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 從本我、自我、超我剖析《完美的世界》主人公人格特徵及現實思考


他被稱為美國當今影壇最為全能的電影人之一,作為主演,他演繹了《荒野大鏢客》、《廊橋遺夢》等經典作品,同時作為導演他執導了《薩利機長》、《老爺車》、《完美的世界》等經典。他就是被稱為“東木老爺子”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今天本文就以《完美的世界》為例,來回顧“東木老爺子”的經典之作的魅力所在@影影曰曰



從本我、自我、超我剖析《完美的世界》主人公人格特徵及現實思考


《完美的世界》上映於1993年,由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凱文·科斯特納、克林特·伊斯特伍德,T.J. 勞瑟等主演,影片以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為背景。該片將公路片、警匪片、西部片元素融為一體。該片在豆瓣TOP 250,排名140位,評分高達9.1分。《洛杉磯時報》贊稱該影片“溫情中透露著心酸,完美中彰顯出不完美,建議兒童在父母的陪同下觀看”。

《完美的世界》講述了在聖誕節前後,兩名策劃越獄的罪犯成功越獄,在逃亡時闖入一家平民中,將只有單親媽媽的菲利普劫持。三人在逃亡過程中,罪犯特里與布奇產生矛盾,被布奇槍殺。之後布奇與菲利普繼續逃亡,兩人在相處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種近似父子親情的故事。《完美的世界》並不完美,但我們都在尋找完美,就像被標上“壞人”標籤的布奇一般,他也在尋找成為“好人”的方法。

電影雖然是一部屬有西部風格的劫匪片,但和以往的方式不同,電影展現出了一種別樣的人文溫情,將公路片、強盜片和西部片結合在一起,反映出的社會問題、道德關係和教育問題都發人深省。

今天,我將從“本我、自我、超我”三方面解讀主人公佈奇的人格特徵,通過對主人公佈奇的三重人格及具體表現,從而更加全面、全方位、深層次地瞭解布奇人物形象,文章最後,我會結合整部影片的內容,談談影片給我的現實思考與啟發。

從本我、自我、超我剖析《完美的世界》主人公人格特徵及現實思考


布奇“本我”的主導是人格的基礎,既包含了人類原始本能和慾望,又促使他走上逃亡之路

本我為與生俱來的,亦為人格結構的基礎,本我位於人格結構的最底層,是由先天的本能、慾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具有很強的原始衝動力量,它是主導人格的基礎。

影片中的布奇,他原本是一個在獄的罪犯,但他卻選擇越獄,即使在逃亡的途中遇到重重障礙,他也想方設法逃脫。同時在逃亡的過程中,不斷從他人處獲取基本的生活物質,如衣物、食物、車輛……,布奇正是在本我的力量的驅使下開始鬥爭。

這個階段的布奇,本我人格佔據了最主要的因素,他為了一路躲避警察的追捕,不斷更換車輛,和逃亡路線,他的一系列舉動都是在本我的驅動下進行的。

通過女犯罪專家薩利的口述,我們瞭解到了布奇童年不幸的經歷:父愛的缺失、母親的不盡責、關監獄的不堪……,從布奇逃亡之路上所發生的一切來看,即布奇對“人質”菲利普表現近乎父愛的情感。從原本單純越獄的逃犯到“父親”的角色,是布奇本能地想盡一切體驗“父愛”與“子愛”的父子情。。這些慾望和本能,就是布奇的“本我”。可以說布奇劫持菲利普作為人質,也是源於“本我”。

從本我、自我、超我剖析《完美的世界》主人公人格特徵及現實思考


在我看來,布奇從單純的逃亡的逃犯角色到“父親”角色的巨大轉變,是本我人格在這裡起了決定性的運用,一邊是無盡的逃亡之路,一邊是人質菲利普的束縛,他不可能帶著菲利普一路逃亡,無論如何抉擇都無法使人圓滿。

最終在本我人格的驅使下,布奇還是選擇了跟從內心,在受傷後,主動將人質菲利普交給警方。這樣的選擇,對他來說,也許是最好的,因為他已經當了一回“父親”。

佛洛依德認為本我遵循“享樂原則”,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正如布奇在本我的驅使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樂,以至於即使在菲利普開槍擊中他後,他仍舊坦然地說:

“我很高興是你,我是說,而不是我不認識的人”

從本我、自我、超我剖析《完美的世界》主人公人格特徵及現實思考


布奇“超我”的人格是本我的對立面,它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受社會、道德的約束,形成遵循社會規則、道德底線的人格


佛洛依德認為“超我”是文化和道德的產物,遵循理想原則。“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理想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其位於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社會化的結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則,它有三個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衝動,二是對自我進行監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影片中布奇的人格中也具有超我的部分存在。在《完美的世界》中布奇最初越獄目的只是為了追求自由,在這一階段他是受本我的控制,但隨著與菲利普感情的加深,尤其是在兩人產生分歧後,關係而又不斷親密,他的內心開始動搖,人性中的光輝開始顯現,以至於他放過了粗暴對待孩子的黑人夫妻,放過了白人妻子。

而促使他做出這樣的舉動,不僅是內心人性的迴歸,也是菲利普身上有著他童年的影子,深深感染了他。

即使最後布奇沒有到達阿拉斯加尋到父親,但他對菲利普的“父愛”,已經完美地實現了他想要的“父愛”,菲利普的滿足和快樂就是布奇在父親面前身為兒子的滿足和快樂。布奇對菲利普的滿足和快樂之中體會到自己身為父親的欣慰和快樂。從而確認了自己一直對完美“父子之情”的理解。

從本我、自我、超我剖析《完美的世界》主人公人格特徵及現實思考


從這一階段我們可以得知,布奇從最初的受本我主導轉變為受超我主導,這一轉變的重要因素就是道德感和歸屬感以及內心人性的覺醒。本我是人類最原始的衝動,在本我主導下,人類會為了物質生活而喪失對事物的準確認識,形成片面的認識,布奇不顧警察的圍追堵截,而一路逃亡,是受他本我的誘導

影片後部分,布奇在超我的引導下,開始認識到菲利普對自己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將菲利普當做“兒子”,以至於一直人質對菲利普採取非常溫柔的態度,而菲利普有數次逃離的機會,卻沒逃走,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布奇在超我的引導下,完成了人性的迴歸。

在我看來,本我的主導下的行為都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所引發的,如同我們每個人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選擇與家人、朋友對峙,甚至反目成仇;相比之下,受道德、社會約束的超我主導,我們更加遵循道德原則行事,所有的一切行動都在道德約束和性本善下進行的,就像影片中,布奇一般,人性的善最終在他那流淌著鮮血的胸膛中隨之溢出。

從本我、自我、超我剖析《完美的世界》主人公人格特徵及現實思考


布奇“自我”的主導源於自身作為人類後天學習而得,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它遵循現實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


佛洛依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主要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它遵循現實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 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他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

首先,布奇的轉變,在逃亡中,布奇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的轉變與重塑都更加完善,趨於立體。以往的乖戾、叛逆對布奇而言,人生的意義是模糊而又無知的。一方面本我驅使著他為物質生活去偷竊別人衣物、車輛……,另一方面,在超我的引導下,他只是將那些採取惡劣態度對待孩子的父母稍加懲罰,而未採取過度的暴力手段。於是轉換為自我為主導,通過影片一系列的經歷進而約束自己的行為和認知。

從本我、自我、超我剖析《完美的世界》主人公人格特徵及現實思考


其次,在逃亡的路上,布奇體驗到了做“父親”的感覺,不僅如此,他還明白了人生真正的意義。以往的他只是渾渾噩噩地度日子,打架、偷竊、旁門左道是他生活的全部,到後來,他才猛然發現,原來以往的人生是無聊至極,是虛度的,過去的生活是多麼無知。布奇在遇到菲利普回到現實生活中後,他的人生有了重新的開始。

最後,影片中的布奇在這三重人格的引導下逐漸變得更加理性、對人生更加坦然,在與菲利普共同經歷了一系列變遷後,布奇開始明白了面對人生、面對親情、面對過去會無法很多無奈甚至未知。當本我與超我發生衝突時,要想平衡現實與理想,那麼自我就會在二者之間調節,尋求平衡點。

現實生活中,追求理想的人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甚至高於一切的事。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二者不可兼得。《完美的世界》中,布奇一共說了七次

“perfect(完美)”,但不是每次的“完美”就是真的完美,而是在與菲利普經歷一系列事後,他對親情、對人生的意義認識的更加“完美”。

影片中布奇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人格都是相互牽制、相互依存的,看似每一種人格都有“原則性”的侷限,但卻是他不同人生階段的真實反映,無論是本我的展示,還是對超我的追求,亦或是自我在二者之間的調節,這些行為都讓布奇對親情、人生的意義認識的更加“完美”,更加徹底,以至於最後他心甘情願地接受死。

從本我、自我、超我剖析《完美的世界》主人公人格特徵及現實思考


結語:

《完美的世界》作為一部堪稱教科書級別的聚集公路片、西部片、警匪片於一身的電影的同時,它也是一部家庭溫情的“治癒系”影片。影片中的布奇是個劣跡斑斑的罪犯,可他心裡卻有一個近似完美的烏托邦,在他的幻想中那裡有溫柔的母親、慈愛的父親、乖巧的孩子,可就是這樣一個心靈純潔的男孩,在現實中卻是危險分子,直到死去的那一刻,他心裡仍然心存善念。完美的世界,在現實中並不完美。

《完美的世界》中布奇之所以對孩子惡語相向的父母懷有仇視,是源於他曾經不堪回首的過去。在與小男孩菲利普相處時,布奇在他身上找回了曾經純真的自己,為了守護純真的菲利普,布奇在內心一點點建設起完美的世界,即使現實世界不完美,內心世界也要完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