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北洋軍閥時期主要派系組成以及興亡簡介(圖文)


北洋軍閥時期主要派系組成以及興亡簡介(圖文)

北洋軍閥,是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世凱死後,其下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北洋軍閥主要分為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其還有如桂、滇、川等小軍閥相互依存的局面。

北洋軍閥時期主要派系組成以及興亡簡介(圖文)

直系

直係軍閥是民國軍閥中北洋軍閥派系之一,直係軍閥領袖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出以直隸(今河北)人馮國璋為首領的一派,政治上親英美,代表舊地主。

北洋軍閥時期主要派系組成以及興亡簡介(圖文)

主要代表人物:

馮國璋、曹錕、吳佩孚、齊燮元、孫傳芳、李純、王佔元、蕭耀南、陳光遠、蔡成勳

依靠的帝國主義國家:美國、英國

勢力分佈:黃河、長江中下流域及河北區域

興亡過程

•1917年7月,在粉碎張勳復辟後,直系馮國璋以副總統身份代理大總統職務,接替黎元洪,皖系軍閥段祺瑞復任國務總理兼陸軍部長。馮主張南北和談,反對段祺瑞武力統一,直皖衝突初現端倪。

•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直系曹錕、吳佩孚崛起,並於1920年7月聯合奉系軍閥發動直皖戰爭,擊敗皖系勢力,與奉系共同控制北京政府。是時直係軍閥主力有18個師和18個混成旅。軍事勢力已完全控制華北、華東及中原地區。

•1922年4月爆發第一次直奉戰爭,直系取勝,吳佩孚聲望如日中天。直系曹錕在1923年通過有爭議選舉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

•1924年9月皖系殘餘勢力聯合奉系挑戰直系,先爆發齊燮元對盧永祥的江浙戰爭,繼而引發第二次直奉戰爭,因馮玉祥臨陣倒戈,吳佩孚功敗垂成,退出北京。

•1926年國共合作,國民革命軍北伐,吳佩孚孫傳芳被北伐軍擊敗,直系到此消亡,大部分在北伐戰爭中被國民革命軍收編或遣散。

皖系

皖系軍閥,是指袁世凱去世後,以段祺瑞為首的一系列派系的軍事首領。其首領段祺瑞當時為國務總理一職,繼承了袁世凱的北洋道統,為北洋政府的第二代領導人。

北洋軍閥時期主要派系組成以及興亡簡介(圖文)

主要代表人物:段祺瑞、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

依靠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

勢力分佈:安徽、浙江、山東、福建、陝西等區域

興亡過程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

•1917年5月黎元洪免去段祺瑞國務總理職。皖系便煽動十餘省區的軍閥通電"獨立",發兵進逼北京。7月,張勳乘機擁清廢帝溥儀復辟(見張勳復辟)。段祺瑞率兵討伐,在全國人民聲援下,迅速打敗張勳,重新控制政權。直系首領馮國璋雖接任北京政府總統﹐但無實權。

•1917年北京政府宣佈:民國法統中斷,再造共和,決定另組國會、重議憲法。皖系不惜出賣國家利權,向日本大借外債,皖系乘機編練"參戰軍",擴充皖系實力,鼓吹以武力統一全國。

•1917年秋髮動內戰,妄圖消滅以孫中山為首的南方護法勢力。與軍事進攻的同時,他們蒐羅政客,組織安福俱樂部,指使地方軍閥操縱選舉,改選議員,孤立、排擠資產階級溫和派。

•1918年秋,組成以安福系議員佔絕對多數的新國會,史稱安福國會。皖系軍閥又利用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取代馮國璋任總統,壓制直系,以便實行一系專制。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皖系被直、奉軍擊敗。段祺瑞下野、皖系重要頭目被通緝,安福國會解散,北京政府由直系控制。皖系軍閥逐步被消滅。

•1924年11月,段祺瑞受國民軍、奉系、直系餘部推舉,任"臨時執政",但他已不是作為皖系首領執政,而只是各派軍閥爭奪權力的緩衝人物。

奉系

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領張作霖出生在奉天故稱奉系,是東北最大的軍閥頭目。

北洋軍閥時期主要派系組成以及興亡簡介(圖文)

主要代表人物:

舊派: 張作霖、張作相、吳俊升、張景惠、湯玉麟、張海鵬、張宗昌、馬占山、許蘭州

新派: 張學良、姜登選、韓麟春、於珍、常陰槐、王樹常、於國翰、邢士廉、郭松齡、李景林

依靠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

勢力分佈:瀋陽、黑龍江、吉林等區域

興亡過程

•由於張作霖兵強馬壯不受袁世凱控制,1916年袁世凱只好任命張作霖為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張作霖取得奉天地盤,並伺機向黑龍江和吉林伸展勢力。

•1918年被任命為東三省巡閱使,成了東北地區最大的軍閥頭目。奉系軍閥以日本帝國主義為靠山,是直、皖兩派之間舉足輕重的力量。張作霖佔有東北三省後,野心更熾,還力圖向關內伸張勢力,聯合直係軍閥。

•1920年在張作霖的幫助下,直系曹錕、吳佩孚在直皖戰爭中打敗了把持北京政府的皖系軍閥段祺瑞。

•1922年為為爭奪控制北京政權,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奉系失敗退回東北。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奉系獲勝,控制了北京政府,奉軍大舉入關佔據熱河、直隸、山東等省,並一度佔領江蘇、安徽等勢力。

•1928年張作霖與國民革命軍作戰失敗,乘火車退回東北時,在瀋陽附近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炸死時,史稱“皇姑屯事件”。

•1928年“皇姑屯事件 ”之後,張學良繼任為東北保安軍總司令 ,拒絕日本人的拉攏,堅持“東北易幟 ”,1928年12月29日通電全國,宣佈:東北從即日起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變旗幟。

桂系

桂系是指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先後以廣西為統治基地,以廣西籍軍政人物為主要代表的軍政集團。

北洋軍閥時期主要派系組成以及興亡簡介(圖文)

主要代表人物:

舊派: 陸榮廷、陳炳焜、劉日福、譚浩明、莫榮新、沈鴻英、林俊廷、陸福祥、馬濟、韓彩風、林虎

新派: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黃旭初、李品仙、夏威、廖磊、葉琪、張任民、馬曉軍、伍廷颺、胡宗鐸、鍾祖培、呂煥炎、俞作柏、李明瑞、郭鳳崗、李朝芳、尹承綱、李建侯、李石愚、陶鈞、張義純、徐祖詒、劉斐、楊騰輝、梁朝璣、莫樹傑、韋雲淞、周祖晃、覃連芳、黃鎮國、王贊斌、徐啟明、楊俊昌、程樹芬、賀維珍、張淦、鍾紀、蘇祖馨、張光瑋、何宣、黎行恕、劉任、漆道徵、粟廷勳、黃夢年、凌壓西、李本一、莫德宏、鄭滄溶、譚何易、闞維雍、顏僧武、海競強、王景宋、許高揚、馮璜、羅活

依靠的帝國主義國家:美國、英國

勢力分佈:廣西、海南等區域

興亡過程

•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原清政府廣西提督陸榮廷,宣佈廣西獨立,投向革命,實際上卻逐步排斥同盟會人員而逐漸走向軍政集團統治。

•1915年, 舊桂系參與護國戰爭,並在護國戰爭之後,控制兩廣。兩廣成為陸榮廷的勢力範圍。

•1917年7月6日,孫中山與廖仲愷、朱執信等南下廣州,利用兩廣自主的局面,聯合滇桂軍政集團。隨後,兩廣和西南諸省參加了護法戰爭。期間,兩廣和西南諸省逐漸排擠孫中山,並導致第一次護法戰爭失敗。

•1920年,舊桂系欲消滅孫中山指揮下處於潮汕的粵軍。第一次粵桂戰爭,又稱"兩廣戰爭"爆發,雙方激戰至1921年6月,桂軍失敗,陸榮廷被迫宣佈下野。1921年,"第二次粵桂戰爭"爆發,粵軍攻入廣西,摧毀了舊桂系的政權。

•1924年初,陸榮廷與沈鴻英發生激戰,李宗仁趁機發兵攻打陸榮廷,將陸榮廷的勢力消滅。隨後,李宗仁與沈鴻英爭奪廣西的控制權,同時擊退了企圖進入廣西的滇軍唐繼堯部。戰鬥至1925年,李宗仁消滅沈鴻英的勢力,統一廣西。

•新桂系統一廣西后,與廣東的孫中山先生的國民政府聯合,桂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於1927年首先派出鍾祖培率領第七軍建制一個旅的部隊,北上支援受到北洋軍閥攻擊的湖南軍閥唐生智,以此同時,李宗仁親自到廣州遊說國民政府和蔣介石,並促成了北伐的進行。至此新桂系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直至解放戰爭都有他們的身影。

滇系

滇系軍閥為西南軍閥派系之一。辛亥革命後,唐繼堯及其部下顧品珍等統治雲南,不斷派兵進佔貴州、四川等省,被稱為"滇系軍閥"。

北洋軍閥時期主要派系組成以及興亡簡介(圖文)

主要代表人物:唐繼堯、龍雲、蔡鍔

勢力分佈:雲南及貴州四川部分地區

興亡過程

•1912年1月,蔡鍔組織北伐軍並派唐繼堯經黔入川l,但唐繼堯趁機控制了貴州,並在入川后與川軍爭奪地盤而發生武裝衝突。

•1915年12月,唐繼堯、蔡鍔通電反對袁世凱稱帝,宣佈雲南獨立,成立以3個軍組成的護國軍(蔡鍔第1軍進軍四川、李烈鈞第2軍進軍廣西、唐繼堯第3軍留守雲南)討伐袁世凱,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護國戰爭。

•1916年11月蔡鍔病逝,滇系迎來了唐繼堯時代,唐繼堯將護國軍擴編為8個軍,並不斷增兵四川,控制四川軍政大權。

•1917年7月,滇、桂軍閥擁護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軍政府,發起護法戰爭。

•1920年川軍將領熊克武聯合川軍各部將滇、黔聯軍趕出四川。1921年2月,唐繼堯被迫下野,流亡香港,雲南被新任滇軍總司令顧品珍統治。

•1922年,孫中山發起第一次北伐之時,部分滇軍也參與其中,但唐繼堯煽動、收買孫中山麾下的滇軍,起兵回滇,重掌昆明大權,再次成立靖國軍。

•1925年,在陳炯明進攻廣州之際,為佔領兩廣,唐繼堯發起第一次滇桂戰爭,但以失敗告終。北伐戰爭時期,1927年2月,唐繼堯被龍雲等地方實力派進行“兵諫”,被轟下臺,滇系軍閥的唐繼堯時代結束。

•1927年7月1日,雲南正式易幟歸順國民政府,滇軍部隊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38、第39軍。1928年,在滇系內部鬥爭中勝出的龍雲統一了雲南,被任命為雲南省政府主席,以其為核心的新滇系正式形成。

•中原大戰中,滇系依附蔣介石,進攻桂系,卻大敗而歸。此後,滇系一蹶不振,直至解放戰爭勝利,滇系軍閥集團消亡。


北洋軍閥時期主要派系組成以及興亡簡介(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