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新基建”需要再添一把火

上週的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3月以來,各地紛紛發佈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清單。據媒體報道,在已經公佈的近40萬億的重點項目中,“新基建”成為投資新寵。

“新基建”需要再添一把火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被簡稱為“新基建”,但並不是一個新說法。早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明確了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定位。之後很多次高層會議,都提到了相關說法。

不過在資本市場上,“新基建”概念著實火了一把,相關公司股票連拉漲停板。有人擔心相關產業被人工催熟,會產生局部泡沫,有人甚至還擔心重蹈“四萬億”刺激政策需要長期消化的覆轍。

不過仔細研究各地投資清單就會發現,其實“新基建”投資的佔比並不高。根據國泰君安研究報告:在總投資規模為17.6萬億的存量PPP項目中,與新基建沾邊的項目不足2.7萬億,佔比15%。而原有的“鐵公基(鐵路、公路、港口、碼頭、機場、隧道等)”和房地產投資,則超過10萬億,佔比超過六成。

“新基建”需要再添一把火

其實稍微有點常識就會明白,從地方政府的角度,投資基建目的在於短期帶動經濟增長並創造就業,而“新基建”項目雖然代表未來,但週期長、風險大,與當前的執政週期和政績考核不匹配。相反,投資“鐵公基”和房地產雖然幾乎沒有經濟效益,但卻可以獲得短期刺激經濟的效果,還能獲得更多的行政資源。如果你是地方主政者,會怎麼選擇?

但是,如果站在全國一盤棋的角度,繼續上馬“鐵公基”和加碼房地產投資既無助於經濟轉型升級,又會造成投資浪費。而新基建能夠創造新需求,這才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高級形態

所以現在喊“新基建”來勢兇猛的,要麼是在資本市場裡“薅羊毛”渾水摸魚的,要麼是“乾打雷不下雨”做給上面看的。擔心“新基建”會帶來新泡沫簡直就是杞人憂天。與基礎教育、基礎研究、公共衛生的投入窘境類似,新基建的投入不是太多了,而是遠遠不夠

“新基建”需要再添一把火

“新基建”都是“強弱項、補短板”的項目,是有效的精準投資。5G、充電樁、大數據中心等業務正處於需求爆發的臨界點;工業互聯網對於改造傳統產業意義重大;高鐵和城際軌道交通帶來勞動力聚集,形成生產和消費的規模效應,是建設城市群和發展都市圈的必然需求;人工智能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標準,屬於大國之間科技博弈的前沿;特高壓線路聚集在華中地區周邊,多處於武漢市周圍,開工建設特高壓項目可以拉動湖北經濟發展,最大程度削弱疫情給當地帶來的影響。

“新基建”代表科技創新,應該允許一定程度的泡沫。沒有納斯達克2000年前後的科技泡沫,就孕育不出微軟、谷歌、亞馬遜、臉書等全球市值排名靠前的偉大科技企業。

如今,新基建既是產業升級方向,也是資本市場的焦點。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資本市場要形成合力,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政策支持和便捷的融資渠道,為中國產業轉型增添資本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