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蝦、蟹、節肢類昆蟲都是外骨骼,外骨骼到底有什麼優勢?

前兩天看到我海水缸裡的“假綿陽蝦”又脫殼了,每次成功脫殼,就意味著它又長大了一圈;我以前還養過龍紋蝦、白鰲,佛藍、天空藍魔蝦、水晶蝦、惡魔蟹等淡水蝦蟹,還有肥尾蠍,看它們一次一次脫殼長大,是一種莫大的樂趣,感覺外骨骼生物的每次脫殼都意味著一次重生和蛻變,殘肢斷臂伴隨著脫殼竟能再生,生命的歷程真是神秘而偉大!

蝦、蟹、節肢類昆蟲都是外骨骼,外骨骼到底有什麼優勢?

自然法則就是優勝略汰,存在即合理,下面我們就聊聊 外骨骼 這種生物特徵的優劣:

1.外骨骼可以提供良好防護;自然界中,自帶鎧甲的生物是十分具有優勢的,它們看起來十分霸道,打起架來橫衝直撞,可免疫不少物理傷害,比如尖石頭、樹枝的劃傷和穿刺,還有來自其它生物的尖嘴、利齒、爪子和鉗子的傷害,這也是吸引我的首要因素,可以稱作是“盔甲控”;那些身體很軟的動物就沒那麼幸運了,在野外生存和爭鬥中是很容易受傷,哪怕是一個很小的創口,也可能造成感染,感染厲害的就一命嗚呼了;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在古代冷兵器時代,盔甲在軍隊中的地位比武器更高,所謂帶甲者百萬,防禦力就是一支強大軍隊的象徵。

2.外骨骼便於肢體再生;這個能力是很逆天而且變態的,因為絕大多數生物一旦肢體被摧毀,就很難再生,尤其是內骨骼生物,肢體一旦受損就是終生殘疾,在殘酷的自然競爭中也會失去個體優勢,但外骨骼生物就不用擔心,打架打的鉗子掉了腿掉了,一脫殼就長出一副新的,能一直保持自己的個體優勢,這是多少生物乃至人類夢寐以求的能力,但好像只有壽命較長的水生生物,比如螃蟹和蝦能再生肢體,陸地上的蟲子再生能力要差很多。

3.堅硬的鎧甲影響敏捷;這是肯定的,自然界中最敏捷的動物都是脊椎動物,即內骨骼動物,肌肉附著在骨骼外邊,從槓桿原理解釋,這種構造力臂設計合理比較容易做功,這就讓我們變得更加靈巧敏捷;再看看古代的鎧甲,鐵包在肉上,穿上以後做出的動作都給人一種很笨拙的感覺,鎧甲在給兵士帶來優秀防護的同時,也犧牲了靈活度,甚至很多鎧甲的關節處都有限制,穿上以後很多正常的動作都很難完成。

蝦、蟹、節肢類昆蟲都是外骨骼,外骨骼到底有什麼優勢?

4.重甲需要強大力量驅動;還是以穿鎧甲的勇士為例,特別是中世紀歐洲的板甲,一套下來至少也要3-40斤重,最有耐力的騎士穿上他作戰也會累到虛脫,所以說沒有強大的力量是無法隨心所欲的穿戴重甲的,脊椎動物外部如果再穿戴一套盔甲,力臂太短不利於做功,所以會更累;但昆蟲和蝦蟹等生物就不一樣了,我們都知道像螞蟻,螞蚱,螃蟹啥的都是天生神力,能舉起比自己重很多倍的東西,能靠肌肉跳的非常高,夾碎非常硬的東西,所以外骨骼正好適用。

5.外骨骼怕高溫怕曬;按照常識,蝦蟹昆蟲啥的都喜歡陰涼,因為什麼他們的殼子不但不利於散熱,而且還會把自己變成一個烤箱,因為這些生物缺乏體溫調節機制,無法像脊椎動物那樣排汗降溫,所以如果長期待在高溫很曬的地方,就十分煎熬,直到內臟被烤熟,外表的硬殼子還是一丁點變化都沒有,這就是所謂的受內傷,所以人們在夏季炎熱的窗臺前和燈罩裡,經常能看到被烤死的蟲子。

6.脫殼是個要命的活兒;自然界是公平的,它賜予一些生物外骨骼讓他們有出眾的防護力,但也讓他們都承受著生長的禁錮,因為只要想變大大就要面臨脫殼,能否脫殼成功取決於生物本身的身體是否強健,不強健的就不能生成足夠的軟化素,也不能從原來的殼子中蛻變而出,那需要很大的力量,困難重重,可以說每次脫殼的難度不亞於人類的一次生產,不順利的話就會把自己困在老殼裡活活憋死;脫完殼還不算完,因為剛剛脫殼後的12-24小時內,他們要利用這短暫的時間生長且讓外殼變硬,這個時候身體完全是軟的非常脆弱,就是我們所說的軟腳蝦,所以極容易受到其它的生物和同類的攻擊,記得我一個缸裡養著兩隻鰲蝦的時候,有一隻在我上班時脫的殼,晚上我就見到另外一隻已經把剛脫殼的那隻當飯吃了。

蝦、蟹、節肢類昆蟲都是外骨骼,外骨骼到底有什麼優勢?


隨著科技的發展,動物仿生學也受到了深刻的影響,科學家們正在研發各種帶有感應和驅動的外骨骼機器,以幫助殘疾人獲得正常人的行動力,幫助體力勞動者和士兵完成強度更大的作業,我們熟悉的鋼鐵俠戰甲,就是外骨骼功能的最終幻想,上天入地無所不能。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評論,關注,謝謝!

蝦、蟹、節肢類昆蟲都是外骨骼,外骨骼到底有什麼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