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戰國最出色的三王秦孝公、趙武靈王、秦昭襄王,誰的功績能力最強?

趙兄辯論錄


如果題主把秦昭襄王改為魏文侯,我覺得更好。三個國家,三種改革,三個結果。

就題主所問,個人認為秦孝公功績能力最強!

以下小何做他們三個功績排名:

秦孝公

舉國託於商鞅,二十年堅定支持,從不更改初心,就像一根定海神針一樣,保證了變法的堅定實施。

他就像一塊基石,政治體制改革、軍事改革、民風民俗改革、土地政策改革。。。哪一項不是徹底得罪既得利益者?沒有魄力怎麼做的到?

試想哪國君主不是隻改其一就能被稱為明君。而孝公是至上而下徹徹底底的改革。

功績毋庸置疑!

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從諡號就可以看出,他的後人對他評價並不高。這也是他的功績遜色於秦孝公的原因之一!

“胡服騎射”開創了中原文明學習外來文明的先河!這點功績趙武靈王是史上第一!

對軍事,民間的民族融合有巨大影響。

只是,改革僅限於吏治、軍事、民俗(不徹底)。土地、政治體制,民風民俗等根本制度並沒有改變。

因此,趙武靈王功績與秦孝公不可比。

秦昭襄王

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在位期間戰國由中期徹底走入了晚期。

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齊國,從此齊國龜縮半世紀,不參與任何列國之爭,直至滅國。

打垮了楚國,水淹楚國古都,徹底清除了秦國來自南部的威脅。

長平之戰滅戰國四十萬精銳。從此戰國只有一個超級國家,統一中國已無阻礙!

只是,用人卻不能信人,秦昭襄王與自己祖父,父親魄力相比還是差了不少!


小何才漏尖尖角


三位國君都是有雄才大略的開明君主,但其個人影響還是不一樣的。

秦孝公作為秦國承上啟下的國君即位之初招賢納士,任用商鞅對秦國進行改革,制定嚴厲法令,以法治國,獎勵軍功,鼓勵耕織。秦國國力逐步很大提高。

關鍵是繼孝公之後,國家政策能一如繼往貫徹實施。成為秦統一六國的基礎。

趙武靈王個人能力超強。十五歲即位,當時魏、楚、秦、燕、齊各派銳師萬人來參加會葬,一時間趙國四面楚歌,然後趙武靈王一方面積極備戰,另一方面派使臣伐交,使趙國轉危為安。

之後趙武靈王發起了自上而下的胡服騎射改革。訓練出了一支超強的騎兵,然後消滅了中山囯、林胡、樓煩。使趙囯一躍成為戰國時期的軍事強國。並且加強華夏族與戎狄族之間的聯繫,彼此通婚,減少了國內分裂的風險。

但是趙武靈王的改革是個人英雄主義式的改革,並沒用作為國家的根本制度繼續發揚。從趙武靈王晚年被逼死於沙丘,可以看出他的改革並沒有深入人心。

晚年廢長立幼雖沒動搖國本,但使趙國迅速發展的勢頭放緩,也為其個人增添了汙點。

秦昭襄王是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位時間達55年之久,但是秦昭襄王在位的前四十年,秦國國內大權掌握在宣太后以及外戚魏冉的手中。秦昭襄王真正發揮影響是在執政後期。對內削弱宣太后父魏冉的勢力,培植自己的親信。對外不斷用兵,削弱六國,著名的戰爭長平之戰就是在秦昭襄王的領導下打勝的。

秦昭襄王繼承並發展了祖先留下的基業。

論個人能力,趙武靈王絕對首屈一指。然論個人影響秦孝公絕對是秦國的靈魂人物。


普通男人學習


趙武靈王與大秦的恩恩怨怨

從年代上來說,秦孝公(前381年-公元前338年)比趙武靈王(前340年—前295年)早一代,趙武靈王出生後第三年秦孝公去世,趙武靈王又比秦昭襄王早一代,趙武靈王繼位的第二年(前325年)秦昭襄王出生。秦國從秦孝公開始商鞅變法,到秦昭襄王時期橫掃六國,國威和勢力一直不斷壯大。但是中間也小受挫折,秦孝公之孫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嬴蕩(前329年—前307年)浪蕩到洛陽被大鼎砸死,秦國宣太后和惠文後因新國君的人選展開明爭暗鬥,也各有支持者,秦國宮室眼看就要迎來一場血鬥。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我們在《羋月傳》裡看過,秦武王繼位後惠文王后把羋月母子趕到苦寒之地的燕國做人質,從史書上來看,羋月應該沒有去。秦武王死後,羋月想立的是涇陽君公子芾,傳說中是她和義渠君生的孩子,根本沒想起遠在燕國的公子稷。而在這五年前也就是前312年,趙武靈王幫助燕國打敗齊國平定子之之亂,又從韓國迎回做人質的公子職扶立為燕王,也就是燕國曆史上最厲害的燕昭王。燕國對趙國自然是有求必應。趙武靈王憑藉強大的國威強力干涉秦國內政,派出軍隊把公子稷從燕國送到秦國立為國君,就是後來的秦昭襄王。趙武靈王存扶秦存燕一時風頭無兩。


嬴稷母子被趕到燕國

前309年,趙武靈王禪位趙惠文王趙何,繼而又要求秦國任命在秦國的趙國人樓緩為相。當時的秦國剛打敗楚懷王不久,國力已經得到極大提升,但是宣太后和秦昭襄王礙於面子同意了趙武靈王的要求。當時趙武靈王已經把自己的稱號改為主父,才四十來歲年富力強,絕對不是《羋月傳》裡那個樣子。趙主父一時心血來潮準備扮成一個侍衛和樓緩使團一起入秦窺探。樓緩使秦期間,趙主父與宣太后和秦昭襄王都見了面,還聊了幾句天,等到秦王回過味兒來趙主父早就跑回趙國去了。從此秦國對趙國頗為忌憚,不敢與趙國挑戰。而秦國在樓緩的主持下,一直與趙國保持友好關係。


秦昭襄王與五國伐齊

巧的是秦孝公和趙武靈王的繼任者諡號都是“惠文”,能稱得上“惠文”的絕對不是昏君,但在武功上就差點意思了。趙惠文王四年,不可一世的趙主父和老成謀國的肥義雙雙死於“沙丘之變”,投機家和野心家李兌上臺,就是《羋月傳》裡跟魏冉爭陶邑的傢伙。只顧眼前利益的李兌主張放棄傳統的友好國家燕國和秦國,準備連齊抗秦,真實原因是那位後來被挑了腳筋的齊閔王忽悠李兌一同攻打宋國,許諾滅宋之後將富饒的陶邑送給李兌。李兌一心一意破壞和秦國的友好關係,還派人離間,讓秦襄王免了樓緩的相位,原本對趙國忠心耿耿的樓緩從此與趙國成為死敵。

趙主父身死沙丘宮

當時的秦國已經多次大敗魏國和楚國,已呈“虎狼”之勢,東方各國已經有了合縱抗秦的意思。但是燕國為了報仇,讓蘇秦潛伏齊國十幾年要敗亡齊國,一直忽悠齊國作死與周邊三晉逐漸成了死敵,合縱抗秦就沒了基礎。最終在秦國新任宰相魏冉的努力下,齊秦兩國好的快穿一條褲子了,來了個“東西稱帝”。雙方約定,秦國默認齊國吞滅宋國,齊國默認秦國佔領魏國安邑。非但如此,秦齊兩國還準備請其他國家一起來個五國伐趙,瓜分趙國。好在曉得唇亡齒寒的燕國派史上第一大忽悠蘇秦把這事兒攪和黃了。因為差點折騰亡國,趙惠文王對李兌也徹底沒了耐心,李兌迅速被罷官撤職。

樂毅伐齊

其實宋國周圍的趙國和魏國絕對不甘心讓齊國獨吞宋國,齊國前兩次對宋國用並皆因為趙魏的干涉而失敗,直到第三次齊閔王才真正佔領了宋國。此時秦昭襄王對齊國的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變,秦國到處忽悠把齊國塑造成了“虎狼之國”的形象,燕國本來就跟齊國有仇,趙魏一直在跟齊國打仗,韓國是秦國小弟,除了楚國態度曖昧之外,前284年,秦燕三晉五國聯軍在燕國樂毅的率領下於進攻齊國,“盡下齊城七十二”,齊國差點因此亡國,齊閔王最終被挑了腳筋死在了楚國間諜手裡。

秦昭襄王與和氏璧

我們都聽過和氏璧的故事,就發生在五國伐齊的第二年。秦國打完齊國之後立即恢復了虎狼本質,立即進攻秦國的傳統敵國魏國,一直打到魏國國都大梁才算凱旋。趾高氣揚的秦昭襄王會見了趙惠文,命令趙國獻上和氏璧,還假惺惺的許諾以十五座城池交換。趙惠文王害怕也落得個魏國的下場,不得不乖乖的派藺相如送上和氏璧。我們都覺得藺相如有智慧又勇敢,完璧歸趙挺厲害的,我們不知道的是,秦昭襄王惱羞成怒,在第二年就隨便找了個理就攻打趙國,一直打了好多年,奪取趙國多座城市,斬首數萬,藺相如和廉頗也沒辦法,趙惠文王也只能忍氣吞聲。

藺相如完璧歸趙

直到前279年,因為秦國要戰略進攻楚國,為了防止趙國在背後偷襲,秦昭襄王與趙惠文王相約在澠池討論和解的事情。席間秦昭襄王幾次想在氣勢上壓倒趙君,要欺負欺負趙國,都被不要命的藺相如找補回來了。不要說廉頗看不上藺相如,我都看不上就會耍嘴皮子的藺相如,秦國忌憚的是趙國胡服騎射的餘威和勢力尚在,而不是一個只會逞匹夫之勇的藺相如,藺相如就像是晚清的李鴻章,再有骨氣也挽救不了國力的頹敗。澠池之會的結果是,國力開始走下坡路的趙國只能委屈接受秦國的請和,眼睜睜看著秦國攻打楚國、魏國。從此,趙國只能給秦國當小弟,再無翻身機會了。

秦昭襄王與長平之戰

趙惠文王算的上守城之君,趙國在他的帶領下有驚無險的著實過了幾年好日子。秦國和趙國雖然一直小有摩擦,但是秦國的戰略目標一直都是魏國和韓國,一時半會兒還不想與相對較強的趙國決戰。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把韓國切為兩段,韓國準備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平息戰爭。但是上黨的郡守聽有骨氣,寧可降趙也不降秦。而此時趙惠文王已經去世,上臺的是年紀輕輕的趙孝成王,趙國管事兒的是名聞天下的平原君趙勝,這兩位都是見利忘義的主兒,樂的接收廣闊的上黨郡。

長平之戰

明眼人都知道秦國不會甘心血戰得來的土地白白被趙國戰去,而且趙國也的確沒有實力抵抗秦國守住上黨,上黨降趙後秦國立刻轉而攻打趙國,趙將廉頗與秦將王齕初步接觸就大敗而歸,退守趙國西部的門戶長平,上黨在趙國手裡沒有幾個月就迅速失去。秦國因此把戰略目標轉向趙國,準備搞一次大決戰。面對氣勢洶洶的秦軍,廉頗只能固守長平,而且也是敗多勝沒有。年輕氣盛的趙孝成王用趙括替換廉頗,而秦昭襄王暗地裡以白起替換了王齕,結局大家都知道了,趙國被坑殺四十五萬,從此淪為邊緣弱國。

趙括紙上談兵

趁勝追擊的秦昭襄王后來兵敗趙都邯鄲城下,成了他一生中少有的挫折,但這不影響他的豐功偉績,在秦昭襄王晚年,楚國逃跑到了東部淮河流域,魏國稱臣,韓國入秦朝見,趙國一直躲在一邊瑟瑟發抖,齊國苟延殘喘,燕國可以忽略不計,連名義上的天子周王都被消滅了,天下已經沒有人能阻擋秦國的腳步。

戰國第一牛人秦昭襄王

在我看來,戰國第一牛人非秦昭襄王莫屬,他把東方六國包括周朝廷挨個揍了一遍,而且是那種徹底打服打廢的節奏,後來的秦孝文王、秦莊襄王都是短命之君,真正接替秦昭襄王統一大業的就是秦始皇了,秦始皇繼位的時候就像是我們玩紅警到了後期,就剩下收拾殘兵了。

大秦昭襄王

秦國能夠統一六國,我覺得有個很大的原因在於,從秦孝公開始秦國公室就沒發生過爭權奪利的內鬥,而東方六國包括魯國、宋國之類的小國的君位幾乎少有和平交接的,尤其是趙國,在最鼎盛的時候因一次沙丘之變而淪為二流國家,國家實力在一次又一次的政變中消耗掉了;另一個重要原因我認為就在於秦昭襄王的壽命,秦昭襄王坐了56年王位,他當政期間,趙國經歷了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三代國君,在當時也只要廢物天子周赧王能與之相比了,面對一個長壽國君帶領的能夠長期保持穩定和強盛的秦國,東方六國肯定是沒戲的了。

相比之下,趙國在趙武靈王期間的強盛只能算的上短暫中興,他的失敗是必然的。趙武靈王雖然憑藉一己之力讓趙國國力達到巔峰,但是他並沒有創立一個穩定和強大的制度讓趙國能保持住這種實力,所以我認為趙武靈王甚至都比不上秦孝公。


麻爪工學院首席瞌睡家


大家好,我是歷史愛好者,我喜歡分析研究歷史。喜歡遠古歷史,古代歷史,還有近代歷史,我對歷史深有研究並且很感興趣。以下是我的分享:\r

秦孝公作為秦國承上啟下的國君即位之初招賢納士,委任商鞅對秦國進行改革,擬定嚴峻法則,以法治國,獎賞軍功,鼓舞耕織。秦國國力逐漸很大進步。\r

關鍵是繼孝公之後,國家方針能一如繼往貫徹實施。成為秦一致六國的根底。\r

趙武靈王個人能力超強。十五歲即位,其時魏、楚、秦、燕、齊各派銳師萬人來參與會葬,一時間趙國山窮水盡,然後趙武靈王一方面活躍備戰,另一方面派青鳥使伐交,使趙國化險為夷。\r

以上是關於我的分享,希望能幫助到大家更好的認識這個問題。也希望大家能在閱讀當中能開心,能夠更好的去學習,去進步,能夠了解到更多的東西。謝謝大家\r


山人遲暮史海探究


三人都是戰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如何論功績能力,最強的是趙武靈王,秦孝公能被大家稱讚,最大的功勞就是頂著巨大壓力放權給商鞅變法。秦孝公如沒有商鞅變法這讓秦走向強大的基礎,這和戰國其他的君王沒有什麼兩樣。是秦孝公成就了商鞅,也成就了自己。

像楚悼王沒有得到吳起時,看看楚國被三晉、秦壓著打,這能說楚悼王是昏君?就是沒有一個能人能幫助他而已,看看後來吳起到楚時,楚悼王把令尹這個一直由楚王族把權的位置就給了吳起這個外人。這就像秦孝公得商鞅一樣的道理。

趙武靈王,可以說是三人中能力最強的一個。趙武靈王之父趙肅王剛死,秦、楚、魏、燕、齊五國就聯合起來各出精兵一萬要來“弔唁”,說是弔唁,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想幹什麼來的。此時的趙武靈王是個十五六的少年,對於當時的人來說,已是成人了,在重臣肥義的幫助下,趙武靈王就敢對五國聯軍亮劍,外交言辭也是相當有底氣。五國軍隊就是不敢再越進趙國國境半步,只好乖乖地聽從趙國的要求只派了外交人員入趙弔唁。試問在戰國有哪個國家遇到這樣的待遇?

有了這樣的恥辱的趙武靈王,能屈於人下?正是有這樣的人生經歷,使他不斷要強大趙國。“胡服騎射”就是他自己親自來實施的,這相比秦孝公用商鞅,誰強誰弱,大家一看就明。正是他的“胡服騎射”使得趙國的騎兵在當時是整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存在。

秦昭襄王,趙武靈王十九年派出精兵三千從燕國把秦昭襄王護送回秦國即位。雖說齊、楚當時正互掐空不出手來插一手,保是就算有插手,可能也是奈何不了趙武靈王。

秦昭襄王能有這樣的成就很大是他的母親宣太后和舅舅魏冉。

趙武靈王正在不到四十歲就有如此強悍的功績和能力,不是自己做出後來的安排,誰又知道戰國會是怎樣的走向?




百粵天話史


戰國時期出色的君主很多,如果非要從秦孝公,秦昭襄王,趙武靈王三人中選一個,那我認為是秦孝公,原因有:

一、趙武靈王雖說個人能力突出,十幾歲即位,在位期間推行胡服騎射,通過一系列改革將趙國從一個小諸侯國治理成超級強國,也算是政績斐然,然而在立儲傳位的方式上出現的失誤,導致自己最後被活活餓死,也算是下場淒涼,自此以後趙國便已過巔峰。

二、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國力在戰國裡傲視群雄,通過範睢的計謀白起的戰功已經有一統天下的實力,但秦國的國力也是經過秦孝公,秦惠文王兩代君主通過一系列的改革而逐漸穩固提升的,也算得上一代明主。

三、秦孝公,秦國崛起的奠基者,正是他任用商鞅進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才使得秦國的國力戰力得以提升,秦國的綜合實力逐步穩固,秦孝公對秦國的貢獻,僅次於始皇嬴政。如果沒有孝公時代制訂的一系列戰略方針,秦始皇是不可能奪取天下的。所以秦國的霸業,有一半應該歸功於秦孝公。秦孝公登基的時候,秦國還是一個很弱小的國家。天下各諸侯國沒有人在意這個小國家的新主君,連周天子都不怎麼在意。

可以說,沒有秦孝公就沒有後來的秦國,西漢的賈誼在《過秦論》中對秦孝公的評價也非常之高。說他是秦之基石。





咖啡雨6630


題主此問,實在有且妥當,因為三者所面臨的的具體環境並不一樣。所以,在我看來,要說個人能力,非趙武靈王莫屬,而要說對國家的貢獻則非秦孝公莫屬,至於秦昭襄王則守成有餘而開拓不足,雄心有餘而生不逢時。

一:化弱趙為強秦的趙武靈王

公元前326年,年僅十五歲的武靈王趙雍繼位,此時的趙國因為前任君主趙肅侯樹敵過多而深陷於群雄環伺的尷尬境地。所以,在趙肅侯的追悼會上,當年曾被趙肅侯毆擊過的魏、楚、秦、燕、齊諸國紛紛打著參加會葬的名義,率領精銳之師來到趙國。當此之際,年歲幼弱卻心性剛強的武靈王趙雍不僅沒有任何畏懼,反而打定魚死網破的決心,通過遠交近攻的方式硬剛五國之軍。

而在好不容易度過危機之後,年不過弱冠的趙雍在宰相肥義的幫助之下,毅然發起“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和政治變動,使早已元氣大傷的趙國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並隨之發動針對中山國的長達二十年的戰爭,並最終併吞中山,將原本分崩離析的趙國國土連為一片,進一步在整體上提升了趙國的綜合國力和實力。

嗣後不久,鑑於彼時正在趙國北部邊疆地帶橫行無忌的東胡少數民族政權,趙武靈王又對其進行激烈的軍事打擊,使原本侷限於中原一帶的趙國得以往北拓地千里,並在此基礎上設立了雲中郡,且修築了趙長城,以此隔絕北方少數民族,使其成為一個同時具備農耕和遊牧民族的中原強國。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在河北邢臺修建信宮,以此作為接受諸侯朝拜的趙國別都,而趙武靈王亦在此時達到個人生涯的巔峰。

趙成侯造檀臺,有信宮,為趙別都,以朝諸侯,故曰信都。梁襄王與太子嗣、韓宣王與太子倉來朝信宮(今邢臺市)。

公元前295年,善於治國而拙於治家的趙武靈王在沙丘宮遭遇長子趙章發動的針對趙王何的軍事政變,被政變勝利的趙王何困死沙丘宮中。所謂“人亡政息”,隨著一代雄主一同黯然隕落的還有此時正發展的如火如荼的趙國大業。就趙武靈王本人的實力水準而言,倘若不是遭遇政變而不幸殞命的話,以其高瞻遠矚的眼光和雷霆霹靂的手段而言,趙國的發展遠不止如此,而天下的形勢亦當有所不同。

二:變法圖強的秦孝公

公元前361年,剛從喪亂之中走出來的秦國迎來了新任的國君——秦孝公。年少剛強的秦王因為不願再忍受山東六國的歧視而發出了戰國史上最重要的招賢令。

"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所謂“君明臣賢,國之大幸。”在秦孝公《求賢令》的感召之下,此時正潦倒落魄卻又心懷壯志的商鞅來到了秦國。終於,在此君臣際遇的情況之下,一場影響中華千年的變法運動轟轟烈烈的展開了,當年僻居西戎、北人以不通禮俗的蠻夷看待的西秦終於煥發出勃勃生機,一躍成為天下諸侯中數一數二,人不敢輕辱的西方強國。

的不得不說,正是因為有了秦孝公毅然決然的變法運動,才有了後來六代秦王縱橫捭闔、睥睨天下,持戈奮戟,一統天下的宏圖偉業。

三:徒負壯志卻生不逢時的秦昭襄王

毫不誇張的說,秦昭襄王是繼秦孝公之後又一位出現在秦國的雄才大略之主。而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遇到了同樣強悍且智計國人的母親宣太后,如此一來,早年初繼位的秦昭襄王便宛如被關在籠中的鳥,有翅飛不得,只能亦步亦趨的追隨在母親的身後,安然享受母親所帶來的的種種福利,要說他應該也是秦國自建國以來最清閒且最有福氣的一代秦王。

當然,這並不代表秦昭襄王只是個傀儡,恰恰相反。手段冷硬且果決狠辣的宣太后是對這個兒子寄寓了萬分的希望的,因為,排除現行於民間的傀儡之說的話,秦昭襄王才是秦國真正的手握實權的一國之君。可即便如此,他在行政之際多少還是受到來自母族的制約而牽絆,而這也就是為了萬年的他會在範睢的建議之下毅然流放自己的舅舅穰侯魏冉,驅逐自己的兄弟的原因。

可即便內憂已然解除,但彼時的六國諸侯卻依然強悍,特別是剛剛經歷過趙武靈王改革的趙國,就足以在正面硬剛秦國,使心懷壯志渴望在自己手上實現天下一統的秦昭襄王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因為發生在秦趙兩國之間的“長平之戰”固然使趙國一蹶不振,但卻也使頭角崢嶸的秦國元氣大傷,不得不從此龜縮於函谷關內,休養生息,意圖再戰。可就是這簡單的休息一會,就花費了秦昭襄王一生的時間,想必這蓋世雄主,也是帶著莫大的遺憾離開這人世的吧。

綜上所述,就三位雄主本人而言,大抵是趙武靈王略勝一籌,因為只有他是在髫齔幼齡繼位,並憑藉著幼弱的肩膀扛起了振興國家、雄霸中原的大旗。但這也僅僅只是一人之事,偉人之功。只有秦孝公的大膽改革才是真正的繼往開來的曠世之舉,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中國數千年的政治體制正是脫胎於商鞅變法的框架。而偉大的商鞅變法則恰恰是秦孝公所主持推行的。至於秦昭襄王,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雄主,其功勞自然不容忽視,但相比於趙武靈王和秦孝公終究還是稍遜一籌。所以我認為,就個人功績而言,當以秦孝公為最。


狐筆春秋


秦孝公奠定了秦國的強國基礎,他用商鞅變法使秦國走上了法治道路,鼓勵為國爭光、出力的人,以實物獎勵為國做出貢獻和戰功的人,暢通了社會底層人晉升的通道。


yaoyu1


當然是秦孝公。

將一個幾乎被滅掉的二流大國帶入了正規。

最大的功績乃是其與商鞅確立的法律得到了繼承和發揚。這是秦變強的根本原因。更是秦統一六國的根本原因。


髆宛侯


趙武靈王成就最強,功勳最大。十二歲就威震其餘諸侯國,但結局也最悲毀於骨肉相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