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戰國之趙武靈王:扶大廈於將傾,將趙國從懸崖邊拉了回來

導語

如果將國家比作家庭,在戰亂年代,家中的頂樑柱倒了,周圍的鄰居又不懷好心,假如你是新繼任的一家之主,年幼,沒有現代的知識,該如何破局?古往今來,無數家族或許因為這個原因而家道中落。一個家庭尚且如此,那麼國家呢?今天,筆者就帶大家瞭解一下趙國

“胡服騎射”的開創者——趙武靈王。

危機

成為一國之君,這是無數人望而不可及的夢想。然而對於剛剛即位的趙雍來說,這個王位讓他如履薄冰、惶恐不安。


戰國之趙武靈王:扶大廈於將傾,將趙國從懸崖邊拉了回來

趙武靈王之前趙國形勢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去世,他的兒子趙雍,也就是後來戰國史上著名的趙武靈王即位。而在趙雍的父親趙肅侯趙語的葬禮上,出現了五位不尋常的客人,它們分別是秦國、燕國、齊國、魏國、楚國的使者與各國所率領的一萬精兵。然而,這場看似隆重的葬禮背後卻是這五個國家的不懷好意,與其說是葬禮,倒不如說是來給新上任的國君趙雍一個下馬威,同時也在觀察趙國的地形打算瓜分趙國這塊大蛋糕。

除了欺負趙雍年少,還有個原因就是趙國的實力。在戰國時期以前,晉國是天下公認的最強大的諸侯國,自三家分晉以後,趙、魏、韓內鬥不斷,這也使得三家從晉國那裡繼承的強有力的底子在三家無休無止的戰爭中被削弱了,而受傷最嚴重的就是趙國。在公元前353年到公元前351年的時間裡,趙國的首都邯鄲一直在魏國軍隊的佔領下,而在公元前332年,齊國與魏國聯手進攻趙國,趙國不敵,只能決黃河之水來阻擋聯軍進攻趙國的腳步,在公元前328年,秦國又大舉進攻趙國,在河西大敗趙軍,連主將都被殺死,趙雍就是在這種風雨飄搖的情況下成為了趙國的新君主。

面對著五國率軍來趙,趙雍在託孤重臣肥義的幫助下,立刻採取了應對措施,主要為以下幾點:

  1. 全國戒嚴,軍隊時刻處於一級戒備。
  2. 派使者聯合韓國(本身就是盟友)與宋國,使宋、趙、韓三國形成鐵三角。
  3. 重金賄賂越國與樓煩。使越國進攻楚國,樓煩進攻燕國。使楚國與燕國這兩個國家無暇顧及趙國。
  4. 集精兵與邯鄲,命五國士兵不得入境。

趙國的這種魚死網破的態度讓各國軍隊打消了從趙國賺取利益的想法,然而趙國的危機並沒有解除。

痛定思痛

在三家分晉之前,齊國就是晉國的頭號敵人,三家分晉之後也是如此,但此時的趙國早就不復當年勇。在公元前325年,齊國派大將肦子率領大軍進攻趙國,趙國與韓國聯手卻依舊被齊軍打的落荒而逃。在軍事上,此時的趙國僅僅強於燕國,所以,趙武靈王就開始調整外交策略,首要的目的就是將魏、趙、韓三家重新聯合,一致對外。

戰國之趙武靈王:扶大廈於將傾,將趙國從懸崖邊拉了回來

趙武靈王畫像

在趙雍的率領下,趙國的外交政策開始出現巨大的轉折,趙雍一改老祖宗的與魏為敵,積極改善趙國與魏國的關係,在趙雍的努力下,趙、韓兩國與魏國結束了長期以來的軍事鬥爭,開始走向聯合,魏惠王與韓宣王都曾攜太子來訪問趙國,三家的關係日益正常化。

在公元前323年,韓、趙、魏、趙、燕、中山五國結盟,並互相承認對方的王號,這就是著名的“五國相王”,五國相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對抗秦、齊這兩個東西雙雄。

雖然趙雍在政策與內政上兢兢業業,但趙國的國力卻依舊沒有得到上升,尤其在與楚、韓、魏、燕四國合縱進攻函谷關後,秦國與齊國分別在公元前317年對韓、趙、魏發動進攻。這場戰爭令趙國損失慘重,先是齊國大敗趙國與魏國的聯軍,緊接著秦國就佔領了趙國的中都、西陽等地並打敗了趙國大將趙英。在趙國被兩國重創的同時,中山國也突然發動進攻,並在長子大敗趙軍,就在趙國防禦中山國的同時,秦國再一次發動進攻,秦國名將嬴疾率軍攻趙,佔領藺城,還俘虜了趙軍統帥趙莊。

其實在趙國在十幾年的“合縱”運動中,所扮演的不過是小角色,五國相王時魏國是大哥,五國伐秦時楚國是大哥,這些行動沒有給趙國帶來任何利益,反而讓趙國的國力不斷受損。趙武靈王經過秦、齊、中山三國的輪番進攻後,終於想明白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隻靠外交是無法保證本國安全的,只有自身實力強才有話語權,國家的命運應該掌握在自己手裡,而不是一味的去依靠別人。

戰國之趙武靈王:扶大廈於將傾,將趙國從懸崖邊拉了回來

中山國地理位置

我們都知道,韓國和魏國之所以日益衰落,有個關鍵的原因就是地理位置,韓國與魏國地處中原,四周強國林立,屬於四戰之地,很難有拓展的空間。可趙國不一樣,趙國雖然東有齊國、南有魏國、西有楚國、東北有燕國這幾個國家阻攔,但以趙國的實力,完全可以向北方發展,只要能打敗北方的中山國以及樓煩等胡人部落,那麼趙國的生存空間將會大大增強。

趙武靈王開始將趙國的國策進行轉變,對齊國與秦國採取守勢,集中力量進攻中山國,然後再消滅北方的遊牧部落,趙武靈王的這個決策可以說是趙國史上最關鍵的決策了,也是趙國由弱變強的開始。

趙國之所以敢進攻中山國,一是中山國在當時是屬於少數民族政權,當時“尊王攘夷”的觀念依然存在,所以,趙國舉著這面大旗進攻中山國可以保證其餘諸侯國不加以干涉,二就是中山國乘機偷襲趙國,這讓趙國得以出師有名。儘管趙國的軍事實力在當時僅強於燕國,但是面對中山國完全是可以打敗的。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進攻中山國與北方胡人,趙武靈王做了一個在歷史上影響深遠的軍事變革:胡服騎射。

騎射胡服捍北疆,英雄無愧武靈王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尼采·德國·《敵基督者》

在瞭解胡服騎射之前,筆者先帶大家瞭解一下騎兵的歷史演變。在騎兵興起前,車兵是春秋時期最重要的兵種,在戰國之前的古代文獻中,形容一個國家是否強大就要看這個國家是不是千乘之國,要知道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各諸侯國的戰車並不多,像晉國這種強大的諸侯國在歷史上記載車兵最多的一次行動也僅僅出動了4000輛左右的戰車,並且車兵並不是單單指一輛戰車,而是車與兵的混合,一乘即車上士兵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25人,共計100人。到了蘇秦遊說六國的時候,所說的“萬乘之國”實際上是“車千乘,騎萬匹”的意思,騎兵之所以不被重視,是因為對於農耕社會的中原國家來說,在馬具不完善的情況下,想騎好馬都是一件難事,更不要說上馬打仗了。

戰國之趙武靈王:扶大廈於將傾,將趙國從懸崖邊拉了回來

“胡服騎射”示意圖

根據史料記載,最早出現騎兵的國家時秦國,因為秦國的祖先在被封為諸侯之前就是替周天子養馬的,再加上不斷與遊牧民族發生戰爭,騎兵很容易就在秦國發展起來了,但到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時期,各國在騎兵方面都有發展,並且馬具也已經完善了,那麼“胡服騎射”的重要點在哪裡呢?

很多人都以為“胡服騎射”的胡服不過是穿緊身衣,但如果細想一下,哪有上戰場打仗還穿寬鬆的衣服呢?胡服最根本的特點是胡服的材質,當時的胡服是用獸皮與獸毛為主的衣服,這就好比你穿用布做的衣服在森林裡跑和穿獸衣在森林裡跑,最後布做的衣服一定會被劃破的。趙武靈王要胡服是因為他需要這種適合北方作戰環境的衣服,推廣胡服可以大幅度增強趙軍的戰鬥力。

要讓當時禮儀之邦的國家穿蠻夷人的衣服,推廣胡服的難度可想而知,但推廣騎射的難度更難。在大部分人的意識中,“胡服騎射”之所以難推廣完全是因為胡服,其實騎射才是難以推廣的地方。首先,趙國是晉國分離出來的,軍事制度與兵種也同晉國一樣,車兵在晉國有著光榮的歷史與戰績,車兵就是榮耀的象徵,而且在晉國的時候,就出現過因為要把車兵編入步兵而導致車兵集體反對的案例,所以說,趙武靈王的騎射無疑是要動搖車兵的地位,阻力不比推廣胡服小。

自古以來,能做出不世之功勳者,一定會受到世俗的指責;有獨到見解者,一定會遭到凡夫俗子的抱怨,趙武靈王也擔心這一點,他害怕自己受到世人的譴責,所以在初期,“胡服騎射”只存在趙武靈王的腦袋中,並未付諸實踐。

戰國之趙武靈王:扶大廈於將傾,將趙國從懸崖邊拉了回來

趙武靈王雕像

在趙武靈王正在猶豫的時候,是肥義站了出來,並幫助趙武靈王確定了改革的信心。為了說服上層貴族,趙武靈王找到了叔父趙成,一旦趙成同意趙武靈王的觀點,那麼上層的阻力就會小的多,趙武靈王說服趙成的話語大致是這樣的:

我國東北有中山國、燕國和東胡,西面有樓煩與秦國,南面又是魏國與韓國,東面又是我們趙國的仇人齊國,如此廣闊的疆域,而我們卻沒有一支機動力量來守護。先王趙簡子把土地開拓到了上黨,趙襄子攻取代地,都是為了抗擊各個胡人部落,倘若我們能夠實行胡服騎射,近則可以守備上黨這樣的險要地區,遠則可以報復中山國。如果順應中原的風俗習慣,不願意通過胡服騎射來強大軍隊,這豈不是違背了先王的本意?僅僅因為厭惡改變服飾習慣,卻忘記了國家曾遭受的恥辱,這不是我們應該做的。

趙武靈王通過陳述利害,使趙成根本無法反對,況且趙成並不是愚昧之人,只有國家強大了,那麼他們貴族的利益才能強大,況且雖然從輩份上趙成是趙雍的叔父,但從君臣來說,趙雍是君主,君主的話,趙成也不能反對。就這樣,趙成跟著趙雍穿上了胡服。然而反對勢力依舊沒有消除,趙國的宗親接連跳出來反對,都是以“變古之教、易古之道”為理由,針對這些文化保守勢力,趙武靈王從歷史以及趙國現在的危機進行反駁,在武靈王強有力的手段下,反對胡服的聲音越來越小。

PS:補充一下,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於中原與蠻夷的區別只是在文化上,並不是說血緣,就比如晉獻公的妻子就是戎狄部落的女子,趙國的先祖趙盾的母親就是狄人。在當時的觀念,接受中原文化就可以被視為中國人,可是如果要將文化習俗導向戎狄,這就是中原文明的底線所接受不了的,在當時看來,趙武靈王的政策就好比讓人類退化到禽獸一樣。但當時趙國的危機已經刻不容緩,擺在趙武靈王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生存捨棄尊嚴,要麼尊嚴捨棄生存,如果有另一種好方法,或許趙武靈王並不會選擇“胡服騎射”這條路。

趙武靈王與商鞅變法一樣,都是在強有力的阻撓下進行的,以強力手段自上而下的改革,非秦孝公與武靈王這種大魄力者不能為之。只要是改革,就一定會觸動一部分人的利益,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中的“騎射”就觸動了軍界的利益,騎兵的興起,勢必導致車兵與步兵地位的降低,軍中將領的反對意見如潮水般向趙武靈王湧來,觀點同大臣們反對胡服一樣,都是說趙武靈王喪失了我們華夏民族勇於進取的精神等等。趙武靈王又是引經據典,在軍中到處遊說,最終平息了軍隊中的不滿情緒。

戰國之趙武靈王:扶大廈於將傾,將趙國從懸崖邊拉了回來

古時車兵示意圖

梁啟超曾將趙武靈王比作俄國的彼得大帝,因為趙國在當時雖為七雄,但不過是弱國,要在群雄林立的情況下脫穎而出何談容易。只有非常之手段,才能取得非常之功,並且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徹底激發了趙國人進取的思想,全民騎射使趙國全民養成了堅強、忍耐、尚武的精神,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即便趙國精銳皆亡於長平,卻依然能夠在長平之戰剛結束,僅憑新軍就將燕國大敗的原因。也正是因此,趙國成為戰國晚期唯一能夠與秦國抗衡的國家。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上位的第十九年,“胡服騎射”正式開始推行,同年秦國進攻韓國,但趙武靈王早就決定將戰略目標放在北方,所以並沒有救援韓國。為了檢驗“胡服騎射”的效果,趙武靈王在秦、韓交戰的同時,決定進攻中山國。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正式對中山國發動進攻,趙軍長驅直入,一直打到了寧葭,騎兵的機動性讓中山國一點便宜也沒佔到。為了不斷獲取馬匹來訓練新軍,趙武靈王率軍越過黃河進攻林胡(陝西東北部),逼的林胡只好用馬匹來換取長期的和平。

在趙武靈王不斷進攻北方的同時,他還派人分別到秦、韓、楚、魏、齊五個國家交好關係,通過觀察史料,筆者發現趙武靈王在發動戰爭的時間都是在秦國無暇干涉趙國的時候。就比如公元前304年,秦、楚兩國結盟,趙武靈王立刻停止進攻中山國,回師邯鄲,靜觀其變。公元前303年,秦國出兵韓、魏兩國,趙武靈王又繼續進攻中山國,只要秦國陷入戰爭泥潭,趙國就進行軍事行動,從趙武靈王的行動上就可以看出,趙武靈王除了防止秦國進攻自家後院外,還時刻提醒著自己秦國才是最強悍的敵人。


戰國之趙武靈王:扶大廈於將傾,將趙國從懸崖邊拉了回來

“胡服騎射”後的趙國領土

在公元前301年,趙國趁著秦、齊、韓、魏四國聯合圍攻楚國的時候,趙武靈王再一次對中山國果斷出擊,這一次,中山國的國都都被趙軍攻破,中山國在齊國建立了流亡政府,中山國基本被趙國佔領。打敗中山國,復仇成功之後,趙武靈王並沒有因此驕傲自滿,他繼續率領軍隊轉戰千里,佔領了林胡、樓煩等遊牧部落大部分的土地,並設立雲中、雁門、九原三郡,將趙國的國土面積幾乎翻了一倍,北至代郡,西至雲中、九原,並在北方修築了漫長的長城,從代郡向西,沿著陰山山脈,一直到高闕要塞。這條長城對於古時候的中國非常重要,因為趙武靈王設立的這三個郡,在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中華民族與遊牧部落的分界線,也正因為如此,趙武靈王被梁啟超成為“黃帝以後第一偉人”,他所建立的功績,不僅僅是趙國的,更是我們華夏民族的。

過早傳位,一代英雄晚年悽慘

公元前299年,為了專心軍事,趙武靈王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趙何,比起君主,趙武靈王的所作所為更像一位將軍。趙武靈王在退位後先是隻身一人以使者的身份到咸陽面見秦昭王,隨後便與秦國、宋國結盟,秦國還任用趙人樓緩為秦國宰相,這一次,趙武靈王又沒有了後顧之憂,再一次劍指東方,並在公元前296年將中山國殘餘勢力一舉殲滅。在戰事結束後,趙武靈王又把一部分從中山國的土地讓給了齊國與燕國,這讓憤怒的齊國立刻變成了笑臉,對攻擊中山國的事情隻字不提,然而正當趙武靈王準備籌劃攻秦之戰時,趙國內部卻發生了變動。

趙武靈王英雄一生,卻沒有處理好自己的家事,他廢長立幼,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小兒子趙何。趙武靈王可謂是英雄一生,糊塗一世,春秋時期,多少兄弟因為王位反目成仇。趙章很快就在邯鄲發動政變,然而很快便被軍隊平息,趙章就逃到了趙武靈王的行宮,追捕趙章的趙成、李兌二人立刻圍困了趙武靈王的行宮,之後就發生了沙丘之變。

戰國之趙武靈王:扶大廈於將傾,將趙國從懸崖邊拉了回來

影視劇中的趙武靈王

沙丘事件在史書中沒有詳細的記載,很顯然,趙國的史官根本沒法記錄這件事的全過程,趙惠文王趙何有殺兄弒父的嫌疑,記錄下來就是趙氏的醜聞,並且圍困沙丘的趙成、李兌又是趙國權臣,這種事情在史書上也只能含糊的一筆帶過。

可以推測一下,一定是趙成與李兌二人殺死趙章之後,覺得如果讓趙武靈王重新掌權,那麼死的一定是自己,而直接殺死趙武靈王那麼對自己也不好,就乾脆把沙丘圍困起來,直到趙武靈王餓死。趙惠文王和大臣們肯定是知道這件事的,至於為什麼大臣與軍中沒有救援,這背後所牽扯的利益就根本是語言所無法解釋的。

結語

愚昧的人嘲笑的地方,往往是智慧的人思考並改進的地方。趙武靈王一死,他的改革大業就此停止,在趙武靈王之前,趙國碌碌無為,在趙武靈王改革之後,趙國能臣輩出,譬如李牧、趙奢、廉頗等人,正是趙武靈王的改革使得趙國的軍事實力突飛猛進,史書記載“趙軍卷甲而趨之,二日一夜至”,在之後的戰爭中,趙國的勝仗幾乎都是靠著強大的騎兵所辦到的。

從趙武靈王的一生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年少主政,歷經磨難,趙武靈王身先士卒,因“胡服騎射”,趙國國力得以增強,四十六歲深入秦國勘察地形,假裝使者會秦王,真可謂是孤單英雄。但他家事與國事不分,導致在繼承問題上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致使骨肉相殘,自己也落得個悲慘結局。可以試想一下,如果趙武靈王不提前退休,那麼他的攻秦計劃也有可能成功,那麼統一華夏的或許就不是秦國。

正如翦伯贊老先生說的那樣“騎射胡服捍北疆,英雄無愧武靈王。邯鄲歌舞終消歇,河曲風光舊莽蒼。望斷雲中無鵠起,飛來天外有鷹揚。兩千幾百年間事,只剩蓬篙伴土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