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傅佩荣:真正的幸福在哪里?什么是人生的终极目的?3个概念回答

教了三十年哲学,已经被学生训练出一些心得,知道如何应对那些有关人生的难题。

譬如,学生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我会回答:“人生的意义在于,你可以不断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用抽象去响应抽象,让学生继续省思,不要太早或太快下结论。

但碰到学生问:“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就须花一点时间来作答了。

1 人生的三层架构

我们不妨先介绍人生的三层架构,亦即“身、心、灵”。

因为不先说明这三个层次,难免挂一漏万或言人人殊,进而演变为口舌之争。

首先,“身”代表身体,以及随着这个身体而来的各种需求。

譬如,有工作与薪水,有身份与亲友,以及可以让一个人活下去的物质条件。

其次,“心”代表心智运作的三个方向,亦即“知、情、意”。

包括:上学念书,懂得生活常识与某些专业知识,不断接触新的信息等;

亲情、友情、爱情,审美品味,藉娱乐以调节情绪等;

在自己选择的作为上,日益提升自主性,并且愿意为言行的后果负责任等。

最后,“灵”是指一个人的灵性而言,是人的终极关怀所在;

可以由此界定人生意义,亦即肯定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死后又是怎么回事。

2 必要、需要与重要

谈到灵性,宗教徒会将它理解为“灵魂”(soul);即使只是接受“祖先崇拜”,也无异于默认祖先的灵魂以某种方式存在着。

非宗教徒则将它理解为“精神”(spirit),像古人所推崇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无论灵魂还是精神,都将在人的身心活动结束之后,继续发生某种作用。

如果否定灵性层次,则“人死如灯灭”,一切都是偶然的巧合,也就不必奢谈任何“人生意义”的问题了。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想,有三句话可以参考,亦即:

第一,身体健康。

包括让人活下去的物质条件,尤其是金钱。这是“必要的”。

第二,心智成长。

在知、情、意三方面不断发展,这是“需要的”。

第三,灵性修养。

这一层才是“重要的”。人生的目的即指向重要的层次。

但是,强调灵性的重要性,并不表示可以忽略必要之物与需要之物。

因此,亚里士多德曾经说:

幸福包括拥有健康与金钱,朋友多而敌人少,然后专务于理性沉思,享受智慧所带来的喜悦。


傅佩荣:真正的幸福在哪里?什么是人生的终极目的?3个概念回答

3 真正的幸福需要分辨

正因为“必要”、“需要”与“重要”这三方面涵盖了一个人的全部需求,未必可以全盘兼顾,人生才有了抉择取舍上的困惑、迷惘与苦恼。

所以,为了避免错过人生的重要目标,我们需要“学习”分辨。

以儒家来说,孔子最赞许的是颜渊。

他的理由是:颜渊的生活极其穷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他的“必要之物”少之又少;

但是在这种“人不堪其忧”的情况下,“回也不改其乐”,亦即这些却丝毫没有影响颜渊的快乐。

这是因为他有“灵性修养”的目标,以孔子所教诲的“道”为乐,亦即表现出“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换句话说,是贫是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明白灵性是怎么回事,因而觉悟了人生的意义。

一个人若想获得幸福与快乐,不妨参考儒家与道家的学说。

对不熟悉儒家、道家思想的人来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的“需求理论”理论比较容易了解。

马斯洛提出五种由下而上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若想获得幸福,就须在拥有较低的条件之后,继续往上寻求更高的条件。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以言之成理,但是仍有两点要补充:

一是“自我实现”有些模糊,因为它也可能变成自我中心主义;

二是马斯洛自己也察觉了这个问题。

在他离世的前一年(1969),他发表了一篇论文,强调在自我实现之上,还有一个“自我超越”的层次。

傅佩荣:真正的幸福在哪里?什么是人生的终极目的?3个概念回答

而所谓“自我超越”,显然与灵性修养密切相关。

透过以上的论述,结论就很清楚了:

人在世间取得必要之物,发展需要之物,而目标必须放在重要之物上。

如果抹杀灵性修养的重要,则人生找不到真正的归宿,更谈不上真正的幸福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