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亚夫之殇:被打压的背后,是君权、相权之间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周亚夫,沛县人,是丰沛集团的著名将领周勃的次子。提到周亚夫,这个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的世之名将,很多人除了赞叹就是惋惜,赞叹他取得的非凡军事成就的同时,也同情他最后绝食而死的悲惨命运。很多人将周亚夫的命运归结于汉景帝刘启的狭隘,也有人说周亚夫在政治上的无知无识,才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在我看来,人的一生往往成于能力、败于性格,周亚夫并不是政治上无知,而是在政治上对汉景帝的过多干预,才是造成他悲剧结局的原因。

亚夫之殇:被打压的背后,是君权、相权之间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因为周亚夫的父亲周勃,那个平定“诸吕之乱”的人,同时也是令汉文帝刘恒如芒在背、心存忌惮,手握兵权的权臣。人都有两面,周亚夫也不例外,在看到他非凡军事成就的同时,不要忘了他在政治上的影响力。

亚夫之父:周勃这个平定“诸吕之乱”的功臣,在汉文帝时期的日子并不好过。

提到周亚夫之前,让我们先从他的父亲周勃说起。这位开国功臣在汉文帝继位以后,似乎就一直不太走运,先是因为疏于政务而被陈平抢白,而后又身陷囹圄险些丧命,似乎汉文帝刘恒对这位老臣是很苛刻。

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亚夫之殇:被打压的背后,是君权、相权之间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开始的时候,汉文帝似乎很看重周勃,不仅拜周勃为右丞相,还赏赐了金五千,食邑达到了万户之多。但实际上,汉文帝是忌惮这位太尉手握兵权将对自己构成威胁,因此让他去做丞相,非其所长但相对安全。

居月馀,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周勃自我感觉良好,但是有人却看出这里面早已经危机四伏了,他们向周勃指出了他面临的危机。这些高明之士出于什么动机,我不清楚,但是他们的背后可能有人指点和推波助澜但是可以确定的。这些劝诫周勃的话,在我看来倒像是汉文帝的授意,目的就是让周勃主动放弃权力。

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馀,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亚夫之殇:被打压的背后,是君权、相权之间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周勃听人劝,他主动去请辞,汉文帝立刻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没有进行挽留。走了的周勃,死了的陈平。周勃辞职后不久,留任的陈平就去世了,这次汉文帝主动要求周勃出来担任丞相。但十个月之后,周勃才明白汉文帝启用自己的真实原因。

十馀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汉文帝想要侯爵们都去封地呆着,需要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臣来带头,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周勃,这就是周勃被叫回来的原因。还没等周勃明白过来,他就再次踏上了返乡之路。

岁馀,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绛侯周勃世家》

亚夫之殇:被打压的背后,是君权、相权之间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周勃的厄运还没有结束,他在家乡过了没有几天清静日子,就被人举报谋反。这下汉文帝没有客气,直接把周勃下了大狱,令廷尉审理周勃的罪行。如果不是薄太后求情,估计周勃和韩信的结局没有什么两样。

居三岁,其兄绛侯胜之有罪,孝文帝择绛侯子贤者,皆推亚夫,乃封亚夫为条侯,续绛侯后。——《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周勃死后他的儿子周胜之继承爵位,但因为和公主感情不和,加上又杀了人,被废除了侯位。这样一来,周亚夫才正式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他在成为将军前,先是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被封为条侯。

弦外之音:不到国家危难之时,周亚夫不可委以重任。

不到万不得已,汉文帝从来没有打算启用周亚夫,更别说让他独掌军权了。因为从他父亲周勃的行径来看,他们周家这个社稷之臣是要打上引号的,对于周氏即用且防,就是汉文帝的权谋之道。如果在和平年代,估计周亚夫不会有崭露头角的机会,搞不好还会和哥哥一样,被安排个罪名撤国罢爵了事。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亚夫之殇:被打压的背后,是君权、相权之间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汉文帝后元六年冬月,匈奴军臣单于发兵两路犯边,沿途劫掠。边关烽火告急,文帝得到了讯息,急调三路人马往镇三边。文帝还怕不保险,又下令拜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扎在细柳,宗正刘礼,祝兵霸上;祝兹侯徐厉驻兵荆门。做到内外戒严,缓急有备,以防匈奴。过了数日,汉文帝又亲自视察慰劳部队。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汉文帝先到了霸上,然后又到了荆门,汉文帝的车马出军营直入直出,部队戒备松懈如入无人之境,将军们都下马迎接汉文帝的到来,全然没有临战的状态。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亚夫之殇:被打压的背后,是君权、相权之间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汉文帝到了细柳,发现这里戒备森严,箭上弦、刀出鞘,一派临战的气氛。汉文帝的先头部队到了军营门口,守卫军营的士兵不让他进去。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汉文帝的先驱大声说:“快开门,天子马上就要到了!”不料想军门都尉说:“将军有令军中只有将军令,没有天子诏书!”先驱没办法,只好等汉文帝自己来了。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於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没过多久,汉文帝来到了细柳营,但是军门都尉还是不让他进去。汉文帝只好按照军中的规矩办,让使者持节诏,也就是带齐了必要的手续,并说明了来意:“我是来劳军的,请将军开门。”周亚夫这时候才让人打开了军营的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於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军营的门是开了,但是皇帝的车马只能按照军中的规矩缓步而行。汉文帝虽然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但他到了细柳营,就得按照周亚夫定下的军规来执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亚夫之殇:被打压的背后,是君权、相权之间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到了中军大营,周亚夫按照军礼接待了汉文帝,并说:“我穿着盔甲就不参拜了,请让我用军礼与您相见?”汉文帝看到在周亚夫的军营中,任何人在这里都不能随便出入。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於亚夫,可得而犯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汉文帝深深佩服周亚夫,治军严整有方,不禁说道:“这才算是真将军!其他的人治军若儿戏,打起仗来就要做人家的俘虏,至于周亚夫,我看没人敢和他对抗。”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亚夫之殇:被打压的背后,是君权、相权之间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汉文帝临终时曾告诫太子刘启:“以后在紧要关头,周亚夫是可以依靠的人,将来有什么变化,完全可以把兵权交给他,不必犹豫。”请记住汉文帝刘恒说的是事情到了危急的时候,而不是立刻马上,这是为什么呢?大家可以品一品汉文帝这句看上去十分看重周亚夫的话,背后的另外一层含义。当时的太子刘启痛哭着聆听,并默默记在心里,汉景帝继位后,拜周亚夫为车骑将军。

将相之别:当相权和君权产生冲突,那个曾经被倚重的名将,变成了障碍。

景帝三年,发生了著名的吴楚之乱,他们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义,联合七国叛汉作乱,形式十分危及。

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亚夫之殇:被打压的背后,是君权、相权之间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汉景帝焦急万分,猛然记起文帝遗言谓天下有变,可用周亚夫为将,遂拜周亚夫为太尉,命他率领三十六将军讨伐叛逆。周亚夫受命后,采取打蛇先打头之法,先讨伐吴楚两国,然后再各个击破,前后用了不到三个月,就讨平吴楚之乱,继而乘胜荡平了余孽,为稳定汉朝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归,复置太尉官。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周亚夫立下如此大功,回朝开始的时候还做太尉,之后又被汉景帝迁为丞相,史书里认为汉景帝很重视周亚夫。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我看未必,周亚夫似乎走了他父亲周勃的老路,而汉景帝刘启对待周亚夫,就如同当初汉文帝刘恒对待周勃时一样。一个带兵打仗的将军,让他去做管理百官的丞相,总让人感觉有些不合时宜。

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亚夫之殇:被打压的背后,是君权、相权之间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周亚夫和汉景帝君臣间的隔膜,首先来自于太子问题,周亚夫不支持汉景帝废太子的想法坚决反对,这让汉景帝对他越来越疏远。

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亚夫之殇:被打压的背后,是君权、相权之间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时,曾经让梁王抵挡正面的进攻,因此梁王险些被击破,多次请求周亚夫救援都被拒绝。因此梁王心存怨恨,经常在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这让周亚夫在朝堂上越来越孤立。

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亚夫之殇:被打压的背后,是君权、相权之间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后来更是被汉景帝拿出来当枪使,拒绝了窦太后要求封皇后之兄王信为侯的要求,进一步加重了窦太后对周亚夫的敌意。但周亚夫的这种说辞却对了汉景帝刘启的胃口,刘启也不想封王信了为侯,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汉景帝刘启意识到,丞相周亚夫并不是顺从自己的意愿,而是要秉承自他自个人的思想,这样的人的问题就是不受控制,这是汉景帝刘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其后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亚夫之殇:被打压的背后,是君权、相权之间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汉景帝刘启打算封匈奴那边投奔过来的人为侯,以鼓励人心向汉。但周亚夫认为这些人都是背主求荣的无信之人,根本不应该为侯,如果这么做不是鼓励作为人臣都不坚守为臣之道吗?完全不理解汉景帝封侯的目的和良苦用心。汉景帝有些气急败坏,他的说法很直接,丞相说的话不能听,从汉景帝的心中来讲,已经直接宣布了对周亚夫这个丞相的弃用决定。

最终的命运:非社稷之臣的断语,决定了周亚夫最终的命运。

周亚夫罢相后的一次饮宴,决定了他最终的命运。面对汉景帝的试探,周亚夫选择了愤愤然而不忍。面对周亚夫远去的背影,汉景帝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亚夫之殇:被打压的背后,是君权、相权之间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其后不久,周亚夫就被安上了企图造反谋逆的罪名而下狱。接下来就有了下面这段周亚夫和廷尉之间的经典对话:

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廷尉所说的话,可以认定为明目张胆的诬陷,是谁给了他这样大的胆子,敢去构陷条侯周亚夫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天子汉景帝刘启。

初,吏捕条侯,条侯欲自杀,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亚夫之殇:被打压的背后,是君权、相权之间的政治博弈在起作用。

周亚夫没有选择和父亲周勃一样屈辱的活下去,此时没有薄太后,有的只是对周亚夫心存恨意的窦太后,没有人可以救他,他只有死的方式不同而已。周亚夫选择了自杀,一代名将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很多人指责汉景帝刘启的刻薄寡恩,指责他诛杀晁错,逼死周亚夫的残忍。但作为君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君权和相权之争就一直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亚夫与汉景帝刘启之间的矛盾就是不可调和的,这和他的父亲周勃与汉文帝之间的关系一样。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