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亞夫之殤:被打壓的背後,是君權、相權之間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周亞夫,沛縣人,是豐沛集團的著名將領周勃的次子。提到周亞夫,這個平定了吳楚七國之亂的世之名將,很多人除了讚歎就是惋惜,讚歎他取得的非凡軍事成就的同時,也同情他最後絕食而死的悲慘命運。很多人將周亞夫的命運歸結於漢景帝劉啟的狹隘,也有人說周亞夫在政治上的無知無識,才是造成他悲劇命運的根本原因。在我看來,人的一生往往成於能力、敗於性格,周亞夫並不是政治上無知,而是在政治上對漢景帝的過多幹預,才是造成他悲劇結局的原因。

亞夫之殤:被打壓的背後,是君權、相權之間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因為周亞夫的父親周勃,那個平定“諸呂之亂”的人,同時也是令漢文帝劉恆如芒在背、心存忌憚,手握兵權的權臣。人都有兩面,周亞夫也不例外,在看到他非凡軍事成就的同時,不要忘了他在政治上的影響力。

亞夫之父:周勃這個平定“諸呂之亂”的功臣,在漢文帝時期的日子並不好過。

提到周亞夫之前,讓我們先從他的父親周勃說起。這位開國功臣在漢文帝繼位以後,似乎就一直不太走運,先是因為疏於政務而被陳平搶白,而後又身陷囹圄險些喪命,似乎漢文帝劉恆對這位老臣是很苛刻。

文帝既立,以勃為右丞相,賜金五千斤,食邑萬戶。——《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亞夫之殤:被打壓的背後,是君權、相權之間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開始的時候,漢文帝似乎很看重周勃,不僅拜周勃為右丞相,還賞賜了金五千,食邑達到了萬戶之多。但實際上,漢文帝是忌憚這位太尉手握兵權將對自己構成威脅,因此讓他去做丞相,非其所長但相對安全。

居月餘,人或說勃曰:“君既誅諸呂,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賞,處尊位,以寵,久之即禍及身矣。”——《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周勃自我感覺良好,但是有人卻看出這裡面早已經危機四伏了,他們向周勃指出了他面臨的危機。這些高明之士出於什麼動機,我不清楚,但是他們的背後可能有人指點和推波助瀾但是可以確定的。這些勸誡周勃的話,在我看來倒像是漢文帝的授意,目的就是讓周勃主動放棄權力。

勃懼,亦自危,乃謝請歸相印。上許之。歲餘,丞相平卒,上覆以勃為丞相。——《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亞夫之殤:被打壓的背後,是君權、相權之間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周勃聽人勸,他主動去請辭,漢文帝立刻就答應了他的請求,並沒有進行挽留。走了的周勃,死了的陳平。周勃辭職後不久,留任的陳平就去世了,這次漢文帝主動要求周勃出來擔任丞相。但十個月之後,周勃才明白漢文帝啟用自己的真實原因。

十餘月,上曰:“前日吾詔列侯就國,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國。——《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漢文帝想要侯爵們都去封地待著,需要一個德高望重的老臣來帶頭,最合適的人選就是周勃,這就是周勃被叫回來的原因。還沒等周勃明白過來,他就再次踏上了返鄉之路。

歲餘,每河東守尉行縣至絳,絳侯勃自畏恐誅,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見之。其後人有上書告勃欲反,下廷尉。——《絳侯周勃世家》

亞夫之殤:被打壓的背後,是君權、相權之間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周勃的厄運還沒有結束,他在家鄉過了沒有幾天清靜日子,就被人舉報謀反。這下漢文帝沒有客氣,直接把周勃下了大獄,令廷尉審理周勃的罪行。如果不是薄太后求情,估計周勃和韓信的結局沒有什麼兩樣。

居三歲,其兄絳侯勝之有罪,孝文帝擇絳侯子賢者,皆推亞夫,乃封亞夫為條侯,續絳侯後。——《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周勃死後他的兒子周勝之繼承爵位,但因為和公主感情不和,加上又殺了人,被廢除了侯位。這樣一來,周亞夫才正式進入了我們的視線,他在成為將軍前,先是繼承了父親的爵位,被封為條侯。

弦外之音:不到國家危難之時,周亞夫不可委以重任。

不到萬不得已,漢文帝從來沒有打算啟用周亞夫,更別說讓他獨掌軍權了。因為從他父親周勃的行徑來看,他們周家這個社稷之臣是要打上引號的,對於周氏即用且防,就是漢文帝的權謀之道。如果在和平年代,估計周亞夫不會有嶄露頭角的機會,搞不好還會和哥哥一樣,被安排個罪名撤國罷爵了事。

文帝之後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亞夫之殤:被打壓的背後,是君權、相權之間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漢文帝后元六年冬月,匈奴軍臣單于發兵兩路犯邊,沿途劫掠。邊關烽火告急,文帝得到了訊息,急調三路人馬往鎮三邊。文帝還怕不保險,又下令拜河內太守周亞夫為將軍,駐紮在細柳,宗正劉禮,祝兵霸上;祝茲侯徐厲駐兵荊門。做到內外戒嚴,緩急有備,以防匈奴。過了數日,漢文帝又親自視察慰勞部隊。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漢文帝先到了霸上,然後又到了荊門,漢文帝的車馬出軍營直入直出,部隊戒備鬆懈如入無人之境,將軍們都下馬迎接漢文帝的到來,全然沒有臨戰的狀態。

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亞夫之殤:被打壓的背後,是君權、相權之間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漢文帝到了細柳,發現這裡戒備森嚴,箭上弦、刀出鞘,一派臨戰的氣氛。漢文帝的先頭部隊到了軍營門口,守衛軍營的士兵不讓他進去。

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漢文帝的先驅大聲說:“快開門,天子馬上就要到了!”不料想軍門都尉說:“將軍有令軍中只有將軍令,沒有天子詔書!”先驅沒辦法,只好等漢文帝自己來了。

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沒過多久,漢文帝來到了細柳營,但是軍門都尉還是不讓他進去。漢文帝只好按照軍中的規矩辦,讓使者持節詔,也就是帶齊了必要的手續,並說明了來意:“我是來勞軍的,請將軍開門。”周亞夫這時候才讓人打開了軍營的壁門。

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於是天子乃按轡徐行。——《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軍營的門是開了,但是皇帝的車馬只能按照軍中的規矩緩步而行。漢文帝雖然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但他到了細柳營,就得按照周亞夫定下的軍規來執行。

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亞夫之殤:被打壓的背後,是君權、相權之間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到了中軍大營,周亞夫按照軍禮接待了漢文帝,並說:“我穿著盔甲就不參拜了,請讓我用軍禮與您相見?”漢文帝看到在周亞夫的軍營中,任何人在這裡都不能隨便出入。

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於亞夫,可得而犯邪!”——《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漢文帝深深佩服周亞夫,治軍嚴整有方,不禁說道:“這才算是真將軍!其他的人治軍若兒戲,打起仗來就要做人家的俘虜,至於周亞夫,我看沒人敢和他對抗。”

孝文且崩時,誡太子曰:“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文帝崩,拜亞夫為車騎將軍。——《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亞夫之殤:被打壓的背後,是君權、相權之間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漢文帝臨終時曾告誡太子劉啟:“以後在緊要關頭,周亞夫是可以依靠的人,將來有什麼變化,完全可以把兵權交給他,不必猶豫。”請記住漢文帝劉恆說的是事情到了危急的時候,而不是立刻馬上,這是為什麼呢?大家可以品一品漢文帝這句看上去十分看重周亞夫的話,背後的另外一層含義。當時的太子劉啟痛哭著聆聽,並默默記在心裡,漢景帝繼位後,拜周亞夫為車騎將軍。

將相之別:當相權和君權產生衝突,那個曾經被倚重的名將,變成了障礙。

景帝三年,發生了著名的吳楚之亂,他們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義,聯合七國叛漢作亂,形式十分危及。

孝景三年,吳楚反。亞夫以中尉為太尉,東擊吳楚。——《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亞夫之殤:被打壓的背後,是君權、相權之間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漢景帝焦急萬分,猛然記起文帝遺言謂天下有變,可用周亞夫為將,遂拜周亞夫為太尉,命他率領三十六將軍討伐叛逆。周亞夫受命後,採取打蛇先打頭之法,先討伐吳楚兩國,然後再各個擊破,前後用了不到三個月,就討平吳楚之亂,繼而乘勝蕩平了餘孽,為穩定漢朝的統一作出了重要貢獻。

歸,復置太尉官。五歲,遷為丞相,景帝甚重之。——《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周亞夫立下如此大功,回朝開始的時候還做太尉,之後又被漢景帝遷為丞相,史書裡認為漢景帝很重視周亞夫。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我看未必,周亞夫似乎走了他父親周勃的老路,而漢景帝劉啟對待周亞夫,就如同當初漢文帝劉恆對待周勃時一樣。一個帶兵打仗的將軍,讓他去做管理百官的丞相,總讓人感覺有些不合時宜。

景帝廢慄太子,丞相固爭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亞夫之殤:被打壓的背後,是君權、相權之間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周亞夫和漢景帝君臣間的隔膜,首先來自於太子問題,周亞夫不支持漢景帝廢太子的想法堅決反對,這讓漢景帝對他越來越疏遠。

而梁孝王每朝,常與太后言條侯之短。——《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亞夫之殤:被打壓的背後,是君權、相權之間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周亞夫在平定七國之亂時,曾經讓梁王抵擋正面的進攻,因此梁王險些被擊破,多次請求周亞夫救援都被拒絕。因此梁王心存怨恨,經常在竇太后面前說周亞夫的壞話,這讓周亞夫在朝堂上越來越孤立。

丞相議之,亞夫曰:“高皇帝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今信雖皇后兄,無功,侯之,非約也。”景帝默然而止。——《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亞夫之殤:被打壓的背後,是君權、相權之間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後來更是被漢景帝拿出來當槍使,拒絕了竇太后要求封皇后之兄王信為侯的要求,進一步加重了竇太后對周亞夫的敵意。但周亞夫的這種說辭卻對了漢景帝劉啟的胃口,劉啟也不想封王信了為侯,但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讓漢景帝劉啟意識到,丞相周亞夫並不是順從自己的意願,而是要秉承自他自個人的思想,這樣的人的問題就是不受控制,這是漢景帝劉啟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其後匈奴王徐盧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勸後。丞相亞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則何以責人臣不守節者乎?”景帝曰:“丞相議不可用。”——《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亞夫之殤:被打壓的背後,是君權、相權之間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漢景帝劉啟打算封匈奴那邊投奔過來的人為侯,以鼓勵人心向漢。但周亞夫認為這些人都是背主求榮的無信之人,根本不應該為侯,如果這麼做不是鼓勵作為人臣都不堅守為臣之道嗎?完全不理解漢景帝封侯的目的和良苦用心。漢景帝有些氣急敗壞,他的說法很直接,丞相說的話不能聽,從漢景帝的心中來講,已經直接宣佈了對周亞夫這個丞相的棄用決定。

最終的命運:非社稷之臣的斷語,決定了周亞夫最終的命運。

周亞夫罷相後的一次飲宴,決定了他最終的命運。面對漢景帝的試探,周亞夫選擇了憤憤然而不忍。面對周亞夫遠去的背影,漢景帝說出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亞夫之殤:被打壓的背後,是君權、相權之間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其後不久,周亞夫就被安上了企圖造反謀逆的罪名而下獄。接下來就有了下面這段周亞夫和廷尉之間的經典對話:

廷尉責曰:“君侯欲反邪?”亞夫曰:“臣所買器,乃葬器也,何謂反邪?”吏曰:“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廷尉所說的話,可以認定為明目張膽的誣陷,是誰給了他這樣大的膽子,敢去構陷條侯周亞夫呢?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天子漢景帝劉啟。

初,吏捕條侯,條侯欲自殺,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嘔血而死。——《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亞夫之殤:被打壓的背後,是君權、相權之間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周亞夫沒有選擇和父親周勃一樣屈辱的活下去,此時沒有薄太后,有的只是對周亞夫心存恨意的竇太后,沒有人可以救他,他只有死的方式不同而已。周亞夫選擇了自殺,一代名將走向了人生的終點。

很多人指責漢景帝劉啟的刻薄寡恩,指責他誅殺晁錯,逼死周亞夫的殘忍。但作為君主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君權和相權之爭就一直存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周亞夫與漢景帝劉啟之間的矛盾就是不可調和的,這和他的父親周勃與漢文帝之間的關係一樣。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