一曲妇女的颂歌。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明清建筑——歙县棠樾牌坊群,每一个牌坊身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棠樾牌坊群每一座牌坊背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提醒着一代又一代的徽州人不要忘记先辈的荣耀,更督促和激励着着每个徽州人继承先人的精神。

棠樾牌坊群并非以某一座牌坊的单体挑战独一无二的权威,而是用这样的连续七座牌坊相互唱和,以石头的群体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地域文化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