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慶豐包子的前世今生

如今提起“慶豐包子”,可謂家喻戶曉。其實“慶豐包子鋪”的前身是創辦於1948年的一家小飯館,名為“萬興居”,距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

慶豐包子的前世今生

據傳,“萬興居”的創辦者是位山東人,姓徐(另說姓許),40多歲進京創業。他在京城轉了多日後,最終選定在西單牌樓附近開設店鋪,主要是因這裡買賣家眾多,交通便利,人來車往的較為繁華。小飯館開在了西單路口的東南角兒,坐南朝北,門面兒不大,只有幾張桌子,以經營炒菜、米飯為主。但這徐老闆只幹了仨月,便因家中有急事,將小店轉讓給了一位同鄉。這位同鄉仍以“萬興居”為字號,除了繼續經營炒菜、米飯外,還賣包子、稀粥等。

離“萬興居”不遠就是京城著名的戲園子——長安戲院,時常有梨園名家在此演出,有時晚場要演到夜裡九、十點鐘才散場。此時附近的店鋪大多關門打烊了,只有“萬興居”的門兒還開著,所以不少演員和戲迷們便到這裡買些吃食,墊補墊補。雖然鋪子裡有炒菜、米飯,但賣的最快的卻是包子,除了快捷、方便外,是因為這兒的包子個兒頭大餡兒多,所以是供不應求。老闆一合計,既然這包子賣的最快,那就多做一些,於是減少了炒菜和米飯的供應,轉為以包子、炒肝兒、稀粥為主。雖然是普普通通的包子,但老闆做起來格外認真,不但選料嚴格,且製作精細,蒸出的包子皮薄餡大,鬆軟爽口,鮮美地道。由於該店守著西單路口兒,所以每天中午經過這裡的不少路人也多到店裡就餐,而每當長安戲院散場後,來此吃包子的人更多。

1956年掀起工商業“公私合營”的熱潮,“萬興居”順應號召,也加入了“公私合營”的行列。因所經營的包子口味地道,且在這一帶小有名氣,所以“公私合營”後便專門經營包子,並增加了不少新品種。1976年“萬興居”更名,取吉慶、豐年之意,得名“慶豐包子鋪”,又因其地處西單,所以也俗稱“西單包子鋪”。

多年來,“慶豐包子鋪”的匾額一直沿用普通的楷書。1991年,該店特意請著名書法家徐柏濤先生題寫了匾額。

徐柏濤是昌平人,幼年時即酷愛書畫藝術,並從十五歲開始到琉璃廠“萃文閣”學習書法、篆刻,對真、草、隸、篆諸體均進行過認真的研習。其書法以篆、隸見長,並取各名家之長形成草篆、草隸。他的字蒼勁連綿,奔放自如,在古樸中求新意,給人以奮然向上的神韻和時代感。

據說,徐柏濤為“慶豐包子鋪”題寫匾額時,先後寫了五次,每寫完一次,他都要仔細端詳許久,總有不滿意的地方,直到寫了第五次,才滿意地點了點頭。只見這“慶豐包子鋪”五個字,筆力蒼勁,敦厚卻不笨拙,豐潤卻不富貴,那飽蘸的濃墨,凝重而醒目,可謂獨具匠心。

1999年,因西單大街市政建設,“慶豐包子鋪”拆遷,同年在西安門易地重張。如今,“慶豐包子鋪”已有百餘家分號,遍佈於京城,而徐柏濤所題的匾額,無疑是一塊金字招牌,為這家老字號增光添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