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恢復經濟,“新基建”先行,如何理解“新基建”?


恢復經濟,“新基建”先行,如何理解“新基建”?


文 | 付一夫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疫情之下,如何恢復經濟成為了各方人士無比關注的話題。

有道是“穩字當頭,基建先行”。在此背景下,近期各地密集推出萬億投資計劃。經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包括江蘇、北京、雲南、福建、河南等10個省市推出2020年重點工程項目清單,以交通基建和製造業為主,計劃總投資約為25.5萬億元,2020年度計劃完成投資約4.34萬億元。刺激經濟恢復的用意不言自明。

為什麼又是基建?

我們知道,在“三駕馬車”之中,投資對於經濟拉動的短期效果最為立竿見影,而穩基建一直都是穩投資的重要抓手。原因在於,基建的投資“乘數效應”最大,能帶來數倍於投資額的社會總需求和國民收入,還能在未來轉化為切實的生產力,成為地區經濟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併為廣大居民提供最為基本的服務。考慮到當前疫情對國民經濟造成的種種衝擊,地方政府發力基建項目可謂意義重大。

值得注意的是,“新基建”一詞似乎火了起來。

一般認為,新基建基建的重心不再是傳統的“鐵公基”,而是更加側重於“城際交通、物流、市政基礎設施,以及5G 、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可以認為,新基建的“新”,最核心的地方在於投資內容上的“新”,即在補齊鐵路、公路、軌道交通以及民生相關領域的傳統基建短板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與數字經濟相關的5G、人工智能、雲計算、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智慧城市等新型基建,進而為國民經濟增長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另外,新基建的“新”還應體現在投資主體上的“新”,即應鼓勵民間資本的參與,以此來促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

為什麼要推動新基建呢?

在全球範圍內,數字經濟正日益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已取得廣泛共識。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最為顯著的一個特徵便是在於數字化。不同於傳統的“鐵公基”,新基建的數字化屬性決定了其數字經濟增長基礎的地位,能夠有效拉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人才和知識等高級要素的投入,帶動5G、人工智能、雲計算、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領域的發展,還能促進製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現代服務業等新經濟的發展提供載體。此外,新基建覆蓋的領域更為廣闊,支撐的業態更為豐富,也為創新型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參與建設創造了更大的空間,有助於激發市場活力。

當然,在推動新基建時,我們應進一步完善相關的國家戰略和重點規劃,研究制定新基建的配套政策,以此為相關項目的立項、評估提供決策參考,此外還應探索創新、科學的投融資及管理運營模式,加強國際合作,並向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開放更多的參與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