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荊軻刺秦王,動力何在?

娛罷不能樂不休


派荊軻去刺秦王只不過是燕國太子丹的一廂情願罷了,並且還賭上了燕國的國運。

燕國雖然是周王朝的正統血脈,但是它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力卻並不強大,並且在其他六國相繼改革成功之後,差距則越來越大了。

(荊軻)


荊軻

荊軻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刺客。

荊軻有兩大愛好:讀書和練劍,他早年曾經和戰國末年的著名劍客蓋聶論過劍,說是說論劍,但是最後荊軻被蓋聶瞪了一眼嚇跑了。

荊軻嘗遊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人或言復召荊卿。蓋聶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史記》

後來荊軻一路走到了燕國,在燕國他認識了擅長擊築(古代的一種樂器)的高漸離,兩人不謀而合,成了知己。

之後的一段時間裡,荊軻一直活動於燕國,直到遇上了燕國太子丹。

太子丹

太子丹本名為姬丹,早年因為燕王喜害怕嬴政在攻破韓國後來打燕國,於是燕王喜便把太子丹派到秦國做人質,即所謂的質子。

質子制度是戰國時期常見的一種緩戰手段,即雙方互換人質後表示停戰。

(太子丹劇照)


其實燕王派太子丹去秦國是有原因的,除了單純的當質子外,還有一點就是太子丹和嬴政是舊識。

太子丹在去秦國做人質前,他還在趙國做過人質,那個時候因為嬴政的父親異人也在趙國做人質,嬴政也是出生在趙國的。

再加上太子丹和嬴政當時在趙國的關係也是還可以的,所以燕王喜想以太子兒時玩伴的身份去勸說嬴政放燕國一馬。

但是在太子丹去了秦國之後,已經成為秦王的嬴政對他並不友好,後來他只能從秦國逃回燕國。

燕太子丹者,故嘗質於趙,而秦王政生於趙,其少時與丹驩。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歸而求為報秦王者,國小,力不能。《史記》

太子丹回到燕國之後,田光向他舉薦了荊軻。

荊軻刺秦王

荊軻答應去刺秦王此事離不開田光的勸說,而且並不是普通的勸說,而是田光拿自己的死去激勵荊軻,讓荊軻去見太子丹。


太子丹見到荊軻後,他以秦王貪婪為由,讓一勇士前去重利秦王,並挾持或殺死於他,以秦王的死讓秦國內亂為由勸說荊軻。

荊軻雖有所不願,但是也經不住太子丹的下跪磕頭,只能答應。

(荊軻刺秦王)


後來荊軻隻身一人前往秦國,身上只帶了兩件東西,一件事秦國叛將樊於期的人頭,一件是燕國督亢的地圖。

荊軻到秦國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窮圖匕見後刺向秦王,秦王繞柱而走,荊軻被一醫官用藥袋砸中後被秦王刺傷,後被侍衛殺死。

荊軻死後不久,燕國也逐漸被秦國攻破,直至覆滅。

總結

總的來說太子燕是一個傻到極致的人,意氣用事不僅害了自己還害了燕國,再說荊軻也是一個“迂腐”之人,但是他也沒辦法,那個時代就是這樣,雖說當時禮樂已經有所崩壞,但是總有一部分人還是遵守的,而荊軻就是這樣的人。

至於要說荊軻的動力,我覺得除了“士為知己者死”之外,可能他自己對秦國也有一些不滿。


千古君


荊軻是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刺客,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身處古長安這個曾經的荊軻刺秦發生地,而且我們家鄉藍田縣有傳說中的荊軻墓,我曾經去過河北易縣看過荊軻塔,我來給大家回答這個問題。

我覺得荊軻和其他刺客一樣,是為報知遇之恩才西入強秦,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被逼出來的。

在我們藍田縣田家炳中學,據說還有墓冢,去年終於抽個週末專門去了。原來荊軻墓區就在學校操場的一角,平時少人問津,當年的墓冢早已夷為平地,只有新立的一通顯示曾經有過荊軻墓址,如今被學校闢為室外學習的一角荊軻墓在學校西南角,據說原來墓冢很大,學校基建早就沒了,現在只有新建的一座紀念碑,卻有點失望;

其實在我們縣有關荊軻墓的傳聞還另有一處,據《藍田縣誌》載“荊軻墓在縣西北三十里,今位於華胥鄉支家溝西北……”,民國牛才子在其《續修藍田縣誌》也記載“荊軻墓在縣城北關西北……”,從田家炳中學出來順便路過藍田縣史記載另一座荊軻墓——記憶中的溝支家溝大冢,以前在孟村上學去過,遺憾的是幾年前因為修高速已經夷為平地,當時做了搶救性發掘,考古證明那是漢墓,和荊軻沒啥關係。

其實傳說中的荊軻墓在國內還有河北易縣、山東鄄城等地。不過平心而論要說荊軻墓在其河北老家易水之畔,甚至是遠在山東,那一定不靠譜;遠隔千里,刺殺始皇肯定不會有啥好待遇,充其量也就是個衣冠冢,是當地人們對這一歷史人物的懷念罷了;因為荊軻刺秦這件事有歷史記載,刺秦王失敗後被殺肯定有一個埋葬的地方,而且是就近埋葬可能性最大,藍田離秦咸陽不遠,位於後來的秦枳道【亦作“軹道”】 這條秦都咸陽通往關東的交通要道口,這裡也是當時的燕國使者荊軻西入咸陽的必經之路,最關鍵的是在如今的咸陽附近乃至整個陝西,只有藍田有荊軻墓的相關記載。

據《史記》載,荊軻原是衛國人,好讀書擊劍,後來到燕國,燕人都稱他荊卿。戰國末期燕國危在旦夕,燕國太子丹僱傭刺客荊軻刺殺秦王失敗,當然太史公

載這一段時相當精彩,最著名的是易水之濱對荊軻赴秦的描寫,那段“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十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伉慨,士皆嗔目,發盡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以至於歷代都以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褒獎燕趙大地的中原名士。

荊軻生活的燕國算是小國,在夾縫中生存,春秋時期西接晉國,南面強齊,北臨山戎,戰國時期原來晉國一分為三,接壤的邊界被趙魏取代,可以說走了一隻虎來了兩隻狼,惡劣的生存環境也導致歷史上的燕國曾經有五個都城,如今的河北薊縣、易縣及現在的雄安新區等地都曾經是燕國的首都,戰國末期荊軻生活的燕國都城在易水之北的易縣,考古界稱為燕下都,如今的易縣以荊軻的故事聞名於世,當地有荊軻塔、荊軻墓等遺蹟,並新建有荊軻公園,去年去石家莊有幸參過河北博物院,欣賞了鎮館之寶易縣燕下都遺址出土的燕國宮門鋪首。

當年的荊軻與助手秦舞陽作為燕國的使者,南渡易水,應該是沿著後來的秦枳道西入函谷關進入咸陽,如今的秦咸陽城早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留下的只有年復一年的蒿草,埋在地下曾經輝煌過的秦都繁華,卻只能透過秦咸陽城遺址博物館的出土文物領略一斑。

關於荊軻刺秦的故事司馬遷描寫得可謂淋漓盡致,但客觀地講,司馬遷是西漢人,做為史官掌握國家歷史素材得天獨厚,不過還有許多素材是從多年的遊歷、走訪中得來,可以肯定的說荊軻刺秦確有其事,許多細節描寫就要靠讀者自己判斷了。

荊軻所處的年代是戰國末期,當時“秦出兵山東以伐齊、楚、三晉,稍蠶食諸侯,且至於燕”,燕國可謂危在旦夕,據司馬遷記載,當時對燕太子丹密謀“刺秦”一事在國內是有反對聲音,他的老師鞠武就是其中之一,鞠武提出了向西與三晉結盟,向南連絡齊、楚,向北與單于和好的辦法;說實在的這個辦法理論上感覺很好,現實中耗時費力可操作性差。鑑於如此,太子丹還是選擇了尋找刺客刺殺親王的類似斬首計劃。

關於太史公筆下的五位刺客,除了《刺客列傳》記載外,還有《太史公自序》有記載,弘揚的多是扶弱拯危、不畏強暴、為達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於度外的剛烈精神。並讚揚這種精神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全篇始於曹沫,終於荊軻,中間依次為專諸、豫讓和聶政,儼然一部刺客故事集,而以荊軻的文字最長,當時天下苦秦,刺秦自然被視為正義之舉。刺秦失敗後,秦王詔王翦伐燕並攻下薊城,五年後滅燕,次年秦並天下,同謀高漸離隱姓埋名後來被秦始皇知道,秦皇帝愛惜其善擊築,就赦免了他的罪名,只弄瞎了他的眼睛,不過高漸離還是找機會用“以鉛置築中…..舉築樸秦皇帝,不中”,這次事件後,秦始皇終於下決心殺了高漸離,並且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

對於刺秦的失敗,史記中隱約道出了“準備不足”的說法,如“頃之,未發,太子遲之”和“荊軻怒,叱太子…..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等,當然易水之濱的慷慨悲歌也算是一種不祥之兆吧。其實我更喜歡清人鄭板橋筆下的荊軻刺秦詩句,寫的很是實在;其中《易水》詩是“子房既有椎,漸離亦有築。荊卿利匕首,三人徒碌碌。世濁無鳳麟,運否縱蛇蝮。雷霆避其威,人謀焉得速。蕭蕭易水寒,悄悄燕丹哭。事急履虎尾,僨轅終敗輹。酒酣市上情,一生不可復”,不過其中“人謀焉得速”也是說準備不足。

不過無論如何,荊軻刺秦的歷史事件是確信無疑,許多細節也就是一種司馬筆法,不管是準備不足還是秦庭強大的如鄭板橋比喻,到了“雷霆避其威”的地步,都是對這一事件的惋惜和對荊軻的感慨之情,從《史記》記錄秦始皇帝赦免共犯高漸離之罪看,秦王應該把荊軻當做義士看待,埋在咸陽附近的藍田是很有可能的;而當時天下苦秦久矣,善良的藍田人歷代保護義士墓葬也是順理成章,傳說中的荊軻墓被毀也是最近十幾年的事情,不過從新立的“燕國志士荊軻墓”碑,仍能看出如今的藍田沒有忘記這段歷史,使後人有機會看到曾經的英雄,太史公筆下最精彩的刺客荊軻在藍田留下的最後印記。


三輔客


當年燕國太子姬丹,出質秦國,為質子!久之,燕秦交好,到期,太子丹將歸!往見秦王贏政!秦王不許,曰:“烏白頭,馬生角”方可放太子丹回國!擺明就是不會放太子丹回燕國!

先是秦昭王時期,贏政父親即後來的秦莊襄王贏子楚出質在趙國,久之,子楚取呂布韋歌妓趙姬生贏政。由於秦趙鏖戰,故做為質子的子楚常被趙惠文王所監視,不甚禮遇,而趙人大多欺辱贏政!而當時太子丹亦出質在趙國,見贏政年少受欺,便想方設法解救,二人遂相與交歡!

到了秦昭王末年,在呂布韋的運作下,贏政父子得以回國,不久秦昭王死,秦孝文王、莊襄王也相繼病逝,而贏政得以繼承王位,此時恰好太子丹出質在秦國,燕秦交好取信!而秦王贏政卻不許太子丹歸國!

故太子丹憶起當年在趙國的交情以及解救秦王的情形,遂心生恨意!恨秦王太過心狠,不念舊情,故逃回燕國!

秦王大怒,舉兵伐燕,當時山東六國已被秦國削弱,小如郡縣,根本沒有能力合縱抗衡秦國,也不敢抗衡秦國!

太子丹知道秦王不滅六國誓不罷休,所以一方面想方法撫救危亡之弱燕,另一方面也想殺掉忘恩負義的秦王贏政。

故回國之後,在太傅鞠武和處士田光的引進下,太子丹結交荊軻!請荊軻劫持秦王,令秦王返還六國之地,如果秦王許諾,即大功告成;如果秦王不許,即刺殺之,然後聯合六國舉兵伐秦!

然而最後荊軻行刺秦王失敗,被秦王所殺,秦王暴怒,舉兵伐燕。燕王喜震恐,害怕秦王滅燕,故用代王趙嘉之言,誅太子丹於衍水邊!





李氏之子


荊軻刺秦王的動力何在?

戰國時期的荊軻“風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去刺殺秦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朽沒落,使蒼生民不聊生。新興地主階級欺壓百姓,忍無可忍,無需再忍。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儂冷如春冰,郎暖入春風,一怒化作春水溶,冰入春風懷。


知足常樂0724



太子丹回國以後,發現燕國根本沒有能力和秦國進行正面對抗,於是他希望找一個刺客殺掉秦王嬴政。這個時候,一個叫鞫武的太傅,向太子丹推薦了燕國有名的刺客田光。於是太子丹找到田光,說自己想要殺掉秦王嬴政,但是田光卻說自己老了,不想再幹刺殺的事情了,還怕耽誤太子丹的事,於是就拒絕了太子丹,但是田光向太子丹推薦了旅居燕國的荊軻。 

於是太子丹請求田光說服荊軻去刺殺秦王嬴政,田光迫於太子丹的壓力就去說服荊軻,田光在說服荊軻之後,就自殺了,這樣做就是為了在荊軻面前以示自己守口如瓶的決心。隨後,荊軻面見了太子丹,並說明了情況,剩下的就是荊軻等待機會來臨,便前往秦國。

在等待刺殺秦王的日子裡,太子丹對荊軻的要求是來者不拒。後來,秦王嬴政滅了趙國,並俘虜了趙王,佔了趙國的所有領地,而且秦趙兩國的戰爭已經燒到了燕國的邊界。太子丹非常焦慮,於是派人督促荊軻前往秦國,並送了一把帶有淬毒的匕首給荊軻,並給荊軻派了一個幫手秦武陽。為了讓秦王嬴政相信燕國準備向秦國屈服,秦國曾經的叛徒樊於期將軍還把自己的項上人頭做成了見面禮。

樊於期曾經是秦國的大將,但是因為打了敗仗不敢回秦國,而且他曾經還發了道檄文說嬴政是呂不韋的兒子。秦王嬴政看了檄文以後,非常憤怒,誓要殺了樊於期以解心痛之恨,並懸賞重金買樊於期的人頭。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樊於期將軍的人頭的可以說是非常重要。

荊軻匕首也有了、幫手也有了、見面禮也有了,但是荊軻仍然沒有出發。於是太子丹有點生氣了,決定派秦武陽獨自一人前去。荊軻聽說這件事以後,大怒,立即派人告訴太子丹說:”自己還有另一個幫手沒有到。”於是荊軻帶著秦武陽去了秦國。

之後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就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到了秦國以後,看到如此強大的秦國,秦武陽認慫了,荊軻一人覲見秦王嬴政,在秦的朝堂上荊軻惹怒了嬴政被殺,不久,太子丹也被燕王喜幹掉了,五年後,燕國被秦國所滅。


公元前


如果依照古代捉拿刺客賞金的高低做下排行,刺秦的荊軻無疑是懸賞最高的人,他的刺殺對象是將來統一六國,號稱千古一帝的秦王嬴政。然而歷史的長河卻沒有給荊軻實現這一目標的機會,他刺殺秦王嬴政的行動,最終還是以失敗結束,而荊軻刺秦王的動力何在呢?

歷史背景

1、按照燕太子丹的想法,秦王嬴政死後,“大將在外獨攬兵權,而國內出了亂子,君臣相互猜疑,趁此機會,東方各國得以聯合起來,就一定能夠打敗秦國。”事情會成立嗎?秦國這個國家,二十幾代君王從來都不遵守盟約,但最大的特點就是比國內其他六國穩定。秦武王是因為舉鼎折斷肋骨死的,死的時候既沒有兒子也沒有立太子,秦國順利地實現了權力交接,馬上立了武王的弟弟為王,這就是秦昭襄王。

2、秦王嬴政繼位為王的時候因為年齡小,不能親自理政,政事由大臣處理。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親弟弟長安君率兵在外叛亂的事情,結果很快就被平定,此後,還發生過嫪毐叛亂事件,秦國都沒有形成長時期的內亂,難道這一次就一定能夠發生讓他國有機可乘的內亂嗎?燕太子丹僅僅憑著自己的想象就做出這樣的決定,至少是有點兒太過草率。退一步說,即便是秦國一時出現政權危機,也只不過是暫停進攻他國而已,燕國能夠聯合哪幾個國家一起抗秦?

3、這時候韓、趙兩國已經滅亡,魏國名存實亡,楚國自顧不暇,齊國自君王后開始,一直實行奉事秦國的政策,難道燕國想指望一個危若累卵的魏國和一個殘缺不全的楚國嗎。更何況,六國在有能力有機會打敗秦國的時候,曾經聯合起來進攻過秦國,但是,由於他們各懷私心,明裡聯合,暗地裡各懷鬼胎,結果讓秦國得以渡過難關。如今,秦國可以多線作戰,同時對付幾個國家,即便是出現一段時間的權力交接期,燕國來得及做好準備嗎?

更為重要的是,太子丹的這個設想都是建立在他人出現問題或者是他人給予幫助的基礎上,而燕國自身什麼自強的條件都沒有。

勇氣何來

1、首先,他這種敢於反抗強暴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不得不說,他這種行為真的愚蠢至極。荊軻刺秦王無論成功與否,所決定的只是歷史的推動,再說荊軻,司馬遷將其列入刺客列傳,可見其歷史地位。荊軻刺秦王不僅僅有義薄雲天,報答太子丹知遇之恩這一因素,還有為了挽救燕國以至於六國的存亡,從被壓迫的百姓視角看,具有正義性。

2、荊軻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戰國末期衛國人,遊歷到燕國後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那究竟荊軻有什麼過人之處呢?據記載,荊軻漫遊曾路過榆次,與蓋聶談論劍術,蓋聶對他怒目而視,荊軻出去以後,有人勸蓋聶再把荊軻叫回來。蓋聶說,剛才我和他談論劍術,他談的有不甚得當的地方,我用眼睛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睛瞪他,他應該走了,不敢再留在這裡了,派人到荊軻住處詢問房東,荊軻已乘車離開榆次了。

3、派去的人回來報告,蓋聶說,本來就該走了,剛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荊軻漫遊邯鄲,魯句踐跟荊軻士博戲,爭執博局的路數,魯句踐發怒呵斥他,荊軻卻沒無聲息的逃走了。於是不在見面。由此可以看出荊軻的膽量實在不大,也難怪太子丹會派秦武陽來協助他。那為什麼12歲就敢殺人的秦武陽只是助手呢?太子丹和荊軻就是這樣,太子丹沒有考慮過刺秦王這件事失敗了的後果,所以百姓們替他承受了無妄之災。荊軻只顧自己的愚忠、愚義,最後親手葬送了自己和燕國的前途。

結語

荊軻刺秦王的行為無異於以卵擊石,自取滅亡,螳臂當車,蚍蜉撼樹。無論他的精神如何值得讚揚,但這種行為,是絕對稱不上褒義的勇士的,最多是莽夫。


細說簡史


荊軻刺秦王,動力有二:其一、報太子丹知遇之恩;其二、為天下萬民除暴君。古人云“士為知已者死,女為悅已者容”,死並非最可怕的事情,如果得到的利益很大,那麼死不足畏。荊軻作為一個俠客,他流浪江湖,最終受到太子丹的禮遇,太子丹待荊軻如國士,那麼荊軻只能以國士報太子丹。另外秦王政殘暴的名聲在六國婦儒皆知,如果荊軻完成刺秦壯舉,那麼他將名揚千古;就算刺秦不成功,他也會沾秦王政的光,名留青史。

荊軻為了塑造他貪圖富貴、奸佞小人的形象,他跟太子丹演了很多的戲,這樣他入秦獻地圖才能得到秦國的信任,誰相信一個正直的大臣會投降呢?荊軻用瓦片在河邊打水漂,太子丹就命人送金瓦片給他玩。一次荊軻看到太子丹的寶馬,玩笑的說寶馬的肝最好吃,然後太子丹真的殺了他的寶馬,把肝做好送給荊軻。在觀看歌舞時,荊軻誇讚一撫琴女子的手漂亮,太子丹得知後,竟然讓人把女子的雙手砍下,放在盤中送給荊軻。

經過一系列的操作,燕國上下對荊軻這個奸佞小人恨之入骨,秦人的間人也將消息傳回國內。秦軍兵臨燕國,太子丹請荊軻入秦獻圖投降,儘快將秦王政刺死。荊軻說獻圖入秦,秦人未必能讓他接近秦王,只有將秦國叛將樊於期的首級獻給秦國,才能取得秦人信任。於是樊於期自殺了,荊軻將樊於期之首處理後裝在盒子裡。太子丹又重金求得趙國徐夫人的匕首,還在匕首上淬上劇毒,中者立斃。

荊軻萬事俱備,等屠狗者來跟他同行,但是屠狗者遲遲沒到,太子丹請燕國勇士秦舞陽跟荊軻同行。荊軻入秦後,看了秦國的民風、官風,深知秦國統一天下之勢無法阻擋,山東六國口中的暴秦,似乎也不暴,只是太過強大而已。然則士為知己者死,荊軻還是去刺秦王了,由於殺意淡薄了,故沒有成功。最終荊軻死於秦王太阿劍之下,不過荊軻的名聲是留下來了,他是有史記載的著名刺客之一,他將在秦始皇的光輝下永載史冊。


大秦鐵鷹劍士


荊軻刺秦王,是一件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頌。人們不禁要問,荊軻的動力從哪裡來?下面,小牛就與大家一道探究一下。

一、為衛國、為六國、為天下復仇,這是荊軻刺秦的最大動力。

荊軻本是衛國人,可是,他卻有國難投,有家難回。他曾經遊說國君衛元君,可是,秦人攻打魏國,順便將寄人籬下的衛元君遷往野王。這對荊軻而言是國破家亡的奇恥大辱,使荊軻對暴秦充滿了不共戴天之仇。只是限於自身能力,他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只能隱忍著。不得已,他以劍客俠士的身份遊歷燕趙,去過榆次、邯鄲,親耳傾聽了有關秦人坑殺40萬趙軍降卒行徑的控訴,更增添了與秦王決一死戰動力。在此期間,他廣泛接觸燕國豪傑,與擊築者高漸離結為摯友,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建立起一支可以對抗秦人的隊伍,探尋向暴秦復仇的方式手段。在這一進程中,荊軻的思想覺悟有了極大的飛躍,他把自己與衛國、六國、天下人聯繫起來,明確了自己的使命感:不僅要消除衛國的國恥,也要為趙國百姓乃至天下所有遭受暴秦屠戮踐踏的人們復仇。於是,他的思想中就有了除暴安良的正義感,就有了捨生取義的崇高性,就有了最大動力,他的行動也就更符合天下人共同的意願。

二、士為知己者死,荊軻要報答太子丹知遇之恩。

能夠投身刺秦的偉大事業,有賴於荊軻加入了太子丹領銜的抗秦群體。太子丹無疑是戰國最後階段抗秦鬥爭的最高領軍人物,他的歷史作用極為重要。在這個群體中,有深謀遠慮、為抗秦大業不惜犧牲自己來激勵荊軻的處士田光,有積極出謀劃策的太傅鞠武,有後來為復仇而慷慨獻上自己頭顱的秦將樊於期,還有高漸離等人。這個群體最缺乏的就是刺秦的劍客,而荊軻當仁不讓。他之所以這樣做,除了上文所說的原因外,還有他要對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報德感恩。太子丹以一國儲君之尊,禮賢下士,真誠地對待荊軻,對荊軻信任有加。他與荊軻推心置腹,共商抗秦策略,這些都讓荊軻萬分感動。更重要的是,太子丹不顧個人安危,力圖挽狂瀾於既倒的英雄氣概感染激勵了荊軻。他與太子丹不是主僕關係,不是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而是有著共同理想和奮鬥目標的戰友。深受太子丹尊崇與厚待的田光與樊於期相繼慷慨就義,更激發了荊軻赴秦刺殺秦王嬴政的鬥志。有了這份知遇之恩,荊軻的動力更加充足。

三、荊軻肩負遊俠與刺客的雙重責任,除暴安良,具有使命感、責任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而春秋戰國時期提供給荊軻的榜樣有許多。荊軻的榜樣就是那些遊俠和劍客,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為正義的事業而義無反顧。司馬遷在《史記》中專給遊俠設立了列傳,以褒揚他們的可貴品質。朱家、劇蒙等人都是俠肝義膽,扶危幫困,名揚天下。荊軻雲遊天下,尋找機會,為人排憂解難,仗義輕生,就是繼承併發揚了遊俠們的可貴品質的。荊軻由衛國來到了燕國,最終實現了由遊俠向刺客轉變的過程。如果說遊俠是人生中長期的事業,那麼,做刺客就是在短暫的瞬間實現畢生的永恆的人生價值,需要從榜樣那裡獲取勇氣、鬥志和力量。荊軻之前那些著名刺客,想必都是荊軻仰慕的對象。荊軻能從專諸、豫讓那裡學到恪守信諾、快意殺敵的精神,能從曹沫南里學到不畏強暴、為國復仇的崇高舉措。刺秦,不僅是先秦最後階段義士們的壯舉,也是對千百年人民抗暴精神的繼承和發揚。可以說,為從事正義事業,荊軻在刺殺秦王嬴政之時,是正義在手,義無反顧;即便是在他行動失敗、被刺癱倒的情況下,依然大義凜然、視死如歸——就因為荊軻獲取了充足的動力。


杜裡茂森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吟此詩句,吾可見太子丹、高漸離“皆白衣冠”為荊軻君送行,亦可見荊軻君刺秦王未遂,喋血秦廷箕踞而罵,慘烈之至!

  壯哉荊軻君,悲哉荊軻君.叩問天之蒼蒼,地之茫茫,堂堂荊軻君,你凜凜一軀,蓋世英豪,劍行天下,無人可敵,為何身置秦廷而虎威泯然,擲出匕首而誤中於柱?燕太子丹泣涕相托,樊於期以人頭相助,盼的是你鐵肩擔大義,利刃滅秦王,力挽燕之大廈之慾傾,而你卻殞命於秦,為天下武林俠客所恥笑呢?

為了報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他可以為了民族大義,犧牲自己去挽救燕國人民。他面對秦王時的鎮定果敢,刺秦王時的勇猛剛強。讓我不懂,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是一個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罷,可以捨身取義,慷慨赴死。他是一個有勇有謀,心存志向的人罷,可以刺殺秦王時的乾脆,欲要挾他以令天下。他是一個扶弱濟困,大義凜然的人罷,可以心憂天下,不計後果的刺秦王。



博超講堂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沒有多少粉絲的老爹:

荊軻去秦國刺殺秦王的最大動力,就是報答燕國太子丹的知遇之恩。

聽老爹給你慢慢道來~

01.荊軻在其他國家,都沒有受到重視,而是被他人輕視。

荊軻在遊歷各國的時候,遇到很多的人,比如衛元君、蓋聶、魯句踐等等,但是他們呢,都看不起荊軻。

到了燕國之後,結識了高漸離和一個屠狗的人,荊軻和他們相談甚歡。並且受到了燕國隱士田光的禮遇,田光知道荊軻是一個有才能的人。

根據《史記·刺客列傳》的記載:

其之燕,燕之處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因此,縱觀荊軻的前半生,都處於懷才不遇的狀態,一直到了燕國,才有所改變。

02.荊軻為了報答燕國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決定去秦國刺殺秦王。

太子丹通過田光先生的引薦,見到了荊軻,並告訴他所有的計劃,希望荊軻能夠幫助自己。

荊軻一開始並沒有答應,但是,太子丹一直堅持,荊軻這才答應了太子丹。

從那以後,太子丹對於荊軻的待遇,比以前更加好了。根據《史記·刺客列傳》中的記載:

於是尊荊卿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

總之,就是荊軻要啥,太子丹就給啥。

綜上所述,荊軻之所以去刺殺秦王,一個很大的動力,就是想要報答太子丹對荊軻的知遇之恩。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可以在評論區裡,發表你的看法。

如果喜歡老爹的回答,那就隨手點個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