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世界》:一場逃亡之旅背後,是對教育的3層啟示

有人用委屈撐大了胸懷,有人用委屈斷送了未來,有人用所有換一個夢幻的孩童時代。

你好,我是胖園,今天想給你安利的是一部好萊塢的公路電影,也是一部犯罪片——《完美的世界》 。影片於1993年11月在美國上映,歷經27年,豆瓣評分9.1分。

《完美的世界》:一場逃亡之旅背後,是對教育的3層啟示


影片講述了一個越獄的逃犯布奇,在逃跑過程中挾持了一個8歲的小男孩菲利普,展開一段逃亡旅程。逃亡的過程中,小男孩菲利普和逃犯布奇之間發生了很多溫暖、有愛而又衝突的故事。

《完美的世界》:一場逃亡之旅背後,是對教育的3層啟示


壞人的好,總比好人的好更震撼。影片最動人之處在於寫出邊緣人物布奇的溫柔與殘暴,正是這種衝突,讓我們看到人性的複雜。這是8歲小男孩和布奇成長路上最完美的逃亡,是布奇與菲利普的彼此馴養,菲利普實現了布奇自我救贖的英雄夢,布奇用生命成全菲利普的童年時光,兩個人彼此填補了各自缺失的父子情。

01看似是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實則是相互依賴

斯德哥爾摩綜合徵,也叫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徵,是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很多網友說,菲利普和布奇的關係就像《這個殺手不太冷》裡小女孩和殺手裡昂一樣,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不可否認,菲利普確實是被布奇挾持的人質,而且也確實對產生了情感上的好感和依賴。當菲利普一次次可以留在原地的時候,他都選擇和布奇去冒險,這是好感和依賴最直接的表現,特別是影片最後,小男孩的擁抱和呼喚,已經超過了對普通人的感情,更像是兄弟,亦像是父子。從這個意義上說或,確實符合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特徵。

《完美的世界》:一場逃亡之旅背後,是對教育的3層啟示


但是,僅用斯德哥爾摩綜合徵來概括他們之間的關係是片面的。因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僅僅是人質對犯罪者的依賴,而影片中的情感依賴是相互的。不僅菲利普對布奇產生依賴,布奇也對菲利普產生了依賴。當布奇把黑人一家綁起來,菲利普為了黑人一家免受傷害,開槍擊中了布奇的腹部,那是完美世界裡最不完美的一次經歷,矛盾的菲利普扔了槍和鑰匙,第一次主動逃離了布奇。布奇拖著受傷的身體,不斷追趕,即使被包圍,也要和菲利普在一起。

相互依賴的表現是兩顆心靈的彼此靠近,互相取暖,也是父子親情的直接體現。

02看似是一場逃亡之旅,亦是一次成長之旅


《完美的世界》:一場逃亡之旅背後,是對教育的3層啟示


影片說到底是一部公路片,公路片的主題離不開成長。影片剛開始時,8歲男孩菲利普看到歹徒對他的母親施暴,他的反應是懵懂和迷茫,他不知道該怎麼辦。但是,當布奇準備殺害黑人一家時,男孩長大了,他已經塑造了是非觀,也習得了抵抗的方法。說來也是奇怪,一個殺人犯、一個逃犯培養了一個正直善良的孩子,其實那個孩子也是8歲時的布奇,菲利普的成長也是布奇的成長。

《完美的世界》:一場逃亡之旅背後,是對教育的3層啟示


對孩子施暴是布奇的逆鱗,也是心裡不能觸摸的底線。他在旅程中一共有三次負面情緒的爆發,都是因為孩子。第一次是同夥想要傷害菲利普,布奇殺了他;第二次是一個母親因為孩子飲料灑在新車的座位上,對孩子粗魯,布奇開走了他們的車;第三次是黑人爺爺對6歲孫子隨意打罵,布奇徹底爆發,把他們都綁了起來,並要求爺爺對孫子說:我愛你。這些種種都是因為童年布奇對愛的渴望。他把每個孩子都看成童年時的自己,期望得到父母家人的愛。

受過傷害的孩子,有人選擇逃避、有人選擇壓抑、有人選擇隱藏,有人很好的與之相處,也有人用一生去救贖。布奇就是後者,他8歲殺了一個傷害媽媽的男人,因為那個男人是通緝犯而免受處罰,12歲偷了一輛福特車,被送去感化院四年。

布奇這次逃亡的終點是阿拉斯加,是惡跡斑斑的父親留給他的溫柔之地,他想去那裡尋找父愛。其實,他已經找到了,布奇給予菲利普的陪伴就是自己最渴望的父愛。


03一個男孩守護另一個男孩的完美世界,其實是對自己的救贖

小時候,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經驗積累,等待抉擇堅定,等待成為一個成年人的樣子。那個人,或者那個化身,曾經有所歸屬。我屬於那座山,是那座山塑造了我。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思考,我的起點是否就是我的終點——一個人初具的雛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實的樣貌。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完美的世界》:一場逃亡之旅背後,是對教育的3層啟示


沒錯,布奇的童年是他的起點,也是他的終點。母親是妓女,父親是職業罪犯,8歲殺了傷害母親的通緝犯,12歲因偷車在感化院度過了4年。他的世界太不完美了,可他仍然有一個烏托邦一樣的完美幻象,他把這個完美通過以下方式送給了跟自己極其相似的菲利普。

  • 給男孩以勇氣

8歲的菲利普同樣目睹母親被傷害,但他沒有8歲的布奇勇敢,他不知道該怎麼辦。那一刻,布奇教會他如何保護自己的媽媽、如何保護自己。

  • 給男孩以自信

當逃亡的同伴告訴男孩“小雞雞太小”的時候,男孩很自卑,但是布奇告訴他:這是他這個年紀適當的大小。男孩開心地笑了。

  • 給男孩以信任

影片中有一個場景,是坐在副駕駛上的男孩不小心碰到了手剎,汽車在一個坡道上,失去控制的汽車向布奇衝了過來,布奇一步都沒有動,指導男孩踩下剎車,他知道男孩一定可以做到!他通過這種危險的方式告訴男孩,我相信你。

  • 給男孩子以童趣

男孩的童年沒有聖誕節、沒有萬聖節、沒有生日派對、沒有嘉年華,沒有吃過棉花糖,沒有去過遊樂場……只有嚴肅和死板的日復一日,菲利普羨慕極了同伴,以至於他去商店裡,違背內心的秩序,偷了一套服裝,因為他真的太想要玩一次“不給糖就搗蛋”的遊戲了!是菲利普即使背後亮槍威脅,也要完成孩子的夢想,還有云霄飛車,還有臨終前的談判,他唯一的條件就是讓菲利普的媽媽答應夢想清單上的所有事項:去遊樂場、坐“火箭”……

《完美的世界》:一場逃亡之旅背後,是對教育的3層啟示


完美的童年也不過如此吧,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布奇儘自己所能給菲利普創造的世界,也是他小時候期待的完美世界。有時候,成年人的傷痛,必須回到小時候,把它找出來,去愛他,才能夠治癒,幸好,布奇雖然沒有到達阿拉斯加,但卻通過扮演父親,完成了自我救贖。

04 對親子教育的啟示

布奇與菲利普的逃亡更像是一次冒險,有點像《美麗人生》中父親給孩子塑造的一個關於探險的故事,布奇和菲利普這對不是父子,勝似父子的逃犯與人質,給我們演繹了動人的父子情,其中關於“愛”、“玩”和“自尊”的解讀,非常值得如今的父母去學習。

  • “愛”的重要性


《完美的世界》:一場逃亡之旅背後,是對教育的3層啟示


《園丁與木匠》一書中說道,“愛孩子並不是給他們一個目的地,而是為他們的旅程提供給養。”

愛孩子是本能,如何愛是技能。很多家長明明想表達“愛”,孩子卻只接收到“不愛”。我們不能再憑經驗去愛了,要像園丁一樣,學會養育花朵的本領,正確表達愛,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布奇在某些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鑑,比如他把孩子帶走以後,幾乎沒有強迫過他,而是告訴孩子覺察真實的自己,選擇想要的自己,為做好最好的自己承擔責任。讓菲利普不再只以媽媽的各種禁忌而壓抑自己的天性。

  • “玩”的重要性


《完美的世界》:一場逃亡之旅背後,是對教育的3層啟示


人們常說,玩是兒童的天性。其實,玩也是兒童學習的方式,更是兒童與這個世界連接的探索。通過玩,孩子可以學會合作、分享、交換菲利普的聽話讓人心疼,媽媽不允許他做很多孩子可以做的事,他失去了很多機會去玩、去探索。因此,在他遇到布奇的時候,毅然決然的跟隨他,因為布奇解放了他作為孩子的天性,可以隨心所欲地玩耍。

如果家裡有個兒童,請還給他“玩”的權利。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他一個安全的環境,給他與玩伴接觸的機會,剩下的交給孩子,他會探索出一個新世界。

  • “自尊”的重要性


《完美的世界》:一場逃亡之旅背後,是對教育的3層啟示


如果你認識不到自己的自我價值,你感受不到自己的自尊,生活將苦不堪言。

——《自尊》

很多人認為,教育最主要的目標是培養孩子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布奇的易怒和菲利普的敏感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低自尊的表現。低自尊水平的孩子多來自於父母的錯誤教養方式,比如過於嚴厲、嚴重的童年缺失、父母的虐待等等。布奇的易怒來自於父愛的缺失和父親的虐待,菲利普的敏感來自於嚴重缺失的童年和父愛的缺失。

那如何才是好的教養方式?布奇的教養我們可以借鑑:就是照顧自己內心的小孩,像一個自己期待的父親那樣,養育他,這個過程,布奇原諒了曾經怨懟的父母,也治癒了童年的自己。最關鍵的是,菲利普不再敏感、膽小,形成了較為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


結語:


《完美的世界》:一場逃亡之旅背後,是對教育的3層啟示


在《園丁與木匠》一書中說:父母和孩子的故事裡不是隻有悲傷,更有希望。父母給了我們過去,我們也會留給孩子屬於他們自己的未來。做個園丁一樣的家長,給孩子適宜生長的環境,關鍵時刻用智慧去引導,其餘的交給時間,記住你不能要求桃樹上長出西瓜,你鋪好的路未必適合他生長。學學最後與自己和解的布奇,看看孩子和他在一起玩的時候多開心吶!用“愛”和“玩”培養孩子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讓每個孩子都長成他最好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