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北洋军阀时期主要派系组成以及兴亡简介(图文)


北洋军阀时期主要派系组成以及兴亡简介(图文)

北洋军阀,是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世凯死后,其下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北洋军阀主要分为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其还有如桂、滇、川等小军阀相互依存的局面。

北洋军阀时期主要派系组成以及兴亡简介(图文)

直系

直系军阀是民国军阀中北洋军阀派系之一,直系军阀领袖大多出身直隶省,在许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鸣,故称为"直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出以直隶(今河北)人冯国璋为首领的一派,政治上亲英美,代表旧地主。

北洋军阀时期主要派系组成以及兴亡简介(图文)

主要代表人物:

冯国璋、曹锟、吴佩孚、齐燮元、孙传芳、李纯、王占元、萧耀南、陈光远、蔡成勋

依靠的帝国主义国家:美国、英国

势力分布:黄河、长江中下流域及河北区域

兴亡过程

•1917年7月,在粉碎张勋复辟后,直系冯国璋以副总统身份代理大总统职务,接替黎元洪,皖系军阀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兼陆军部长。冯主张南北和谈,反对段祺瑞武力统一,直皖冲突初现端倪。

•1919年12月冯国璋病逝,直系曹锟、吴佩孚崛起,并于1920年7月联合奉系军阀发动直皖战争,击败皖系势力,与奉系共同控制北京政府。是时直系军阀主力有18个师和18个混成旅。军事势力已完全控制华北、华东及中原地区。

•1922年4月爆发第一次直奉战争,直系取胜,吴佩孚声望如日中天。直系曹锟在1923年通过有争议选举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1924年9月皖系残余势力联合奉系挑战直系,先爆发齐燮元对卢永祥的江浙战争,继而引发第二次直奉战争,因冯玉祥临阵倒戈,吴佩孚功败垂成,退出北京。

•1926年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军北伐,吴佩孚孙传芳被北伐军击败,直系到此消亡,大部分在北伐战争中被国民革命军收编或遣散。

皖系

皖系军阀,是指袁世凯去世后,以段祺瑞为首的一系列派系的军事首领。其首领段祺瑞当时为国务总理一职,继承了袁世凯的北洋道统,为北洋政府的第二代领导人。

北洋军阀时期主要派系组成以及兴亡简介(图文)

主要代表人物:段祺瑞、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傅良佐﹑倪嗣冲

依靠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

势力分布:安徽、浙江、山东、福建、陕西等区域

兴亡过程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以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掌握北京政府大权。

•1917年5月黎元洪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职。皖系便煽动十余省区的军阀通电"独立",发兵进逼北京。7月,张勋乘机拥清废帝溥仪复辟(见张勋复辟)。段祺瑞率兵讨伐,在全国人民声援下,迅速打败张勋,重新控制政权。直系首领冯国璋虽接任北京政府总统﹐但无实权。

•1917年北京政府宣布:民国法统中断,再造共和,决定另组国会、重议宪法。皖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向日本大借外债,皖系乘机编练"参战军",扩充皖系实力,鼓吹以武力统一全国。

•1917年秋发动内战,妄图消灭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护法势力。与军事进攻的同时,他们搜罗政客,组织安福俱乐部,指使地方军阀操纵选举,改选议员,孤立、排挤资产阶级温和派。

•1918年秋,组成以安福系议员占绝对多数的新国会,史称安福国会。皖系军阀又利用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取代冯国璋任总统,压制直系,以便实行一系专制。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皖系被直、奉军击败。段祺瑞下野、皖系重要头目被通缉,安福国会解散,北京政府由直系控制。皖系军阀逐步被消灭。

•1924年11月,段祺瑞受国民军、奉系、直系余部推举,任"临时执政",但他已不是作为皖系首领执政,而只是各派军阀争夺权力的缓冲人物。

奉系

奉系军阀是北洋军阀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领张作霖出生在奉天故称奉系,是东北最大的军阀头目。

北洋军阀时期主要派系组成以及兴亡简介(图文)

主要代表人物:

旧派: 张作霖、张作相、吴俊升、张景惠、汤玉麟、张海鹏、张宗昌、马占山、许兰州

新派: 张学良、姜登选、韩麟春、于珍、常阴槐、王树常、于国翰、邢士廉、郭松龄、李景林

依靠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

势力分布:沈阳、黑龙江、吉林等区域

兴亡过程

•由于张作霖兵强马壮不受袁世凯控制,1916年袁世凯只好任命张作霖为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张作霖取得奉天地盘,并伺机向黑龙江和吉林伸展势力。

•1918年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成了东北地区最大的军阀头目。奉系军阀以日本帝国主义为靠山,是直、皖两派之间举足轻重的力量。张作霖占有东北三省后,野心更炽,还力图向关内伸张势力,联合直系军阀。

•1920年在张作霖的帮助下,直系曹锟、吴佩孚在直皖战争中打败了把持北京政府的皖系军阀段祺瑞。

•1922年为为争夺控制北京政权,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系失败退回东北。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奉系获胜,控制了北京政府,奉军大举入关占据热河、直隶、山东等省,并一度占领江苏、安徽等势力。

•1928年张作霖与国民革命军作战失败,乘火车退回东北时,在沈阳附近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时,史称“皇姑屯事件”。

•1928年“皇姑屯事件 ”之后,张学良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 ,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

桂系

桂系是指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先后以广西为统治基地,以广西籍军政人物为主要代表的军政集团。

北洋军阀时期主要派系组成以及兴亡简介(图文)

主要代表人物:

旧派: 陆荣廷、陈炳焜、刘日福、谭浩明、莫荣新、沈鸿英、林俊廷、陆福祥、马济、韩彩风、林虎

新派: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黄旭初、李品仙、夏威、廖磊、叶琪、张任民、马晓军、伍廷飏、胡宗铎、钟祖培、吕焕炎、俞作柏、李明瑞、郭凤岗、李朝芳、尹承纲、李建侯、李石愚、陶钧、张义纯、徐祖诒、刘斐、杨腾辉、梁朝玑、莫树杰、韦云淞、周祖晃、覃连芳、黄镇国、王赞斌、徐启明、杨俊昌、程树芬、贺维珍、张淦、钟纪、苏祖馨、张光玮、何宣、黎行恕、刘任、漆道徵、粟廷勋、黄梦年、凌压西、李本一、莫德宏、郑沧溶、谭何易、阚维雍、颜僧武、海竞强、王景宋、许高扬、冯璜、罗活

依靠的帝国主义国家:美国、英国

势力分布:广西、海南等区域

兴亡过程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原清政府广西提督陆荣廷,宣布广西独立,投向革命,实际上却逐步排斥同盟会人员而逐渐走向军政集团统治。

•1915年, 旧桂系参与护国战争,并在护国战争之后,控制两广。两广成为陆荣廷的势力范围。

•1917年7月6日,孙中山与廖仲恺、朱执信等南下广州,利用两广自主的局面,联合滇桂军政集团。随后,两广和西南诸省参加了护法战争。期间,两广和西南诸省逐渐排挤孙中山,并导致第一次护法战争失败。

•1920年,旧桂系欲消灭孙中山指挥下处于潮汕的粤军。第一次粤桂战争,又称"两广战争"爆发,双方激战至1921年6月,桂军失败,陆荣廷被迫宣布下野。1921年,"第二次粤桂战争"爆发,粤军攻入广西,摧毁了旧桂系的政权。

•1924年初,陆荣廷与沈鸿英发生激战,李宗仁趁机发兵攻打陆荣廷,将陆荣廷的势力消灭。随后,李宗仁与沈鸿英争夺广西的控制权,同时击退了企图进入广西的滇军唐继尧部。战斗至1925年,李宗仁消灭沈鸿英的势力,统一广西。

•新桂系统一广西后,与广东的孙中山先生的国民政府联合,桂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于1927年首先派出钟祖培率领第七军建制一个旅的部队,北上支援受到北洋军阀攻击的湖南军阀唐生智,以此同时,李宗仁亲自到广州游说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并促成了北伐的进行。至此新桂系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直至解放战争都有他们的身影。

滇系

滇系军阀为西南军阀派系之一。辛亥革命后,唐继尧及其部下顾品珍等统治云南,不断派兵进占贵州、四川等省,被称为"滇系军阀"。

北洋军阀时期主要派系组成以及兴亡简介(图文)

主要代表人物:唐继尧、龙云、蔡锷

势力分布:云南及贵州四川部分地区

兴亡过程

•1912年1月,蔡锷组织北伐军并派唐继尧经黔入川l,但唐继尧趁机控制了贵州,并在入川后与川军争夺地盘而发生武装冲突。

•1915年12月,唐继尧、蔡锷通电反对袁世凯称帝,宣布云南独立,成立以3个军组成的护国军(蔡锷第1军进军四川、李烈钧第2军进军广西、唐继尧第3军留守云南)讨伐袁世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护国战争。

•1916年11月蔡锷病逝,滇系迎来了唐继尧时代,唐继尧将护国军扩编为8个军,并不断增兵四川,控制四川军政大权。

•1917年7月,滇、桂军阀拥护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军政府,发起护法战争。

•1920年川军将领熊克武联合川军各部将滇、黔联军赶出四川。1921年2月,唐继尧被迫下野,流亡香港,云南被新任滇军总司令顾品珍统治。

•1922年,孙中山发起第一次北伐之时,部分滇军也参与其中,但唐继尧煽动、收买孙中山麾下的滇军,起兵回滇,重掌昆明大权,再次成立靖国军。

•1925年,在陈炯明进攻广州之际,为占领两广,唐继尧发起第一次滇桂战争,但以失败告终。北伐战争时期,1927年2月,唐继尧被龙云等地方实力派进行“兵谏”,被轰下台,滇系军阀的唐继尧时代结束。

•1927年7月1日,云南正式易帜归顺国民政府,滇军部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38、第39军。1928年,在滇系内部斗争中胜出的龙云统一了云南,被任命为云南省政府主席,以其为核心的新滇系正式形成。

•中原大战中,滇系依附蒋介石,进攻桂系,却大败而归。此后,滇系一蹶不振,直至解放战争胜利,滇系军阀集团消亡。


北洋军阀时期主要派系组成以及兴亡简介(图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